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採購商
發展要聞  -胡錦濤:黃金時間雖過 救人仍是重中之重 -央行暫緩調高成都等6市州準備金率 金融機構緊急注入資金血液 -富錦九零糧庫確有大量虧空 數額尚未查清 地震不會引發糧價上漲 -解放軍記者等一線救災人員均免費承保 單位和個人暫時別到災區 -4月70大中城市房價漲幅放緩 深圳領跌 地震將成打壓房價的強音 -深市21家四川上市公司所受地震影響披露完畢 受災"傷情"不一 -地震局:近幾天可能發生多次5級甚至6級余震 稱從未隱瞞地震資訊 -中央財政累計投入22.4億元支援抗震救災 各界捐贈款物13.44億元 -央視 福建廣播影視集團就"火炬手空手捐款"致歉 南昌調傳遞線路 -蔣潔敏:中石油對不起散戶 承諾不建樓不買車 已叫停成品油出口
救助震中映秀鎮受傷群眾:拯救生命的接力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05 月 16 日 
字號:    列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截至16日14時汶川地震死亡22069人 四川21577人 

抗震救災指揮部醫療防疫組組長高強介紹醫療救援情況(實錄) [“救災語錄”]

成都首批災區住院傷員尋親(名單) 溫家寶總理的72小時:我只要10萬群眾脫險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前啟動地震災區恢復重建規劃(實錄)

外交部秦剛就抗震救災及國外救援隊來華等答問全文

地震災區師生傷亡特別慘重 教育部提中高考方案(實錄)

新華網四川汶川5月16日電 題:拯救生命的接力——救助震中映秀鎮受傷群眾紀實

新華社記者李宣良、黃書波、朱映濤

16日13時10分,隨著一架搭載3名傷員的軍用直升機緊急升空,在“5·12”地震中被收治的200多名映秀鎮重傷員全部運出。

這是中國救災史上的奇跡。在道路中斷、天候不利的惡劣環境下,來自全國各地、全軍各大單位的數千軍民,在短短4天之內,展開一次拯救生命的接力。

在崇山峻嶺間打開“生命通道”

海拔1000多米的映秀鎮,位於213國道要地,具有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典型地貌特徵——山高溝深,道路崎嶇難行。

12日14時28分之後的短短幾分鐘,永遠改變了這個美麗小鎮的面貌。

在這場7.8級的罕見地震中,這裡不幸成為震中。房屋悉數被毀,不足萬人的小鎮,有數千人被埋。而那些僥倖逃脫的生存者中,大多傷痕纍纍。

生命在呼喚!橋梁被毀、隧道堵塞、道路中斷,唯一的希望在空中。

14日8時52分,一陣巨大的轟鳴聲穿透山谷中的薄霧,震動著人們的耳膜……在映秀中學前廣場上守候了一夜的數百名群眾站了起來,一些躺在擔架上的傷員,向著飛機飛來的方向努力抬起了頭——生命的救星,4架軍用直升機正緩緩而來。

第一個駕機降落的成都軍區某陸航團團長余志榮的家就在汶川。地震發生後,他就和家人失去聯繫。可是,地震後不到兩小時,這位有著5000多小時飛行經驗的羌族特級飛行員,就和戰友們緊急飛往災區救援。

“災民視我們為生命救星,我們絕不能讓他們失望。”他説,12日他和戰友就試圖駕機進入,由於天降暴雨,每次都被迫返航。

14日,天氣好轉,余志榮就駕駛著戰機緊急起航。穿雲破霧,他們在川西高原的崇山峻嶺間打開了一條“生命通道”。

食品、藥品、帳篷、救援人員……通過這條生命通道源源不斷地運了進來;被砸傷、壓傷、燒傷的各類傷員迅速運了出去。

從14日到16日,余志榮和他的戰友在映秀鎮這個從來沒有直升機降落的地方起降了100多個架次,運送傷員200多人、物資3000多噸,開創了中國陸軍航空兵這個年輕兵種的新奇跡。

全中國的力量在這裡匯聚

成都軍區、濟南軍區、空軍、武警、上海地震救援隊、山東消防部隊、廣東省人民醫院……川西深山中的映秀小鎮,匯聚著來自全中國的力量。

從都江堰到映秀,雖然只有短短的48公里,平時開車也許用不了1個小時,但對於震後徒步開進的救援者來説,卻是一次超越生死的“遠征”。

俗話説,寧走十步遠,不走一步險。但“鐵軍”高炮團團長楊恩紅卻説:“為了最大限度地節省時間,我們不得不選擇最艱險的路段,徒步開進,因為我們是在與死神賽跑。”

下面是滔滔奔涌的岷江水,上面是搖搖欲墜的峭壁石,腳下是泥濘的砂石和雨水沖刷下來的淤泥……鐵軍的官兵緊貼著峭壁,魚貫而行。雖然雙手緊緊地扣住石塊、樹根等一切能抓住的東西,但30多公斤重背囊卻使勁地把他們往外拽。

泥石流和余震總是不約而至。拉開隊形,快速通過……官兵們一次次化險為夷。只是,許多人的鞋,被粘在了淤泥中。

意志,能夠激發出意想不到的力量。第三軍醫大學徒步跋涉而來的醫務人員中,有一半左右的娘子軍。這些平時生活在大城市的20歲出頭的女孩,平時走一站地,都喊腰疼,然而她們卻奇跡般地背著藥品和被囊走了進來。

人員越來越多,物資越來越多,救援的力量在這裡不斷匯聚。

擁有多次海外地震救援經驗的中國地震局國際地震救援隊在都江堰開展救援後,又馬不停蹄地來到了映秀。他們帶來了救生犬、電磁生命探測儀、光學生命探測儀、破拆工具等世界先進的救援工具,一進入災區就大顯身手,從廢墟中成功地救出10多名倖存者。

面對連綿的廢墟、粉碎性倒塌的建築群,救援隊領隊周敏感慨:“與我們參加的伊朗地震、巴基斯坦地震救援相比,這一次的救援難度是最大的,組織指揮是最出色的,救援的效益也是最明顯的。”

守護生命,守護希望

11歲的張春梅、20歲的宋艷梅、40歲的王培興……當一名又一名倖存者從廢墟中被解救出來時,他們心中充盈的不僅是劫後余生的驚喜,還有對黨、政府和人民子弟兵的深深感激。

5月15日10時40分,當在被廢墟掩埋3天后的張春梅被上海地震救援隊成功救出時,現場數百名等待自己孩子下落的家長呼喚起來——他們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守護生命,就是守護希望;拯救孩子,就是拯救未來。

從都江堰到映秀,從德陽到北川,各地震災區都將學校裏孩子作為搶救的重點,優先安排力量和裝備,全力以赴在第一時間展開救援。

在有上百名孩子被埋的映秀小學,救援工作24小時不間斷進行著。專業地震救援隊、武警官兵、軍地醫護人員,各司其職、配合默契。在現場組織指揮的第三軍醫大學校長王登高自進入災區以來,幾乎沒合過眼。

“搶傷員、救活人”,成為映秀震中救災行動的首要任務;“守護生命、拯救生命”,成為參加救援的每一個人的自覺行動。

一個接一個,越來越多的孩子被從死神手中搶奪了回來。大多數孩子都失去知覺、不能言語。在地震中與父母失去聯繫的張春梅獲救後説的話,也許代表了他們共同的心聲:“聽到叔叔們在外面救援的聲音,我就有了勇氣。我不但要活下來,還要好好地活著。”

天氣的影響,使得運送重傷員的直升機架次一度減少,而聚集在映秀的重傷員卻越來越多。參加救援的醫務工作者心急如焚——這些躺在露天的重傷員,身體極度虛弱,留給他們的時間非常有限。

“絕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傷員在我們眼前死去!”從廣東趕來的醫生王小丹説。她和同事們將自己千辛萬苦背進來的被子蓋到了傷員的身上,把自己一天僅有的一瓶礦泉水悄悄地放到病員的身邊。

15日19時40分,44歲的小學老師董小紅被救。而就在5分鐘前,當日運送傷員的最後一架直升機已經飛去。暮靄重重,群山聳立,直升機再飛進來已無可能。

董小紅已經昏迷,被壓斷的腿已經腐爛。在一邊救治的醫生王小丹急得流出了眼淚:“救出來不容易,活下去更難。”凡是能用的急救手段都用上了,王小丹還是不放心,一整夜蹲守在董小紅身邊。董小紅終於睜開了眼睛,而王小丹全身已完全被露水濕透……

災難中,人性的光輝更動人

災難,使災區的群眾更加堅強、更加團結。他們忍受巨大的悲傷和不幸,展開了感人肺腑的自助、互助行動。

地震過後,映秀鎮政府只剩下了5名工作人員。這5名倖存下來的共産黨員,全都有親人遇難。大地還在余震中不停搖擺,他們就在鎮長蔣青林的帶領下,一邊想方設法與外界聯繫,一邊組織群眾展開自救行動。

映秀鎮30多名醫護人員倖存下來,他們轉身就衝進遙遙欲墜的病房,搶救出全部倖存的病人,又衝進藥房,盡可能地將藥物搬運出來。聚集到這裡的受傷者越來越多,最多時收治了400多人。

30多名醫護人員把失去親人的巨大悲傷,化為醫治患者的強大動力。連續幾天幾夜,沒有一人休息,藥品用完了,他們又把收治的病人一個個轉移到救援部隊的醫療點,並在那裏繼續參加救治行動。這樣的動人故事,每一天都在發生。災難中,人性的光輝顯得更加動人。

在傷亡慘重的映秀小學,一位老師和他的妻子在第一時間投入救災,用自己的雙手從廢墟中刨出了13個活著的孩子,而自己的孩子到現在還不見蹤影。

一名中年男子,在妻子、兩個孩子都遇難後,主動找到救災部隊擔任嚮導,每天在陡峭的山路上跋涉上百里。

一名米店女老闆,在地震前一天剛剛購進了一車大米。這些大米成了災民的“救命糧”,她從廢墟中扒出大米,分發到災民手中。

從都江堰到映秀,滿目儘是廢墟,但是悲痛之餘讓人更感欣慰。一路上,各種車輛多達數千輛。儘管大部分車主不在,但除了山石砸壞,車輛全都完好無損,沒有一個行人打車輛或車裏貴重物品的主意。路邊的倖存群眾,自發地從自己家裏拿出食物,送給受阻的外地司機。

“天災到來,我們也許無法逃避;但怎樣面對天災,卻由我們自己作出選擇。”連續幾天幾夜在映秀組織救災的阿壩州委書記侍俊沙啞著嗓音堅定地説,“請相信,我們絕不會被災難擊倒!”

來源: 新華網

相關文章:
白血病女孩將社會為其捐款轉捐地震災區
我國首次在特大自然災難後接納國際專業救援隊
地震重災區映秀疫情平穩 未現大規模人畜染疫
著名愛國人士鄭家純先生為災區捐款5000萬元
民政部:在災區設立救助站為受災群眾提供生活救助
中國各地民眾積極為四川地震災區獻血
子弟兵汶川地震災區生死營救100小時全記錄
環保部:災區31個飲用水源地水質符合飲用要求
外國救援隊陸續抵達成都並立即趕赴災區救援
大熊貓飼料已由專車繞道運往四川臥龍保護區
圖片新聞:
地震重創臥龍自然保護區內的大熊貓保護站[組圖]
目擊四川汶川地震災情 道路損毀嚴重[圖集]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全球糧食危機與中國對策/ 中國經濟博弈高油價
· 聚焦拉薩打砸搶燒嚴重暴力事件
· 中國推行大部制改革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現代化報告—國際現代化 / 生態現代化 / 社會現代化 /科學發展報告
· 中國社會統計數據大全(中英文版)
· 中國環境統計數據大全(中英文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