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遠,1929年10月生,江蘇江陰人。蘇聯國立莫斯科列寧師範學院教育係畢業,現任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明遠教育書院名譽院長。曾任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教育學科召集人、中國教育學會會長、世界比較教育學會聯合會聯合主席等職。主要著作有《魯迅的教育思想和實踐》《教育學》《比較教育》《比較教育導論——教育與國家發展》《中國教育大百科全書》《教育大辭典》《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中國教育路在何方——顧明遠教育漫談》《世界教育大事典》《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紀實》《顧明遠教育口述史》等。
自1948年與教育工作結緣以來,顧明遠當過小學教師、中學校長、大學教授、大學校長,不僅是新中國比較教育學科的創始人之一,在教育學原理、教師教育、高等教育等領域均有所建樹,而且為中國教育技術學、教育管理學、特殊教育學的創建與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是在國內外享譽盛名的教育家,被稱為當代中國教育學“泰斗”。他在學術上造詣深厚,注重考察基層教育實踐,深入城市鄉村,足跡遍佈大江南北。他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強調向世界各國學習教育改革發展有益經驗,並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的工作,早在1974年就代表中國參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近年來陸續和世界各國學者開展系列對話,分享中國故事和中國智慧。顧明遠見證並參與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乎所有重大的教育改革,如為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提供諮詢,參與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
每到星期二的上午,北京師範大學英東樓七層的樓道裏就異常熱鬧。709,顧明遠先生辦公室的門口熙熙攘攘,訪客絡繹不絕。他們中有的是扛著錄影機預約專訪的媒體朋友,有的是跋山涉水前來求教解惑的一線校長和教師,有的是慕名而來拜求墨寶的教育同仁,當然也不乏前來求教的青年學人……顧明遠總是笑盈盈地將客人迎進屋子,沏上熱茶,不緊不慢地聽來者述説他們的思考和困惑,然後詳盡地一一作答。令大家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每次談完,顧明遠都堅持走過長長的走廊,將他們送入電梯,再一一揮手告別。數十年如一日,這天上午,先生都要接待三到四波訪客,日程緊張卻有序。
無心插柳柳成蔭
“顧明遠先生,從教逾一甲子,歷任小學、中學及大學教師,奉行‘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師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之信條,桃李滿天下,實為教育大家,卻自號‘教育老兵’;年逾八旬,胸襟達闊,思想鼎新……而今耄耋之年,仍躊躇滿志,壯心未已,奔波于山隅海角,筆耕于月下燈前。學術無愧人師,德行堪為世范,乃新中國當之無愧的人民教育家!”2014年12月18日在北京揭曉的第三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對顧明遠先生作出的評價令人動容。執教杏壇七十春秋,他以家國天下的達闊胸襟,為新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時光荏苒,八年過去了,如今已鮐背之年的顧明遠依然自號“教育老兵”,也不介意弟子們笑稱他為“九零後”。可誰又能想到,這位“教育老兵”當年卻志不在此。
顧明遠自幼喜歡數學、繪畫,在江蘇南菁中學就讀時,就立下了“工業報國”的雄心壯志,因此高考時毅然報考了清華大學建築系,卻不幸落榜,機緣巧合下,來到上海私立榮海小學擔任語文和算術課教師。沒想到,這段無心插柳的工作經歷,讓顧明遠體驗到了身為人師的樂趣,次年他便報考了北京師範大學,立志從事教育事業。這一次,他如願考取。1949年9月,顧明遠到校不久後就將迎來新中國的開國大典。10月1日那天,他聽到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看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心情無比激動,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歷史性見證時刻。
在北京師範大學學習期間,學界大師們在風雨操場上的講學,如董渭川先生講教育方針,林礪儒先生講中等教育,邱椿先生講外國教育史,薛鴻志先生講教育統計學,周先庚先生講心理學等,給顧明遠留下了深刻印象。這為他此後的教育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1951年夏,顧明遠接到學校通知,派他前往蘇聯留學。出發前夕,周恩來總理在北京飯店宴請新中國的第一批留學生。得知顧明遠學的是教育專業後,周總理對身邊的著名教育家馬敘倫説:“這是你的幹部。”周總理的鼓勵更堅定了顧明遠教育報國的決心。他在不同場合曾多次表示:“我是黨和國家培養起來的教育工作者,我要為黨和國家貢獻一切力量。”
顧明遠為小學生題字
蘇聯的留學生活緊張又愉悅,顧明遠首先要過的第一關就是語言關。任職于列寧師範學校的俄語老師雅可夫斯基教學方法很特別,他要求學生每天都要記住上百個常用詞彙,第二周便領著大家閱讀《聯共黨史》。學習語言的過程雖然艱辛,但功夫不負有心人,半年後,顧明遠實現了俄語水準質的飛躍,《聯共黨史》也“啃下”了一大半。多年後,顧明遠反思我國的外語教學時曾直指我們過於重視語法,忽視了詞彙和閱讀積累,這與他留蘇期間的外語學習經歷不無關係。然而,專業課的學習更不輕鬆,因為老師從來不按照課本講學,而是要求精讀原著。顧明遠只好拼命地記錄課堂筆記,實在記不下來,就靠課後抄蘇聯同學的筆記。認真閱讀原著,是顧明遠在蘇聯學習的最大收穫之一,不僅奠定了他堅實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基礎,而且對他日後的研究産生了深遠影響。
1956年,顧明遠學成歸國後一直在教育領域工作至今。再回首,顧明遠更加感到他選擇教育事業,既是黨和國家培養的結果,也與他年少時的際遇密不可分。在那裏,他遇到了一批卓越的老師,他們多才多藝,教學充滿魅力。顧明遠在他的口述史中回憶道:“幸而所在的南菁中學中有幾位好老師,使我的青少年時代沒有虛度年華……我覺得,教師這個職業很有意義,學校的生活很有生氣。我的成長是教師培養的結果,我也願意像我的老師那樣去培養下一代。”教育的種子,原來早已種在顧明遠的心間。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教育的真諦。然而,初入教育行業的顧明遠並未真切地體會到這一點,甚至在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當教導主任時,還被學生封為“兇主任”。直到1958年秋,當時全國掀起轟轟烈烈的大煉鋼鐵運動,一天清晨,顧明遠發現會議室裏睡著一位女學生,一連幾天都沒有回家。經過調查了解才知道,由於種種原因,她缺乏家庭溫暖,拒絕回家。顧明遠嘗試與家長溝通,卻差點被扣上了“沒有階級觀點的母愛教育”的帽子。但這並不影響顧明遠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反而堅定了他“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教育理念。
顧明遠認為,真正的愛是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只有信任學生、理解學生,真誠平等地對待學生,教育才能真正發生。同時顧明遠強調,教育中的愛不同於父母的愛,它是對民族的愛、對國家的愛、對未來的愛,是不求回報的愛。正因為有這種純粹的大愛和責任,顧明遠總是站在孩子的立場,發出了不少振聾發聵的呼聲,正如100年前魯迅先生呼籲“救救孩子”那樣,顧明遠對各種“反教育行為”橫眉冷對,口誅筆伐。也正是出於對學生成長的關愛,2004年顧明遠提出廢黜“三好學生”評選的呼籲。他認為,在我國當時特定的教育環境中,評選“三好學生”已經違背了實施這項制度的初衷——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評價標準變得越來越片面化。有的家長為了自己子女入選“三好學生”,甚至會做出一些有違社會道德的行為,更是影響了學生人格的養成,扭曲了學生的心靈。
三年後,顧明遠又呼籲“取消奧數班”,這一提議與取消“三好學生”評比的出發點相同,都是為了能給孩子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2007年11月,顧明遠在成都青羊區參加小學生減負座談會時提出,希望家長不要給孩子上那麼多補習班。顧明遠説,取消奧數班,奧數班摧殘人才。誰想到話音剛落,一位小學生舉手發言:“顧爺爺,你説不要上奧數班。但是,不上奧數班就上不了好初中,上不了好初中就考不上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學,上不了好大學,將來畢業就找不到好工作。我怎麼養家糊口啊?”這段看似可笑的童言,卻讓顧明遠思考良久。實際上,顧明遠還是我國奧數教育的發起人之一。1988年,我國參加了國際科學奧林匹克競賽,時任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的顧明遠在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設立了奧林匹克數學班,培養出的選手在當年的國際數學奧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但經過多年的發展,無論是“三好學生”還是“奧數”都已違背了初衷,滋生了各種社會問題,並影響孩子的全面發展,因此,顧明遠才會呼籲取消相關的比賽和評比。2021年,《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印發,“雙減”政策推行一年多以來,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負擔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均有效減輕,學生的睡眠、運動、實踐時間普遍增加,家長更加關心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而回望顧明遠15年前的這一提議,方能感受到他那顆時刻關愛孩子的心。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原副校長王英傑評價道:“顧明遠先生堅決反對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主張對學生要同等尊重,對學生的自尊心要倍加呵護。顧明遠先生首先提出這一問題,反映了他的批判精神,他對中國教育問題的深刻洞察力,對教育本質的深刻理解,以及作為一名‘人本’教育家內心的激蕩與責任心。”清華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石中英教授也表示,“這展現了一位教育學家、教育家的思想勇氣和學術擔當,具有鮮明的實踐指向性”。
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
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縱觀歷史上的大科學家、大學問家,無不是興趣使然。興趣從何而來?顧明遠認為,一是來自兒童的天性。兒童生來就有好奇心,對外部世界充滿了新鮮感。二是來自活動。兒童在活動中會産生很多疑問,總想尋找答案。所以教師要呵護兒童的好奇心,組織學生活動,激發他們的興趣。
幾千年來,教師一直處於教育的中心位置,新中國成立後,對蘇聯教育經驗的全盤照搬更加強化了教師的這一地位,教學中往往把學生視作被動的接受教育的對象,看不到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也不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造能力,從而使得學生學習消極被動,學習負擔過重,這在一段時期內已經成為中國教育的痼疾。1981年,顧明遠在《江蘇教育》第10期發表了《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一文,第一次提出“學生主體説”,引起了學術界的爭議。有人批評事物只能有一個主體,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因此教師才是教育的主體。針對這個觀點,顧明遠在《中國社會科學》1987年第4期發表的《論教育的傳統與變革》一文中明確説明,“教師的主導作用”一詞是由蘇聯教育學中的видущая роль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先導、引導作用,並無主體的含義。同時,他還強調“既要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的對象,又看作是教育的主體”。二者並不矛盾,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教師遵照教育方針,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施加影響。但要讓教育有成效,讓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就必須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可以説,“學生主體説”是顧明遠現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標誌,正如“學生主體説”在一開始遭到質疑和批判一樣,同一時期顧先生提出的“現代教育論”,也面臨很大的風險。當時正值學界開展“教育本質”大討論,1979年顧明遠在《工業化國家經濟發展與教育》一文中提出:“教育範疇有一部分是屬於上層建築,但它不完全是上層建築,它與生産有許多方面有著直接的聯繫。”1980年《紅旗》雜誌又刊登了顧明遠《現代生産與現代教育》的講稿,其中明確提出“現代教育是現代生産的産物”,這在思想尚未解放的改革開放初期,確實面臨著一定的爭議。但顧明遠堅持深入研究,並在此後的二三十年間發展了一整套成熟的教育現代化理論體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許美德(Ruth Hayhoe)教授曾這樣評價:“顧明遠先生對中國教育和經濟轉型的首要貢獻是將教育與西方的現代化經驗聯繫起來,為中國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經驗和教訓”,並稱顧明遠是“中國比較教育學者和現代化理論家”。
“學生主體説”就是顧明遠現代教育思想在師生關係中的重要主張。它不僅在學界産生了重要的影響,衍生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裴娣娜的“主體教育”理論,更在實踐領域掀起了一場教育改革實驗,如北京市一師附小的“愉快教育”實驗、南京市瑯琊路小學“三個小主人”培養目標、安陽市人民大道小學的“主體教育”實驗等。裴娣娜回憶道:“顧明遠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學生是主體’的重要論斷。1992年啟動的主體教育實驗,就是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活動中成長。”如今“學生主體説”已成為當下中國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前提共識,成為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本趨勢。
教書育人在細微處
2017年10月,顧明遠在與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蘇霍姆林斯卡婭對話時,卡婭提及“蘇霍姆林斯基説‘看到’孩子,不應只是像看到一件樂器一樣,作為老師‘看到’孩子並不困難,但要‘看見’孩子是不容易的”。對此,顧明遠也深表認同。他常説,少年兒童的心理是很嬌嫩的,稍有差池,容易受到傷害。為什麼小朋友出門總要家長抱,因為孩子希望看到更高更遠的世界;為什麼有的小朋友不願意去幼兒園,可能是幼兒園老師一個不經意的動作或不經意的眼神傷害了孩子幼小的心靈。因此,父母也好,老師也好,要注意呵護兒童,及時了解他們的想法。同時,學生願意以老師為榜樣,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在學生眼裏,被他們所模倣。
《中國教育大百科全書》
當然,“教書育人在細微處”並不只是表面的行為,在顧明遠看來,“培養人是一項十分精細深入的工程,需要在教育內容(課程)、培養方式(方法)上下功夫,不能追求表面的熱鬧”。近年來,顧明遠特別強調課堂教學的重要性。2004年以來,他的足跡遍佈全國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先後到近200所學校參觀考察,這些學校有著名的北京十一中學、南開中學等,也有遠離市區的大峪中學和西部地區的農村學校。2008年9月10日,汶川地震後的第一個教師節到來之際,顧明遠到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都江堰市和德陽市的什邡市等12所學校看望中小學教師。走訪學校時,顧明遠親臨教學一線,認真聽課,他特別關心老師是否關注到每一個學生,是否注意在言語上鼓勵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深度思考,這當然對老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早在1989年,顧明遠就意識到了教師專業水準提升的重要性。在當年5月的《瞭望》週刊上,他發表了一篇短文《必須使教師職業具有不可替代性》,明確提出,任何一個職業,只有具有不可替代性,這個職業才能有社會地位,才能受到社會尊重。這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1980年,顧明遠和靳希斌、趙敏成等人到四川、湖北、湖南、浙江、上海等地調查。在招待所閒聊時,顧明遠認為知識分子的待遇很低,特別是農村小學教師的待遇太低。這時一位同住的幹部忽然説:“農村小學教師大多是半文盲,怎麼能稱為知識分子呢?”這句話對顧明遠的刺激很大。此後,顧明遠一直致力於提升教師的專業水準。他向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建議設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這一建議于199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後來,國務院學位辦又設立了專業教育博士學位,全國千萬教師從此有了專業發展的更大空間。這也成為顧明遠最為驕傲的貢獻之一。
進入21世紀後,隨著資訊技術的快速發展,顧明遠越發意識到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他常説,雖然資訊技術、網際網路改變了教育環境和教育方式,但教育的本質不變。教育傳承文化、創新知識和培養人才的本質不會變,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不會變。中國向來重視德行,強調教師要以自己的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榜樣。他認為,教師要“既做經師,更做人師”。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教師要做學生錘鍊品格的引路人。
學生成長在活動中
10年前,《第五十六號教室——雷夫老師中國講演錄》一書風靡中國,雷夫的故事一度成為傳奇。顧明遠看完後總結到,雷夫的理念主要有兩點:一是相信學生,二是組織活動。“相信學生”與顧明遠一直倡導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高度一致,“組織活動”既喚起了顧明遠在南菁中學和蘇聯徒步時的美好記憶,也促使他開始總結自己初為人師時的經驗教訓。正如前文所言,顧明遠在附中執教時常被學生稱為“兇主任”,他也發現光對學生批評説教不僅沒有效果,有時還適得其反。以往,他常常將“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作為自己的教育信條。受美國名師雷夫·艾斯奎斯的影響,加之多年一線的觀察思考,顧明遠最終將這兩句教育信條發展成了現在的四句教育箴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
事實上,20世紀80年代,顧明遠就意識到活動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他在《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一文中指出,要為學生創造一種條件和環境,使他們在矛盾中決策,那樣獲得的觀念才鞏固,才會變成它自己的堅定信念。在學生犯了錯誤的時候,不能光靠單純的説教,而是要給學生組織一些活動,使他在活動中用自身的力量去克服缺點和錯誤。顧明遠鼓勵學校大力開展課外活動,吸引他們參加各種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使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聰明才智,同時使他們增長知識,增強體質,了解祖國,認識世界。
但近年來,不少學校和社會機構對活動教育的理解有些偏差,課外活動熱熱鬧鬧,而作為學校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活動卻忽視了學生興趣的培養。因此,2014年顧明遠在《中國教育報》特別撰文《學生成長在活動中——我提倡“活動教育”》,強調“學生活動並非指學生的肢體動作,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思維活動。有些課堂搞得很熱鬧,學生討論得熱烈,甚至又唱又跳,但據我觀察,總有少數學生並沒有積極參與,似乎是旁觀者,沒有積極的思維活動。另一方面,也不要誤解認為講解課就沒有學生的活動。如果老師的精闢講解能夠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講解課也是一堂好課”。2022年4月,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強調課程實踐的重要性,主張通過喚醒、豐富、創造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讓深度學習成為可能。這也是顧明遠“學生成長在活動中”這一理念在當代的最好體現。
入世童心出世佛
顧先生不僅心繫兒童,自己也永葆童心,對新鮮事物永遠充滿好奇、熱情,是終身學習的典範。他70歲開始學習電腦,微網志、微信、抖音……他從不抗拒,甚至比年輕人學習的還快還好。2020年,疫情來襲,很多老師尚未適應線上教學,顧先生已熟練地使用各種網路會議平臺,並自己錄製視頻,他在年終總結時寫道:“參加線上會議無數……”他對生活充滿熱情,攝影、書法、音樂、美食……均信手拈來。不少師生慕名前來求字,他都一一應允,學校感激萬千,他卻笑言,自己不是書法家,是學校給他機會練字。而面對現實問題,他又像《皇帝的新裝》裏那個孩童,直言不諱,奮筆疾書。
顧明遠如此積極入世,卻又灑脫至極,淡泊名利。1997年,顧明遠獲得“曾憲梓教育基金會”一等獎;2014年獲“吳玉章終身成就獎”,2018年獲“北京師範大學四有好老師終身成就獎”;所有獎金顧先生均悉數捐出,用於資助青年學者開展研究,獎勵在中國教育理論和實踐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青年人。杭州師範大學聘請顧明遠作為學校學術委員會主任,他欣然答應,並將所得報酬捐給杭師大,設立專門的勵學獎學金項目鼓勵後學。1996年起,顧明遠和夫人周蕖又悄悄地出資在北京師範大學設立獎助學金項目,以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品學兼優、立志從教的優秀大學生,並再三叮囑不要告訴受資助者。
顧明遠有真摯的童心,更有博愛的禪心,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踐行著在口述史中寫下的四句人生信條:像松樹一樣做人,堅挺不拔;像小草一樣學習,隨處生根;像大海那樣待人,容納百川;像細雨那樣做事,潤物無聲。
本文作者:滕珺:北京明遠教育書院副院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韓思陽: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