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辦公廳發佈《關於做好當前疫情形勢下學校體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實做好當前疫情形勢下學校的體育工作,保障學生身心健康。通知要求體育老師要切實加強教學過程管理,要求教育主管部門要科學安排學校體育考試時間、組織形式、考核項目、考試方式、賦分方式等,要加強過程性考核,可根據實際適當調整考核項目。在此之前,上海、江蘇、廣東、貴州等多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門已經發佈了相關資訊,江蘇省明確2023年各設區市中考體育正常實施,可調減體能耐力類考試項目。而上海則更加一步到位:今年上海體育中考統一考試暫停,相應成績按滿分15分計。
本次通知明確一個事實:體育中考可以取消,但是體育教育不會取消,體育評價更不會取消,反而要求更加過程化、個性化、精準化。早在2021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明確要求“大力推進學校體育評價改革,改進對學生的評價。中小學應建立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查機制,將學生日常體育參與情況和體質健康監測結果納入綜合素質評價之中。”本次教育部的決策很好地體現了該文件的精神意圖,也正式把“體育評價的過程化改革”提上了日程。
體育評價的過程化改革勢在必行,即便不在疫情下,體育評價也應該是過程化的,而不只是統一考試。然而,體育評價的過程化改革一直困難重重,舉步維艱。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體育課的開設陸續提出了剛性要求,嚴禁擠佔和挪用體育課,並推動體育課程學習向課外延伸等,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無法解決體育課的邊緣化狀況。一方面因為觀念的差異,導致各地執行力度不一致,有的地區嚴格執行,有的地區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因為階段的差異,導致“年級越高,執行越差”,産生了“高中不如初中,初中不如小學”的情況。更加令人不安的是,出現了“體育應試化”傾向,凡是考試要考的,都重點訓練,凡是考試不考的,都統統取消。尤其是各類培訓機構推出的針對考試的考前培訓,又把體育推向了功利化、應試化、程式化的危險邊緣。這與國家的“雙減”政策嚴重背離,更與體育的強身健體的初衷背道而馳。
體育是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必須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必須推進協調發展,讓學生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這才是體育的“初心”。要想去除體育教育中的功利性、應試化、不均衡等問題,就要大力推進體育評價的過程化改革。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針對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等育人主體對於體育課程的實施過程的評價,其中包括是否嚴格落實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是否真正做到“開齊、開足、開好體育課”,是否保證“校內、校外、戶外活動時間充足”。二是要針對學生個體在體育課內課外的運動表現評價,其中包括是否按時上課、是否滿足運動時間與運動強度,是否養成運動習慣,是否成績進步,甚至是否存在運動傷害與風險等。
大力推進體育評價的過程化改革,一要依靠數字化手段,打通學生、教師、學校、教育主管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確保學生的體育課時、運動時長、運動強度、自主運動等符合國家要求與成長規律;二要利用終端採集運動數據,然後平臺整合、分析、共用數據,自動生成過程性的體育成績單,真正實現過程性評價,克服“臨時抱佛腳”的應試體育;三要利用網路技術,開展直播、互動、線上訓練等方式,突破單一的學校體育課模式,實現課後與家庭自主運動,養成良好運動習慣與運動氛圍。
剛剛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中就明確提出:“大力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完善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如此看來,以數字化促進體育評價過程化,是符合國家教育戰略,又符合教育規律的重要舉措。加快數字體育建設,實現過程性評價,對於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作者係西交利物浦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