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郭其俊:四維解密李希貴之《學校轉型》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郭其俊 | 時間: 2023-01-19 | 責編: 曹傑

【李希貴簡介】

李希貴,北京第一實驗學校校長。歷任山東省高密四中校長,高密一中校長,高密市教委主任,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局局長,教育部基礎教育品質監測中心負責人,北京十一學校校長;兼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專家聯誼會副理事長、海淀教育戰略性人才培養基地主持人等。出版教育著作有《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面向個體的教育》、《學校如何運轉》等,在教育界擁有廣泛影響。

2017年6月23日,在北京市第十二次黨代表大會上被選舉成為北京市出席黨的十九大代表。

【《學校轉型》簡介】

北京十一學校創新育人模式的深度探索;

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貴校長的巔峰之作。

“只有不讓遙遠的地平線在我們的視域中消失,我們才能邁出堅定自信的步伐!”

李希貴校長就是我眼中的地平線,《學校轉型》就是作者眾多經典作品中巔峰之作。

我將從四個維度解密李希貴之《學校轉型》。

一、沿著教育歷史長河的維度來解密,是為了回答“為什麼要學校轉型?”

教育的歷史,某種程度上就是教育家的歷史。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哪些人能稱其為教育家?郭沫若先生曾經説過“兩千年前孔夫子,兩千年來陶行知”。

我認為郭沫若講述的其實是孔子、陶行知兩位先賢所處的兩個時代。縱觀世界歷史長河,東西方的大教育家基本雲集中於此時期:孔夫子(前551~前479年)對應著蘇格拉底(前469~前399年);陶行知、蔡元培時代的西南聯大(1938~1946年)則對應著杜威時代的“八年研究”(1934-1942年)。

其中美國的“八年研究”是世界教育史上學校轉型的重大實驗。

1934年以前,美國大學入學考試的要求以及中學教學的實際,還是側重於死的書本知識。

1934到1942年,美國進步教育協會選擇對進步主義學校(30所)進行了學生不再通過高考而升入大學八年研究,亦稱“三十校實驗”,是美國教育開展的一項重大實驗。

八年研究結果表明30所進步主義學校的畢業生均有以下特徵:平均總分略高;除外語以外的各科成績略高;每年的優等生略多;好奇心和內驅力更強,思維似更清晰、有條理、客觀;應付新情況時更機智;更善於解決適應性問題;除宗教和祈禱活動外,更經常參加有組織的學生團體;在大學每一學年中獲得非學術性獎勵的百分比更高;更關心國內外大事等。

至此,不少大學修改其入學考試的要求,從側重死的書本知識轉而側重中學時學生在班上的智商、英語寫作能力和校長的推薦信,美國的大學錄取制度的改革由此發生了重大轉變。

1949年,泰勒正式出版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總結了八年研究中的成果。在該書中,泰勒把課程編制的主要步驟列為四個問題: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怎樣才能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我們怎樣才能確當這些目標正在得到實現?概括地説,課程應分為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活動、教育評價四個基本的要素。這就是現代美國課程領域中産生廣泛影響的“泰勒原理”。

美國八年研究還帶來了教育評價模式的改變,創造了教育評價史上的第二代評價:“行為目標模式”, 即以目標作為評價活動的核心和依據,把要評價的內容分成具體可見的、可操作的行為目標,而教育評價就是判斷實際活動達到目標的程度。

讓我們回到中國教育的歷史長河,從孔子、陶行知到當代,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教育使命規律:“亂世——教育家——居危而思更危——革命”;“盛世——教育改革家——居安思危——承創”。

儘管歷史分兩種,一是事實性(是什麼)歷史,一是價值性(應該是什麼)歷史。但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總是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處於盛世中的李希貴,一方面,堅持循承教育之本質、不忘育人之初心;另一方面,為了民族復興不斷改革、不斷創新、不斷追求!學校轉型成為教育改革的必然。

二、依據作者人生理想和階段改革追求的維度來解密,是為了回答“由誰來推動學校轉型?”

不妨把李希貴人生分為幾個時代:

【1.0之學生時代】:學校轉型的感觸和蒙學期

據悉,李希貴15歲讀高中時,他所在的學校每週要向教育局報材料。時任校長王守忠非常欣賞李希貴的文筆,就讓他到辦公室兼宿捨得房間裏,幫助學校寫材料,有時候寫到淩晨一兩點,兩個人就湊合在一張床上睡覺。李希貴大學畢業後,王校長感覺這個學生太好了,一定要親自做媒,讓自己的堂妹變成了李希貴先生的太太。可以説正是這段艱苦歲月讓李希貴初次接觸了學校管理的概念和整體框架。

【2.0之高密四中】:學校轉型的探索和實驗期

1990年初任高密四中校長,李希貴開始了學校家庭化建設的探索,辦“有溫度的教育”成為李希貴的追求;此時,李希貴也開始全員聘任制、結構工資制改革的嘗試。儘管這個時期的探索尚有不足之處,但找準了學校改革的方向。

李希貴説:“學校真正實施雙向選擇的聘任制之後,就沒有必要檢查老師的出勤、備課、批改......這樣就給老師留下比較大的空間。”

【2.0之高密一中】:學校轉型的深入和深水期

1995年,在高密一中,李希貴勇闖"雷區"試圖在高中階段實施素質教育。其主要的改革為:正式實施全員聘任制、結構工資制改革;職稱評聘改革:校內職稱聘任和國家的職稱脫鉤;語文教學的改革:語文課有六節,拿出兩節課給老師完成教材內容,其餘四節課讓學生到閱覽室自主學習。

【2.0之濰坊教育局】:學校轉型的成型和成熟期

2001年,李希貴任濰坊市教育局局長,正式實施校長職級制(取消校長行政級別)改革:老校長的行政級別不取消,只是把門關上,新任的校長從此不再是一級官員;同時在濰坊十中推行走班上課,在初中物理和數學實施分層次教學。在全國開風氣之先,引起輿論的關注。雖然走班上課改革只實施了一年多,但為真正的走班上課改革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3.0之北京十一學校】:學校轉型的成就和輻射期

2007年10月,李希貴到北京十一學校任校長,經過幾年的準備和動員,開始進行了十一學校的育人模式和學校轉型的綜合性改革。1.分佈式領導體制改革:取消了學校的副校級幹部分管制,建立學部制。設立五個學部:初中學部、高一學部、高二學部、高三學部和國際教育學部,這幾個學部全部由原來分管某一項工作的副校長直接兼任學部主任;2.深度實施選課走班制的課程改革;3.實施導師制的育人模式改革。

由此可見,李希貴是一個視改革創新追求為自己生命的人;一個能夠及時調整改革策略的人;一個能夠在沒有射中的靶子上再射一箭的人;一個始終以“保障學生中心的治理結構和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體系”為改革核心的人。

三、按照文本的價值觀來來解密,是為了回答“怎樣進行學校轉型?”

本書主線是:“讓每一位學生成為他自己”。

用李希貴校長的話來説,就是:“找到孩子偉大的地方,幫助他們在通往偉大的道路上行走。”

這其中由三條小主線擰成:1.讓每一位學生擁有自己的課程;2.讓每一門課程發揮其獨特作用;讓每一位學生在集體外成長。

主要實踐為:1.實現教師轉型,為學生成長服務。2.實現組織轉型:從“管理”走向“領導”。李希貴曾經這樣描述:做正確的事就是領導,而正確地做事就是管理,組織轉型就是要提高學校各層面的領導力。3.實現學校轉型,讓每一位學生自主選擇、自主成長。

本書明線:“改變課程才能改變學校”。

實現“一人一張課表”,開設不同的課程,就是為了給學生成長開闢所需要的不同“跑道”,讓學生在自主選擇、自我奔跑中發現最好的自己和成為更好的自己。

選擇性課程育人以豐富的職業體驗課程,充分的選課指導,精準的高層課程風險評估,協力的家校合作指導,靈活的調整機制為方法論,讓師生在自主選擇中努力,在自由中自律,在自我規劃中自我覺醒。激發學生內動力、加強對自身的情緒管理,遵守規則,自我規劃,實現目標中發現和實現自我。

其中,在制定科學規範的選擇課程流程時,學校完善了系列保障制度:學科育人制度、導師制、考教分離制、大小學段制、崗位聘任制......可以説沒有這些保障就無法實現選課走班制改革的。

本書暗線1:在森林中發現那棵不一樣的樹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關注每一個,更要關注這一個。

李希貴校長説:“當我們走過一片森林,只會感嘆森林的壯觀,卻對每棵樹的情況語焉不詳。就如同我們過去只關注學校辦得好,但對每名學生發展得好不好缺乏關注。但是,校園不比森林,我們沒有權力通過競爭去實現優勝劣汰,而是要發現每棵樹獨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價值。” 

學校轉型,就是要讓“創造適合每名學生的教育”成為現實。

本書暗線2:從每個人的自我實現開始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李希貴認為應該重新釋讀這一理論:從學生和教師的自我實現需求出發,讓每一位師生的理想信念、抱負得以極限發揮。

由此可見,北京十一學校的轉型是前瞻性與先進性的轉型,是變革性與回歸性的轉型,是系統性與體系性的轉型,是中國靈魂與國際視野的轉型,也是李希貴個人魅力與整個學校上下集體智慧的轉型。

四、通過作品的成果和影響力來解密,是為了回答學校轉型後有什麼效果?

北京十一學校從2011年開始,取消固定班級,推行選課走班,為志同道合者走到一起創造了機會。學校有300多門課程和200多個社團供學生自主選擇,並且鼓勵學生隨時組建團隊去實現自己的想法,因此形成了新集體。4000多名學生,4000多張獨一無二的課程表。同一學科水準近似的學生在一個學科教室上課。僅高一年級就有217個教學班、69間教室。取消班主任,倡導每個老師走出學科局限,承擔起立德樹人的教育職責,並實施導師、諮詢師和教育顧問制……

可以説,在李希貴和他的團隊的改革之下,北京十一學校構建了最紮實、最生動的“選課走班”制度,和塑造了生動活潑、五彩斑斕的教育教學新生態,創造了以“導師制”為標誌的“全員育人”新局面,榮獲了以“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為標誌的新成果!

羅曼·羅蘭説:“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在書中檢查自己。”

我想説:“如果你喜歡李希貴,你就是李希貴;如果你喜歡讀《學校轉型》,你的學校就在轉型!”

【郭其俊簡介】

郭其俊,中國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名師工作室聯盟副理事長,廣東省教育督導學會特聘專家,深圳市福田區教科院院長、教科院及附屬學校黨委書記,著名特級教師,首批正高級教師,曾任南京市鼓樓區教育局副局長、南京市寧海中學校長等職,是全國中小學百名優秀明星校長,深圳市首位"百萬年薪"公立高中校長和公立教科院院長,也是《人民教育》2014年向全國重點推介的高中校長,被譽為“中國當代校長評傳第一人”。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