專家稱:全球氣候變暖是造成滇桂黔部分地區嚴重乾旱的“元兇”
2月20日,廣西東蘭縣的農機手用灑水車為乾旱的田地澆水。春耕時節到來,2009年8月以來遭受特大旱災的廣西河池市東蘭縣組織幹部奔赴災區,送農資、送良種、送農機下鄉,幫助群眾開展春耕春種、生産自救工作。新華社發(韋禮富攝)
新華網南寧2月23日電(記者周丹丹、熊紅明)2009年8月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河池、百色,以及貴州、雲南局部地區出現50年來罕見的極端乾旱,數百萬人受災。廣西氣象部門專家分析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加劇,破壞了大氣結構,造成海洋季風無法登陸形成降雨,是這次極端乾旱出現的主要原因。
2月份,本是廣西河池、百色等地迎來充沛降雨的時節,但這裡的大部分地方從2009年8月起就幾乎沒有下過雨了。據廣西氣象部門統計,2010年2月上旬,廣西各地降水量為0.0-23.5毫米,大部分地區較常年同期降水偏少6-10成,平均降水量2.9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8成。
通過對廣西上空大氣結構的分析,專家發現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在台灣島至中南半島之間形成了一條長3000多公里、寬度跨越4個緯度的巨型高壓壩。“造成此次廣西、貴州、雲南局部地區極端乾旱的主要原因是高壓壩破壞了大氣活動。”廣西壯族自治區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首席預報員覃志年説,高壓壩就像一堵墻橫在廣西南部的上空,阻擋太平洋水汽西進,即使北方有冷空氣南下,也無法與水汽匯合,因此造成廣西、貴州、雲南交匯地區自從去年8月以來就幾乎沒有降雨,遭遇了50年來少有的極端乾旱。
廣西的氣象專家對此次乾旱進行“問診”時還發現,廣西秋冬季節降雨的減少伴隨著氣溫持續的升高。氣象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近50年來,廣西的氣溫顯著升高,平均每10年升高0.13攝氏度,各季平均氣溫都呈上升趨勢,其中冬季上升趨勢最為明顯,平均每10年升溫速率達0.21攝氏度。覃志年説,全球氣候變暖,陸地上二氧化碳排放增多,造成了陸地海洋之間的溫差減小,海洋季風登陸動力隨之減弱,海洋上的水汽無力與北下的冷空氣匯合,於是就無法形成降雨。
一些氣象專家認為,當前影響氣候短期變化的因素越來越多,氣候的可預測性越來越有限。專家建議,應當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從個人到單位都要堅持低碳生活、發展低碳經濟,並切實完成節能減排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