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自己親自體會到的中國文化的美好告訴年輕人和全世界,她盼望能成為一道文化溝通的橋梁,讓傳統文化能走出去,把不懂的人接引到裏面來。
——題記
一篇轟動一時、流傳至今的爆文
15年前的2007年,一篇名叫《我奮鬥了十八年不是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的文章風靡中文網際網路,成為年度網民熱議話題。文章講述了一個來自小縣城考入名校的孩子,來到大城市感受到種種反差,對於資源不均衡的感慨。文末所言更是激勵了一代代年輕人——
“差距固然存在,但並不令人遺憾,正是差距和為彌補差距所付出的努力,加強了生命的張力,使其更有層次更加多元。”“那個故事,關於獨立、勇氣、絕地反彈、起死回生,我給不起兒子名車豪宅,卻能給他一個不斷成長的心靈。”
對現實清醒認知,卻絕不頹靡;身處逆境,卻依然昂揚向上。這篇文章在網路上霸屏、被各大媒體收錄,獲得《人民日報》公號10w+閱讀,直至今日,每逢高考季,就會被大家翻出來感懷一番。它見證的是幾代人的青春,記錄的是不平凡的、涅槃而生的時代歷程。
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李純。李純因這篇爆文,進入公眾視野的。但在業內,李純早已有了她的成績與聲名。
1999年,以北大畢業生的身份,步入社會,成為一名記者,李純展現了她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拼勁。在沒有微信、微網志、頭條號等社交媒體的時代,身為職場小白的她,靠著一部座機成功地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採訪了當時紅紅火火的還珠劇組。在負責中國青年雜誌社的品牌欄目“名企用人”時,她又憑著一腔孤勇,赤手空拳聯絡到了微軟、寶潔、新力等知名企業的人力資源部經理,為年輕人提供了一手的就業資訊。“鳥巢”中方總設計師李興鋼、時任微軟中國總裁唐駿、知名舞蹈家劉岩(“荷花杯”金獎獲得者)、著名作家劉墉、編劇海飛(代表作《麻雀》《驚蟄》)、80後創業者戴志康等各個領域的優秀人物,相繼進入她的視野,對談、思想撞擊,活靈活現呈現于她的筆下。從業不久,她編輯的作品即獲得新聞報刊界的一等獎。尤其難得的是,她的提問能觸發受訪者的深度思考。一位受訪的大咖回憶了和李純的對談,二人探討了馬加爵事件對中國青年一代的影響後,隨後大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到底是什麼力量將馬加爵推上了極端的選擇背後,究竟隱藏著哪些心理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對今天的大學生們有何種借鑒意義?”
一個年輕的記者,能觸發諸多大咖的思考,進而引發時代之問。對於任何一個新聞人來説,這是不可多得的際遇與幸運。
那麼,這樣一個李純,是如何煉成的呢?
一腔熱血,一份特立獨行的勇敢
“我是抱著《唐詩鑒賞辭典》報考的北大中文系。”李純在自己發表于《讀者·原創版》的文章開頭如是説。在過去高考“千軍萬馬走獨木橋”的年代,這份“衝動”聽起來有點獨立特行。
李純的家鄉洪湖,是中國若干小城鎮的縮影,恬靜、從容、美麗。在上世紀90年代,小鎮步調緩慢,缺乏新鮮事物,生活有時像湖中的水一樣缺乏波瀾。
1995年七月的一天,一個名為“北大錄取通知書”的石頭讓這潭湖水起了波瀾,對一個連課外輔導書都稀罕的縣城來説,這樣的榮耀令人驚喜。
學生時代的李純將上北大中文系作為自己的目標——“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迷倒了她,“我想聽中國最好的古詩詞老師,講解其中空靈的意境,我想在燕園的明月下和著此詩,舉杯沉醉。”在外人看不到的地方,她付出了足夠的辛苦與汗水。
進入北大的李純,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直自詡有天賦、快樂讀書的她,忽然發現自己掉進才子才女的汪洋。來自南方的她,N\L不分,在普通話流利的大城市同學面前,甚是羞怯。不過這也給了她大量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北大的學術氛圍自由且包容,太多優秀的人才,聚集在一起,碰撞出來的火花,足以讓身邊的世界都變得波瀾壯闊起來。老師開列的長長書單,古今中外,詩詞歌賦,將李純的整個大學生涯裝飾得錦繡斑斕。也許正是這段時期打開的思維和積累的素材,成就了她將來的文字能力。
畢業時,那顆有關於傳統文化的種子也在此時悄悄地種在了李純的心裏。
向世界述説中國之美,讓中國融入五洲大洋
漫長的時間流變裏,有人閃亮卻稍縱即逝,有人沉默亦暗潮涌動。當李純意識到有些人想把古典的文字,漫不經心地掃進廢墟裏時,那顆種在李純心裏關於傳統文化的種子破土而出發了芽。
費孝通先生曾經説過,“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並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裏確立自己的位置。”文化自覺之路漫漫,可那是走向世界的開始。
想要在國際舞臺上施展拳腳,文化自信迫在眉睫。李純深信在綿延千載的長河裏,人如滄海一粟,在年光流轉裏,我們總能為世界留下些什麼。2016年年底,這位北大才女毅然決然地轉了行,離開了她熱愛的、為之奮鬥多年的媒體領域,新的領域,與文化傳播和教育相關。
在轉型過程中,李純一直在探究一個問題,“應該怎麼去弘揚傳統文化之美,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走進世界?”
為了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李純做了一系列的努力,筆耕不輟。
2019年,李純主編的《洞見:培養你的全球勝任力》出版,在序言裏,她述説了關於未來理想世界的圖譜,“和而不同,美美與共”,希望這本書,能呈現未來一代的面貌,借此探討“共用星球”的可能——“亞平寧半島與華北平原,一樣可以揚起悠悠的和風。從這裡泛舟,駛向那星河遼遠。”
2021年,由新航道創始人胡敏教授擔任總顧問、李純與著名學者廉思、爨體書法家毛廣淞老師聯袂編著的《古語金句》(中英雙語)隆重出版,並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舉行了學術研討會。該書被業界譽為“四美合一”,即融合古文之美、現代文賞析之美、純正的英文翻譯之美、書法之美。北京景山學校黨委書記張斌平老師,從基礎教育的角度,對這本書給予高度評價:“《古語金句》特別契合中國傳統教育的特點。中國古代蒙學教育的經典傳承方式,就是短語金句式。正是因為口耳相傳的短句式蒙學,億萬人才能把中華傳統文化和精神內化於心。我們經常説‘禮失求諸野’,中國人真正的道德力量就是這樣被激發與昇華的。”
2022年,李純關於金陵友誼獎、甲骨文研究者“漢字叔叔”的書稿已撰寫完畢,擬出版……
如此繁重的工作,在外人看來,是枯燥,是疲憊,是繁瑣,在李純看來甘之如飴,因為這些作品讓李純的追尋有了答案。她是一個古典文學迷,也是一個科幻小説迷,大劉的《三體》,她已經翻來覆去看過多遍,她覺著,儘管世異時移、科技革命,新的數字産品不斷地更新迭代,古老雅致的文化,卻不受年光干擾,歷久彌新。這個時代需要羅輯式的文化守望者,孤獨、固執、堅韌地守護著文化的寶藏,直到星球存續的最後一天。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文化傳播的工作繁重,李純的寫作也仍在繼續。2019年6月,《讀者·原創版》全文刊登了李純的新作《我奮鬥了18年,到如今和你滿庭咖啡一樽茶》,人民網公號轉載,又一次獲得了10w+閱讀,又一次掀起全網熱議。這一次的讀者,從當年的70後、80後,變成了如今的90後、00後。文中她寫道:“成功,不是戰勝同齡人、戰勝這個時代的王者,是從你的起點到你現在的地方所跨越的緯度。”“奮鬥的意義,不在於給你一個清晰明瞭的回答。它是一小步一小步挪出來的天路,是以分寸之功,咬牙積累的山海之勢。”
評論區依然是刻骨銘心、感同身受的共鳴:
“12年前還在讀初中,至今依然記得語文老師課堂上聲情並茂地念過這篇文章,人生確實該奮鬥該自強,才能一步步走向自己理想定位的路途。”“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我奮鬥了十八年”。唸唸不忘的,是彌合城市與鄉鎮之間的溝壑;心之所向的,是連結傳統與未來,讓無論是東方或西方的人們,懂得換位,懂得理解,懂得包容與融合,懂得珍惜。如李純所言,窮半生之力,她所做的,是微不足道的事,若這滴水,能在浩瀚大海中激起分毫漣漪,一圈圈擴散開去,贏得共鳴,那就無悔與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