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季明明:引領學習型大國建設的重要理論碩果——深切緬懷當代傑出教育家郝克明先生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季明明 | 時間: 2023-01-20 | 責編: 曾瑞鑫

作者感言:

幾天前的清晨突聞噩耗,我國當代傑出教育家郝克明先生於2023年1月13日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89歲。作者頓時悲痛之情溢於言表。雖然已經離別,但是,郝先生端莊睿智、和藹可親的容貌仍然不斷地在腦海中浮現。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起,作者在教育部與郝先生相識後不斷交往。早在20年前參加了由她領銜的終身學習課題研究。後來,在研究起草黨中央國務院《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時,她作為第六組組長、作者作為副組長一起共事。她擔任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兼終身學習組組長後,先是聘請作者擔任該終身學習組專家組組長,後來作者經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同志頒發聘書,擔任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後,仍然在她領導的終身學習組工作。是她提名並經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同志同意,已經擔任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終身教育工作委員會理事長的作者,又擔任了該學會全國學習型城市建設專家諮詢指導小組組長。在郝先生的直接指導下,作者帶領團隊所做最有意義的一件大事是,組織各地推選和評審了中國學習型城市案例。第一批評選出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等16個城市,正式出版了“案例集”,屬於中外第一部(《中國終身教育藍皮書:中國學習型城市案例(第一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全面展示出一個人口大國推進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區、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等終身學習的勃勃生機和卓著成就,提交第一次世界學習型城市大會後,受到與會中外專家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的高度評價。在這一幕又一幕難忘篇章中,郝先生與我無話不談,成為我由衷尊敬的良師益友。無論是她的人格魅力,還是她的學富五車,令作者收益匪淺、深為欽佩!

201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終身學習思想奠基之作《郝克明終身學習文集》。在該書“讀後感”章節,她收錄了厲以寧、潘懋元、季明明三篇文章。作者的“讀後感”題目為“中國特色的終身學習理論探索與創新——重讀郝克明的《跨進學習型社會》”(1.4萬字,2014年1月北京大學教育評論發表;第12卷第1期)。該文章全面梳理和系統分析了郝克明終身學習思想的時代背景、重大意義、基本內容、本質特徵、戰略目標、重要任務、大教育觀、各類教育、開放大學、教育資訊化、體制機制等等方面內容;系統披露了郝克明既汲取國際終身學習領域有益成果,又緊密聯繫一個人口大國推進終身學習的特殊性而提出的一系列新建樹、新舉措。充分證明郝克明終身學習思想是我國教育領域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於全面完成習近平同志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宏大任務,具有深刻的啟迪和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充分證明,郝克明先生為我國終身學習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作者的“讀後感”還概括了郝先生具有的“以公為大”、“求真務實”、“崇尚創新”、“一絲不茍”、“包容親和”的優良品質。下列文章是作者根據以往對郝先生終身學習思想的了解和研究,為所有尊敬與愛戴郝克明先生的同仁們而作。

近幾年,郝先生由於身體欠佳而不再出門,加之受新冠疫情影響,也不再會客。作者與她已經幾年未見,但是常有微信往來。2022年7月1日黨的誕辰日,按照慣例作者會發去微信向郝先生致敬。當時,聽説她的身體已經越來越差而坐輪椅了┈┈。作者經反覆思考,一改禮節性致賀的方式,作為真正讀懂郝克明者之一,表露了肺腑之言:“尊敬的克明先生:您好!值此中國共産黨誕辰101週年光輝節日,謹向您並尊敬的胡啟立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問候!本人以一名長期與您在終身教育研究領域共事和見證者的視角,深深地感悟到:幾十年來,您無限熱愛和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銳意創新、崇尚科學;實事求是,堅持原則;光明磊落、公道正派;深入實踐、聯繫群眾;一生清廉、兩袖清風,不愧是中國共産黨的一名優秀黨員,是為黨和國家教育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當代傑出教育家,是我國終身教育事業理論和實踐研究的開拓者、奠基者,是教育界同仁的一位“大先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學習榜樣和人生楷模。值得本人敬仰!衷心祝願您並啟立同志身體安康,吉祥長壽。”微信發出的時間是七點五十二分。郝先生很快打來電話,對我表示感謝。多日以來第一次聽到她親切的話語聲。感到她吐字已經不太清晰,但是,思維和表達的條理性依然較強。這給我帶來了一絲寬慰。7月5日,十一點十四分,時隔5天后郝先生又專門給我發來微信説:“謝謝你七一的來信,你在信中對我的溢美之詞,我實不敢當,我把它看做是你對我的期望和鞭策,也把它看做是我們互相學習互為榜樣的內容,再次謝謝你。老郝”。依然呈現出她一貫的低調謙虛風格。作者未曾料到,這竟然是與郝先生的最後一次溝通。等到再一次見面時,她已經在鮮花叢中安祥平靜地躺著,與鍾愛她的無數同仁天各一方。作者衷心地祝願郝克明先生在天之靈安息!

_8$V5HTIMUKGHYV70S5F]X0.pngNF3(THENA`XR`FFQU$RW1VT.png

作者(左1)陪同郝先生(右2)外出考察胡啟立同志與作者十分親切地交談

十幾年來,在廣大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終身學習研究領域取得了積極的成果,《郝克明終身學習研究文集》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仔細品讀,令人深感,這是郝克明先生基於以人為本世界觀觀察和研究中國教育改革發展問題的新建樹、新突破,也是她歷經幾十年開創我國教育發展宏觀戰略研究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郝克明終身學習思想時代背景

郝克明終身學習思想放眼世界,總攬全局,既涉及到她為探索解決新時期中國教育改革發展難題所提出的新思路、新方法,又涉及到為應對新一輪世界教育變革如何爭取我國不落伍並搶佔先機而進行的深入思考。因而承載著她對國家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的殷切期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體現出很強的緊迫性、針對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現的終身學習思潮,伴隨著上世紀末知識經濟從初露端倪到大步走來、不斷蔓延。經濟全球化進一步使知識以及掌握知識的人才成為各國持續發展和構成核心競爭能力的第一資源。本世紀初以來,人類又遇到金融危機等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同時,面臨新科技革命和資訊化重大機遇。基於空前複雜的國際背景,她明確地指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是科技、經濟、文化和社會高度發展的必然要求”,“從經濟全球化視角看中國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的緊迫性”,“在發展教育事業和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的思路和途徑上要有新的突破”,“增加教育體系的彈性,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終身學習體系”。

當時,國內教育資源緊缺,龐大的教育需求與有限的教育供給之間的矛盾突出,貧富差距、城鄉差距突現出其背後越來越嚴重的“知識差距”、“教育差距”,應試教育影響的擴大,導致素質教育難以實施,傳統經濟發展模式致使勞動生産率不高,廣大在崗人員培訓不落實,城鎮化進程轉机移農民素質亟待提高,繼續教育已是教育領域中最薄弱的環節,教育體系內部不融合使教育綜合改革難以全面突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品質不高,教育資訊化嚴重滯後等等問題,不僅困擾、影響著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而且拉大著中國與發達國家教育水準的差距。

解決教育問題需要從多方面作努力。但是,必須找到能夠總攬全局的“牛鼻子”。郝克明高度敏銳地洞察一些國家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向。從她的許多論述中可以感悟到,她已經找到了這樣的“牛鼻子”,這就是“終身學習”。她在2005年就明確指出,“構建終身教育(學習)體系也是我國教育發展和改革的迫切需要”, “我國現行的教育結構體系很不適應我國教育發展和改革的要求”,“建國以來雖然我國已初步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形成了學前教育至高等教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課堂教學與遠端教育等多種層次、類別和形式教育的格局,並正在向終身學習的方向發展。但是,由於歷史的、體制的和觀念上的原因,我國現行教育結構體系還不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她指出,“教育內部各級各類教育特別是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尚未建立起相互溝通和相互銜接的關係,不能滿足人民不斷提高的對受教育機會的多種選擇和要求”,“我國長期以普通學歷教育為主,這些年來在教育結構改革中逐步發展了職業教育序列,但它同普通教育分為兩個割裂的體系,兩者缺乏溝通和銜接”,“社會各行業各部門在職人員的崗位培訓、轉崗培訓和學校後的繼續教育十分薄弱;適應社會成員多種需求的非學歷非正規教育尚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等等”。她的重要結論是:“終身教育思想的提出和發展需要我國的教育進行新的革命性的轉變”。

她不失時機地將研究重心轉向終身學習領域,雖然年逾花甲,開創一個全新研究領域是多麼不易。但是,她堅韌不拔,鍥而不捨,10年磨一劍,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和優良品質的終身學習思想研究成果。

二、郝克明終身學習思想主要內容

郝克明終身學習思想研究是為推進終身學習、終身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而進行的相關理論探索、決策研究、實踐發展,涉及其重大意義、本質特徵、戰略目標、主要任務、大教育觀、學校教育、繼續教育、開放大學、教育資訊化、體制機制、典型案例等方方面面,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主要內容包括:

(一)深刻指出終身學習重大意義

她以“革命性的轉變”、“人類教育的第三次飛躍”、“最偉大的創舉”來概括終身學習思想對於引領我國整個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並且以全面小康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要素和基礎”來概括建設終身教育體系的重大意義。 例如,她深刻地指出:“終身學習體系的構建所包含的不僅僅是時空上教育的拓展,而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教育發展史上一場極其深刻的變革,是繼奴隸社會的古代學校、工業革命的近代學校之後人類教育的第三次飛躍。這場變革的深刻性表現在教育觀念的變化,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新的探索和創新上;表現在教育結構體系的豐富性和教育制度的彈性化、個性化、多樣化等方面。它不僅要求教育者和學習者自身的觀念和教育(學習)行為的變革,還需要社會制度、組織、技術等多方面的變革與支援。因此,隨著終身教育理念的提出、發展和實踐,必將帶來包括教育在內的社會許多領域的新變革,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她用“發動機”、“驅動器”深刻而形象地比喻終身學習與經濟的重要關係,指出,“終身學習是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發動機和實現經濟戰略性結構調整的驅動器”。

她還特別強調構建中國特色學習型社會的世界意義,指出,“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依靠各級黨委、政府和全社會積極性,充分整合各種優質教育資源和運用先進資訊技術,大力推進終身學習,建設世界最大的學習型社會,把我們這個擁有比美國、日本、俄羅斯、歐盟總計人口數還多國家的人力資源逐步變為寶貴的人才資源,將會進一步呈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也是對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的重大貢獻”。

(二)提出終身學習戰略目標

早在2006年,她就設想了我國建設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我國教育供給能力將明顯增強,為我國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建設和發展奠定比較雄厚的基礎……建立適應我國廣大社會成員需求的教育和培訓體系,努力形成開放、靈活、方便、寬鬆的學習環境,滿足廣大社會成員特別是在職勞動者日益增長的知識和技能更新的需求……形成促進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保障機制。”

為了使大家能夠進一步理解終身學習戰略目標,她揭示終身學習本質特徵與美好前景:“終身教育體系就是能滿足社會成員對終身學習的需求、有利於學習者學習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中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一生中的任何時間、任何階段、任何地點進行學習。學習型社會是社會形態範疇的概念,它從社會發展角度,突出強調教育要向所有人開放,保障所有人學習的權益,使教育和學習從傳統學校擴展到社會各個層面、各個組織和所有人,滿足廣大社會成員在人生各個階段的學習需求,社會的學習化、學習的社會化,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將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向。建設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終身學習理念的全面實現,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結果。”

她明確地指出了實現終身學習戰略目標的基本條件:“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建立,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至少需要以下四個方面的條件:具有終身教育(學習)觀念和一定學習能力的學習者;能為社會成員提供終身教育(學習)的教育結構體系和機構;建立有利於終身教育(學習)的政策和制度;教育資訊化的發展水準。培養具有高度的學習自覺性和學習能力的新一代學習者,不僅是社會及個人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建成學習型社會最重要最關鍵的因素。”

她強調實現終身學習戰略目標需要有體制、機制的保障:“建立完善與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相適應的公共管理機構……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政府在建立學習型社會中的作用,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務的效率和水準;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和非正規、非正式教育及各種培訓方面,要重視和積極發揮全社會和各種教育機構的作用……要建立政府和社會各部門之間的統籌協調機制。”

為了確保終身學習戰略目標的實施,她高度重視制定終身學校評價指標體系。在2006年發表的《跨進學習社會——關於建設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研究》重要成果中,她提出了關於學習型社會評價指標體系基本框架,為國內研究該項重要課題明確了指導思想、基本要素和評價重點。

(三)以“大教育觀”堅持終身教育體系的完整性

提出“大教育觀”是她對形成我國終身學習思想理論體系作出特殊貢獻的核心部分。

早在2004年,她就要求以“大教育觀”促成我國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指出,“確立大教育觀,形成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並重的教育體系,滿足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廣大社會成員對教育和學習的日益增長的多種需求”。

針對一段時期,國內將終身教育與國民教育並列為兩個體系情況,她據理力爭,反覆強調終身教育體系是涵蓋了學校教育與繼續教育的完整體系。 她剖析存在現實分歧的癥結所在,“終身學習和現行教育的關係是什麼?是現行學校教育體系的延伸,還是按照終身學習的需要,整合一切教育形式和資源”,“對終身教育體系的認識,還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一是把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看作是相互並列的兩個體系;二是認為終身教育是學校教育外其他場所實施的教育的總和;三是認為終身學習體系等於國民教育加上繼續教育”。 她提醒,如果不扭轉上述片面認識可能産生的嚴重後果,“會在實際工作中造成不利的影響:一是容易使學校教育置身於終身學習體系之外,把推進終身學習只看作是學校外其他教育的職責,忽視學校教育的改革和學校在建立終身學習體系中的作用;二是不利於促進各級各類教育銜接、溝通和資源整合,特別是建立通過各種不同類型的教育渠道都能成才的立交橋”。她明確地指出:“要用終身教育思想改革學校教育系統和學校教育制度,拓展學校教育的服務功能。我們現在所講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學習體系,並不是兩個互不相關的體系。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應該成為終身教育(學習)體系的主體。”她深刻地揭示終身教育體系特點及其與各級各類教育之間的關係,指出:“終身學習體系也不是傳統的學校教育與成人教育、繼續教育、非正式教育等各類教育的簡單疊加,而是需要以終身教育思想為指導,重建具有內在一致性、關聯性和持續性,使學校和各種教育機構以及廣大學習者的潛能都能得到充分開發的新的教育體系,並在終身教育框架下實現各種教育類型、各種教育形式和各類教育資源之間的相互溝通、銜接和共用,滿足廣大社會成員對終身學習的多種需求。終身學習體系也包括每個人終身都能夠獲得學習機會的社會制度建設,需要社會制度、機構、組織、技術等多方面的支援與變革。” 這些重要和獨特的觀點與透徹的説理,令人振聾發聵。

事實上,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報告吸納了她的關於終身教育體系完整性重要思想。

(四)全面提出終身學習主要任務

她系統性地提出了我國終身學習的正確方向和基本任務,指出,“一、加強和改進學校教育,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在建設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中的基礎性作用”;“二、大力發展培訓和繼續教育,滿足廣大社會成員特別是從業勞動者日益增長的學習和培訓需求”;“三、加強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型社區建設,推動社會學習化”;“四、大力推進教育資訊化建設,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教育培訓網路和滿足各種類型學習者需要的學習資源”。

她同時還提出了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體制機制、保障條件等一系列重要構想,特別強調構建終身教育體系需要從基礎工作做起。她指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世界規模最大的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不僅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高國家競爭力、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重要途徑,也是一項十分艱巨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為了認真做好這項工作,建議全國各部門、各地區加強對培訓和繼續教育基本情況的調查,建立包括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崗位、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勞動者教育培訓的動態數據庫,這是從全國和各地的實際出發,採取有針對性的有效政策措施、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基礎”。

她還明確地指出了我國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基本路徑、主要步驟:“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必須充分發動和依靠廣大社會成員的直接參與,從具體創建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區、學習型城市入手。學習型組織不僅有利於促進學習者自身的發展,也是提高各個組織的工作效率、提升組織文化品質和增強組織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學習型社區是社區內居民和各類社會成員進行有利於提高自身文化品德修養、健康體魄以及拓展就業能力學習的重要基地。學習型城市是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區包括整個學習型社會的主要承載體,在主要城市中真正做到了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就能有力地帶動全國其他城鄉的終身學習,成為形成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標誌。”

(五)特別提醒、深刻強調以終身學習思想引領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改革

早在2001年,她就以終身學習視角難能可貴地對現行普通學校教育功能定位提出了挑戰,“學校教育要從單純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轉變為把重點放在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存和發展打好基礎,這是學校教育的歷史性轉變,也是建立終身教育結構體系的基礎。同時,要加強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溝通、整合和銜接,建立橫向溝通、縱向銜接的教育結構體系”。她還深刻地批評:“目前,在對構建相互銜接、相互溝通的教育結構體系的理解上,人們往往把思想集中在高等學校的擴大招生方面,這是不夠全面的”。

她深入剖析我國學校教育與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所存在的嚴重不適應問題,“學校教育的發展和改革,還不適應建設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要求……學校教育體系內部各類教育特別是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之間、學校教育體系與社會教育體系之間尚未建立起合理和有效的相互溝通與銜接的關係,教育資源共用程度不高” ,並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的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學手段以及學習者的素質等等,還很不適應當代科技、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終身教育的要求。特別是傳統教育思想的許多弊端,在相當程度上,束縛甚至扼殺了不少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她進而作出了關於需要“深刻的變革”的斷言:“在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進程中,學校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不僅應該加強,而且從教育觀念到教育內容、教育模式和方法、教學制度等等、都需要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

至於如何具體地推進這場“深刻的變革”?

她首先指出了在終身學習時代基礎教育的基本任務:“面臨終身學習的要求,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首先是尊重、保護和不斷發展兒童與生俱來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這是兒童在開始系統接受學校教育時應該特別注意的問題”,“究竟什麼樣的觀念和做法妨礙了學生熱愛學習,什麼樣的方式可以促進學生對學習發生濃厚的興趣,取得最佳學習效果,這是學校教育教學創新必須思考與實踐的根本性問題,也是決定學校教育能否成為未來學習型社會的基礎和重要動力的重大問題”。

同時,她在國內首次從5個方面比較清晰地指出了進行這場“深刻的變革”的重要路徑:①“改革教育教學制度,擴大學習者對教育的選擇機會”;②“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內容、教學方法,使學校從單純傳授知識轉向為學習者終身學習打好基礎”;③“推進辦學體制改革,實現辦學途徑多樣化”;④“加強學校的開放性,充分發揮學校教育資源的潛力,為廣大社會成員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⑤“加強教師的終身學習,並建立各類學校特別是基礎教育學校科學的學習品質檢測和評估體系”。

在2010年,她繼續強調:“在大力發展學校教育的同時,我們將以終身學習理念為指導,進一步深化課程與教學方法的改革,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同時進一步改革教育教學制度,增強學校教育體系的開放性、靈活性,充分發揮學校在建立終身學習體系中的作用。”

她還提出了終身學習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總體思路,強調要“鼓勵各類職業學校實行‘一校多制’ ,實行職前和職後教育並舉,學歷與非學歷教育並舉,全日制與部分時間制並舉,面向全體社會成員特別是進城務工人員、城鄉待就業人員、企業職工以及農村實用技術人才提供多樣化的繼續教育機會”,高中階段學校和高等學校“逐步實行彈性學習制度”、“放寬招生和入學的年齡限制,為社會成員特別是從業人員接受繼續學歷教育提供比較靈活和方便的機會”。

她從人才成長規律角度深刻地指明在終身學習時代高等教育的歷史使命和重大責任,指出,“要充分發揮大學在高層次人才繼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不是一次學校教育所能完成的。實踐證明,要成長為各領域的科技帶頭人和高級經營管理人才,不是只有‘學士—碩士—博士’一種途徑,也可以是‘學士—實踐—繼續教育’等途徑,亦即人才成長是不斷學習與工作實踐相互交替的結果。大學(包括研究生教育)後的非學歷繼續教育成為高層次拔尖人才成長的重要途徑,這也是終身教育對大學所提出的新要求”。

她特別看好大學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中所具備的有利條件,指出,“大學具有人才、教學、科研及學習設施等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終身教育體系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應當在這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她還對大學使命給予一種全新的解讀:“大力強化高等學校為社會成員提供多種多樣繼續教育服務的功能” 。

她多年以前全面、系統和深刻闡述的基於終身學習理念涉及各級各類教育改革的思想,至今重讀,仍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前瞻性、先進性、創新性和指導性。黨的二十大報告暨我黨第一次在全國代表大會向世界鄭重地宣佈要在一個人口“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的國家“加快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這是中國共産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把握歷史機遇,堅持問題導向所提出的新的宏大發展目標;是我國教育領域和各級各類學校全面進入改革創新發展新階段的一項全局性重大戰略任務;是事關如期實現中國特色教育現代化宏偉目標不得不進行的“長津滬戰役”。究竟“為什麼要建設、怎麼樣建設以及建設成為什麼樣的高品質教育體系”,認真學習、深刻理解郝克明先生上述及其他終身學習系列重要觀點,會得到直接的啟迪。

(六)系統構思繼續教育改革發展目標

她對新時期我國繼續教育的重大意義、存在問題、努力方向、發展戰略、主要任務、改革舉措等重大命題有著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和系統、全面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戰略舉措和決策建議。

她深刻地指出繼續教育的重大意義和歷史使命,“在加強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同時,怎樣為世界上數量最大但教育水準相對較低的勞動大軍提供大量有效和較高品質的培訓和繼續教育,是我國教育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因素”,“加強對廣大社會成員特別是從業勞動者的繼續教育,是建立我國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因素,也是廣大社會成員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迫切要求” 。

她尤其肯定繼續教育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獨特作用,指出,“我國的繼續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這種教育大多是零散的,尚未規範化、制度化,特別是針對高層次專門人才的繼續教育資源更為缺乏。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和經濟環境瞬息萬變的今天,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充滿活力的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只有在學校教育的基礎上,通過不斷的實踐和繼續教育,才能不斷地涌現出來”。

(七)高度重視、科學確定開放大學重大意義和戰略定位

郝克明先生在一生的最後時刻,最牽掛和花費最多精力研究思考的重要事項是如何辦好各級開放大學,她對國家開放大學更是情有獨鍾、尤其關愛,在國開更名成立前後多次前去考察、指導。

她發表多篇文章和在多次講話中反覆強調,辦好開放大學是構建國家終身教育體系的重大戰略任務,是促進教育公平、落實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惠民工程,是全面開創我國繼續教育宏大事業的重要保障。

她明確指出了我國電大系統改革創新和戰略轉型的根本方向,強調“要繼承發揚我國電大系統30多年來所形成的優良傳統;同時必須與時俱進、解放思想,深入推進內部管理體制、運作機制、用人制度、分配辦法等一系列改革與創新,全面提升辦學品質和服務水準,使老電大脫胎換骨,努力向一流水準中國特色開放大學轉型”。

她反覆要求:“始終將提高辦學品質放在第一位。誠然,衡量開放大學與衡量普通高校的辦學品質不能用同一把尺子。但是,開放大學同樣必須牢固確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尊重教育規律包括現代遠端教育規律,堅定不移地走以提升品質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切實加強辦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全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無論是對國家開放大學的更名成立及其發展戰略謀劃制定的研究,甚至多次發起由教育部領導參加的專題研討會議,還是為新國開評審通過增設本科專業等等重大事項,都深深地烙有郝先生給與許多關愛與支援的“印記”。

例如,在當時討論確定新開大名稱的關鍵時刻,在場諸多領導、專家存在著不同的視角和觀點。有些專家主張在“中央”兩字後面將“廣播電視大學”改成“開放大學”即可。在反覆討論甚至辯論中,作者據理力爭,最終憑藉他當時站位高、格局大的無可辯駁理由,尤其是得到了郝先生一言九鼎表示“支援”的態度,致使全體同志當場作出了一致同意該開大冠以“國家”兩字即正式命名為“國家開放大學”的上報決定。

又如,國家開放大學(含其他地方開放大學)的成立與掛牌事項,能夠不尋常地放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由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同志親自揭牌。這也是她親自與教育部長袁貴仁並劉延東同志反覆商量和邀請的結果。

(八)深刻預示教育資訊化重大意義與發展方向

早在2003年,她就敏銳地預見,“以電腦、多媒體、網路技術為主要標誌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將使教育的發展方式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強調“要加快教育資訊化的步伐,大力發展現代遠端教育和網路教育,形成覆蓋全國城鄉的開放教育系統,為滿足不同社會成員的教育需求和提高教育品質發揮更大的作用” 。

後來,她不斷地提醒大家,終身學習思潮與飛速發展資訊技術的緊密結合,正在醞釀和引發的世界教育領域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特別強調要不失時機、加快行動,“建立和完善關於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的管理體制和機制;通過教育資訊化和現代遠端教育的途徑創新,實現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的跨越式發展” 。

她還就如何建立突破時空學習的資訊化公共服務平臺提出了具體構想:“以開放的理念、網路通訊和多媒體技術為支撐的遠端開放教育,將突破時空的限制,使任何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參與學習成為可能,要充分運用現代資訊技術,以天網和地網為載體,有效地整合高等學校、行業、企業的優質教育資源,積極構建遍佈各個領域和面向社會大眾各種不同的學習需求的終身教育和公共服務平臺,努力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各種高品質的教育和學習服務,這不僅是我國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而且也是重要的基礎建設。”

她在多年前這方面的大量論述和許多觀點,即使是現在重讀,也會覺得不落後甚至仍然很超前。就她思維的敏銳性、前瞻性特別是跟蹤前沿深度學習和刻苦鑽研的精神,令與她共事諸多同仁的折服。

(九)形成一系列寶貴的典型案例

她始終高度重視在終身學習實踐中發現和培育典型案例,以此作為深化研究以及擴大研究成果實際成效的有力支撐。“ 1+5”開放大學試點工作的初步成功就是她的關於開放大學頂層設計思想被具體應用的典型案例;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交辦、由她支援作者主抓、她親臨基層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指導和推進所形成、由中方提供給首屆“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的《中國終身教育藍皮書:中國學習型城市建設案例(第一輯)》,就是她關於構建完整的終身教育體系思想在實踐中取得成功的有力佐證——也是她的終身學習思想全面指導學習型社會建設豐富實踐成果的重要展示。

由此可見,在諸多同類成果中,她的著作不再是束之高閣的理論,而是可以引領實踐、彰顯耀眼生命力、影響力的寶貴精神財富。

三、郝克明終身學習思想特點和研究品質

在終身學習這個全新領域辛勤耕耘的進程中,郝克明彰顯了鮮明的科學思想特點和科學研究品質。

(一)郝克明終身學習思想研究特點

閱讀郝克明終身學習思想研究成果,字裏行間可以深刻感悟到她所具有鮮明和特殊的科學研究品質。

1、堅持研究的系統性、持續性、科學性。

郝克明終身學習思想既是她在教育領域多年積澱的豐厚研究成果的深化和延伸——集其幾十年研究成果之大成;又通過各類成果相互間不斷地綜合、拓展——使原有的成果達到了科學的新境界。

她對終身學習的研究並非突發念頭,而是有著深厚的思想基礎,源於厚積薄發。追溯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可以發現她在中國教育發展宏觀戰略包括中國教育結構研究中的諸多主張和結論都閃爍著終身學習思想的火花。同時,她將新的終身學習理念注入原有研究成果導致其內涵變得更加豐滿。例如,她並不滿足於“九五”期間對中國教育結構研究所取得的國內填補空白的重大成果,明確地指出,“教育內部各級各類教育,特別是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尚未建立起良好的相互溝通和相互銜接的關係;在職人員培訓和繼續教育還比較薄弱;社會成員的非學歷、非正規教育需求還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説明她已經在尋找、並且終於找到了解決上述難題的鑰匙——“建立結構功能多樣化的終身教育體系是調整的方向”。

2、重視國際比較,把握基本國情。

郝克明多年始終高度重視和跟蹤國外終身學習思潮走勢及其理論與實踐成果,努力創設各種請進來,走出去的機會,認真借鑒世界先進思想、先進經驗。自2000年9月至2011年11月,她先後發起、策劃或參與並作主旨演講、專題報告的各類國際會議多達16次。

她在2010年5月發起召開的上海國際終身學習論壇所作報告,引起在場的國內外同行專家積極的反響。就此她親自執筆所擬“關於上海國際終身學習論壇學術研討情況的報告”,全面概括了當代終身學習思潮發展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特點、趨勢及其對我國影響與對策建議。劉延東同志對此給予高度的評價,指出:“此次論壇很成功,不僅對促進終身學習在全球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也增進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教育發展的了解。報告寫得很好,令人耳目一新。”

同時,她又不主張盲目地學習國外、“言必稱希臘”,而反覆強調,“我國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建設,在借鑒世界終身學習經驗的同時,要從我國國情和不同地區的特點出發”。因此,她的終身學校思想既與國外終身學習思潮有關,又非照抄照搬,而是在對我國基本國情作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所進行的開創性、拓展性、系統性研究;是世紀之交國內外終身學習理論研究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

3、以深入、紮實的調查研究支撐研究的結論與成果。

為了深化終身學習研究,她從南到北、自東往西,不辭辛勞,風塵僕僕,足跡遍佈于17個城市、十幾個企業、十余個開大、電大以及更多的其他各級各類學校。她所開展大量調研、考察的收穫,成為奠定她研究成果——從中折射出可信度和説服力——的雄厚實踐根基。

4、堅持為決策服務的根本方向。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她所推進的所有研究課題的根本出發點。基於豐碩的研究成果,近年來她主動提供了多達十余份各類決策諮詢建議報告,為制定一些國家重大教育戰略決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例如,她的有些重要思想和主張幾乎原封不動地被寫入了黨中央、國務院于2010年發表的《教育規劃綱要》。

她還積極地為地方政府以及教育機構的決策提供幫助。2007年,我陪同她應邀到上海,她就市委市政府制定終身學習規劃給予了全面和系統的指導。上海市終身教育體系構建及學習型社會創建實踐活動在全國名列前茅,與她多年多次的跟蹤回訪和直接指導密切相關。2004年,她率領的專家組協助遼寧省研究終身學習推進計劃,地方政府深受啟發。2012年,她到邊陲雲南,馬不停蹄地走訪基層調查研究,就老電大的戰略轉型和站在新起點新開大的開創性拓展提供了重要的構思,在當地一石激起千重浪,出現了“全省辦好開放大學”的熱烈迴響。

(二)郝克明思想品質

郝克明在探索終身學習實踐中的點點滴滴,都時刻閃爍著她的優秀品質。

一是“以公為大”。

所以,她敢於諫言,剛正不阿,襟懷坦蕩,具有鮮明的原則性,同時自覺地修正自身的不足。她直截了當地批評人,有時還頗為尖銳,但是被批評者深感她出自於公心,是恨鐵不成鋼式的批評,是良師益友的關愛。她具有高度的事業心、強烈的責任感,不用揚鞭自奮蹄,幾十年如一日,廢寢忘食地耕耘,像年輕人一樣挑燈夜戰,奮力拼搏、殫精竭慮。

二是“求真務實”。

她深入調查研究,經常就具體問題刨根究底,決不搪塞含糊,不遺餘力地“求真情”、“求真知”、“求真理”——“求真務實”是她終身學習研究的核心理念,也是她一生奮鬥的真實寫照。凡是重大命題、重大結論,她都是一遍又一遍地研究、推敲、求索,永不自滿,從不僥倖。她一生的研究生涯和治學方式深刻打上了堅持真理,科學嚴謹的烙印。

三是“崇尚創新”。

她始終以特殊的敏銳和不尋常的洞察力,觀察新思想、新事物,新科技,從中感悟出將對教育産生的影響。她在國內最早高度重視並緊跟哈佛、麻省、斯坦福等國際著名大學推出大規模線上開放課程(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重要動向,揭示資訊技術與終身學習思潮的結合將給人類教育帶來深刻變革的重要趨勢,反覆呼籲各方予以重視,搶佔先機,抓緊行動。

四是“一絲不茍”。

她做事高度認真負責,所有重要研究報告,都親自執筆,從大到戰略設計,小到文字、標點,反覆推敲、仔細斟酌,經常對重要的內容進行二、三遍甚至五、六遍地修改。

五是“包容親和”。

她是教育界公認的大“家”之一,但是決非高不可攀、深不可測,而是平易近人、不恥下問,凡重大事項,她總是希望聽到更多不同的觀點、意見和建議。無論走到哪,憑藉她光明磊落的人品、寬廣的胸懷、很強的包容性、親和力和特殊的人格魅力。是大國工匠還是平民百姓,是專家教授還是博士碩士,是行業領袖還是高等學校同仁,是省委書記還是市局領導,是國內行家還是國際友人,都十分願意與她溝通交談,聆聽她的思想。在她的研究生涯中,結交了包括教育、企業、行業、農業、高校等跨領域的許多專家、學者,與之結成深厚的友誼,大家在與她的緊密合作中相得益彰。總之,她又從不孤軍奮戰,團隊合作是她深入研究、成果纍纍的“秘密武器”!

毋庸置疑,在她的思想意識和研究品質諸多特徵中:“以公為大”是她的崇高境界;“求真務實”是她的黨性原則;“崇尚創新”是她的獨特優勢;“一絲不茍”是她的責任意識;“包容親和”是她的博大胸懷。由此奠定了她非同尋常站位、格局、心胸、品質、境界的根基。

四、郝克明終身學習思想重要貢獻

重讀郝克明多年前的論述,至今仍然振聾發聵。與書齋中有些充滿濃濃書卷氣和深邃思辨型的研究成果相比,她的終身學習研究成果則別具一格,可謂:置身於改革開放的大潮,把握著時代進步的脈搏,明示著總攬全局的方向,呈現著解決問題的急迫,貼近著正確決策的癥結,洋溢著催人奮進的激情!

第一,為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終身教育理論體系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郝克明終身學習思想內容之新、涵蓋領域之寬、現實針對性之強、與決策距離之近,實屬同類研究成果之不多見。她的成果與國內其他終身學習同行專家的成果一起,正在為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終身學習理論體系奠定重要的基礎。

她的著作以很大篇幅,就“為什麼要建設、怎麼樣建設以及建設成什麼樣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重要命題,作出了全面、深入的分析與回答。其中許多內容對於國家就此正在進行著的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二,為以終身學習思想引領學校教育改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終身學習與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改革的關係是一個全新和複雜的命題。就此,她已經清晰地勾勒出相互間緊密關聯、互動變革、疊加發力的“路線圖”。仔細品讀令人深感,不僅對於深化各級各類教育自身的改革具有啟迪,而且對於按照中央關於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精神而進行“零件的總裝”,具有寶貴的啟迪。

第三,為大力推進繼續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她緊跟時代步伐,把繼續教育作為構建我國終身教育體系的一個重大命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將我國多年來傳統的成人教育研究提升到了繼續教育研究嶄新的時代高度,在迄今國內教育文獻中這樣的成果尚不多見。她的成果有利於國家制定新的繼續教育發展戰略。

第四,為探索具有中國特色開放大學建設新路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國內研究國外開放教育發展已有許多年曆史。她後來居上、十分敏銳地看到並指出了引入國外開放大學、開放教育模式對於傳統電大系統的戰略轉型,對於為廣大青年和學習者提供更多優質資源及深造的機會,對於構建終身學習“立交橋”,對於完成繼續教育龐大任務所具有的重大意義。同時,她又特別強調,學習國外務必緊密結合基本國情,不能夠簡單地照抄照搬。她多年來與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終身教育組的委員們,為辦好中國特色開放大學傾注了全力。“1+5”開放大學所引發的全國電大系統改革創新的浪潮一發而不可收,積極成效躍然紙上!

第五,為全面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根據教育部領導並部黨組的部署,在她的直接指導、推動下,全國學習型城市建設呈現出鮮明的特點:一是案例城市普遍將建設學習型城市工作列為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二是各城市從多年主要推進社區教育、成人教育、老齡教育,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及全民終身學習周等活動,進而發展到從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學校教育與繼續教育融合,以及大力發展繼續教育和進一步加強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的戰略視角,全面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三是學習型城市建設已經從歷來主要由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部門負責,進而正在逐步形成以教育部門為主,黨委、行政多部門齊抓共管的大格局。四是案例城市都注意緊密結合本市經濟社會發展、人力資源開發以及構建和諧社會戰略目標,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崇尚創新,注重實效,努力探索具有地方特色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新路。五是許多案例城市將開放大學及其分支機構推向前臺,鼎力發揮其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總之,令人欣喜地看到,我國學習型城市建設呈現出多年少有、全面推進的好勢頭。《中國終身教育藍皮書:中國學習型城市建設案例(第一輯)》不僅出版,並曾經在北京“首屆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推出。如此集中地展示我國學習型城市建設的經驗和成果還是第一次。這是中國學習型城市建設邁向新階段的重要標誌;是首批16個案例城市(後來第二批24個案例城市)向世界展示以終身學習思想提升城市品質的靚麗名片;是集中觀察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重視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建設學習型社會和學習型大國,努力促進經濟和社會持續科學發展的一面鏡子;是中國融入世界終身學習潮流、共創人類文明的行動宣言。人們在回顧中,不會忘記郝克明先生所付出的無比辛勞和巨大貢獻!

多年來,作者作為郝克明研究團隊中的一員,有幸長期直接參加了她所領銜的多項重大課題研究。她的學識和理論功底、她的研究和思維能力、特別是她的人格和道德品質給予作者以深刻的教育。

需要指出的是,郝克明先生經常十分謙虛地強調,所有研究成果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這是事實。但是,作者認為,就整個研究而言,她始終起著總攬全局,以及就頂層設計起著“總設計”和“出思想”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需要説明的還有,其中不少屬於原創性的核心理念都是由她深思熟慮、率先提出、親自執筆撰寫、修改定稿;她還發揮了對所有重要研究成果進行整體把關的特殊作用。

由作者發起、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與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主辦、教育部原副部長郝平同志直接批准和指導下,于2013年9月13日隆重召開的“郝克明教育科研成果研討會”,不只是對她本人研究成果的一種認可,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各級政府部門和廣大教育工作者、廣大學習者對於學習、研究、實踐終身學習思想的重視。

應該看到,我國弘揚終身學習理念、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雖然取得了積極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和不足。一是社會和各級領導對終身學習重要性、必要性的認識還需要深化。例如,至今自覺不自覺地將終身教育僅僅當作成人教育的傾向還普遍地存在著,整個學校教育系統,特別是“重量級”大學對於推進和引領我國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還亟待提高。二是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的融通、銜接還很不夠,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任務還相當艱巨和繁重。三是終身教育立法滯後,政策很不完善,還缺少有效的激勵機制。四是缺少品質評價和監控體系,終身學習的品質需要提高。五是終身學習的技術、手段和方法還比較落後。六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缺少終身教育宏觀管理和綜合協調機構。

綜上所述,認真學習郝克明終身學習思想,有助於對上述問題提出系統解決方案。總之,對於全面理解貫徹習近平同志在黨的二十大報告關於“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重要精神,推進教育改革與創新,加快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努力實現中國特色教育現代化宏偉目標,具有重要的啟迪!

作者:季明明 先後擔任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副院長、黨委副書記,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