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立足嶄新起點 踐行光榮使命——做“四有”好老師,擔教育強國夢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王建華 | 時間: 2022-11-08 | 責編: 曾瑞鑫

10月16日至22日,在全國各族人民的企盼和矚目中,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黨的二十大作報告,報告內涵豐富、思想深邃、氣勢磅薄、振奮人心,報告引領我們盤點新時代十年豐碩收穫,指引我們展望新征程未來發展藍圖:“從現在起,中國共産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藍圖承載著人民的幸福,描繪著祖國的希望,激勵著奮進的腳步,呼喚著勇毅的擔當。

面向黨的二十大宏偉藍圖,我們莊嚴領取屬於教育工作者的時代使命,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是國家對教育、科技、人才的統籌部署,這一歷史性創新舉措必將為我國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非凡力量。而在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當中,建設教育強國是根本基礎,科技進步和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要依託教育的發展,而且要依託教育的“高品質”發展。唯有“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才不辜負國家將教育、科技、人才統一部署的偉大決策,而高品質教師隊伍是高品質教育發展的中堅力量。擔當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和建設教育強國的使命,處於教育賽道上的我們不禁思索,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該怎樣踐行職責,方能不辱使命、不負重托呢?

回眸激情滿懷、砥礪奮進的十年,我們不斷接收著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教師的深切慰問和殷切囑託,真情暖心間,厚望催奮進,一次次叮囑縈繞耳畔,一個個期待飽含深情,其中“四有”好老師、“大先生”、“四個相統一”、“四個引路人”、“六個下功夫”等的提出,在教師隊伍中引起強烈反響,激發無窮力量;“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根本問題引發的深刻思考,讓教師隊伍擁有了心懷“國之大者”的時代高度。在我們向著總書記的期待不斷奮進的進程裏,黨和國家把我國教育界的楷模和榜樣高高托舉,人民教育家于漪、用愛點亮鄉村女孩人生夢想的張桂梅、全國優秀教師黃大年、紮根鄉村教育幾十載的施柏青、與思政課結緣六十餘年的吳乃敦……在二十大“黨代表通道”上,我們又看到了“要在大山深處做出教育高地”的劉秀祥,踐行“教育就是要為國家、為民族、為將來計深遠”的楊浪浪,他們是國家的驕傲,更是我們教育人的榮耀,他們為祖國奉獻赤誠,也為我們的育人之路點亮明燈。

主席的厚望、榜樣的激勵,讓我們在前所未有的職業榮光裏,獲取了無比充沛的奮發激情和無比堅定的前進方向。面向教育工作者振奮人心的光榮使命,讓我們汲取榜樣賦予的強大動力,以“四有”好老師為成長指引,切實踐行“四個相統一”、“六個下功夫”等,努力做好“四個引路人”,向著“大先生”境界不斷靠近,為我國教育的高品質發展,為教育強國的早日建成,貢獻我們的赤誠與力量。

藍圖壯美,踐行高品質發展,需要我們不斷堅定理想信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壯美藍圖的繪就,要有堅定理想信念的指引。黨的二十大剛剛閉幕,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就帶領新當選的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來到延安,瞻仰革命聖地,緬懷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這是對紅色血脈和奮鬥精神的傳承,更是對理想信念的又一次洗禮和進一步堅定。作為塑造靈魂的工程師,理想信念是我們的立身之基、人格之本。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育精神,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具備豐厚的學識,更要有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堅守,我們要從根本上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總開關”問題。我們要在踐行四個意識、四個自信的進程中,切實做到“堅持黨的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培養擁護中國共産黨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我們要旗幟鮮明、毫不含糊地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崇高使命。

國家“七一勳章”獲得者張桂梅説,“是黨為我指引了一條光明的人生路……我要以共産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為黨和人民奉獻自己的全部。”她把黨和人民裝進心間,辦學十餘年來,她在大山裏走過了11萬公里的家訪行程,在一次家訪路上,患有嚴重骨質疏鬆的她,因路途顛簸,生生顛斷了兩根肋骨。面對學生家長的感激,她笑著説:“不要感謝我,我是黨派來的。”她在病痛中,用瘦弱卻偉岸的身軀,用蹣跚卻堅定的步伐,彰顯著教育人的赤誠肝膽。

是什麼鑄就了張桂梅如此堅定的理想信念呢?在眾多因素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閃光的形象——江姐。張桂梅把革命烈士江姐作為自己人生的精神偶像,小説《紅岩》、歌劇《江姐》、歌曲《紅梅讚》是張桂梅的最愛,她學習江姐的堅強、無畏、忠誠,江姐的革命精神賦予了張桂梅鋼鐵般的意志,“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站在講臺上,傾盡全力,奉獻所有。”她用生命為大山深處的女孩鋪墊腳下的路,點燃希望的燈。

精神偶像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要學習歷史,尤其是要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在讀懂這些偉大歷史的同時,感受眾多中華民族精神偶像的光輝形象:被關押的無産階級革命家方志敏,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裏,戴著鐐銬寫下《可愛的中國》;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衝破美國層層阻撓毅然回國,為祖國航太科技的開創和奠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榮獲“共和國勳章”的鐘南山,在疫情中一路逆行,用科學與勇敢,為中國人民抵擋風險,帶來平安……無數愛國志士滿懷對祖國的赤誠,用拼搏和生命回應著祖國的殷殷期待。

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讓我們從珍貴的歷史中,從崇高的精神和感人的事跡中汲取能量,築牢理想信念之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在向著高品質進軍的號角裏,以無比堅定的腳步留下無悔的奮鬥足跡。

雄關漫道,踐行高品質發展,需要我們不斷積澱紮實學識。“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做老師,沒有紮實學識,便無以擔負傳道授業解惑之職責。為了擁有淵博而紮實的學識,人民教育家于漪通吃語法、修辭、邏輯知識,全面學習文、史、哲知識,廣泛閱讀中外名家名著;每天上班的路上,她把上課的內容在腦子裏一遍又一遍地過電影,她備課的過程如同在創造一件珍貴的藝術品,精益求精,反覆雕琢。“豐而不余一言,約而不失一辭”,是于漪為自己定下的講課規矩;“從教70年,開設近2000節公開課”,是她用生命書寫的奇跡。

于漪的課堂被人稱讚為“用生命在唱歌”,這“歌唱”裏飽含著日積月累的淵博而紮實的學識。紮實學識是教師成長的基礎和根本,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新時代教師,許多人在走上崗位之初就已經具備了較為豐厚的學識基礎,但對於承載著學生成長和社會進步的課堂而言,對於可以涵蓋古今中外的課堂而言,學識的積累必定是永無止境的,我們在選擇教師這一職業的同時,也是在選擇終身學習的道路。我們可以向“大先生”學習,向書本學習,向社會和生活學習,向身邊人學習……資源無處不在,學習隨時可以進行。知識浩如煙海,唯有無限渴望的嚮往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支撐我們的終身學習,才能讓我們擁有豐厚而紮實的學識。

紮實學識,不僅來自對書本知識的學習,更來自實踐,來自實踐中的思考、研究,以及在此基礎上的銳意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這是國家對“創新”的呼喚,唯有創新才能在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中與時俱進地推動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教師自身具備創新意識、創新實踐,方能為黨和國家培養出可堪大任的創新人才。

探究于漪精彩的教育人生,如果説紮實的學識是其沉穩的底色,那麼由此激發出的深入思考和不斷創新便是這底色上靚麗的勾勒。

從語文學科開始,于漪的學識積澱逐漸形成教育思想,在她的助推下,“人文性”走入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教書’要為‘育人’服務”的創新理念振聾發聵……

進入新時代的十年間,我國的教育創新實踐更加振奮人心,黃大年帶領研究團隊刻苦攻堅,科研成果入選國家科技創新成就展;山西省陽泉市盂縣第二中學教師張昀,大膽創新教學,摸索出學案導學“五環節”教學模式,“一三五”教學模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紮根農村幼兒園的郭文艷,探索自然體驗教育,創辦鄉村社區學堂,志在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科學、專業的學前教育。我們還看到很多以學校創新帶動教師創新的舉措,江蘇省張家港創新推出“紅色課程”,打造“會係口子”的“四有”好老師;在申城中小學的校園裏,“創新實驗室”讓孩子們的眼裏有了更多光芒;今年,我所在的烏蘭浩特市教育系統,以組建“幼小初高一體化教育集團”,創新踐行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理念,促進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深入落實思政課一體化;在我任烏蘭浩特市第十二中學校長的十年間,我和學校全體教師共同開創出“家文化”文化建設品牌、“六會教育”德育品牌和“三導四學五課型”教學品牌,在探索創新的過程中,收穫了學校由弱到強的逆襲式發展。

在國家全面開啟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的征程中,“紮實學識”具有著更加豐富的內涵和更為廣闊的外延,我們要立足崇高育人使命,以求知若渴的積極狀態和海納百川的寬闊胸懷,在工作和生活的點滴之間,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努力做一名高品質教育體系下的高素質教師。

人民至上,踐行高品質發展,需要我們錘鍊道德情操、豐厚仁愛之心。黨的二十大報告引領我們進一步深刻認識到,“高品質”發展的中心是“人民”。在教育改革開放中,黨和國家以人民視角關注群眾的急難愁盼,從宏觀層面採取了堅持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和完善資助體系、合理分配教育資源、建立相對公平的招生和就業機制、加強考試招生法規建設、提升入學率、落實“雙減”等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系統性的重大舉措,並且取得了卓著成效。

作為奮鬥在教育賽道的一線教師,我們要更加堅定地以“人民滿意”為不懈追求目標,努力構建既有高度又有溫度的“高品質教育體系”。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心懷人民就是心懷家國,為人民服務就是家國情懷的體現。對教師而言,道德情操和仁愛之心是理想信念的生動具體體現,是紮實學識的良好輸出渠道,做高素質教師,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道德情操和仁愛之心尤為重要。模範教師們分別擁有各自不同的堅守領域和教育教學研究方向,但不論他們在城市還是在山區,不論在高校還是基礎教育學段,不論他們年長抑或年輕,都一定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豐厚的仁愛之心。

“立德先立師,樹人先正己”,教師的言傳身教中,無處不體現著道德情操水準,也決定著對學生所産生的影響。具備愛國情懷、愛崗敬業、知識技能過硬、關愛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的老師才稱得上是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師,才能以其人格力量促成成功的教育。

如果説道德情操是一名好老師應具備的道德修養與崇高精神,那麼仁愛之心既是為道德情操奠基的樸素情懷,又是讓道德情操得以昇華的仁心大愛,能夠激發出強烈的奉獻精神和巨大的創造力量。仁愛之心容納著他人、集體、社會、國家、天下,承載著責任與使命、希望和未來。

在道德情操與仁愛之心的涵育下,教師不斷收穫著學生、家長、社會的廣泛認可,教師職業擁有著極高的社會讚譽度,在人們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來描述教師的奉獻精神時,當人們用靈魂的工程師來定義教師職業的價值時,教師們也在把這些讚美與褒獎作為自己不懈追求的職業境界。在涌動著尊重、奉獻與愛的育人天地,眾多令人感動的教育故事與令人敬佩的教育楷模彰顯著祖國新時代教育的勃勃生機,孕育著祖國高品質教育的美好未來。

在祖國偏遠的高海拔邊境縣薩嘎縣,全國模範教師強巴次仁堅守22年,他堅持國防教育“從娃娃抓起”,教育全校師生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繼續傳承愛國守邊精神,像格桑花一樣紮根雪域邊陲”的囑託。強巴次仁以“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堅毅與高尚,綻放出崇高的道德情操。

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花坪小學副校長劉發英,她與大山裏的孩子們為伴,竭盡全力為貧困學生買衣物、學習用具,墊付醫藥費……她建起了“英子姐姐”助學網,成立了助學團隊。截至2019年,近兩千名國內外愛心人士捐助資金,金額達2000余萬元,資助貧困學生3200余名。劉發英用她對學生的愛,搭建起聯通更多愛心的助學橋梁,讓大山裏的貧困學生擁有了希望和未來。如今,她是家長和學生心中“最滿意的教師”,國家也把諸多榮譽稱號獎勵給了這位行走在偏遠山區的土家族女教師。還有太多模範教師的感人事跡不斷被發現、被讚嘆、被傳頌,他們捧著一顆赤誠的育人之心,為自己書寫著無悔的奉獻人生,為祖國培育著優秀的棟樑之材。

沿著“四有”好老師的指引,仰望“大先生”的崇高境界,我們看到了太多心懷人民的美好教師故事,看到了更加清晰的人民至上的努力方向,也看到了人民教師在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進程中綻放的璀璨光芒。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的字裏行間,我們站在更加令人振奮的嶄新起點,接收到更加光榮的使命擔當,也從“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這堅定而溫暖話語裏,收穫了更加充沛的信心和力量。

面向黨的二十大對國家教育事業的殷切期待,我們要立足崗位,不斷進取,爭做“四有”好老師,以自身的高素質,助力國家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的宏偉工程,與全國廣大教育工作者一道,在奮進新時代的征程中,在建設教育強國的賽道上,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更加奮力地向前奔跑,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

(本文作者王建華係烏蘭浩特市教育局黨組成員,烏蘭浩特市第四中學校長、烏蘭浩特市第四中學教育集團總校長,中學正高級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