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讓學生“立”于學習正中央——城中小學“雙減”在行動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沈蓉 | 時間: 2023-02-15 | 責編: 曾瑞鑫

“雙減”已推行半年有餘,當下,內卷、無序的校外培訓和重復、無效的作業都已經減了下來。但“減”字不是目的,學生高效率、高品質的學習才是根本追求。江蘇省南通市城中小學借助教學改革、教師素養提升等措施,轉變教與學的方式,用高品質的教與學提高學生未來的競爭力。

以作業改革撬動課堂改革

“雙減”政策對課堂教學提出新要求,明面上的是要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深層次的是實現課堂教學減負增效。學校以作業改革為切口,以作業改革撬動課堂改革,彰顯學生在作業活動中、課堂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學為中心是當下課改的趨勢,教師的教必然要服務於學生的學,如果我們把作業看作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看作是學生通過知識的遷移、運用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時,那麼,為作業而教自然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

我們要求把作業設計置於教學設計的核心地位,關注作業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地位。在確保作業目標、內容與教學目標、內容保持一致性的同時,強調差異性、進階性,讓教師能夠將一項完整的學習任務合理地分配到課堂教學、課後作業之中,這樣不僅能使教師課堂“講授簡明”“指導精準”,也能保證作業活動達到精選、精講、精練、精批“四精”要求。

我們要求教師精研教材,準確定位教學目標,設計出能夠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具有開放性、生活化的問題,並以“預學單”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意味著教學活動流程是,學生預學先於教師教學。

這種教學流程的改變,是提升學習品質的關鍵所在。為了保證學生“預學”成效,我們除了設計“預學單”,以“單”導學外,還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通過教學資源庫建設,將教育與網際網路結合,打破了學習時空界限。以數學課堂實踐為例,我們在集體備課時,就某一知識點展開充分研討,再由經驗豐富的成熟教師示範講解,錄製成精品微課,微課中既有思路清晰的導學,又有精心設計的預學作業,為學生先學提供支撐。

讓學生立於延時課程中央

“雙減”之後,學校的延時課程如何開設,成為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尤為關注的問題。在學校的實踐中,我們發現,延時課程必然與學校課程設置存在一定的差異,開設應有如下考慮:

課程內容選擇更加強調學生興趣。捕捉學生學習興趣點,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是延時課程的首要議題,也是確保學生能夠站在課堂中央的關鍵所在。我們把學生的學習需求調研、分析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在對家長、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座談訪談、案例分析、典型跟蹤的基礎上,還原延時服務時段兒童校外生活原貌,了解兒童所期待和嚮往的校外生活。據此開發延時課程,著力引領學生獲得興趣之源,為未來的“打井式”學習築牢根基。

課程實施方式更加強調切身體驗。真正的學習必然有切身體驗,一個人只有親身經歷過了、體驗過了,才能獲得一种經驗。在延時課程實施中,我們回歸兒童生活世界,凡是學生們的那些生動活潑、童趣盎然、精彩紛呈的行事方式,都是課程實施的可能方式,遊戲、表演、沉浸、互動、比賽成為了課程實施最重要的方法。不再以知識的拓展與加深為課程目的,代之以豐富兒童的學習經歷、擴充兒童的切身經驗為課程取向,這正是我校延時課程的重要表徵。

課程發展空間更加強調多元立體。延時課程資源內涵豐富、外延寬廣,應從校園中“破壁”而出,實現與社會場館、家庭社區、網路空間的有機融合,使課程發展空間更加多元化、立體化。比如,針對學校地處南通濠河風景區的區位特點,我校與環濠河21家博物館合作開發場館課程。這類場館課程具有情境性、直觀性、專業性、廣博性等特點,易於生發學生感興趣的研究項目、探究主題,受到了學生的追捧。

為教師深度賦能,提升育人效能

“雙減”政策能否落細落小落實,最終成為一項項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教育行為,教師隊伍這支主力軍是關鍵。

做“經師”也要做“人師”。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有一些教師只知教書,不懂育人,這樣的教師充其量只是人們通常所説的“經師”。一位優秀的教師不僅能教書,而且會育人,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責任與使命,這樣的教師,可稱得上“人師”。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學科心育”成為了我校提高課堂教學品質的增長點。我們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應做到深諳學生心理,懂得如何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懂得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力求教學活動生動鮮活且意蘊深遠。

做學科之師也要做全科之師。不論是為了滿足延時課程綜合化、整合化實施的現實需求,還是應對“指向生活世界整體啟蒙圖式構建”小學教育的改革挑戰,都必須跳出學科本位,綜合多種學科知識,讓學生學習生活與世界的完整知識。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不僅做優秀的學科之師,更要做一名合格的全科之師。學校著力於全科教師的校本培養,推行跨學科教研活動,組建由不同學科教師組成的課程開發團隊,提升教師一專多能的素養。特別是“跨界雙師”執教同一堂課,實現了學科知識的聯繫與融合。

做學生的老師,也要讓學生成為“老師”。受陶行知“小先生制”的啟發,我們歷來倡導教師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同時,也努力讓學生成為“小先生”。“大先生”與“小先生”共同構築了學校“雙師”課程、“雙師”課堂。例如,我們開展了“小先生大課堂”系列活動,設計了“我講故事給你聽”主題,由“小先生”到四年級送課。“小先生”們從精選故事到豐富故事情節,再到故事生動演繹,都做了充分準備,學生的學習空間大大延展,閱讀興趣不斷激發。

(作者係江蘇省南通市城中小學校長)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