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藝術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集大成的代表,彰顯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氣度、文化品格、審美理想和價值追求,中小學戲曲需要系統性、階梯式地有效傳承,桂林市中小學歷經十五年進行“戲曲進校園”傳承工作,通過戲曲教學研討、社團活動、藝術展演等實踐活動不斷進行改革和探索,構建以“立德樹人”目標為導向的“體系化、融合化和創新化”戲曲傳承“三化”機制。桂林市中小學“戲曲進校園”傳承形成“學科專家+教研員+首席教師+協同教師”的逐級遞進、相互協同的路徑,建構“3+36+N”成果推廣應用研修模式,提升了桂林市中小學生的戲曲素養和審美素養,著力構建戲曲育人生態圈。
戲曲作為一門綜合藝術,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借鑒吸收詩詞、繪畫、舞蹈、武術等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了給廣大的桂林市中小學教師提供戲曲教學的幫助,更好地傳承戲曲知識和提升戲曲教學技能,更全面更有效地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桂林市戲曲教學團隊開展了多學科融合教學實踐,如從語文教材裏選擇不同風格的古詩詞與戲曲音樂元素進行融合,創編古詩詞戲歌;用古詩詞戲歌的音樂來創編戲曲操,並在不斷教學實踐中研究和創新教學方法,總結出“雙譜共讀”、“拼字拖腔”等戲曲綜合教學方法,構建“模倣-內化-創新”教學模式。
“桂林市戲曲教學研究工作室”融合各學科相關傳統文化為三個學段創編了跨學段多學科的“戲曲進校園”系列讀本,用戲曲元素創編了戲歌,作為音樂教學的補充和社團課程教材,同時製作好“文本-視頻- 案例”三位一體的教學資源,為“戲曲進校園”提供教學案例,建設特色網站上傳相關教學資源和精彩課例,面向桂林市17個縣區500余所中小學進行全員交流學習。“桂林市戲曲教學研究工作室”負責人周穎老師執教的《如戲似歌—梨花頌》榮獲全國湘版教材高中優質課比賽獲得一等獎,相關成果在廣東省、吉林省、山東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等地高校和中小學進行推廣交流,深受好評。
桂林市中小學“戲曲進校園”以創新性傳承為突破,每年舉辦的“桂林市中小學戲曲大賽”和校園文化節課本劇等展演活動,展演活動以愛國主義和先進文化為題材,吸收傳統戲曲和廣西地方戲曲音樂元素,進行師生集體創編戲曲課本劇,開創具有桂林特色的戲曲傳承發展的新局面。桂林市中山中學1937年抗戰時期創建了師生戲劇社“中山劇社”,為桂林的抗戰宣傳作出了貢獻。為延續桂林抗戰文化精神,“中山劇社”吸收傳統戲曲和廣西地方戲曲音樂元素,創作了《中山劇社》和《新青年》等戲曲課本劇;桂林市翠竹小學構建硬體“六個一”、軟體“八個一”和“五融合”的“685模式”模式,優化課程體系、抓實教學改革、聚焦“以美育人”,結合桂林紅色抗戰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編現代少兒彩調劇《走向延安》,講述兒童抗戰救亡劇團在桂林淪陷前由“桂林八辦”黨的地下交通員護送撤離並轉赴延安的真實故事,並創編反映勤學善思良好校風的少兒彩調歌舞《翠竹新韻》。桂林市大河中心校打造桂林地方戲曲特色育人的校園文化,將中華24節氣與桂林地方戲曲文化相結合,創編桂林地方戲曲校本教材,以桂林地方戲曲為體裁的戲曲小品小放牛》和《大樹下小夢想》,全面推廣傳承桂林地方戲曲文化。這些學校均獲得“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教育示範學校”,“以點帶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小學的傳承與普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桂林市“戲曲進校園”傳承在學科融合、教學改革、教材體系建設、藝術實踐、輻射推廣、營造社會氛圍等方面成效明顯,舉措突出,全面提升桂林市美育教育教學品質,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貢獻。(文/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甘群;桂林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周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