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民
基礎教育著名校長
【人物手札】
吳穎民:1950年生,廣東惠來人,1976年畢業于華南師範大學(以下簡稱“華南師大”)化學系,1978年進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華附”)工作,1984年任華附副校長,1996年任華附校長,1999年起任華南師大黨委常委,2001年起任華南師大副校長兼附中校長,2013年卸任華附校長一職,是華附任期最長的校長。2017年11月,被評為90位當代教育名家,是華南師範大學基礎教育研究與培訓學院院長、廣東省第九屆和十一屆人大代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學特級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引子】
“平生喜尋源頭水,也問支流派是誰。”
“時間就像一條河流,它給我們眼前帶來的是輕和膨脹了的東西,但那些重而堅固的東西可能都沉沒下去了。”美麗的珠江——中國第三大母親河,孕育了多彩多姿而又獨具個性的“珠江文化”,但自古以來,其從未被中原王朝所待見,所幸近代聰明智慧的廣東人,以大海為起點,面向世界並從世界文明的視角重新審讀、認知和定格廣東。直到辛亥革命的一聲炮響,“珠江文化”才開始進入所謂正統和主流的視域並逐步被認可為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中的重要一元,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則更加突顯“珠江文化”的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站在“近代”和“現代”的交匯點上回望,“粵派教育”是“珠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近代廣東留學教育第一人容閎、廣東廣府教育代表人物孫中山、廣東客家教育代表人物梁啟超等為代表的廣東教育人都有一雙目光如炬、炯炯發光的大眼睛,他們彰顯了“近代粵派教育:睜眼看世界、充滿力量感”的顯著特徵。從近代到現代,從現代到當代,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現代粵派教育”的特徵是什麼呢?我的目光和思緒不由自主地在現代粵派教育的一面旗幟——著名校長吳穎民的身上停留了下來,並試圖用心從他的全世界路過。
“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風凰池。”
“腳步只有在不斷前行時,才能把腳印留在身後。”
2017年11月29日,由中國教育學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中國教育電視臺、中國教育報刊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聯合成立的當代(也可以界定為現代)教育名家推選活動組委會推選的教育名家名單正式公佈,全國共計90位教育名家當選。其時,廣東健在的獲獎者是吳穎民先生和鐘南山先生。
此次評選,為我們勾勒出全國教育名家的三條專業化路線:1.致力構建中國當代教育思想理論體系,對夯實理論基礎、完善學科體系貢獻很大;2.創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了自己鮮明獨特的教學理念、教學風格和教學特色,帶出了一大批優秀教師,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3.直面教育重大現實問題,辦學治校成就突出,引領和帶動了區域乃至全國教育改革發展。以全國教育名家的專業共識為基礎,從吳穎民的身上,無疑能找到探尋現代粵派教育個性特徵的一條捷徑。
【尋根】
“兒女雖憨素業存,頗能伴父飽菜根”
“人生中最為重要的日子,是出生的那一天和明白為何出生的那一天。”1949年,新中國成立,一個新的生命也在被悄悄地孕育著;1950年某一天的早晨,天空飄著五色彩虹,惠風和暢,紫氣東來,一個教育金童帶著“愛和責任”降臨到廣東省惠來縣,他就是後來成為現代粵派教育一面旗幟的著名校長吳穎民先生。
“男人的一生,是兒子也是父親,前半生兒子是父親的影子,後半生父親是兒子的影子。”“凡事要靠自己”是吳穎民的家訓,嚴格來講,是父訓。在改革開放之前,對廣東人的家庭而言,悲憫溫良賢淑的母親最關心的是兒女的身體,而具有大海情懷的父親關注的則是兒女的前途,並注意給予孩子自主、自立、自強、自信、自律和自由等“藍色的理念”。由於父親的人格魅力、社會視野和家庭地位等原因,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尤其大。
“凡事要靠自己,就是即使在逆境中成長,也要把暗淡的際遇轉變成生命中燦爛的點滴。”吳穎民出生於一個幹部家庭,但在他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父親突然就被打成了右派,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這對他一家人的打擊可想而知。所幸的是,父親一直在兒女面前刻意隱瞞了幹部家庭背景並且教育他們,凡事都得靠自己,不能靠父母的庇護和關照。家道中落時,“凡事要靠自己”成為吳穎民精神和信念的支柱。吳穎民説:“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就是要嚴於律己、自食其力、自覺自願和自強不息。父親一直教育我們從小要好好讀書,做內有文化、外有本領的人,並在我們回家被要求做各种家務的那段時間,教會了我們養成統籌兼顧、制定目標和規劃時間等一生有用的做事習慣。”吳穎民還説:“在我的印象中,父親還有一個很好的優點,就是很豁達,做事從來不抱怨、不糾結、不後悔,特別是對自己做過的事情從來都無怨無悔。”
“在這個世界上最堅強的人是孤獨地靠自己站著的人。”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裏寫道:“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儘管父親刻意隱瞞了幹部家庭的背景,吳穎民不可能不感受到一個幹部家庭曾有的氛圍。而家道中落後社會冷漠、世態炎涼和人情淡薄的殘酷和困境,並沒有打倒吳穎民,相反使吳穎民對社會、對人生、對“凡事要靠自己”的家訓有了更為深刻、更加通透的認知,並促使他進一步修身立志、發憤圖強,等待時機去實現自我價值、報效祖國和社會。
正如吳穎民所説:“每個人都不可能選擇出生的時代和家庭,但可以選擇面對生活的考驗和時代的挑戰。”
“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實現夢想的瞬間,而是堅持夢想的過程。”等到初中畢業後,吳穎民還是因為右派家庭無緣讀高中,從此開始了他五年“面朝黃土背朝天”、刻骨銘心又不堪回首的知青歲月。吳穎民回憶説:“相對於其他高中畢業的知青,我只有初中文化,因為無法容忍和他們之間這麼大的文化差距,就把我五哥的高中課本搬到了農村知青宿舍,晚上常常就著一盞煤油燈,自己去‘啃’高中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做大量的練習和筆記,碰到不懂的地方便向身邊已經完成高中學業的知青請教。在五年咬緊牙關、默默堅持的知青歲月裏,我通過自修基本讀完了高中的各科課本,這為我後來有機會讀大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每個人都想改變世界,但很少人想到改變自己。”“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能夠改變的”,在五年的知青生活裏,吳穎民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抱負和追求。可以説,這是信念的旗幟引領,這是家訓的偉大力量!
“人應該有自尊心、自信心和獨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輕人,自信不是自滿,獨立不是孤立。”1972年,沒有高中學習經歷的吳穎民終於抓住機會考上了華南師範大學化學系。1976年,吳穎民畢業。1978年,吳穎民帶著“凡事要靠自己”的信念進入華南第一名校: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工作,從此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這所學校並在這裡探索、踐行和追求著自己的教育理想,成為現代粵派教育的一面旗幟。
【問道】
“借問粵派何處有?牧童遙指華師附”
“儘管不同時代的教育都是在另一種意義上殊途同歸,但回歸往往是螺旋式上升的一種路徑。”在經歷過近代廣東教育先驅們“睜眼看到世界”後,現代廣東教育好像又回歸到“粵派教育”的出發點,其實它已經是一種更高層次、更高品質和更高氣度上的教育了。以吳穎民為代表的現代廣東教育人,堅定不移地把教育的視角從世界拉回到“人(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本身,尤其拉回到教育者本身,使“現代粵派教育”呈現出“更加充滿力量地‘立身:身先示範、自強不息’、‘行己:行者無疆、行為有度’和‘達人:立達眾生、通達育人’”等顯著特徵。
“現代粵派教育是‘身教’,即身先示範、自強不息的教育。”
《後漢書·第五倫傳》中説:“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晚清歷史名人陳世宜説:“文字立教尋常耳,君獨身教追如來。”北京大學管理學教授劉瀾説過:“教育有三種:身教、言教和説教,其中,身教重於言教,言教重於説教。”
在劉瀾看來,身教就是最高層次的教育。
人生即教育,吳穎民的教育人生就是身先示範、自強不息的人生。
吳穎民的教育之路並不平坦,入黨的艱難也讓他終生難忘,但他從來都沒有灰心喪氣、意志消沉,還是堅定地認為:“太過順遂的人生未必是好的人生,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做好自己!”對後輩們敘説時,吳穎民總是顯得很淡定。他説:“人生旅途充滿著不確定性,有挑戰也有機遇,有高潮也有低谷,有順境也有逆境。挑戰可能讓你更強大,低谷可能讓你更清醒,逆境更是不可多得的歷練。重要的是順境不陶醉,逆境不懈怠。勇於面對挑戰,善於把握機遇,就可能創造新的發展機會。不要抱怨,抱怨於事無補,還可能導致生命的荒廢。也不要總是後悔,後悔也不能讓時光倒流,只有‘亡羊補牢’才有意義。”
“現代粵派教育是‘行教’,即行者無疆、行為有度的教育。”
我很喜歡余秋雨先生在《行者無疆》中的獨白:“行者獨步于遙遠的曠野,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處處的難題,只因為一個執著的信任,敢於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為後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我也很喜歡不知誰所講的那句話:“人生如尺,行為有度,功不求盈,業不求滿。你可以清高,但要有寬容之心,否則就是孤傲;你可以仁慈,但要有果斷之舉,否則就是軟弱;你可以有尊嚴,但要懂得謙卑,否則就是蠻橫。”教育即人生,吳穎民的教育人生也是行者無疆、行為有度的人生。吳穎民説:“‘敢為人先、與時俱進、追求卓越和使命擔當’是華附的優良傳統,也是華附文化的精神內核。‘不附炎趨勢、不隨波逐流’‘通達而不媚俗、自信不自傲’‘理想抱負高遠、行為舉止踏實’是華附人骨子裏的品格。”吳穎民還十分注重引領學生思想解放、志在四方同時又愛國守法、行為規範,不斷拓展和規範培養高素質現代人的標準和要求,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把握夯實基礎與發展特長、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學業發展與身心發展、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適應學校生活與適應社會生活等諸多要素之間的辯證關係。
“現代粵派教育是‘達教’,即立達眾生、通達育人的教育。”
《論語·雍也》中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此句意指: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也要讓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要讓他人行得通。可以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儒家“仁”的思想的具體體現。教育人生即教育人的全部世界,吳穎民的教育人生還是立達眾生、通達育人的人生。吳穎民認為,“為誰成才、成何人才和如何成才”是立達眾生的核心問題;時代主題、生活實際、社會思潮、學生需要,是通達育人必須始終關注的關鍵領域;學會以“學生立場、學生視野和學生表達”看問題,轉變思維、話語和行為的方式,積極探索,讓教育跟學生的成長更好地結合起來,是當今的教育者應該認真思考、探索和堅持的事情。在華附擔任校長17年,吳穎民始終告誡自己:“與學校之間,不只是因為你的工作成績而讓學校爭光,更因為學校給了你展現自己的平臺;與同事之間,不只是因為你的領導而讓同事們取得成績,更因為大家的成績成就了你的管理;與學生之間,不只是因為你的帶領而讓學生們獲得了良好發展,更因為學生們的良好發展實現了你存在的價值。”由此可見,吳穎民多麼值得教育人尊敬和看重。
“‘現代粵派教育人物’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讓人知道廣東教育從哪來、到哪去的營養劑。”鋻於個人水準有限,以上對“現代粵派教育”的描述一定很不準確或只是一孔之見,但如果能引發研究“粵派教育”的熱潮,權拋一磚、以求大方也是很值得的。
我知道,“現代粵派教育人物”絕不是評選出來的,而是自然生長起來的,不僅生長在學生、老師、家長、社會大眾的心中,而且生長在教育同仁的心中,更生長在南中國教育歷史長河中群體記憶的心中。
但在我心中,吳穎民就是現代粵派教育的一面旗幟!
【沉思】
“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
“給人深刻印象的敘述,乃是文風第一位的東西。”2022年10月,吳穎民在中國教育學會新創會刊《中國基礎教育》上發文,梳理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價值取向的變化,並對如何辦學育人做了系統思考,為我們探索“現代粵派教育”提供了很多參考和印證,令人印象深刻。
“一個人的風格有多大力量,就看他對自己的主張有多麼強烈,他的信唸有多麼堅定。”
吳穎民認為:1.學校教育要堅持社會本位與人本位的統一。
20世紀末之前,教育的出發點基本都是社會本位,很少關注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20世紀末,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我國的中小學教育才開始真正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訴求,“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才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認可。但為了防止陷入個人利益至上的歧途,學校要明確地告訴孩子們:“最好的自己”是要把個人的發展意願和目標,與國家、社會、時代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是以把才華和智慧貢獻給國家為最高榮譽。否則,學校教育就可能培養出一批才華出眾、缺乏擔當的精緻利己主義者。
2.學校必須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第一工程來抓。
把教師發展作為學校發展的第一工程,一定是學校教育高品質發展的根本保證。學校要高度重視教師群體之間的跨界合作,無論是教學設計、課程整合還是課題研究,要讓群體協作的自覺意識衝破教師自我封閉的局限,産生“1+1>2”的群體效益。
3.學校要積極主動地運用新技術、新工藝。
當今時代的品質提升,一定不能再走拼體力、拼時間的高消耗、低收益的老路,要向科學技術要品質,高度重視資訊技術在學校管理上的應用,讓教育成為一項更具科技含量的工作。
4.學校要追求家、校、社教育的和諧統一。
學校是進行人才培養的專門機構,是一個“小社會”,同時又與大社會(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關聯。因此,學校教育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科學知識,而且要積極引領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讓“小社會”與大社會相互補充,讓學生的社會化進程更和諧、更順暢。
從1990年開始,華師附中每年組織高二年級師生到廣東省貧困山區參加為期兩周的農村社會實踐活動,與當地農戶同吃同住同勞動。在此期間,學生既要參加農業勞動,又要結合研究性學習開展社會調查和課題研究,以及訪貧問苦、科普宣傳、支教輔導等志願服務活動。三十多年來,學校一直堅持開設這門社會實踐必修課,從未間斷。凡是華師附中的高中畢業生,不論走到哪兒,都唸唸不忘這段刻骨銘心的歷練,這也成為他們日後面對困難挑戰、勇攀事業高峰、承擔國家使命的動力源泉。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華師附中就開發了系統的家長課程,組建了家長委員會、家長義工團、家庭教育兼職講師團,設立了每學期的家長開放日和全校(分年級)家長大會,家長與學校之間有了經常性、全方位、深入的了解,實現了家校教育的高度和諧統一。
5.校長要成為精神領袖就必須持續提升自身領導力。
人們常説,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和旗幟,是推動學校發展的設計師和引路人。校長的教育領導力可以歸納為五大方面,即願景領導力、文化領導力、課程教學領導力、資源領導力和道德領導力。學校是學習的地方,只有校長、教師以身作則,愛學習、善學習,學生才會愛學習、善學習。所以將學校的辦學理念、價值觀層面的追求化作學校課程建設的實際行動,構建起一個既體現國家意志、又滿足學生個體差異化需要、規定性與選擇性相結合的豐富多彩的課程體系,並建設完善規範化、體現育人導向、包括操作指引和評價標準在內的制度體系,是校長引領學校發展不可缺少的關鍵職責與使命。
【後記】
“最高高處長長壽,讚嘆中閒歡喜緣。”
“悲憫就像一條善良的河流,澄清著沿路的風塵,它不一定濟世,但一定有光,一定伴著感動。”如今,讓吳穎民倍感欣慰的是,悲憫溫良賢淑的母親已經104歲了,正在度過幸福的晚年;兒子高考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清華大學,畢業後拿到全額獎學金赴美留學,現在是統計學博士,也是大數據領域的專家。
夫妻和睦、母親高壽、兒子成才,應該是上蒼給為教育事業奉獻了一生的吳穎民先生最好的禮物!
“時光不會説謊。有些東西,時光會如陽光下的河流向前駛去慢慢沖淡它;有些東西,經過時間的反覆磨練只會更加深刻。”定格和漂流於研究“粵派教育”的河流,我將努力使“粵派教育”在中國大地上越發深刻!
【作者】
郭其俊:中國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名師工作室聯盟副理事長,深圳市福田區教科院院長、教科院及附屬學校黨委書記,知名教育專家,著名特級教師,首批正高級教師,曾任南京市鼓樓區教育局副局長、南京市寧海中學校長等職,是全國中小學百名優秀明星校長,深圳市首位“百萬年薪”公立高中校長和公立教科院院長,也是《人民教育》2014年向全國重點推介的高中校長,被譽為中國當代教育名家評傳第一人。
【參考文獻】
1.《秋光雜誌》/騰訊新聞 | 《吳穎民:父親教我凡事要靠自己,我也同樣這樣教育兒子》
2.華附133週年系列 | 《吳穎民老校長:從“行思悟道 立己達人——我的教育人生”説起》2021-12-11
3.《中國基礎教育》(校長治校) | 《吳穎民:胸中有國·眼中有人·心中有愛:一位中學老校長對辦學育人的若干思考》202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