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郭艷:主體教育思想的覺醒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郭艷 | 時間: 2022-10-12 | 責編: 曾瑞鑫

1992年3月18日,在中國教育史上必將是一個重要的時間。這一天,河南安陽人民大道小學(以下簡稱“人民大道小學”)和北京師範大學(以下簡 稱“北師大”)第一次聯合會議召開,拉開了“少年兒童主體性發展實驗研究”的序幕,實現了小學與大學、理論與實踐、名校與名校的聯合,開啟了轟轟烈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新征程。

時間如白駒過隙30年,“主體教育”站到了“而立之年”的節點上。回首望,心情仍是澎湃,歲月仍是激蕩而偉大,靠“摸著石頭過河”的決心,我們成就了一場偉大的教育變革。從禁錮到自由,從困頓到重生,從茫然到堅定,從無序到規律……一個個瞬間讓我們有太多的理由去讚嘆、懷想。

教育思想的覺醒

1992年,姚文俊校長因身體原因在北京療養, 我當時正在北師大教育係進修。姚校長是一個永遠都閒不住的“拼命三郎”,儘管他已經是中國教育名家,儘管他已經獲得國家突出貢獻獎章,但他還稱自己 “永遠都是教育未來的追夢人”。我在週末去療養院探望姚校長時,姚校長提出:“來時請帶些教育類的書籍吧。”那時我的導師劉秀英教授給我佈置了一項作業——寫一份“十年教學回顧”。我知道劉教授的目的:一個小學教師既然能夠走進大學的校門,想必教學成績也不凡,那就借此機會好好總結反思,方可有新的突破。此時姚校長提出要借閱書籍查閱資料,我想,姚校長除了要充實自己的理論和思考之外,是不是也在提醒我趁此機會多讀點書呢?劉教授的作業,姚校長的任務,無不直逼靈魂——讀書,打開思想的桎梏,看到未來更多的可能。

走進北師大圖書館,浩如煙海的書籍給了我很大的震撼:當時的資訊沒有如今這麼發達,我從小城市裏來,看到這情景有震驚,有驚喜,還有無措,不知從何下手。想起姚校長的話“先找些國外的教育書籍”,劉教授也提醒過“可以借鑒一下國外的教育理念”。於是,圖書館裏那幾排“國外教育理論”被我來來去去、反反覆復地查閱了一個遍。一次,我在圖書館的閱覽室寫東西,發現了一本《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翻閱了一下,馬上被其中的一些教育實驗、教育研究報告、教育前沿資訊吸引住了。連續幾週,我一期一期地仔細翻閱,能借走的就借走,不能借走的就複印,不能複印的就手抄。

在不停的查閱中,在仔細的篩選中,我慢慢品出一些味道:東西方的教育殊途同歸,沒有什麼優劣之分,只是文化背景不同罷了。順著這個思路,繼續對比思考:我們的教育有堅守,但更加需要科學的發展觀引領;我們的教師有擔當,但需要轉變固有的價值取向;我們的學生有共同目標,但需要自主意識的覺醒……我的教學成績在當時確實斐然——四十多名學生有一多半考入重點中學,考入的人數佔重點中學當年新生的十分之一。可是這個成績能説明我和我的學生優秀嗎?我的價值取向是分數,還是他們的終身發展呢?我的教學目標是定在“學會”,還是定在“會學”?我的課堂是在竭力地傳授、講解、灌輸,還是平等地討論、探索、尋找?……後來,和姚校長交流的話題多了對教育未來、學生未來的探討;和劉教授交流的話題多了對過往教學的反思;帶領教育係學生去北師大實驗小學實習時,多了對課堂師生互動的關注。慢慢地,我的內心有個東西在覺醒、在呼喚——我要重新試一試,試一試那種讓每個學生都能“發光”所帶來的震撼。

有一天,劉可欽老師到北京參加活動,趁空閒來看望姚校長。我們三人在一起開始“大放厥詞”,你一言我一語,毫無顧忌地大談教育的現狀和未來。當談到作為一名普通教師能做些什麼時,姚校長直接就談到了與北師大教育係合作搞實驗的事上,我們都很興奮。這時,我才真正理解了姚校長高遠的追求。討論最終決定由我出面先與北師大教育系主任裴娣娜教授見面,轉達姚校長希望和北師大合作實驗的誠意;劉可欽老師回安陽準備一些相關的資料;姚校長準備合作的意向和具體的談話內容。

也許是這段時間閱讀思考的覺醒,也許是心中不斷涌動的激情,也許是和姚校長、可欽達成的共識,也許是對姚校長思想的深刻理解……那天和裴教授的見面極其順利。我全面介紹了人民大道小學,介紹了姚校長的突出成就、最新思考和研究以及合作意願。

裴教授聽得很認真,並不時提出問題,嚴謹的態度讓我不敢有一點鬆懈。當定下再見面的時間、地點以及參加會議的人員時,我的心中炸開了一朵花。

一名教師,當他的主體思想覺醒時,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

課堂教學的覺醒

1993年的秋季,我作為“少年兒童主體性發展實驗研究”的核心成員,擔任了實驗班的班主任和語文教師。接下來的一切變革,都將從這裡開始。

這裡是個什麼地方呢?

這裡是生命感召生命的地方

走進教室,學生們已經端端正正地坐好了。我靜靜端詳:眼睛都是那樣的明亮,小臉都是那樣的稚嫩,心中都充滿了好奇和期待……這一切似乎和以往沒什麼不同。但是有一點我察覺到了:他們和我過去的任何一屆學生都不同 ,他們更加鮮活,更加生動,更加有朝氣,我似乎都能聽到竹節破土的聲音。是的,這次的感覺完全不一樣了。

這裡是自由快活的地方

學生這樣排排坐不方便生長呀。該如何讓教室的空間更大,讓學生走動更方便、説話更方便、玩起來更方便呢?放學後,我和可欽在教室裏開始嘗試重新擺放桌椅。左擺擺、右擺擺,都不滿意;圓形、半圓形、回字形,越搞越亂。最終還是可欽老師靈機一動,説擺成7型試試,每一個“T”可以坐5〜7個人,正好可以擺6組。第二天,學生們隨意選擇了自己的位置,坐下來嘰嘰喳喳地説説笑笑,還有的乾脆就坐到了地上享受教室裏的“空曠”。

這裡是真正學習的地方

這種欣慰還沒得到很好的安放,更大的挑戰就擺在了眼前:桌椅擺放的位置不同了,帶來的不僅僅是空間的擴大,也不僅僅是學生身體的放鬆吧?是不是學習方式也要改變呢?每個“7”就是一個小 團隊,以團隊形式進行合作探究學習,不是更加有趣、有效嗎?於是就有了團隊的名字、口號、標識,就有了團隊的報刊、宣傳板以及各種合集,還有課堂上的訪問、採訪、辯論、演講、幫扶……

《草船借箭》是這樣學的:世界上有神存在嗎?如果有,應該具備哪些才能?諸葛亮算不算神?請每個團隊從《草船借箭》一文中選取諸葛亮某一方面的才能進行探究。可以查閱《三國志》《三國演義》等 相關資料,充分説明你們的觀點。

《鳥的天堂》的作業是這樣佈置的:每個團隊就是一個旅遊公司。完成取名、分工任務後,第一單生意是帶領一個老年團去“鳥的天堂”旅遊。需要提交的資料有路線圖、導遊詞、配套服務等。

道德與法治課是這麼上的:每個團隊從教材中選取一個主題進行論證,論據要充分翔實,提問、答辯時要清晰準確,讓聽的人心服口服。

這裡是創造奇跡的地方

團隊的合作模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變化、流動、成長。我也在覺醒中不斷頓悟:我們的課堂越是開放,越是真實;教師的角色越是智慧,學生的發展越是飛躍;學生的學習越是靈活,學習的效果越是明顯……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呀!

黑板再也不是教師的專屬,它成了師生討論的筆電,成了學生作品的展覽板,成了學生給教師的祝福賀卡……

繪畫再也不是美術課的專屬,它可以在語文課上詮釋語言的神奇,也可以表現內心難以表達的秘密,還可以傳達師生間的情誼…… 語文的復習課也不是字詞句的重復,它成了思維訓練的邏輯網路。當然那時還沒有聽説過“思維導圖”,我只是一時靈感迸發:請縱觀整本教材, 八個單元之間是否有內在、外在的聯繫,你能用網路的方式展示出來嗎?“我的網太大了,可是網了不少的大魚呢。”“我的網是不是太密了, 失去了織網的意義?”我分明看到的是自信、得意和驕傲, 哪有自責、不滿和遺憾了?《跨越百年的美麗》“美麗”何在?外表,成就,磨難,堅韌,淡泊,摯愛?當每個小團隊將他們的探討結果寫在黑板上時,我和學生們都被感動了,不由自主地發出讚嘆:

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到一個“端莊堅毅”的女學者,從“一襲黑色長裙”“白凈端莊的面龐”,到“微微內陷的眼睛”“堅毅而略帶淡泊的神情”,這是你美麗的定格。儘管“煙熏火燎”“點點燒痕”,成噸的礦渣”“廢棄的破棚”,“酸痛的後腰”“疲勞至極”;儘管“射線的侵蝕”“容顏隱退”,“眼花耳鳴”“渾身乏力”,“丈夫早逝”“社會歧視”……但這是你美麗的真諦。多麼美麗的 生命啊,可貴的品格,高遠的追求,不屈的信念,你是一塊“永遠的 里程碑”,你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這是你美麗的永恒。

一首百年美麗詩就這樣脫口而出,掌聲雷動,在場的聽課老師人人眼中都噙著淚花。

大道人稱“主體實驗”的日子是“激情燃燒的歲月”,葉瀾老師當時也撰寫了《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的文章,其實我真正感受到的是一種覺醒中的快樂。當時我們也努力詮釋這是一個怎樣的課堂,並不遺餘力地提煉“課堂教學模式”,1997年,《情感策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與調控》獲河南省教育學會論文一等獎。今天看來,我們還是有一定局限的。那種生命中蘊藏的巨大能量被某種東西所撬動, 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讓一切都變得如此精彩耀眼,哪是一個模式所能夠界定的?

班級管理的覺醒

1999年,我所教的六(1)班獲“河南省優秀班級”獎;2007年,我所帶的五(5)班被授予“2007 年度廣東省少先隊先進集體”稱號。

“郭老師,以後班級的事就交給我們吧。您放心,我們會做得很好。”

在義務教育階段,班主任這個角色非常重要,特別是小學階段。主體實驗之前,我已經有了十年的班主任經驗,所帶的班級也是學校裏的一道風景。但是我知道,那樣的“風景”完全是用老母雞護小雞一般 的蠻荒之力打造出來的。

實驗組反覆討論“主體教育理念下的班級該是什麼樣的”“班主任該如何帶領一個班級成長”“主體教育理念下集體主義教育該如何進行”等一系列問題。接到實驗班後,我也在思考:如今的班級和以往的班級有什麼不同?過去我強調一個班級要“整齊劃一”,無論做什麼每個人都必須步調一致;學校裏有什麼評比,我們必須全力以赴拿第一…… “絕對”,是的,絕對。以往的一切就是在這種絕對的權威中建立起來的。現在我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權威” 了,我和學生是平等成長的共同體,需要互助,需要尊重,需要發展……“共同體”,是的,共同體。這種班級管理思想一旦覺醒,班級的意義就完全不同了。

班級的邊際開始無限拓展。它不僅僅有42名學生和一名班主任,它還有42個家庭,還有每個家庭裏所包含的其他人員及資源……班級要搞活動了,參加的不僅是孩子,是家長,還有孩子的親戚、朋友 、 鄰居。他們説常常聽到各種誇讚,很是好奇,就想親眼看看,親耳聽聽,親自感受一下。最後這些“編外”家長由衷地感嘆:“咱們這裡竟然有這麼好的教育!”

“愛心媽媽團”由此誕生, 她們提出“定期輪流到班上給孩子們讀書講故事”。這個小小的舉措竟然産生了“蝴蝶效應”:家長們開始紛紛向班級捐贈圖書,學生們的閱讀興趣一下子被激活了,他們不僅在小隊裏互相交流、交換圖書,還利用午飯後的時間,將“班級圖書館”搬到校園裏,打出宣傳語“小豬呼嚕嚕,不懶愛讀書”,讓大家休息時閱讀。

這個“蝴蝶效應”還在繼續發酵,有家長提出:既然“愛心媽媽團” 參與孩子們的成長,效果這麼明顯,不如把參與的範圍再擴大些。在姚校長的倡導下,全市都有了“關心下一代協會”,咱們班是不是也該有一個什麼協會呢?於是班級“家委會”誕生了,學校“家委會”誕生了,“家長學校”誕生了,一個又一個“身懷絕技”的家長走進了教室。孩子們的眼睛明亮起來,他們看到了更多的優秀,感知到了更多的可能。我在家長會上説:“班級邊際的不斷拓展和延伸,讓我們的孩子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班級的管理意義也在漸漸模糊, 每個小團隊都有了自己的主張。他們除了有自己的名字、口號、標識,同時也有自己的規劃。有的小隊開始創辦自己的小報,有主編、美編、記者、發行、宣傳,每週一期, 搞得紅紅火火。在這股力量的衝擊下,有的小隊要出書,有的小隊要更大的展板……而我在笑。

6f9e8e476a99705ab15684bb59252946_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黃濟教授、潘仲銘所長到人民大道小學指導主體教育實驗

某一天,一個小隊的學生找到我,問:“郭老師,我們小隊的漂流日記可不可以讓別的人一起寫?”我問:“別的人?”他説:“是我們小區裏的好朋友,他們看見我寫得有趣,就也想寫一寫。”原來如此。我説:“當然可以。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就會有更多的人找到快樂。”後來,小隊的漂流日記裏,不僅有同伴好友,還有爸爸媽媽,甚至還有爺爺奶奶。那漂流日記裏的內容真是精彩紛呈呀,有寫詩的,有寫信的,有畫畫的。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漂流日記,竟然也能掀起一場革命呀!

某一天,又一個小隊的學生找到我:“郭老師,想請你幫幫忙。”我問:“什麼事?”隊長説:“我們小隊出了點問題,您能參加一下我們的例會嗎?”我同意了。例會安排在午飯後的教室裏。我進了教室, 看到他們席地而坐,靜靜地等著我。哦,挺嚴肅的,不會是什麼大事吧?我就勢坐在講臺邊,説:“開始吧。”一個學生説:“最近我們小隊的‘星’一直處於落後狀態,有人就開始互相埋怨了。”一個説:“不是埋怨,是著急。”一個説:“既然著急就應該想辦法呀,而不是指責別人。”一個説:“想不出辦法呀。”他們你一言我一語,我大致聽出個七七八八。我認真地説:“這確實是一件大事。可我也沒什麼辦法。”接著我又神秘地説:“不過我有一個建議,不如你們分頭去悄悄打聽打聽,那些‘星'多的小隊是怎麼做的。”孩子們聽了這話,眼睛都亮了起來。這之後,我們就有了“支教”團隊,“借聘專家”“講師團”“值周班長”行走于每個小隊之間,為他們答疑解惑。

在一次研討會上,我作了“班主任角色定位”的報告,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報告中提到,主體實驗中的班主任,沒有一成不變的角色定位。就像一場精彩的足球比賽,學生就是那有著精湛球技又能夠默契合作的球員,而班主任呢?有時就是那“主教練”,正襟危坐、成竹在胸;有時就是那“教練助理”,東奔西跑、指指點點;有時就是那“觀眾”,搖旗吶喊、擂鼓助威;有時就是那“裁判”,明鏡高懸、守正不阿……班主任的角色扮演越豐富,學生的發展越鮮活,發展空間越廣闊。我期待他們就是那耀眼奪目的球星,身上的光芒足以照亮一切;我願意將周圍能夠感知到的一切,都幻化成滋養他們的能量。“為每一個兒童創造無限的發展空間”是主體實驗中班級發展的目標。

小到一個人、一個集體,大到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會愈挫愈奮、愈戰愈勇。”人民大道小學與北師大教育係聯合開展的“少年兒童主體性發展實驗研究”不但榮獲全國基礎教育改革實驗研究項目優秀成果一等獎,還被確定為全國六大素質教育成功模式之一,它寄託了太多人的追求和夢想。“信仰、信念、信心”滲進每個加入者的骨髓裏,如今他們無論在哪兒,都是最閃耀的那 一個。

“少年兒童主體性發展實驗研究”是教育改革中的一次偉大覺醒,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教育從理論到實踐的一場變革,如今,這場變革還在繼續。

本文作者單位:深圳實驗學校

本文摘自:中國教師,202206,紀念主體教育實驗30週年專題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