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第七屆中國教育公益組織雙年會:公益組織如何賦能縣域良好教育生態?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3-03-31 | 責編: 曹傑

3月25日-26日,第七屆中國教育公益組織雙年會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辦。本屆雙年會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湖南省教育基金會、湖南弘慧教育發展基金會主辦,龍湖公益基金會、友成企業家鄉村發展基金會、心和公益基金會、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來自全國各地的800多位教育從業者、教育公益夥伴齊聚一堂,就“挑戰催生創新 連接創造可能”主題進行交流,深入探討教育公益的價值與方向、縣域教育、鄉村教育、技術對教育的賦能等多個教育相關議題。

縣域模式作為教育公益發展的重要模式,有助於教育公益人在區域內不斷深耕,創造性地尋找破解教育難題的思路,探索適合不同區域的教育,推動教育生態的健康、持續發展。3月25日,“公益組織如何賦能縣域良好教育生態的形成”分論壇舉辦。本場分論壇由龍湖公益基金會與友成企業家鄉村發展基金會攜手承辦,論壇從多個縣域模式的公益項目經驗分享出發,邀請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龍湖及友成基金會合作的湖光-山橋計劃、湖南弘慧教育發展基金會、田字格興隆實驗小學及受益方代表等分享實操經驗,圍繞公益資源與縣域在地需求的適配性以及縣域模式中公益項目如何紮根兩個關鍵話題,展開圓桌討論。

回應縣域教育問題,探索縣域教育模式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曾公佈數據,從2012-2021年,我國義務教育在實現全面普及的基礎上,僅用10年左右時間實現了縣域基本均衡發展。

不過,具體來看,不同區域、不同省市的縣域教育資源與品質仍存在較大差別。不少地區依然還未實現從“能上學”到“上好學”的跨越。因此,如何為縣域教育賦能,回應縣域教育訴求,解決在地教育問題,成為許多教育機構、教育公益組織探索的方向。

本場分論壇,田字格實驗學校總校長、貴州正安縣田字格興隆實驗小學校長肖詩堅分享了田字格的縣域經驗。“我們是六年前開始紮根在一個縣的一個點,從一所村小開始做縣域模式的探索,從課程到文化到制度,進行全面改革。改革的出發點是要尋找一種適合鄉村的教育模式。”伴隨模式的逐漸成熟,田字格開始了更大規模的探索。在一個縣做了37所學校,覆蓋全縣所有村小,其縣域模式的思想逐步建立。據介紹,2022年,其明確了1+n的縣域模式,以一所示範學校作為一個培訓基地,為鄉村老師提供培訓和體驗課堂的機會,以輻射n所學校。

教育問題的産生源於複雜的歷史與現實因素,教育問題的解決同樣涉及多個群體,需要完整、細緻的規劃,回應各個群體的需求。龍湖&友成基金會湖光-山橋計劃項目負責人王亦楠介紹,湖光-山橋計劃項目通過搭建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平臺、派駐駐地工作團隊,聚焦縣域骨幹校長髮展支援、骨幹教師隊伍能力建設、學生“4+X”能力培養和在地教育部門干預影響四大縱深板塊,致力於提供縣域系統性解決方案,綜合改善縣域教育生態。其中“4+X”是指4個固定板塊(心理、性教育、閱讀、英語)以及X個支援針對當地的個性化需求所匹配的資源。她還提到,在縣域模式資源匹配的過程中,需要重視“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路徑,在符合項目框架的前提下,要給予被服務對象充分的自主選擇權。

各地縣域生態千差萬別,面臨的教育問題各有不同,解決教育問題也不能千篇一律,需要同時考慮共性與個性的問題。這樣的現實背景下,資源平臺在解決縣域教育問題的過程中正發揮重要的作用。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德保縣為例,據了解,從百色市通往德保縣的高速公路路程大約是96千米。路上要經過15個隧洞,10座高架橋。這樣的地理環境,導致德保縣不僅缺少優質教育資源,而且留守兒童數量較多。面對這樣的困境,教師培訓對於改善德保縣的教育問題更加必要。

德保縣教師代表許全考介紹,“我們現在從領導到各層組織的共識就是請進來、走出去。近年來,依託與友成基金會的合作,結合學校情況,在心理健康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方面獲得了豐富的培訓資源。不僅如此,其項目還會與我們當地的公益組織配合,因為我們是少數民族地區,有自己的風俗,當地機構相對更了解我們的情況,能更順暢地開展活動。”

重慶市巫溪縣教委主任許正國表示,自從龍湖與友成基金會攜手將項目落地巫溪,項目組解決了許多從縣教委行政角度出發較難觸及的問題。校長和教師通過培訓及跟崗學習,讓巫溪縣的教學品質有了明顯提升。

激活在地力量,賦能縣域教育生態

賦能縣域教育,要解決的不僅是一所學校的問題,更要建立明晰的公益項目模式,推進社會力量和行政力量結合,進行多元社會治理,共同構建有活力的縣域教育生態。具體實踐中,公益服務如何更有效地嵌入縣域教育體系,融入當地的教育生態?

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教育發展項目部主任韋丹丹認為,“其一是回應當地的需求。當下我們面臨的問題從‘能上學’轉變為‘上好學’,項目重點應集中在提升學生學習條件上。其二是注重內生動力。需要鼓勵項目縣自己進行傳播推廣。其三是注重多方合作。應該連結多方資源,保證政府、社會等力量相結合。其四是注重可持續。這體現在本土人才的培訓上,希望當我們撤出去時,這個項目還能夠在當地繼續實施。”

湖南弘慧教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李琦從教育體系的構成上分享了教育公益組織嵌入縣域生態的做法。他談到,“首先要考慮教育體系的問題。教育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在縣域教育體系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社會教育的偏差。當下,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很多功能不得不嫁接到學校教育當中,但是實際上鄉村學校很難完成這樣一個三方教育的融合。”

李琦介紹,弘慧教育發展基金會的做法是用社會力量為鄉村學校構建一套社會知識體系,幫學校完成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嫁接,幫學校教育減負,讓學校的回歸學校,讓社會的回歸社會。

在探索教育公平時,友成企業家鄉村發展基金會的做法則是以單點培訓構建體系,推動教育系統性問題的解決。友成企業家鄉村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李佳琛表示,“當我們去到一些教育資源極度匱乏的地方調研時,發現我們以往接觸過的很多教育項目、教育資源都可以用在當地,但是又都不足以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在我們開始設計縣域教育的整體解決方案時,我們設置了兩個目標,一是優質資源的引入,二是保證這些優質教育資源無損送達,形成一個完整的執行體系。”

李佳琛介紹,“我們的項目主要關注四個方面。第一,對校長髮展的支援。第二,對骨幹教師的賦能和培訓。第三,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第四,對在地政府、教育部門的影響。這四個方面都要做到,縣域教育就可以真正發揮作用。”

廣西桂林市龍勝縣委常委、副縣長周曉華認為,在鄉村振興的戰線上,黨政、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力量缺一不可。他表示,“在政府與公益機構的合作中,公益組織通過柔性的工作喚醒教師的內驅力,解決了行政安排難以解決的問題,在這一層面雙方能夠互相補足;此外,雙方可以整合資源,共同達到在某一學科或學生素養發展領域的發展;最重要的是雙方能夠共同解決鄉村人才培養的問題,只有培養了紮根在鄉土的人才,才能真正解決鄉村發展的問題。”

教育本身要求長期主義,要想將好的教育理念真正融入各地,長成適合當地的模式,激活在地力量無疑是一大挑戰。北京七悅社會公益服務中心主任盧瑋靜提到兩種典型的縣域模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合作,需要考慮和政府部門在認知與理念方面的溝通是不是足夠到位。有了行政動員的優勢後,老師們是不是真正被激活起來了?老師是如何認知這個事情的?自下而上,則要考慮如何從老師層面帶動一所學校的校長,帶動教育局相關部門領導的認同?推進縣域教育是一個整合體系的問題,必須嵌入到教育部門、教育體系中形成協作。”

具體到公益組織如何以點突圍上,盧瑋靜建議可以考慮三個維度。一是資源維度,這決定著機構要做成一個什麼樣的資源聚合平臺。二是技術維度,這要求掌握某一教育領域的專項技術,擁有一個突破性的特長。三是人文或人本維度,關鍵在於是不是激活了在地力量,能不能留下可持續的火苗。在資源、技術、人文三個維度的相互作用下,公益組織將建立起更為明晰的發展模式,也將在縣域教育領域建構起更加有活力的生態體系,幫助更多孩子完成從“能上學”到“上好學”的跨越。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