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廬江縣舉行“學在廬江”發佈會,表示要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建強師資隊伍,擴增優質教育資源,強化教育主陣地作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四方面發力推進教育現代化,擦亮“學在廬江”品牌。
以優質均衡為引領 共用教育資源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也是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最生動的體現。辦好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教育,推動區域內教育資源優質均衡發展是關鍵。”廬江縣政協副主席、縣教育體育局局長唐曉春談到全縣教育發展時躊躇滿志。有願景,就會有行動。廬江縣先後引進安徽師範大學教育發展集團、合肥樂達教育集團等優質教育資源,託管成立安徽師範大學附屬廬江三中、廬江高新實驗學校,併發揮縣域內優質教育資源的示範帶動作用,組建廬江實驗中學、廬江四中、城關小學、城北小學等多個教育集團,讓優質教育資源動起來,進一步激活沉寂的教育之水。
廬江縣根據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任務,列出攻堅清單,配強區域內教育資源。本年度,新建學校7所,改擴建中小學6所,實施維修校舍改造項目39個,新建幼兒園3所,改造小區配套幼兒園5所,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
廬江實驗中學教育集團便是廬江教育的航標學校,是縣委、縣政府高標桿定位、高標準打造的一流集團化學校。但是,在2020年秋成立之時,面臨著教師調配難、群眾認不認可等難題。再多的難題擋不住一心要幹事創業的步伐。如今,談起當初起步之艱難,廬江實驗中學校長張恩海仍然意猶未盡:“集團化辦學能不能成功,在於兩個校區能不能同質同向發展。為此,我們按照相對穩定、合理流動、科學均衡、適當傾斜的原則,市級、縣級、校級骨幹教師向北校區傾斜,並確保南校區當年畢業班教師不少於原來教師數的50%、骨幹教師不少於原來教師數的50%,此舉保證了兩個校區教師力量均衡配置。實踐證明,兩個校區已初步形成品質均衡、兩翼齊飛的良性發展態勢。”
城區教育在高速發展,鄉村教育也不甘落後。廬江縣建立教育一體化發展機制,推進城鄉學校合作交流,在城鄉之間、學校之間打造發展共同體,以優質學校帶動薄弱學校發展,為鄉村學校發展注入活力和動力。龍橋鎮初級中學是一所鄉村學校,也是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受益者。近年來,堅持走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科研興師之路,先後榮獲縣中小學教育教學品質評比優勝獎、合肥市先進集體、合肥市百姓身邊的好學校等稱號,並連續兩年獲得縣教育教學品質評價鄉鎮初中組一等獎。談及學校的華麗蛻變,校長黃昕感慨良多:“辦好家門口的學校,是我們龍橋鎮中的永恒初心。我們積極與合肥市頤和中學、廬江四中、合肥市天鵝湖教育集團等名校(機構)結成聯盟,主動引進合肥市邢海根名師工作室,以名師引領學校教師專業成長,並立足傳統優勢學科,發力打造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品牌,獲得省級、市級、縣級獎項近500項。”
以人才隊伍為支撐 積蓄髮展動能
教育的發展關鍵在教師,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事業的重中之重。廬江縣連續兩年“入校招聘”,引進急需的優秀教育人才近60名;實施“鳳還巢工程”,通過“綠色通道”引進教育人才45人;利用上挂、分流等形式,調配師資富餘學校教師272人,教師隊伍逐年壯大,結構日趨合理。以教師培訓作為隊伍成長的重要抓手,對校長、教師的培訓時間、培訓質效有硬性規定和明確要求。從全縣各級骨幹教師中遴選300余人,組成學科指導組,開展分學科、區域化教研活動,並依託25個名師工作室,以研促教,夯實教師專業基礎,引領一大批教師成長起來、優秀起來。截至目前,當選合肥市十大教育人物一人、首屆“廬州好校長”三人。
“人才興則教育興,人才強則教育強。建設教育強縣,人才是保障。我們持續加大配套政策支援力度,著力在優秀人才‘引進來、留得住、用得好’上下功夫,著力提升人才政策吸引力、平臺接納力、環境凝聚力,讓優秀人才紮根廬江教育、迸發活力。”談到教師隊伍建設和人才引進時,縣教育體育局黨委書記丁茂林如是説。
廬江中學是一所文化底蘊深厚、教學品質過硬的百年名校,近兩年,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985”院校引進了一批高層次教師人才,以此激活學校高品質發展的“一池春水”。為了做好尊才重才“軟保障”,廬江中學黨委書記、校長袁國道拿出了許多務實舉措:“留住人,首先要留住心。我們嚴格落實福利待遇、職級評定等方面的政策,加大人才公寓改造力度,提供溫馨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通過‘青藍工程’‘名師大講堂’‘大比武、大練兵’等為載體,帶動新進教師發展,並打破常規、大膽任用、定向使用,給引進教師安居樂業吃下了‘定心丸’,讓人才發展有空間、晉陞有通道。”
引進人才不只是引進了“新鮮血液”,也給廬江中學這所百年名校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汪雄等一批教師在市、縣各類比賽中摘金奪銀,教師賀穩政輔導的學生李才致在2022年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安徽賽區)比賽中成功入選省集訓隊,參加第三十一屆全國中學生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榮獲銅牌,實現了廬江中學高一學生參加奧賽新突破。
以課後服務為推手 相融互補賦能
該縣堅持以家長和學生的需求為中心,在全縣義務教育學校全部推行課後服務“5+2”模式,136所學校6.7萬餘名學生參與課後服務,做到了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有需求的學生全覆蓋,保障所有學生早到可進校、進校有事做、做事有指導、晚走有管護。
在服務模式方面,制訂出臺了《廬江縣關於推進中小學生課後延時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廬江縣義務教育學校課後服務工作實施方案》《廬江縣義務教育學校課後服務工作實施細則》等文件,對服務模式進行升級,充分利用課後服務時間,指導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嚴格落實學情會商制度,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補習輔導與答疑,為學有餘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把課後服務打造成為“素質教育第二課堂”,並在此基礎上分年級、分層次提供體育板塊、文藝板塊、科技板塊、學科板塊、勞動實踐板塊、縣域文化板塊等“項目功能表式”服務,打造足球、戲曲、舞蹈、輪滑等特色課程和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
為緩解家長“接送難”的實際問題,滿足學生託管需求,廬江縣城關小學提供每週5天、每天至少2小時、3個時段開展的“5+2+3”課後服務,滿足每一位有需求的學生。在課後服務中,學生們或吹拉彈唱,或翩翩起舞;或揮毫潑墨,或馳騁賽場;興趣盎然。談到課後服務工作,校長周紀紅如數家珍:“我們在為學生提供輔導與答疑的基礎上,為學有富餘的學生提供個性化課程,開設誦讀、書法、音樂、美術、體育、棋類等課程,以多彩的課後服務內容滿足學生全面發展需求,切實做到落實‘雙減’減量不減質、減負不減效。”
廬江縣城區學校課後服務別樣精彩,鄉村學校在特色教育方面也闖出了另一番天地。羅河鎮中心小學是一所鄉村學校,2017年學校被授予“中國輪滑運動示範學校”,2020年被安徽省輪滑運動協會授予“安徽省輪滑運動推廣單位”,被教育部授予“全國校園冰雪運動特色學校”。談及取得的這些成績,將輪滑運動引入校園的羅河鎮中心小學教導處副主任霍躍峰最有發言權:“羅河鎮中心小學的學生中留守兒童佔了很大的比例,課餘生活匱乏。2015年9月,我牽頭創建輪滑社團,利用中午和課外活動時間義務開展輪滑教學與輔導,組織校輪滑隊,參加各級比賽獲了一些獎項,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參與此項運動,並在全校普及,每班每週開設一節輪滑課。同時,我們與安徽新華學院合作,引進輪滑球項目,打造特色輪滑課程體系,讓一群群‘追風少年’滑出了精彩、滑出了自信、滑出了夢想。”
以創新評價為驅動 鍛造強勁引擎
廬江縣堅持“一校一案”,深化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更加注重育人能力和業績導向,重點突出教師教學水準、師德師風、擔任班主任和“全員育人”業績等,將職稱評聘與年度考核掛鉤,讓教師“幹得好和幹得差不一樣”。
抓實作業評價,該縣出臺相應規定,提出作業“控量、提質、多元”的要求,指導各學校精確算好“時間賬”,嚴格落實作業公示制度和作業管理辦法,嚴控作業總量,提高作業品質,實現作業管理從粗放走向精細、作業佈置從隨意走向精準,為正確有效評價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廬江縣城西小學潛心研究學生作業設計新思路,創造性地提出了學科作業分層實施、實踐作業全員參與、拓展作業多元並舉的學生作業管理新模式。
城西小學校長房夢在介紹該校的經驗時説:“我們鼓勵教師將學科作業從簿本上拓展到實踐中,先後設計了《低年級精讀課文作業設計單彙編》等五類作業設計單、製作了《口語交際作業集》等五個作業案例視頻、彙編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等七套校本教材,實現作業與勞動實踐相結合、與塑造品格結合、與藝術修養結合、與科技創新結合、與健康體魄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獲得參加省級比賽36人次、市級比賽110人次,幫助學生在多元的作業體系中體會成功、享受成長、健康發展。”(朱燦銘 張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