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郭其俊:國人最不該忘卻的教育家容閎和他的教育思想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郭其俊 | 時間: 2022-10-26 | 責編: 曹傑

容閎 中國留學生之父

人物手札:容閎(1828.11.17——1912.4.21),廣東省珠海市南屏鎮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會活動家,第一個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是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其在中國近代西學東漸、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中,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引子】“百年奧運臨北京,四海炎黃皆傳人”

“祖國啊!母親,我為你歡呼。”2008年,對於中國人而言,最大的盛事莫過於北京奧運會。從1991年3月18日北京奧申委宣告成立時,到2008年8月8日奧運會正式開幕,不難發現,北京奧運會前後歷時17年多,凝聚了四海炎黃子孫的共同期待和集體智慧。“有些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與別人共處困境時,別人也許失去了方向和信心,而他卻下定決心並且有能力實現自己的目標。”

2001年2月,北京奧申委要給國際奧會考察團一個多媒體陳述報告,4天內徵集了幾十份方案,感覺都不滿意。萬般無奈之時,奧申委想起了遠在舊金山的著名華人設計師——王敏。王敏不僅出色地完成了這次任務,後來還應邀擔任了08奧運會形象與景觀藝術總監。

“表現複雜內容時,往往簡潔最有力量。”

王敏刪繁就簡,突出最能準確傳遞資訊的元素“言簡理盡,遂成王言”。其中,王敏對長城照片處理的思路,令人印象尤為深刻。王敏説:“中國首次申奧時,使用長城的照片似乎不太恰當。長城可能會傳遞出一種閉關自守的資訊,但奧運會是一場摒除宗教、性別、種族、等差別,全世界運動員歡聚一堂的體育盛會,所以長城的照片暫時要刪除。同時長城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象徵著華夏兒女偉大的智慧、勇氣和力量,可以等到申奧成功後再使用。”

“唯有熱愛、信念和追求,可抵歲月漫長。”

“做最好的設計和設計教育,讓世界因為設計而變得更加美好”,一直是王敏的熱愛、信念和追求。需要指出的是,王敏是美國耶魯大學培養的優秀研究生,畢業後,還留校成為了耶魯大學一段時間的老師。耶魯大學,是一所怎樣的大學?

“耶魯子弟多才俊,容閎不失第一人。”

始創于1701年的耶魯大學,是美國最古老、最具影響力的私立研究型大學之一,歷史上共培養出5位美國總統、65位諾貝爾獎得主、5位菲爾茲獎得主和3位圖靈獎得主,素有“總統搖籃”之稱。耶魯教員之間經常開的玩笑就是:“一不小心,你就會教出一個總統來。”

“好的大學就是能塑造你胸懷天下、昂然向上、愛國報國的精神氣質。”

美國民族英雄內森·黑爾是耶魯校友,他的名言是:“我唯一的憾事,就是沒有第二次生命獻給我的祖國。”耶魯大學還培養出一大批傑出的中國留學生,當然遠不止王敏一人,他們對中國近現代教育、文化、科技等領域的影響尤大。

“如果時光能夠倒流幾十年,我真希望成為你們中的一員。”

其中,最具標誌性的是第一位取得美國大學學士學位的中國人、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留學生、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另外,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中國人口學第一人——馬寅初、中國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首任校長唐國安、民國才女——林徽因等都是耶魯大學的優秀校友。

“誰可稱之教育家,唯見容閎在華發”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上,誰可稱之為教育家呢?郭沫若曾經説過:“兩千年前孔夫子,兩千年來陶行知。”

“能向後看得越遠,就可能向前看得越遠。”

其實,郭沫若指的應該是中國歷史上兩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

一個是春秋戰國(西元前770年--西元前221年):一個“諸侯爭霸、戰爭頻繁”與“百家爭鳴、人才輩出”交混在一起的時代;另一個是近代(1840年鴉片戰爭--1949年新中國成立):一個“充滿災難、落後挨打”“抵抗侵略、推翻帝制、民族解放”與“學術自由、人才濟濟”交混在一起的時代。

“教育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決定性關頭做了為人類社會所需要做的事。”

在這兩個時代,孔夫子和陶行知無疑是兩個傑出的代表。但是,值得我們銘記的遠遠不止這倆人。以近代為例,至少還有被稱為“北大之父”的蔡元培和“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等。

“大學雖已遍天下,世間再無蔡元培”,代表人們對蔡元培的尊敬和懷念。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似乎人們對容閎的理解和懷念並沒有那麼到位和深刻,甚至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了。

“生命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我們都是那個過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記,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銘記。我們乘坐著各自獨有的船在左岸與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記該忘記的,銘記該銘記的。”容閎就應該是永遠要銘記的教育家!我,作為一名新廣東人。有責任和義務讓容閎的故事與思想永遠被流傳……

【印象】“多元文化浸潤,他不忘中華文化是根脈。”

廣東省珠海市南屏鎮,幾百年前就和澳門僅一水之隔。

1828年11月17日,容閎就出生在這裡。

“一個人的出生地,常常決定著這個人的性格和走向。”

1834年,中外交往剛剛起步,西方傳教士就開始以澳門為據點,以“免費行醫和免費教育”為突破口,進行傳教活動。

其中,澳門馬禮遜學堂就是普魯士傳教士郭實臘夫人創辦的、由畢業于耶魯大學的傳教士布朗擔任校長的學校。

無巧不成書,容閎家的鄰居,恰巧是郭實臘夫人的管家。

因其時常來家勸説,考慮到家庭不富裕,父親確有想讓家裏有一個孩子學習英文以便適應將來中外交往需要的念頭等多種原因。1835年,7歲的容閎被父親送到澳門馬禮遜學堂,從此踏上了“學習西方文化”的人生之旅。

容閎在這所學堂度過了6年的時光,以學英語為主,兼學漢語及西方的人文思想和科學知識。

“本能的力量大於教育的力量。”

1840年,是悲情的一年:鴉片戰爭爆發、容閎的父親撒手人寰。

1842年,容閎隨學校遷至香港學習。

1846年,布朗因其本人及家屬的健康原因決定離職回國。

回國前,他告訴自己的學生,因對這所學校深厚的感情,他決定帶幾個學生去美國完成學業,由香港基督教會的傳教士提供兩年的留學經費。聽説此事,容閎第一個站起來提出申請。後來有教會願意提供第三年的留學經費,但條件是寫一份志願書,保證以後成為傳教士。

一聽如此,容閎立即本能地拒絕了赴美。他深知,作為一名中國人應有其意識、骨氣和尊嚴;他不忘,中華文化才是自己的根脈。

不僅此時,容閎一生都沒有否定中華文化,只是要改良這種文化。

“全部做最好的自己,才能遇到最好的別人。”

1847年,19歲的容閎還是在布朗的多方張羅下,告別悲傷、不捨和滿面淚光的母親,去了美國,入讀馬塞諸塞州的孟松學校。

“留學教育培養,他不忘愛國報國之靈魂”

1850年,22歲的容閎考進耶魯大學。

在耶魯大學,容閎不僅學習刻苦,而且還勤工儉學,其中就為同學辦過伙食,後來,他又在耶魯大學兄弟會擔任圖書管理員,通過半工半讀的方式得以完成四年學業。

容閎從耶魯大學畢業後,一直堅持“他日竟學,無論何業,將擇其最有益於中國者為之”的思想和志向。

在那樣一個年代,是誰讓在異國他鄉漂泊的遊子,始終懷有強烈的思鄉之情和報國之志呢?

“母親,人間第一親;母愛,人生第一情。”

可以説,母親在哪,遊子的心就在哪。

母親在故鄉,遊子的心就在故鄉;母親在中國,遊子的心就在中國!

想起了母親,異國他鄉的遊子就會萌發回家看看的心願;想起了母親,徬徨無助的漂們就似乎找到了棲息的家園。

是偉大的母親和聖潔的母愛,讓在美的容閎,始終懷有強烈的思鄉之情和報國之志。

容閎説:“予此時胸中愛母之深,恨未能剖心相示。”由此可見出洋留學的容閎對家中苦守的母親的思念之情。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今年4月份,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ICE)發佈了2021年學生和交流訪問者計劃(SEVP)年度報告。報告顯示,儘管疫情對中國留學人數有影響,但是中國依然是第一生源國,將近35萬學生留學美國。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中絕大多數人,會不忘愛國報國之靈魂,因為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有同樣偉大的母親在中國。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筆者不禁由容閎想到南漂深圳十年的自己以及每一個南漂時間更長的特區人。在父母年齡漸老、身體漸弱甚至風燭殘年、最需要陪伴的時候,卻不能侍服堂內庭前,又怎能不感同身受、胸中疼痛。耳邊不禁響起:“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遠無法彌補。”我好一陣沉默無語,眼裏一紅,不禁淚如雨下!... ...

【銘記】“實業救國,他促成中國第一座完整的機器廠成立。”

晚清以來,中國國力衰落,內憂外患,禍亂不斷。為救國于水火之中,包括容閎在內的很多有識之士和進步人士都開始投身於各種“救國運動”之中。其中,“實業救國”和“教育教國”曾是兩面激蕩人心、催人奮進、引領潮流的旗幟。

“一個人幾乎可在任何他懷有無限熱忱的事情上取得成功。”

容閎以敏銳的視角和執著的努力,終與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相遇,從此開始了他新的人生。曾國藩知道容閎曾留學美國,便派容閎到美國考察洋人的工廠,採購洋人機器。1865年年初,容閎採購的機器運抵上海,中國近代史上首家大型機械廠“江南製造總局”宣告成立。

“教育救國,他組織中國第一批幼童官費留美。”

容閎自耶魯大學畢業後,根據自身的學習體會,便有一個執念,希望中國能有更多的年輕人通過接受西方的教育,來促進祖國的文明和富強。

“人類所有的力量,只是耐心加上時間的混合。”

1868年,容閎向清政府提出以選派幼童出洋留學為重點的四項條陳。

1870年,時機終於來了,在容閎的反覆勸説下,曾國藩終於聯合李鴻章向朝廷奏請派留學生,並且獲得朝廷的批准。

1872年3月,曾國藩去世,留學計劃沒有開始就已經失去了最強有力的支援。

“不要害怕你的生活將要結束,而應該擔心你的生活從來沒有真正開始。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情,那麼就算障礙重重,你也會想盡辦法實現它。”

1872年7月,容閎組織的第一批30名留學生赴美。

當時,學員年齡規定是十二至十五歲,需體格健康,懂中西文字,有殷實擔保,留學時間規定為十五年。

中國幼童們,一律長袍馬褂,儀態端莊。當他們到達美國哈特福德市時,全城轟動。

從1872年到1875年,容閎先後組織了120人赴美留學。

“固屬中華創始之舉,抑亦古來未有之事。”

派遣幼童留美求學計劃後來雖然夭折了,但其效果、影響和意義無疑是極為深遠的。留美幼童不少後來也成為國之棟樑。

留美幼童、畢業于耶魯大學、放棄高薪選擇回國效力的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説:“我們要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於地球之上。”

對留美幼童、在耶魯大學沒來得及畢業就被招回的清華學校首任校長唐國安,《清華年刊》稱頌他“坦誠、忠實、正義、富自我犧牲精神,是為國謀最大福祉的真正愛國者”。

可以看到,儘管在容閎的背後,站著洋務運動清廷主導者堅定支援的身影,但歷史給予了容閎,而不是這些大佬們“中國近代史上出國留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的定位,正在於他推動和組織的“留美幼童”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深著。

“只要一個人還有追求,他就沒有老。直到後悔取代了夢想,一個人才算老。”

參與創建中國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機器廠和組織第一批官費留美幼童,只是容閎一生追求救國之路中兩個精彩縮影。

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後,容閎開始支援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從一個實業救國者和教育救國者轉變為一個革命救國者。

可以説,容閎在我們心中,應該永遠年輕!

【探索】“容閎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為了完成救國興國和優美人格的雙重使命。”

容閎認識到,晚清中西之間存在巨大差距的重要原因在於教育,只有發展新式教育,才是拯救中國之出路。尤為可貴的是,容閎在倡導“西學東漸”之時,也自覺促進“東學西漸”,主張“中西調和”:“予之教育計劃告成,而中西學術萃于一堂”。

可以説,這種努力尋求多元文化間的吸收借鑒與和諧對話,體現了中華文化偉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同時,容閎認為“善於教育者,必能注意學生之道德,以養成其優美之人格。”這也體現了容閎希望借助普及新式教育,塑造國人優美人格,喚醒民族民主意識的先進思想,具有了一定的追求個性解放、開新文化運動先聲的思想萌芽。

“容閎的教育主張: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於文明富強之境。”

容閎一生“胸懷松柏之志,常保赤子之心,孜孜不倦的致力於謀求中國的復興與富強。”容閎認為近代中國教育的歷史使命是“籍西方文明之學術以改良東方文化”使“老大帝國,一變而為少年新中國”,即要用西方科學和教育來挽救危亡的中國,使古老的中國在新時代變得更有生氣。正如章開沅所言:“他留學美國的起因和歸宿都是以近代西學改造中國,而不是純粹的歸化西方。”

“偉大的人是個天生的孩子,當他死時,他把他偉大的孩提時代獻給了世界。”

1912年4月21日,在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臨時政府大總統後的4個多月,84歲的容閎在美國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一直以來,廣東都被誤解為文化的沙漠,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如容閎這般、歷史上廣東教育的扛鼎之人缺少真正的研究和宣傳。

今年,是紀念容閎逝世110週年,我們研究、宣傳、追憶和銘記容閎並努力踐行他的教育思想。也是為了:“百年之後,若有人回憶我們這一代教育人的作為,不會只看到機械的應試、生硬的灌輸、僵化的管理。我們這一代教育人,多少還是應該有些理想才不至於愧對於先賢、見笑于後人!”

【後記】“北京奧運今猶在,報國永有後來人”

耶魯大學的優秀校友、著名設計師王敏在參與北京申奧的過程中,看到了中國設計和國際先進設計水準之間的巨大差距,但同時也看到了中國設計發展的巨大潛力,更看到了中國設計界努力成為設計強國的強烈願望和期盼。

“祖國啊!母親,我為你祈禱。”一股責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在王敏的心中油然而生,令他朝思暮想、夢寐不忘。在設計申奧陳述報告時,王敏就對奧申委的人説:“如果申奧成功,我一定回來。”得知王敏要歸來的消息,中央美術學院向王敏發出盛情邀請,請他出任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

“永遠堅信:設計可以拯救國家,可以改變世界。”

當時,設計在國內被視為冷門.政府、企業和大眾不明白什麼是設計?為什麼要設計?怎樣設計?王敏意識到,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從教育做起。2003年夏天,王敏正式出任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並從此一直在中國,像他的耶魯老學兄容閎一樣,成為又一名愛國報國的擎旗者!

“美麗的故事都是沒有結局的,因為它沒有結局所以才會美麗。”

容閎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他化成了千千萬萬個愛國報國的小容閎,他和他們的故事與思想一直在繼續、永遠被流傳... ...“我們總是在別人的故事裏流著自己的眼淚,但總有那麼幾個故事,會改變我們的人生”

作者:郭其俊,中國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名師工作室聯盟副理事長,深圳市福田區教科院院長、教科院及附屬學校黨委書記,知名教育專家,著名特級教師,首批正高級教師,曾任南京市鼓樓區教育局副局長、南京市寧海中學校長等職,是全國中小學百名優秀明星校長,深圳市首位“百萬年薪”公立高中校長和公立教科院院長,也是《人民教育》2014年向全國重點推介的高中校長,被譽為中國當代教育名家評傳第一人。

【參考文獻】

1.《耶魯中國人:容閎自傳》(容閎著)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名人傳記(上半月)》(2009年04期)“容閎:中國留學第一人”(牛紅瑞)

3.《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論容閎的科教思想及實踐”(黃曉東)

4.《芳華:華發40年人物擷英》“王敏:從奧運設計‘夢之隊’到珠海國際設計周”(余佳)

5.《校長派》(2021-04-08)從“教育救國”到教育救人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