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知行合一,行穩致遠——訪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董事長胡敏教授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2-11-02 | 責編: 曾瑞鑫

【編者按】:2022年9月28日,《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22)》藍皮書正式發佈。《報告》顯示,中國學生出國留學呈現更多元的發展趨勢。2019年到2020年中國依然是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有接近100余萬的學生在境外高等教育機構就讀。與此同時,中國留學生回國熱持續升溫,留學生在感受國際教育的同時,在促進文化融通、文明互鑒、促進中國聲音的傳播、中國形象的樹立方面,均做出積極貢獻。

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是我國留學領域負有盛名的企業,在過去三年中,在留學領域默默躬耕,迎難而上,開拓出不凡的局面。我們採訪了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的董事長胡敏教授,借他的回答,與大家分享: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通往理想的道路沒有坦途,不管是否有寒氣來襲,要保持心中的火焰不息。

問題一:過去三年,疫情給很多企業帶來了困難。但是我們看到新航道似乎沒有受到很大影響,口碑持續走高。面對疫情,新航道是如何溯流而上,實現一次次“突圍”的?

胡敏教授:謝謝對新航道的關注。你的提問,我想用八個字來回答,就是“知行合一,行穩致遠。”

實話實説,新冠疫情對整個教育行業、對國內各個企業,衝擊都是不小的,新航道也不能例外。疫情初期,我也有過夜不能寐、輾轉反側的時光。我在牽掛我們的企業,我們的教職員工,我們的學生。

是什麼讓我們走出來的呢?一個是我時常閱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新航道編譯出版了中英雙語版《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那段時間,這些書籍成為我重要的精神支柱,我每天清晨起來必定會閱讀一個小時。《道德經》裏有這樣的句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説的是禍福是可以隨事態的發展相互轉換的。“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説的是萬物有時表面上看起來減損了,實質上是增加了;有時表面上看起來增加了,實質上是減損了。“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無窮。躁勝寒,靜勝熱。”説的是天下萬物沒有完美,承受缺憾是人間常態,難得的是持有一顆清凈的心,渡過磨難。

品讀這樣的經典,我獲得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心態上淡定了很多。既然沒有一帆風順的事兒,那麼就把新冠疫情看作事業發展道路上的一道坎,世界上沒有過不去的坎。我和我們團隊的高管,反覆思考企業發展的長期邏輯,人文交流、文明互鑒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出國留學看世界、體驗國際教育,是很多家長、學生的剛需,這種趨勢、潮流不會因疫情的阻隔而消失,新航道的未來是有希望的!艱難困苦,只能阻礙我們一時,卻不能阻礙我們一世。從長期而言,我們總會跨越它。

中國的哲學智慧讓我受益匪淺,西方的管理學著作,同樣幫助我們從困境中突圍。如《精要主義》這本書,就給我很大的啟發,如何取得成功?要懂得刪繁就簡,要有所取捨,要審視、關注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接受前10%的機會。對新航道而言,我們的主營是出國留學和語言培訓,在這個時期更要把力量聚焦于主營方向,拿出最多的資源、使出最大的力氣,把它做精、做實、做優,以實現做大、做強、做遠。很多企業轟然倒下,就是吃了前期擴張過於迅猛、資金鏈斷裂、回撤不及的大虧。在這場世紀大流行面前,不馳于空想,不騖於心聲,埋頭苦幹,把自己的主營業務做好,把自己這些員工照顧好,這就是最大的成功。

所以,大家看到了新航道這三年,不但沒有被打趴下,反而活得還不錯,發展勢頭還越來越好,就因為我們扎紮實實做透了這8個字——“行穩致遠、知行合一”。企業能走得長遠,其一是思想上的勝利,其二是行動上的落實。思想上我們融匯了中西方的思想精華,行動上我們的團隊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奮鬥。疫情初期,我們迅速實現了從線下到線上的轉型;這三年來,我們把“三精”原則(精準學習、精品教學、精緻服務)和“4R個性化教學法” (Result結果、Responsibility責任、Review檢查和Reward激勵)貫徹到教學與服務的每一個環節。對行業內優秀人才的招募,我們一刻也沒有停止。今年暑假,我每週去一個城市,一個暑假去了九座城市,進行了“家有兒女要留學”的大型講座,幫家長和孩子們規劃留學、實現就讀世界名校的夢想……

奮鬥成就夢想!堅持者贏。這是新航道的核心價值觀與校訓。它們伴隨著新航道走過創業十八年的歷程,走過起伏跌宕的三年,相信還會伴隨我們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問題二:新航道的教學理念是“高能高分”,您近年又出版過國內首部論述全球勝任力的專著《全球勝任力:面向未來的青少年核心素養》。請問在全球勝任力體系框架中,“高能”扮演怎樣的角色?承擔怎樣的分量?

胡敏教授:“高能高分”,是新航道在創業之初,有感於中國孩子學習了多年英語,但實際運用能力不足,提出的教育理念。能力是基石,有了基石,高分的大樓不在話下;能力是海洋,海水充沛,小河自然水到渠成。

全球勝任力是21世紀人才核心素養的重要指標,是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的能力。2019年3月,新航道推出了國內首部關於全球勝任力的理論專著——《全球勝任力:面向未來青少年的核心素養》,全球勝任力意味著什麼呢?它包括對地區、全球和跨文化議題的分析能力,對他人的看法和世界觀的理解和欣賞能力,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開放、得體和有效互動的能力,以及為集體福祉和可持續發展採取行動的能力。

“高能”滲透于全球勝任力的內涵和外延,無處不在。或者説,“全球勝任力”就是“高能”這一理念的延伸、具象化和落地。在我們新航道的“全球勝任力”模型中,人文科技素養和外語能力是一左一右兩根支柱,這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的硬能力。此外,還需要具備4個C 和中國根基,4C即我們常説的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溝通力(Communication)、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創造力與創新的能力(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能力的穹頂之上,則是全球視野。 “高能”在新航道“全球勝任力”模型裏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

未來的人才,分數是一方面,更不能忽視的是其核心素養。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未來需要的是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文理兼修、既有中國根基又具備全球勝任力,在世界舞臺上施展拳腳的青年一代。

在我們出品的《洞見:培養你的全球勝任力》中,能讀到很多這樣的故事,如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錄取的女孩兒呂江南,14歲就舉辦個人書法展,兩年修完所有大學課程;如先後收到杜倫大學、華威大學、布裏斯託大學、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錄取通知書的女孩兒史一諾,她打動招生官的法寶是她的木刻愛好,“把一件事情、一門手藝、一種學問當做信仰,並一絲不茍地把它做到極致,這就是匠人精神,是一種無上的品質。”如被康橋大學錄取的北京女孩兒勒安捷,她從初中時就在地鐵上聽英語廣播,從《幾何原本》開啟對數學的喜愛,想摘下皇冠上的明珠;如被康奈爾錄取的向宸同學,喜歡RAP,也喜歡二戰時期的歷史,他是唱著“我們不一樣”實現青春理想的。

這些同學,都是高分的獲得者,在雅思、託福、SAT等方面取得了過人的高分,但分數是門道不是王道,真正點燃他們小宇宙的,讓他們在蕓蕓考生中脫穎而出的,是他們的興趣愛好、與眾不同的能力素養。在追求所愛的路上,這些孩子們提升了自己,擁有了可以在全球舞臺上熠熠生輝的能力。

問題三:低齡留學:孩子和家長要做好哪些準備?中國低齡留學“痛點”及解決方案。

胡敏教授:低齡留學,孩子要在如下四個方面做好準備:

1.德,即孩子在思想上自強自立、明辨是非和約束自我的能力。

低齡留學,未成年的孩子,在國內學習期間,有家長、老師的管束和督促,基本上能投入學習。可有些孩子到了國外,沒有了管束,就如脫線的風箏,盡情地“釋放自我”了。他們不知道如何打發業餘時間,便開始玩遊戲、刷短視頻,更有甚者,沉溺于一些很不健康的愛好,走上歪路,到時候家長悔之晚矣。

所以,家長要把“立德樹人”放在第一位,早早就培養孩子明辨是非、抗拒誘惑的能力,持有堅定的目標、堅韌的品格,出國之後,面對複雜陌生的環境,能做到心如明鏡,遠離紛擾,為遠大的理想學習、奮鬥。

2.智,即學習能力、自我激勵能力與溝通能力。

有些家長以為國外的學習很輕鬆,其實不是這樣的。我有個學生,被美國著名的加州理工錄取,她描繪美國的學習生活: “我忙得連打扮的時間都沒有。加州理工對對科研十分重視,我們每天都有大量的作業要做。”

在美國,每年都有很多學生因為沒能按時拿到學分,無法正常畢業。國外的學習很考驗學生的主動性,很多課後作業是給出一個課題,讓同學們自己去查閱資料,開展社會調查,來獨立完成。這些都需要學生們進行自我激勵。

3.可以理解為健康體魄和生活自理能力。

國內這幾年非常重視勞動教育,但很多家長還是捨不得孩子,常説的一句話就是:“你學習去。其他的事情不用操心。”到了國外,這些缺乏生活技能與常識的孩子,就比較痛苦。有些孩子只能天天拿美國的油炸食品對付;有的孩子不擅長收拾書籍與宿舍,房間很淩亂。整潔高效的生活習慣,對孩子的思維方式和身心健康,是很有益的。

健康的體魄,對孩子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在北大做演講時,説過當代青少年要有一雙翅膀,一隻是你的頭腦、意志,一隻是你健康的體魄。喜歡運動、陽光向上,學業、事業會蒸蒸日上,不可限量。

4. 文化自信、中國根基。

低齡留學,這個時期正是一個孩子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樹立的關鍵時期。有的家長不重視這個問題,認為出國了就出國了,文化根基丟了就丟了,抱有這樣的想法,是走不遠的。

我的孩子在海外工作,我送了三本書陪伴他,我們新航道編譯的中英雙語版《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有一天部門開會,他便把自己讀過的《論語》中的片段,用英語分享給同事,獲得了大家的交口稱讚。他在老外面前展現出了一個非常自信的中國青年的形象,因此贏得了他人的尊重。如果説他這些年在海外取得了什麼成績,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不無關係。我們的很多學生,在國外也關注著自己的祖國,希望有機會盡一份力,有的希望學成回來守護國家的金融完全,有的希望在人工智慧方面有所成就,有的在非洲做公益,在世界範圍內展示中國青少年的美好形象。

海納百川,同時堅守中國根基;放眼世界,同時知曉萬流歸宗,這是當代中國青年應該有的骨氣、底氣與志氣。

此外,低齡留學,要注意回避這些誤區:

1.簡單依賴排名來選擇就讀的高中學校。

我們在選擇國外大學時,可以參考各種各樣的大學排名,但中學是沒有參考的。美國中學分類非常複雜,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特點。在美國,家長考慮的因素比較多,如地理位置、學校性質、學費、選修課程、文體特長的,況且絕大部份走讀私立高中,並不參加排名,其中有一些比有排名的更優秀。美國有很多藍帶級別的私立高中,就沒有參加任何排名。那麼,中國學生的選校標準是什麼?是學生和學校的匹配度,作為家長要盡可能找到孩子性格特點與中學風格的對應點。例如較內向的男生,可以選擇能包容自身性格特點的學校,在這樣的環境中,不會因性格內向而自卑。總之,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2.將時間都放在備考託福、SAT、AP等考試高分上。

這等同於把美國的教育讀成了中國的應試教育。事實上,美國高中學生在校期間會參加各種各樣的社團活動,課外活動在申請大學時的重要性,不亞於標準化考試成績。如果一味將目光鎖定在託福、SAT、AP這些考試上,而耽誤了GPA和課外活動,那勢必容易在申請美國著名高校方面顧此失彼。

3. 出國英語考試成績好,出國後實際運用能力卻捉襟見肘。  

我們看到,有些進入美國名校的中國孩子,在學習方面力不從心,甚至退學,他們原本是尖子生,這是何故呢?不是英語考試成績的問題,而是應用能力的問題。美國的中學不同於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美國是沒有預科的,這意味著在美國留學前就必須掌握熟悉的英語,真正融入美國當地的環境中還是需要更加流利的英語。這才是留學堅實的基礎。

4. 忽視學習學業,認為選擇了出國留學可以躺平。

孩子要想表現優秀,在哪都要努力!美國加州的公立高中惠特尼中學,學生為了獲得最高的平均成績4.0,一天只睡4個小時,灌下4大杯拿鐵,就是為了熬過一整夜。不只是中國的高中生辛苦,美國的高中生也辛苦。

想靠“出國留學”就逃避激烈的競爭,這是不現實的。要想有一番作為,哪都躲不開“卷”!出國後,不僅要跟同班同學競爭,還要跟美國本土的大量孩子甚至全世界的優秀孩子競爭。想實現抱負和理想,在哪都要奮鬥不止!

問題四:2019年開始,“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火遍全國。您能給大家介紹下這個活動嗎?

胡敏教授:今天的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世界渴望了解中國,中國也需要了解世界。我們學習英語 ,不只是為了了解西方世界,更希望借助這門語言,參與全球對話,發出中國聲音,展現中國成就,分享中國智慧。

3年前,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聯合中國教育電視臺共同發起了“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活動。活動旨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求,通過英語朗誦、創意演説和戲劇獨白等形式為廣大青少年提供一個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與世界交流的平臺,充分展示各地英語教學改革、國際中文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豐碩成果。希望通過這個活動,讓世界看見中國的大氣磅薄、氣象萬千。

活動啟動以來,得到了海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傾力支援。廈門大學美籍教授、CCTV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潘維廉教授擔任活動形象大使。活動評審陣容匯集了中國政府友誼獎得主,前聯合國中文組組長、央視新聞頻道首位外籍主播、“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制定者等諸多教育界、學術界、媒體界的權威專家,為活動品質和水準提供了最有力保證。

3年來,活動伴隨著疫情巨大壓力和不確定性,經受了重重考驗,從第一屆活動主要面向國內青少年,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到第二屆活動,增加了來華留學生用中文或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參與人數不斷擴大、組織規模不斷提升,已成為一項面向海內外青少年的民間教育交流品牌。今年第三屆活動,首次面向中國海外留學生開放,把講述中國故事的舞臺從國內延伸到國外。此外,今年活動還將加入戲劇元素,鼓勵選手們用表演的方式演繹中國故事。

3年來,30萬中外青少年在活動中講述了無數動人的中國故事,從抗擊新冠疫情到精準扶貧,從港珠澳大橋到神舟飛天,從我的家鄉到中國夢……他們收穫了語言能力的提升,加深了對中國文化的認識與理解,提升與世界溝通和對話的能力,也展現出當代青少年自信、向上的精神風貌。

希望第三屆“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活動繼續取得成功!(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供圖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