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遼科大破解“校熱企冷” 實現教育“變軌超車” 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賦能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張士龍 王蘭 | 時間: 2022-10-12 | 責編: 雷後蘭

校企協同育人作為提升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既是當前中國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現實要求,也是當代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主流模式。然而縱觀當今協同育人教育現狀,很多高校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校熱企冷”現象。熱度不匹配的背後是利益訴求的博弈未能達到平衡,導致一部分協同育人項目只是浮于表面流於形式。如何破解“校熱企冷”之困,遼寧科技大學在産教融合、協同育人賽道上“變軌超車”,找到了加速密碼。

據介紹,2019年春節檔現象級國産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的播出,不僅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也成就了中國自己的科幻電影特效團隊。該片的特效製片,遼科大動畫專業2016屆畢業生梁紅峰介紹,在這部電影的2000多個特效鏡頭當中,遼科大畢業生和在校生組成的團隊共參與製作了700多個,通過這次“流浪之旅”,他和學弟學妹們有了一個深切的感受,學校深化産教融合,推出的“2+1+1”育人模式是他們成為業界“後浪”的強大助推。

“2+1+1”即通過2年夯實基礎知識,1年在業界專家的指導下進行校內實踐,1年直接進入到具有深厚一定資質的企業實習,學生在畢業之後可實現“零”磨合期直接上崗。由於實習期內學生帶著對未來職業生涯的憧憬和追求真聽真學,企業專家本著為自己培養後備力量的熱忱和責任感真教真育,這種教學相長、學用結合的育人特色,使得學生的成長週期大大縮短、成才率大大提升。《流浪地球》的播出也使得業內人士對遼科大這個年輕專業刮目相看,現在學校的畢業生很“搶手”,每年畢業季都會有用人單位主動到府“求賢”,甚至在學生未畢業就提前預約就業。

遼科大建築與藝術設計學院院長、遼寧省教學名師、“多主體交叉協同育人”項目團隊負責人張國峰教授告訴記者,高校一味地依賴企業,而企業的訴求卻很少能夠得到滿足,不對等的“協同勢差”是導致“校熱企冷”的根本原因。為了有效提升校企協同育人效果,自2012年起,他的團隊就系統依託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轉型發展高校整體化教育培養應用性創新型人才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遼寧省教育廳教學改革課題《“三主線、六平臺”交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等一系列教育科研項目,以地方普通高校(2015年後以轉型發展高校)為基本研究對象,不斷創新校企協同育人的模式、機制及實踐路徑,提出了“多主體交叉協同育人”新理念。

經過連續十餘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遼科大成功建構起了“多主體交叉協同育人模式”,並在實踐中得到了成功運用。先後榮獲包括“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等學術成果和獎勵百餘項;2017年《依託産教融合著力培養應用性創新型人才》被中國教育報刊社、中國教育新聞網聯合推選為“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優秀案例”;2019年《多主體交叉協同共建共用大學生“實習實踐+創新創業”基地群》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推選為“‘校企合作 雙百計劃’典型案例”。

據了解,校企間資源要素的差異性是引發校企協同的最大動能,遼科大充分利用校企資源的差異性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校企協同機制。以照明專業為例,他們把企業需求作為實現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與創新職能的價值取向和目標導向,充分發揮自身的人才和智力優勢,主動了解企業需求、融入企業需求、服務企業需求。

在協同育人實踐中,遼科大站在多元主體的中心,按照“共建、共用、共贏”的原則,通過明確的互利共贏協同理念及方式吸引企業、科研院所及其他社會組織加盟協同育人,成為連接其他加盟主體的橋梁和紐帶,促成其交叉形成更廣泛、更深層次的協同關係。中國千山田黃凍石發現者、岫岩玉雕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遼科大特聘教授陳剛和他的團隊,在教學和實踐過程中不僅將大歷史、大文化、大工匠精神滲透其中,更以其專業地位和學術影響,成為學校與地方、科研與傳統技藝、科技成果與地方産業發展的多重紐帶,形成了高校輻射地方、學術帶動産業的共贏機制。陳剛説,通過多主體交叉協同有效貫通了行業、企業間的資源及技術壁壘。多主體交叉協同産生的溢出效應,使協同意願由關係主導轉向共贏激勵,不僅激活了合作企業的內生動力,也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創新動能。

為了明確各主體在協同育人過程中的責權利關係,使之有為有位,遼科大在協同體內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制度規範,保障協同育人有效運作,並逐步形成了特有的協同育人文化。文化有著強大的凝聚力,遼科大在建構多主體交叉協同育人機制過程中,通過文化連結,以共通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認同形成協同育人的合力。

遼科大建構的“多主體交叉協同育人”模式收到了“學生受益、教師成長、層次提高、角色轉換、文化積澱、社會認可”的顯著成效。2020年,該項目成果《多主體交叉協同培養應用性創新型人才的模式建構與實踐》榮獲“遼寧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張國峰希望,該模式能夠為正在受困于“校熱企冷”的高校提供有益的理念認知啟示和實踐路徑借鑒。(張士龍 王蘭)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