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9日電 近日,記者來到雞西市大恒山礦的“建設採石場”看到,巨大而錯落有致的岩石上,10余名採石工掄著大錘,發出叮叮噹當有節奏的聲音。這裡就是曾經的下崗特困職工李士文的採石場。
幾年前,在立新礦工作的李士文下崗了,他的妻子無工作,孩子剛上小學,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為了生計,李士文在路邊扛過大板鍬,給別人打過零工。2003年,雞西市檢察院檢察長與李士文結成了幫扶對子。他們經過認真的調研和市場分析後,認為開採石場是一個很有發展的脫貧項目。
由於項目選得準,市場銷路好,李士文的採石場開辦得紅紅火火,每天可以生産800多塊標準石塊,李士文的2萬元貸款已按期償還,同時,他還雇用了10名下崗職工,每名職工每月收入也達1700元左右。
一項工程改變36萬貧困人口命運
我省傳統産業比重較大,在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出現了大批下崗職工,相當數量的特困職工中存在著就業難、就醫難、住房難、子女上學難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省委經過專題調查研究,決定在全省實施城市“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組織動員全省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在職黨員領導幹部和社會各界人士與特困職工交朋友,通過傳授科學技術、資訊引導、經濟資助、精神鼓勵等辦法,幫助特困職工轉變擇業觀念,拓展生産門路,改善生活條件,幫助企業扭虧增盈,通過精神上扶志、生活上扶貧、能力上扶技、經濟上扶業,幫助城市特困職工逐步走出困境,實現脫貧致富。
截至目前,該工程已進行兩輪歷時六年,有16505個單位的340802名黨員幹部和社會各界人士分別與311994名特困職工結成了幫扶對子;累計立項203408個,啟動實施270625個;累計籌集資金82893.7萬元,投入啟動項目資金51740.8萬元,經營産值達103798.5萬元。364582名被幫扶特困職工實現了再就業,被幫扶特困職工家庭基本實現了脫貧,並出現了38272戶月收入超千元、年收入超萬元的致富戶。
窮在深山有遠親
4年前,劉士春從雞西礦業集團建築公司下崗後患上了股骨頭壞死,為了治病,這個本已入不敷出的家庭又背上了新的債務,而且經過多方治療後,劉士春還是被用擔架抬回了家。這時,妻子向他提出了離婚,上初中的兒子面臨輟學,劉士春一度喪失了生活的信心。
2003年11月,黑龍江科技學院和建築工程公司共同商定把劉士春作為第二輪“一幫一”幫扶對象,幫助他擴建原來僅5平方米的小賣店,增加經營品種,併為他送來了近1萬元的建築材料,新建了一個近30平方米的糧油店。如今夫妻倆生意日漸紅火,月收入600余元。有了穩定的收入後,劉士春的病情也有了明顯好轉,夫妻和睦,兒子考上了雞西技工學校,一家人又恢復了往日融洽。
省總工會負責人介紹,我省開展的“一幫一”工程使多年來開展“送溫暖”活動步入社會化、制度化和經常化軌道,突破了解一饑難解百飽的做法。工程從開始實施就確定了開髮式扶貧的方向,把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把“治窮”與“治愚”相結合,把“輸血”與“造血”相結合,把資金支援與政策傾斜相結合。在操作上,堅持把經濟上扶業作為主攻目標。在項目開發上,根據被幫扶人的技能特長立項;根據産業結構調整方向和資源優勢選項;根據區位優勢和市場趨勢定項,並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鼓勵項目開發;根據項目大小給予貸款支援。截至目前,有31.2萬名特困職工享受到稅務、工商、衛生、煙草等部門減免稅費的優惠政策。
創新工作思路,延長“幫扶鏈條”
因為“幫扶鏈條”延長,目前,我省幫扶對象已由個人向幫扶困難企業轉變。而綏化市威森服裝有限公司就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他們用省扶貧辦投放的50萬元扶貧貸款更新設備,增強了生産能力。公司年生産能力由原來的20萬件套,增加到40萬件套,産值由原來的3000萬元,增加到4800萬元。培訓下崗職工255人,推薦安置下崗職工就業70多人。公司200名員工中有90%是下崗職工,全部實現脫貧。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省幫扶力量已由第一輪初期的7.2萬人增加到二輪累計34.1萬人;幫扶對象由特困職工向貧困職工和貧困居民延伸。因為“幫扶鏈條”延長,目前,全省有19.7萬名貧困職工提前進入扶貧開發領域,在兩輪工作週期內,完成了四輪工作任務。同時,扶貧項目開發以市場為導向,依託生態優勢、資源潛力和經營能力,向養殖、種植、運輸、加工、勞務輸出、社區服務等産業轉移;幫扶目標由幫助解困向幫助致富延伸;幫扶層面由幫扶特困職工向幫扶企業解困延伸。幾年來,幫扶單位共為企業清繳欠款26229.9萬元,幫助企業解決困難142902件。(陳淥 韓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