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市第三十中學:以“五育並舉”引航育人方式變革

發佈時間:2022-10-25 10:08:5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瀋陽市第三十中學創辦于1953年,是遼寧省重點高中、省示範高中、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省模範學校、省文明單位標兵。學校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五育並舉”,為高標準實現“做有情懷的教師、育敢優秀的學生,努力使師生成為有現實行動力的理想主義者,努力創建“省內一流、全國知名”的現代化優質示範高中”的教育願景,在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和“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校訓的引領下,秉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為學生終身發展和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堅守“品質立校、科研興校、文化強校”戰略,堅持“立德樹人、育人為本;學為中心、以生為本;守正創新、發展為本”的辦學理念,深入貫徹“尊重常識、堅守常規、優化常態,打造高品質的核心態”的基本工作思路,全面提升學校育人品質。

image.png

近70年的歷史賦予了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近年來,學校從國家基礎教育發展的全局出發,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使命,面對新高考和新課程改革,學校以建設多層次特色課程體系為核心,以教學改革為抓手,以科學化管理為支撐,全面推進育人方式變革,促進學校辦學水準和教育品質向更高層次提升和跨越。

學校將2021—2022學年確立為“品質創優年”,一方面著力提升教學品質,特別是課堂教學品質;另一方面致力於提升管理品質,特別是制度管理品質。以此為突破口,通過課程改革和教學創新,引領學校發展,不斷提升辦學品質。

鉤深致遠,重構課程創生新模式。學校根據本區域學生學情特點,構建了“瀋陽市第三十中學課程圖譜”;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圍繞學生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重構學校課程體系,嚴格按課程規劃開好必修課及選修課;以“學科中心”建設為引領,突出學科研究與校本化實施,突出教學法研究與校本化實踐,在語文、數學、英語三個學科率先探索必修課程的校本化開發,推進國家課程校本化落地,推進學校課程與學科建設的高水準實施。目前,三個學科正在按計劃推進以三個年級聯動為基本形態、以整合學段教材內容為教研核心、以梳理優效教學法為路徑遵循的校本課程創生工作,如:數學學科中心的國家課程校本化綱要已初步形成,外語學科中心的“應對新高考聽力課程”綱要已基本擬定,自編的導學案正在籌備出版發行。

image.png

研精覃思,推出課程改革新舉措。學校從轉變教育觀念、轉變品質提升方式入手,加強有效教學和深度學習的研究,用有效教學促進深度學習,學校深刻把握“以學生為中心”的五大核心要素: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向學生的學科體系建構發力;從學生的認知心理出發,向學生的深度真實學習發力;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發力;從學生的思維能力出發,向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發力;從學生的教育背景出發,向學生的充分最優發展發力。深刻把握基於“學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新模式的五大核心特質:基於學的教學設計(教師角色的轉變),適於學的教學情境(學生地位的轉變),用於學的教學活動(教學方式的轉變),利於學的教學氛圍(師生關係的轉變),為了學的教學評價(學習方式的轉變),堅持以“學”論“教”,開展了“學生為本、學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改革”大討論,重點針對課堂教學常規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檢視反省,對大討論結果進行梳理,形成《瀋陽市第三十中學“課改二十條”》,並制定《瀋陽市第三十中學落實“課改二十條”行動方案》,通過以學評教實現教學流程再造,通過問題解決實現教學方式再造,通過課堂真實增值實現教學評價再造。同時,向全體教師推薦閱讀《從教走向學——在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一書,引領全體教師關注新教態、新學態的營建,拓展教師的思維和視野,增強校園的學術研究與教學研究氛圍。在新一輪課程改革啟動後,學校還制定、實施了《瀋陽市第三十中學推進新高考教學管理改革實施方案》,詳細規劃有關課程設置、教學管理、評價考核等方面的策略與辦法,全力推進教學管理改革。

聚焦科技強國,謀劃人才培養。學校立足實際,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為重點,通過多種途徑,積極開展科技教育,以科技教育推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使學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學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進程與方法,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在“學有所趣、專有所樂”中建立科學意識,培養科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塑造科學精神,進而提升學校辦學層次和品位。

image.png

定位科技特色,致力品牌創建。學校以創建遼寧省特色普通高中為契機,大力打造科技教育品牌,形成了以機器人創客教育、北斗科技教育以及無人機科技和3D智慧列印為特色的科技品牌。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實踐中,學校把科技教育納入學校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建立完善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同時積極拓展課程領域,豐富特色課程資源,構建支撐特色發展的課程體系,開發了《北斗翱翔》、《機器人創客》和《智慧無人機》等校本教材,並將科技教育融入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一年一度的校園科技節等活動為載體,為學生施展科技才能提供平臺,組織開展科技發明、科技製作、科技實驗、科技論文等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志趣和創新精神;組建科技類社團,配備專職指導教師,定期開展培訓,組織學生參加國家、省、市級創新大賽;以科技創新教育為抓手,加強北斗科普基地、STEM實驗室、創客實驗室建設,推進項目式學習的應用和實踐,以此推動科技創新教育普及和提高相結合,助力科技創新後備人才的蓄能和成長。

image.png

多層次的科技人才培養實踐打造了瀋陽市第三十中學的科技教育品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多名學生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世界機器人大賽、全國中小學資訊技術創新與實踐大賽中獲獎,學校成為遼寧省基礎教育創新創客教育聯盟成員單位,被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學術交流中心認定為遼寧省基礎教育北斗科普基地學校。

錨定全面育人,深化美育內涵。學校在“按美的規律育人”的思想引領下,不斷深化美育課程改革,以美育為抓手,以美養德、以美育智、以美強體、以美促勞,通過美育促進“五育融合”,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體系,全面提升育人品質。

創新美育理念,提質美育實踐。多年來,學校不僅高度重視發揮美育課程、美術教學等美育主渠道作用,更把課程美育的理念貫穿各學科課堂與學科活動,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情操,並助力學生至少掌握一項藝術技能;挖掘各學科美育元素,通過美術課、音樂課、數學課、語文課等課堂教學實施美育,拓展美育內容和途徑,健全學科融合、相互滲透的協同美育機制;開發多種美育類校本課程,組建繪畫社團、版畫社團、合唱社團、戲劇社團、舞蹈社團等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實施美育;發揮環境育人作用,打造校園優美環境,“讓每一個角落能育人”;通過創建市級美術名師工作室,發揮教師引領、社會參與的美育示範功能,等等。以語文學科為例,結合語文教學實際,學校分別建設了古典文學教室、現代文學教室、影視戲劇專用教室,通過學生深度參與的審美活動強化文學與戲劇表演、影視藝術等多學科融合,充分挖掘文學領域的美育元素,促進學生審美成長。

全方位的美育教育實踐打造了瀋陽市第三十中學美育的新亮點新氣象,尤其是學校版畫校本課程的建設和版畫社團活動的開展,取得了顯著成果:版畫社團被評為遼寧省美育優秀學生社團,並連續多年在瀋陽市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中做現場展示,獲瀋陽日報、瀋陽電視臺等媒體多次報道;“魅力版畫——黑白木刻”校本課程榮獲瀋陽市一等獎;學生版畫作品在全國青少年繪畫大賽、全國青少年造型藝術作品大賽和國際比賽中頻頻獲獎,學生的黑白木刻作品榮獲 “日本神奈川國際繪畫雙年展”大獎——獨立法人國際交流基金理事長獎,實現了為國爭光的夙願。

禦風以翔,破浪以飏。今天的瀋陽市第三十中學,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在學校工作中日益彰顯,為實現學生的充分、全面、最優發展,教師的自覺、專業、優質發展,學校的優質、特色、內涵發展,在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的指引下,在“自信、自主、自覺”的“三十精神”感召下,全校師生以創建“省內一流、全國知名”的現代化優質示範高中為己任,踔厲奮發、賡續奮鬥,持續推進以“五育並舉”引航育人方式變革的生動實踐,在新時代的教育征程中正奮楫爭先、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