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故事|岐山一校教育集團校長張淩:教育踐行者的創新之路

發佈時間:2022-11-02 15:08:02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張淩校長在三所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不同地域的學校裏講述著她堅定、執著的教育故事。從皇姑區西部薄弱的淮河小學,提出“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的培養目標,得到國家督導組的高度評價;到與共和國同齡的寧山路小學首次提出“至遠教育”,推動“至遠課程”在全國教博會上大放異彩;再到一校五址的萬人學校,岐山一校教育集團確立“博雅+”新型辦學理念……張淩校長在啟程、知行、修遠的過程中吸固納新厚植學校文化,在和教師、學生、家長同行中不忘初心堅守教育情懷,她用行動踐行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使命,書寫了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新詩篇。

image.png

擔當——就是努力把學校的發展當作最高的榮耀

2012年8月,張淩再次走進了她從19歲就開始從教的寧山路小學。六年來,她傳承發展寧山路小學國學特色,提出“至遠教育”辦學理念。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五育並舉課程為依託,與寧山教師團隊共同構建、研發了 “至遠校本課程”。七大類37本校本課程材料,在第四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上參與“國展”。“翰墨飄香傳文化,北回歸線展芳華”,該課程被推廣至廣東、江蘇、吉林、甘肅、新疆等地。

image.png

2021年8月,帶著責任與使命,張淩走進岐山一校教育集團。作為集團的領路人,她最先思考的是百年名校如何更好的傳承與發展,於是,從“博雅”到“博雅+”的新型集團化辦學理念形成了。她從體制、機制改革入手,以常態化治理方略作為基礎,實施“條塊並舉、縱橫貫通、統分結合”的策略;以靜態治理為源頭,創設兩陣壘臺,九大中心扁平化管理,項目式落實的辦法;以動態治理機制為根脈,引進第三方智慧平臺,通過協同機制、復盤機制、互通機制統籌內部資源。於是,集團呈現出以智慧化驅動促進學校再發展的新態勢。

image.png

責任——就是努力把教師的成長當作最大的榮幸

每一所學校都有她獨特的文化,每一位老師都有她適合的角色。把老師們培養成我們和他們期待的樣子,這就是校長最大的榮幸。在淮河小學,每學期聽課上百節,做專題報告,親自上引路課,帶領學科組長備課、聽課經驗交流……她從理念引領、人才培養、資源共用、師生共進、文化共建等方面對學校“陽光教育”理念進行了新的詮釋。三年來,在各級督導視察中和淮河小學獨立現場會的承辦中,自信已經深深植根在淮河小學教師的心裏。在岐山一校,她提出了“相同的舞臺,共同的未來”的發展願景,探索構建“和而不同,共同發展”的教師共同體,在充分尊重各個校區的發展歷史與現實的基礎上,形成了博雅+和合(煥新)、博雅+契合(樂真)、博雅+融合(惟美)的價值整合和邏輯自恰的共用理念群。岐山一校教育集團打造“月亮樹”品牌項目,以建設去個體化的“岐山學院”和建設去中心化的“教研書院”,讓每一位教師在遇見光、追逐光、成為光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成長。

image.png

使命——就是努力把學生的成長當作最高的榮譽

在全面落實“雙減”的進程中,張淩校長明確提出“雙減”落地四個維度,即:雙分優化的格局、打破分數的繭房、跨越教室的圍墻、逾越傳統的鴻溝。在四個項目落地中,她創新作業管理模式、更新作業設計思路、優化作業實施策略、轉變作業評價方向,實現作業由原來的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構建了“課程不止于課堂,學習不止于教室”,以藝術課程、綜合課程和拓展課程為主體的兩級三層課程框架;發起了致力於學習空間的變革與重組;打造了由家長、老師、學生自由組建的,以基於問題的學習,基於設計的學習,建構家校學習共同體為核心的完整學習生態圈的創意社區。(圖文/苑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