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大國良師 || 顧明遠:一心教育功業,一身學者風骨

來源: 中國教育報 | 作者: 劉華蓉 | 時間: 2022-11-22 | 責編: 曾瑞鑫

顧明遠先生是新中國第一代建設者,是伴隨著新中國成長起來的第一代教育家。他是至今仍堅守在三尺講臺、九尺書齋,紮根在中國大地上的教壇長青樹。

2022年10月10日,週一。這一週,顧明遠先生要參加每週二的北京師範大學(以下簡稱“北師大”)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工作例會,要給北師大的幹部做一次報告、要錄一次課、要會見新加坡學者、要接受一次媒體採訪,還要參加明遠教育書院的工作會,有來自光明日報、中小學校的人士到訪,還要抓緊時間審閱600多萬字的《中國共産黨百年教育大事記》一書的校樣。這是先生平常一週的日程。因為月底要到外地,這周的工作安排還比平時減少了。

寫文章、寫字,則成了繁忙工作中的點綴和放鬆。先生剛剛寫了2000多字關於智慧教育的文章,行雲流水般地用毛筆寫完了《學記》全文,又題寫了《師説》全文贈送北師大裴娣娜教授,祝賀她80歲生日……連續站著寫兩個小時的字,成了先生鍛鍊身體的一種方式。

10月14日,是顧明遠先生93歲生日。先生思維活躍、目光敏銳、精神矍鑠,這位為新中國教育奮鬥了一輩子的教育家,滿頭白髮,又仿佛正值青春,風華正茂。

奠基新中國教育學的開創者和引路人

江蘇省江陰市,鐘靈毓秀、人文淵藪之地。1929年10月,顧明遠出生在這裡。歷經抗日戰爭期間的顛沛流離,經受了家國苦難,顧明遠從小立下“工業救國”的理想。1948年,在著名的南菁中學讀書的顧明遠決心報考清華大學建築系,卻不幸落榜。遂經人介紹到上海私立榮海小學擔任語文和算術課教師。一年的教師工作經歷,讓顧明遠愛上了教師職業。次年,他便報考北京師範大學。自此,與教育結緣終身。

啃讀經典,奠定教育理論研究基礎

顧明遠在北師大的學習只持續了兩年時間。1951年夏,顧明遠被國家選送到蘇聯去學習,成為新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在國立莫斯科列寧師範學院的學習生活緊張而辛苦,苦學俄語、啃讀原著、開展課堂討論、參加教育實習和各種校園活動。先生晚年回憶説:“認真閱讀原著是我在蘇聯學習的最大收穫,現在研究問題,寫文章,還常常得益於當年讀的原著。”

1956年7月,顧明遠學成歸國,被派到北師大教育係工作,講授教育學、當班主任、帶學生參加勞動。兩年後,又被派到北師大附屬中學做教學處副主任,歷經了“教育大革命”、教育問題大辯論……先生説自己那幾年裏“做了很多蠢事”,但收穫也巨大:親身參與中學教育的實踐,特別是通過反思悟出了一些道理,為後來進行教育理論研究提供了實踐基礎。顧明遠在中學聽了幾位優秀教師的課後,感悟到“教學真是一門藝術”。在與學生接觸中,逐漸形成並堅定了自己的教育信條: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

開拓創建,致力新中國教育學科發展

1962年,顧明遠回到北師大,繼續講授教育學並擔任輔導員,隨後又擔任教育學系副主任、外國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除了1972年到1974年短暫到北師大二附中之外,顧明遠一直在北師大工作,先後擔任過文科組組長、教務處副處長、社科處處長、教育系主任、外國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管理學院院長、研究生院院長、副校長等職務。後來還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教育學科召集人、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會長、世界比較教育學會聯合會聯合主席、北京明遠教育書院名譽理事長等。

顧明遠是新中國教育學科發展的重要成員。在70多年的教育人生中,他既創建了多個教育學科專業、出版了多部填補空白的教育學術著作、推出了眾多學科領域的創新,又培養了一批批教育人才。

顧明遠是我國特殊教育專業的創建人。在蘇聯學習時,他目睹了蘇聯特殊教育專業的發展,在他的努力下,北師大教育係1986年設置了我國第一個特殊教育本科專業。

顧明遠是我國教育管理專業的創建人。1984年,顧明遠擔任北師大副校長,有感於教育幹部管理知識和能力的欠缺,提出要把教育管理作為一門學科來建設,在北師大創立了我國第一個教育管理學院,並擔任院長20年。

顧明遠是我國外國教育研究的開拓者和比較教育專業的創建人之一。從蘇聯留學歸來,顧明遠就開始向國內介紹蘇聯教育。1964年,北師大的教師被派下鄉搞“四清”運動,行前體檢,顧明遠被發現得了肺炎,於是留下籌備《外國教育動態》雜誌,從此和比較教育結緣。1980年,顧明遠牽頭組織並參與主編了我國第一本比較教育學科的教科書《比較教育》,這本填補空白的著作至今仍被師範院校使用。

在顧明遠的推動下,北師大和全國其他院校的比較教育學科蓬勃發展起來,培養出了一批批國際教育研究專業人才。1983年到2002年,顧明遠擔任中國教育學會比較教育研究會的理事長;1987年到1996年,擔任世界比較教育學會聯合會副主席、聯合主席。今天,中國的教育發展更多被世界了解,我們既有教育自信,又有教育互鑒,顧明遠功不可沒。

顧明遠在教育學原理、教師教育、高等教育等領域均有所建樹,他對我國教育技術學的創建與發展也有首倡和引領發展之功,強調技術要與教育、與哲學相結合。1983年,顧明遠擔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提議把教材教法研究改為學科教學論,提高了教學方法的學術性,後來隨著課程論的發展,形成現在的課程與教學論學科。

顧明遠完成了多項填補我國教育學科發展空白的工作。1965年,創建《外國教育動態》。1981年,牽頭為中等師範學校編寫了首本《教育學》教材。1986年,受派主編《中國教育大辭典》,到1992年秋天出版12卷800萬字,收錄詞條2.5萬餘;1998年完成第二版增訂合編本。整整12年時間,這項工程浩大、填補新中國教育辭書空白的編撰工作才宣告完成。2001年,顧明遠又開始主持編纂《中國教育大百科全書》,全書 4冊25卷,匯集老中青三代學者,參與編寫者多達600人,經過12年的努力,在2012年12月正式出版。這是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第一部大型的教育專業百科全書。顧明遠説自己“竭盡全力審閱和修改了幾乎所有的條目”。

躬耕杏壇,培育教育學科專業人才

著作等身,文章傳世,思想流播。顧明遠是當之無愧的為中國教育學科的發展立德、立功、立言的教育家。先生也是一位桃李滿天下的人民教師,是一位讓學生們受益終身、既敬且愛的恩師。教育部原部長袁貴仁曾經評價説:“顧明遠先生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教育家,學術無愧人師,德行堪為世范。”

顧明遠是中國第一批比較教育專業碩士導師、第一個比較教育專業博士導師。1979年,他招收了第一批碩士研究生;1985年,招收了中國第一位比較教育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就是後來成為北師大副校長的王英傑。顧明遠培養出了中國第一位比較教育學專業的博士和博士後、第一位在中國獲得教育學科博士學位的外國留學生,先後培養指導了60多位研究生,很多學生如今已經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70多年來,他堅持講課、堅持指導研究生,得到過他親自指點的青年學者、校長、教師和學生,更是不計其數。顧明遠給研究生開設的課程中,哲學史、教育哲學是重點,他認為哲學是培養思維的學科,文科生必須具備這個基礎。

如今,93歲的顧明遠先生還在帶博士生,新入門的學生才26歲;先生還經常給學生上課、給進修的幹部教師講課、給教育戰線作報告,孜孜不倦,樂在其中。

站在教育一線的教育實踐家和教育活動家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

顧明遠提出的這四句話,集中體現了堅持學術研究與實踐指導相結合,經世致用的學術風格和實踐追求,也成為全國很多中小學校長和教師的信條。他不僅是一個研究教育學的學問家,還是一個推動教育改進的教育實踐家、促進中外教育交流的教育外交家、教育活動家。

新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和決策推動者

顧明遠見證了中國教育的發展,又親歷了多次重大教育討論和變革,一直既承擔教育教學工作,也承擔行政工作,是活躍在中國教育決策、教育研究、教育實踐領域的教育活動家,也是“立足中國,走向世界”的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改革開放後出臺的重要教育法規和文件,幾乎都徵求過顧明遠的意見。他判斷問題的準確性、前瞻性和預見性令人嘆服,提出的許多建議都引起了高度重視,被教育決策部門採納。1979年,他對中小學學制發表意見,對各國中小學學制進行了比較研究,撰文提出:我國中小學學制九年不夠,需要增加。1982年,顧明遠發表《教育立法刻不容緩》呼籲教育立法。1985年,國務院制定《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在徵求意見的過程中,顧明遠主張義務教育應該免費。這一“先見之明”後來變成了現實。

1978年,在一次全國座談會上,顧明遠建議國家恢復教育科學研究所和成立教育學會。今天,中國教科院和中國教育學會已經成為推動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

2006年8月,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內容是世界教育發展趨勢和深化我國教育體制改革。顧明遠參加了集體備課,向黨中央建言教育先行、增加投入、促進公平、提高品質。這些意見也成為後續教育發展的關鍵詞。同年,顧明遠應邀參加總理召開的座談會,討論基礎教育改革。顧明遠在發言仲介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教育的發展情況和經驗、全球教育的發展趨勢,並向總理建議,要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尊重教師;要提高教師專業水準,建議師範生免費上學。師範生免費上學的建議隨後得到採納。

2008年,顧明遠參與研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調研工作,並擔任“推進素質教育研究組”的組長,小組提出的大部分意見建議都在綱要制定中得到了採納。隨後,顧明遠又被聘為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並擔任第一組“素質教育組”的組長,他是年齡最大的委員,但熱情不減,帶隊深入各省市進行調研,既看到了教育發生的巨大變化,也看到了還存在不少發展中的問題,他總是直言建言,絕不隱晦敷衍。

身體力行地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育實踐家

顧明遠擔任中國教育學會會長期間,幾乎每週都要到高校、中小學去了解情況。在他的領導下,中國教育學會既對國家教育決策發揮了重要智庫作用,又對基層教育實踐發揮了巨大引領作用,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建設教育試驗區、組織各種面向基層的教育教研活動,都産生了很大的影響。2000年以來,他的足跡遍佈全國16個省份,先後到200多所學校參觀考察。2008年9月10日,汶川地震後的第一個教師節,他到四川成都青羊區、都江堰和德陽什邡市的12所學校看望慰問中小學教師。2016年,他又親自領導創建了北京明遠教育書院,並直接參與工作,希望通過創新的組織形式,更好地服務教育實踐。每次走進學校,他總要走進課堂認真聽課,他特別關心教師是否關注到每一個學生,是否注意在言語上鼓勵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深度思考。

顧明遠的教育思想是與教育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他的“學生主體説”不僅在學界産生了重要的影響,更在實踐領域掀起了一場教育改革實驗,如北京一師附小的“愉快教育”實驗、江蘇南京瑯琊路小學“三個小主人”培養目標、河南安陽人民大道小學的“主體教育”實驗等。裴娣娜回憶道:“顧明遠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學生是主體’的重要論斷。1992年啟動的主體教育實驗,就是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活動中成長。”如今,“學生主體説”已得到廣泛認同並在新課標和課改中得到體現。

活躍在國際舞臺的教育外交家、教育活動家

顧明遠強調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的工作,早在1974年就參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8屆大會。後來,他擔任中國教育學會、比較教育學研究會、中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世界比較教育學會聯合會等國內外教育團體的領導職務,直接推動了我國教育對外交往和交流。近年來,他陸續與彼得·聖吉、佐藤學、蘇霍姆林斯卡婭等世界各國教育學者開展對話,開啟了中國教育學者與國外學者平等對話、交流互鑒的先河,産生了很大影響。他與十多個國家和我國港澳臺地區的教育學者長期保持學術交往和聯繫,被美國、日本等國家和港澳地區多所大學授予客座教授、名譽博士等榮譽,文章和著作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成為世界了解中國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重要窗口。

著名教育學者、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許美德(Ruth Hayhoe)教授曾這樣評價:“顧明遠先生對中國教育和經濟轉型的首要貢獻是將教育與西方的現代化經驗聯繫起來,為中國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經驗和教訓。”

愛滿天下,深受大家愛戴的“三有”老人

“像松樹一樣做人,堅挺不拔;像小草一樣學習,隨處生根;像大海那樣待人,容納百川;像細雨那樣做事,潤物無聲。”

這是顧明遠先生自勉的人生信條。松樹、小草、大海、細雨,這正是顧明遠先生人格和風骨的寫照。

“乃新中國當之無愧的人民教育家!”2014年頒發的第三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對顧明遠先生作出這樣的評價。但先生説:“我只是做了一些雜事,有如泥土、雜草、野花、綠葉,為教育百花園裏的花朵增添一點色彩。”先生把自己的文章和隨筆編輯成《雜草集》《野花集》《綠葉集》《泥土集》出版,説這幾本書反映了自己70餘年的教育人生。

顧明遠的人生是中國一代知識分子成長道路的縮影:出生於國家民族危亡之際,就學于國家民族需要之時,成長于國家民族發展和歷史轉折之中,成就于國家民族振興的洪流之中。他歷經風雨,堪稱活的新中國教育史、活的新中國師範教育史、活的新中國教育學科發展史。

像松樹一樣做人,堅挺不拔

顧明遠到軋鋼場、煉油廠和山西臨汾幹校勞動。在缺乏學術研究條件的情況下,他讀起了《魯迅全集》,越讀越有興趣,感覺“特別是在處境困難的時候,讀魯迅的書最有味道”,他發現魯迅作品中有不少談到教育問題,於是收集魯迅從事教育工作的事跡、整理他的教育思想,寫出《魯迅的教育思想和實踐》一書,成為國內不可多得的研究魯迅教育思想的著作。

顧明遠一生經歷了不少質疑和詰難。1950年代末,顧明遠心中萌發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信念,這樣的思想不被當時所容;1978年,顧明遠提出“教育與生産勞動相結合是現代教育的普遍規律”,遭到一些人的批判;1981年,顧明遠提出“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也是教育的主體”,引起爭論,批判者眾多;進入21世紀,他建議取消“三好學生”評選、呼籲“奧數班該叫停了”“讓懂教育的教育家辦學”“不能任由培訓機構綁架學校”“英語不能退出高考”……每發一言,必引波瀾。儘管這些思想今天得到了普遍認同,但隔著歷史的煙塵回望,顧明遠當年所具備的學術勇氣和真知灼見,更加彌足珍貴。

赤子之心,白首未改。2014年春節寒假期間,顧明遠12天沒有下樓,寫下了7萬字的《中國教育路在何方》,“搞了一輩子教育,肚子裏有許多話,想一吐為快”。他用講故事的方式談了教育的發展、存在的問題和改革的前景。正是在這篇文章中,顧明遠明確提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

像大海那樣待人,容納百川

對普通教師和學生而言,他是大海,是細雨。顧明遠總是堅持為學生説話。他特別強調要平等對待學生,不要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有一次,顧明遠看到媒體曝光的一張照片,照片上一個被老師認為優等生的孩子坐著吃飯,另一個被老師認為“差生”的孩子站在旁邊侍候優等生。一向好脾氣的顧明遠很氣憤,對筆者説:“怎麼能這樣幹呢?這是反教行為!”他直言建議廢除“三好學生”評選、“取消奧數班”,都是因為他意識到這樣的做法已經走偏,違背了教育初衷,影響了大多數孩子的全面發展。

先生總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最好的對待、擁有最好的未來。2022年10月16日,在談到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問題時,顧明遠説:“我的管見是不要把創新人才等同於傑出人才,癡迷于一項專業,不斷鑽研,提出新觀點,發明新技術,也是創新人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專業志向、創新意識、動手能力,才是當前教育最要重視的。”他還提醒説:現在大家盼望傑出人才,在普遍提高品質的基礎上,必然會有傑出人才脫穎而出,要反對拔苗助長。

顧明遠總是堅持為教師説話。早在1989年,顧明遠就發表《必須使教師職業具有不可替代性》一文,提出教師必須提高專業水準,獲得人們尊敬。他向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建議設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于1996年得到採納。後來,國家又設立了專業教育博士學位,全國教師有了更大的專業發展空間。“教育碩士專業的設立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也成為顧明遠最為驕傲的貢獻之一。2006年,參加總理召開的基礎教育座談會的時候,顧明遠説:我只提一個建議,就是要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師隊伍不穩定,無疑是自毀長城,社會上還是要為教師樹立正氣,尊重教師。他還向總理建議師範生免費上學。總理回應:先從教育部直屬的六所師範大學試點。

到中小學考察,顧明遠最喜歡與孩子們在一起、喜歡與教師談談。和孩子們在一起,他笑得像個孩子。和青年教師在一起,他隨和得像鄰家老爺爺。他鼓勵孩子們要好好鍛鍊身體,要敢於表達觀點,提出問題;他給教師出主意,鼓勵青年教師要把課講好、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更重要的是言傳身教,“既做經師,更做人師”。

像小草一樣學習,隨處生根

他讀《魯迅全集》,並對魯迅的教育思想進行深入研究;70歲開始學習電腦,微網志、微信、抖音全會操作;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使用各種網路平臺參加會議、自己錄製視頻,都不在話下。先生還學會了用手機拍出很好的照片,每到新年,會自製電子賀卡發給大家,祝福節日……最近,先生還準備開視頻號,“講講當前教育中的問題”。

書法自不用説,繪畫也是他的愛好。北京師範大學的校徽、北京明遠教育書院的院徽,都出自先生的構思和設計。2022年9月,北師大為了慶祝建校120週年,請顧先生擔綱主編《北師大的先生們》一書,他還對書的封面設計提出了意見。看到的人,都説設計得好!

像細雨那樣做事,潤物無聲

他像細雨,滋潤天下、愛滿天下。每年從全國甚至世界各地來拜訪他的人絡繹不絕,先生總是有求必應;很多中小學校長和教師都保持著和先生的聯繫,常常直接請先生去指導;教育界的中青年學者,更是以得到先生指點為榮。教育部原部長袁貴仁説:“顧先生總是心甘情願地為學術後繼者充當指路燈和鋪路石。”

1996年起,顧明遠和夫人周蕖悄悄出資設立獎助學金,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優秀大學生。先生數十年來榮譽加身,他將自己獲得的曾憲梓教育基金會一等獎、吳玉章終身成就獎、北京師範大學“四有”好老師終身成就獎等的獎金悉數捐出,資助青年學者開展研究……與顧先生共事和有過交往的人,無不對先生的為人高度評價。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許嘉璐回憶説:“我親身從他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對分配給他的每項工作的執著和責任心中受益良多。北師大年紀稍大一些的教職員工像我這樣,直接從他身上獲益的人一定不在少數。”

93歲的顧先生思想活躍,步履穩健。政策諮詢、講課、做報告、課題研究、學術會議、下校指導,一樣都不少。前不久,我們和顧先生一起閒話長壽秘訣,大家總結説,顧先生健康長壽的秘訣是“三有”:有愛心——愛滿天下,仁者壽;有雅量——能容人,寬以待人者壽;有童心——對世界充滿好奇,學而不厭者壽。

“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成就每一個教師”,耄耋之年的顧先生曾多次書寫這三句話,贈送給教育局和學校。這是這位老教育家的三個教育夢,也是他的畢生追求。

他的功業熔鑄在中國教育發展的成就和豐碑中,他的風骨影響著每位後生學子。期待這位“三有”老人“三夢”成真。

(本文作者劉華蓉係北京明遠教育書院學術委員、中國教育報刊社編審)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