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月25日,由友成基金會“編程·創未來”公益項目發起的“創未來之師”培訓營(進階班)在南京開營。據悉,培訓期間,來自雲南省富寧縣、江西省石城縣、四川省九寨溝縣等地的老師們在專家的引領下,系統了解項目式教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學習智慧設計的課程內容,並通過案例實操掌握項目式教學的思路和技巧,更是通過遊學拓寬自己的科技視野。
彌衡的不只是城鄉數字鴻溝
近年來,為了同步提升科技人才隊伍規模與品質,為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人才。2017 年,國務院發佈《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將人工智慧的科技發展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並且著重提出廣泛培育高水準人工智慧創新人才隊伍,人工智慧的普及教育緊跟著在中小學校逐步展開。
而鄉村地區因地處偏遠,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如何系統開設電腦編程等課程及活動面臨難題。因此,2019年起,友成基金會聯合社會各界力量開展“編程·創未來”公益項目。截至目前,該項目為雲南、江西、四川、河北等地的13個偏遠縣域進行了深度支援,共服務70多所鄉村學校、300 多位鄉村教師,近3萬餘名鄉村孩子從中受益。
為期4天的培訓很快就結束了,培訓期間,很多老師都表示,要將所學所想儘快內化成自己的知識,並將編程教育背後的資訊素養真正落在學校的孩子們身上、融入他們的心裏。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蒙古族學校的喬雨清表示,3年前是通過當地社促會才知道這個項目的。3年的時間,讓她從一名剛剛參加工作的普通的受訓老師成為了此次培訓營助教,身份的轉變,讓她思考得更多了看得更全面了。在喬雨清看來,資訊技術、編程教育一方面彌衡了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改變了當地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同時,通過資訊技術、編程教育課程、社團活動的開展,也讓鄉村孩子們學習的邏輯性、推理性、嚴謹性得到進一步訓練,資訊素養更是得到進一步提升。此外,很多孩子因為資訊技術、編程課程取得了榮譽,獲得了肯定,變得更加自信開朗了。
“自從和友成基金會這個項目接觸後,我們籌備開展了‘威縣第一屆學生資訊素養提升實踐活動’。活動現場,通過‘創未來編程集市’主題活動,讓更多的學校和孩子們感受到編程教育帶來的變化,尤其是在科學素養方面。”河北省邢臺市威縣教育局資訊技術中心賈飛介紹説,不僅如此,當地教育局還從該項目2021年培養的種子教師中選拔出5名優秀教師,搭建本地編程教育教研團隊,培養教師人才,打造本地編程教育資源中心,推動縣域編程教育、科學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聯合教育管理部門培育在地力量
當地教育管理部門的支援是教師持續開展編程教育的重要環境因素,因此項目在完成短期的陪伴式支援之後,需要注重對在地力量的培養,激發項目教師、項目學校、當地教育管理部門的主體意識,持續性的發揮多方合力的作用,促進縣域逐漸形成良好的編程教育發展環境。
根據項目團隊介紹,“編程·創未來”項目的整體規劃分為三個階段,即第一年招募、培養第一批項目教師;第二年會從第一年培養的教師中優秀教師組建創未來工作室,併為創未來工作室成員提供教研能力成長的支援;第三年通過創未來工作室團隊為全縣其他的資訊科技教師提供培訓及教學指導,進行全縣推廣和普及,以此來實現以縣域為單位支援編程教育水準提升的項目總目標。
2022年8月,友成基金會編程·創未來”項目就聯合富寧縣教育體育局、石城縣教育科技體育局、威縣教育局組建了創未來工作室。雲南省文山州富寧縣教育體育局韋金惠表示,“項目對富寧縣創未來工作室的成立和支援,為我縣培養了一批更優質編程種子教師,極大提升了我們的作品創作能力,拓展了編程課程設計思路,工作室的成員們也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各顯其能充分發揮骨幹教師自身的專業引領作用。我們將以工作室的的成立為起點、為契機,進一步應用實踐,拓寬富寧資訊科技課程的名師工作室,更好的為區縣的教育教學服務,為教育高品質發展服務。”
同時,從河北省邢臺市威縣教育局資訊技術中心賈飛處了解到,目前威縣的10所學校以“編程·創未來”項目為契機成立了編程社團,在邢臺市智慧校園驗收工作中,這些項目學校充分展示了威縣編程教育常態化開展的成果,獲得了市局領導的一致好評。今年,威縣將啟動縣直小學編程教育工程,即在縣直小學全面普及編程教育,組織開展“威縣第一屆學生資訊素養提升實踐活動”,以社團、興趣小組、整班推進的形式開展好編程課程。
資訊素養提升需進一步努力
“接觸這個公益項目之前,我一直覺得,編程只是我大學時候學的必修課程”“我怎麼都覺得編程應該是城裏孩子才會接觸的”“孩子們在接觸完編程後眼睛亮了,膽子也大了,還愛説話了”......
正像很多參加此次培訓的老師們説的,雖然,近年來農村網路硬體介入和網路工具使用都有所提高,但城鄉未成年人在網際網路使用上的實質性差距仍不能忽視。
根據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和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共同發佈的《2021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數據,農村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97.3%,歷史上首次實現反超城市,這意味著城鄉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鴻溝出現了彌合趨勢。
與此同時,調查數據還顯示,城市未成年人使用網路學習工具的比例高於農村未成年人,其中最有可能開發未成年人潛能的編程教育上,城市未成年人的比例是農村未成年人的一倍。
正如喬雨清所説,“雖然我們學校是鎮裏的學校,但是孩子多數來自鄉村,由於家庭條件有限,他們對資訊技術的印象和認識就是玩電腦,至於説到編程,孩子們認為的編程就是打遊戲。我則告訴孩子們編程並不是打遊戲,而是設計遊戲的手段和方法。孩子們聽了以後非常興奮,所以每次到編程課的時候都早早在教室外排好隊,期待著上課。”
據此次參加培訓的很多老師介紹,雖然當地資訊技術方面的老師已經配齊,電腦多媒體教室、教育資訊化等硬體也相較之前更加完備,但是有關資訊技術的課程目前還僅停留在興趣課、社團課階段。而且,這樣的課程還不能完全保障面向全校所有學生開放。
來自河北省保定市順平縣臺魚鄉柏山學區的資訊技術老師李喜娟就談到,自己所在的學校目前資訊課程主要是根據義務教育版本的教材結合微機安裝的相關軟體進行教學,學校三至六年級每週一節資訊技術課。
對此,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科學教師教育專委會委員葉兆寧分析指出,城鄉數字鴻溝不只是政策、資金和技術的問題,更多的還是因為城鄉之間老師、學生在資訊素養、科學素養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在西部很多地方的學校,這幾年在設備方面的投入非常大,但是由於後期培訓、服務的不到位,因此,導致那裏的老師對於設備不會用、不願用、不敢用。另外一方面,鄉村教師在資訊技術課程方面還存在著不知道怎麼教的困境。比如,由於我國資訊技術沒有系統性的課程體系,需要本地或者老師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要自己去開發課程。但是很多邊遠地區的老師在這方面的能力比較欠缺,所以也導致了資訊技術方面的課程在當地無法開展或者開展的不好。”
“友成基金會一直以‘賦人以能’為己任,聚焦鄉村振興與發展。”對於今後的計劃,友成基金會副秘書長苗青表示,將持續關注鄉村教師的深度支援,積極籌備搭建鄉村科技普及教育共同體,整合跨界資源,把優質的教育資源帶到更多鄉村,探索適用於鄉村教學場景的解決方案,為培養面向未來的數字化人才貢獻力量。(友成基金會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