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家庭教育由傳統“家事”上升為新時代“國事”,家長承擔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家長要依法帶娃,還要科學帶娃。特別是近幾年在“雙減”及疫情背景下,家長與孩子共處的時間更多,社會轉型期的各種問題導致家庭教育面臨更多挑戰,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和困惑。
為使家長更好地履行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提升家庭教育水準,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建設幸福美好家庭,受廣東省教育廳的委託,日前,在2023年新學期開始之際,廣東省中小學徳育研究與指導中心在充分進行問卷調查和廣泛徵求聽取一線班主任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廣東省中小學家庭教育親子溝通指引》,為家長科學實施家庭教育,構建和諧的親子關係提供建議和參考。以下為該指引全文:
《廣東省中小學家庭教育親子溝通指引》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親子溝通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實施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徑。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幫助家長更好履行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提升家庭教育水準,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建設美好幸福家庭,制定本指引。
一、充分認識家庭教育中親子溝通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親子溝通可以使父母了解孩子的需求,及時給予幫助指導,是實施家庭教育的基礎;可以增進親子感情,密切親子關係,給予孩子安全感;可以緩解孩子的壓力和逆反,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親子溝通影響著孩子性格的形成、人際交往、情緒管理,對中小學生的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用心溝通,用愛引導,賦能孩子,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人生禮物。
二、家庭教育中親子溝通的基本認知
1.樹立正確的兒童觀
兒童具有獨立人格,享有與成年人一樣的基本權利;兒童發展有個體差異;兒童是一個全方位不斷發展中的個體,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兒童的發展具有主觀能動性;不同性別的兒童應享有均等的機會和相同的權益,受到平等對待。教育始於正確地認識兒童,家長應該尊重兒童的獨立人格,不過多干預控制、不包辦代替;家長要認識到兒童的個體差異,不盲目比較,加重焦慮;家長要認識到兒童是發展中的個體,有巨大發展潛力,要以發展的眼光和平和的心態面對兒童成長的種種問題;家長相信兒童在成長中的主觀能動性,喚醒兒童、激發兒童、相信兒童、支援兒童。
2.樹立親子關係重於教育的理念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教育孩子的根本。關係的建立是在長久的陪伴和互動中,孩子感受到愛、理解、尊重和接納,與父母建立起生命的連接,構築出穩固溫暖的關係。有了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發揮父母影響力。孩子被自己尊敬、信賴、有愛的父母滋養、喚醒、影響和熏陶,通過模倣、追隨來吸收、內化,最終實現自我成長,家庭教育水到渠成。父母在孩子成長早期給予一定時間陪伴孩子,與孩子一起玩耍、一起閱讀、一起勞動、一起參與家庭生活更有利於建立這樣的連接。同樣,當孩子成長中出現種種問題時,也要先從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開始,沒有關係,就沒有教育。
3.樹立為孩子成長賦能的意識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善於發現並放大孩子的優點,把焦點放在孩子已經做到的事情或擁有的品質上。在心理學中,焦點放在哪,問題就在哪。盯著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只會不斷放大問題,引起孩子的逆反或令其喪失信心,自暴自棄。相反,肯定欣賞孩子做得好的部分或者已經擁有的品質,孩子的勝任感和自我效能感增強,會激發孩子內在的動力,想辦法提高自己。父母為孩子賦能,給予孩子所需的心理營養,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三、親子溝通的基本原則
1.平等尊重
把孩子當成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平等對待,給予尊重,是親子溝通的基礎。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強烈的尊重需求,而尊重需求的滿足與否對孩子積極自我的確立,和諧人格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父母要營造一種孩子敢説、想説、肯説的家庭氛圍,尊重孩子的想法、選擇、興趣和隱私才能打開孩子的心門,與孩子建立信任敞開的親子關係。相反,父母高高在上,把孩子作為私有財産或是不平等的個體,交流不過是父母對於孩子的操控和支配,孩子發展中的主觀能動性受到抑制。
2.接納包容
父母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接納,不以孩子性別、外表、個性、行為、成績等作為愛的給予和撤回條件。同時孩子是成長中的個體,有無限的可能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都只是暫時的,父母要接納包容孩子的錯誤,允許孩子犯錯,讓孩子在錯誤中學習,要以發展的眼光,以成長型思維來看待孩子成長中的問題。
3.信任支援
來自父母的信任是一個人強有力的底氣和自信心的來源。只有父母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孩子才有足夠的自信和安全感來應對困難和挑戰,才能激發潛能,體驗成功的喜悅和較高的自我價值。反之,如果父母在教育子女過程中,總是懷疑孩子的能力,不信任孩子,不放手,孩子就會變得唯唯諾諾,畏手畏腳,沒有主見,大膽探索的勇氣和獨立意識也會減弱。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不能揠苗助長,但要跟上孩子發展節奏,為孩子成長提供必要的物質和精神支援,幫孩子“跳一跳,摘到桃子”,讓每個孩子的天賦得到發展。
4.因材施教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生長髮育水準、氣質類型、性格、興趣等實際出發,採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徑溝通。對於低齡孩子,以溫和的態度,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用形象的故事,以體驗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對於小學高年級以上孩子,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已經發展,可根據孩子的氣質類型和特點,差異化地進行溝通。對於偏內向的孩子,家長不要試圖去改變孩子的性格,要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及情感;尊重內向孩子的慢節奏,給予足夠的耐心與包容;多在細節處肯定欣賞孩子。對於偏外向的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尊重的態度;揚其所長,因勢利導;多誇獎、少批評;引導規則意識;提高專注力。
5.言傳身教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不僅聽家長怎麼説,更看家長怎麼做。家長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自己先努力去成為那樣的人,給孩子樹立一個鮮活的榜樣。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就是在示範如何與人溝通,孩子在與父母互動中耳濡目染,學習到家長的人際交往、為人處事、情緒管理等重要的能力,家長就是孩子的起跑線。隨著社會變革的腳步加快,社會轉型期的各種問題導致家庭教育面臨挑戰,親子關係衝突不斷,父母要終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提升親子溝通能力,用自身的成熟和智慧引領懵懂的孩子前行。這既是為人父母的責任擔當,也是建設美好家庭應有之意。
四、親子溝通的具體方法
儘管親子溝通受家長的教育水準、家長的個性、孩子的特點及家庭的文化、溝通的場景等因素不同,溝通方式方法各有不同,但親子溝通的難點通常是父母與孩子的需求衝突引發情緒導致,因此家長了解在不同情境下的溝通要旨和基本溝通技巧可以避免溝通中的情緒反應引發矛盾衝突,有利於親子間更多了解、理解、互信,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1.當孩子有情緒時,傾聽共情,鼓勵表達
當孩子有情緒時,家長傾聽孩子,不僅傾聽事實、還要傾聽到孩子的感受、期待和渴望。接納並理解孩子的情緒感受,感受一旦被看到、被理解、被共情,溝通的大門就打開了,孩子不再陷入情緒中,理性的思考能力恢復,更能讓孩子關注于問題解決,親子衝突和矛盾緩解。孩子在與父母的傾聽和表達中,疏放了情緒,心理更健康。同時,孩子在與父母的交流溝通中培養了他理解他人,共情他人的重要能力。
表達技巧:描述孩子正在經歷的事實,再加他此刻的感受。
例如:“這次考試沒有考出你理想的成績,你覺得很難過”。“當你被罰站時,你感到很沒面子,很難堪。”
2.當家長有情緒時,坦誠溝通,不指責、無傷害表達
當孩子的言行激發了家長的情緒時,家長要坦誠開放自我,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自己受到的影響。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他們常常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對其他人造成的影響,當家長以一種不指責、不評判,沒有攻擊和傷害的方式表達,孩子會願意設身處地為家長考慮、做一個體貼他人的人。這就關係到如何説,孩子才會聽的方法。
表達技巧:描述孩子的行為,以及給你帶來的感受和影響,特別留意要用“我”開頭,而非“你”,因為“你”開頭往往帶有指責的意味。
例如:“當我看到衣服扔在地板上,一團糟,我好煩躁,我得花更多時間去熨燙,可我沒那麼多時間。”而不是“你把衣服都丟在地上,真是太懶,太邋遢了。”
3.當父母與孩子需求衝突,都有情緒時,平等協商,達成共識
當父母與孩子需求衝突,都引發情緒時,解決的方法不是單方面滿足父母的需求,也不是妥協遷就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是明晰孩子和父母的需求後,讓孩子參與到制定解決方案中來,通過協商,從中選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達成共識,共同執行並在過程中進行評估和調整。這樣以彼此尊重的方式解決衝突可以調動孩子的創造力、思考力,能激發孩子的能動性,令其執行方案的積極性和動力更強。
表達技巧:父母和孩子錶達雙方的需求,共同協商制定能夠滿足雙方需求的解決方案。
例如:孩子因為手機使用與父母産生需求衝突(情境)
寶貝,我了解你對手機使用有需求,但作為父母我也擔心過度使用手機會影響你的學習和睡眠,我們的關係對我來説非常重要,我們先想想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法,再一起看看哪些可以滿足我們雙方的需求,咱們就約定好這樣去做,好嗎?
4.當父母與孩子沒有衝突,和平相處時,常交流、多肯定,在情感賬戶存款
除以上三種情境,生活中更多的是親子之間和平相處,沒有衝突的時候。這些時候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玩耍、聊天、分享彼此的感受、觀點、想法等,讓彼此更加了解;多多肯定、欣賞、讚美、鼓勵孩子,在親子情感賬戶中存款,情感賬戶裏存款越多,親子矛盾越少,即便有,也容易溝通。肯定欣賞孩子,也是幫孩子建立穩定的自我認知,讓孩子由內而外自信的方法,有了穩定的自我認知,未來孩子遇到任何困難,他們都能積極樂觀去面對。
肯定欣賞孩子,多肯定過程,而不是結果;肯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聰明或智力;多用客觀描述性的語言,而非評判和標簽語言。
表達技巧:描述孩子的行為,再加家長的感受。
例如:“這段時間,我注意到你一回家就寫作業,寫作業的時候很專注,遇到不懂的地方會查資料,想方設法弄懂,這次考試考了98,我真為你高興,這是你認真努力的結果!”。
五、親子溝通十個“禁忌”
1.忌簡單粗暴甚至打罵孩子
無論是行為上還是語言上的暴力,對孩子都是傷害,孩子無法感受家長的愛。孩子要麼學會簡單粗暴地處理問題、要麼叛逆,要麼自卑退縮。被頻繁粗暴對待的孩子不會停止愛父母,但會停止愛自己。
如:“閉嘴!每次批評你,你都有那麼多理由……”、“走開,看見你就煩”。
2.忌羞辱孩子、傷害孩子自尊
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都渴望得到尊重和認可。批評孩子盡可能私下溝通,不要當眾責備;儘量避免羞辱性的表達,要保護好孩子珍貴的自尊。
如:“你怎麼這麼笨/傻,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你考得這麼差,還有臉哭?”
3.忌與其他孩子比較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心理學證明比較並不能激發孩子的動力,反而會讓孩子灰心喪氣,無法正確認識自己。同時過份關注外在評價,會令孩子感到焦慮和壓力,不利於兒童成長。
如:“為什麼別人行,你就不行”、“看看人家XXX,你再看看你!你怎麼什麼都不如人家?”
4.忌高高在上、空洞説教
當孩子的需求沒有被看到、聽到、共情到,居高臨下的長篇説教毫無意義。尤其對於低年齡兒童,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還未發展,長此以往,孩子會慢慢關閉心門。
如:“我跟你説過多少次了,做作業就要專注,不能玩東西。”、“同學之間要友好相處,要大度、寬容、要分享,以後走入社會才有好人緣,有好人緣……”
5.忌嘮叨、翻舊賬
嘮叨是心理學上“超限效應”的典型表現,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讓人産生不耐煩或者叛逆。同時也是對孩子不信任和指責的表現。每次只説一件事,不翻舊賬,簡潔,明瞭表達家長的感受、想法和期待。
如:“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機。”、“你自己看看你的房間,每天弄得跟豬窩似的,不知道整理,就沒見過比你更懶的孩子!”
6.忌不給孩子獨立自主空間
獨立自主是每個孩子的內在需求,給予自主權,能增強孩子內在動力和自控力,父母的過度控制容易扼殺孩子的自主性。
如:“我都是為了你好,聽話……”、“做不完作業,不許吃飯、不許睡覺!”
7.忌命令、威脅或討好遷就孩子
無論是強勢的命令威脅還是顯得弱勢的討好遷就都沒有把孩子放在一個平等生命個體的位置上,不利於孩子的健全人格形成。
如:“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求求你讓我們省點心好不好?”
8.忌給孩子貼標簽
心理學上,父母給孩子的標簽實際都是給孩子的一種心理暗示,長此以往,他們會朝這個暗示的方向發展。因此與孩子交流盡可能用描述性表達,不評判,不貼標簽。
如:“你就是不自信,這有什麼好怕的”、“你就不知道心疼父母,就知道亂花錢……”
9.忌抱怨、發泄情緒
以抱怨和發泄情緒的方式溝通,孩子本能會在內心構築防禦機制,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反而會破壞親子關係。如:“要不是為了你,我早跟你爸離婚了!”
10.忌對孩子失去信心,放任自流
任何時候家長不要對孩子失去信心。家長的信心和愛是孩子改變的重要力量來源。孩子面臨著學業、人際關係壓力以及成長中的種種問題和困擾,如果父母和家庭,不能接納孩子,給孩子托底,他們的處境會很艱難。問題孩子更缺愛,不論孩子是否優秀,能夠得到父母的接納包容、肯定和支援,孩子就會擁有滿滿的心理能量,全然地接納自己,相信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這樣的孩子,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難和失敗,都不會放棄希望,能夠重新振作起來。
如:“你要是能考上XXX,太陽從西邊出來了!”、“你真令我失望,不管你了!你愛怎麼樣怎麼樣吧!”
家長不要低估語言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和諧的親子關係先從充滿愛與關懷、溫暖安全、積極向上的語言交流開始。家長努力建設幸福美好家庭,活成幸福的模樣,也把成長空間留給孩子,信任孩子,支援孩子,引領孩子,讓他們的天性得以釋放,潛能得以發揮,生命的華彩得以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