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 北京明遠教育書院院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主體教育實驗已經30年了,經過如此漫長的時光卻依然有著清晰如昨日的記憶。
主體教育實驗,原名叫作“少年兒童主體性發展實驗研究”,是北京師範大學裴娣娜教授主持的、原國家教委“八五”人文社會科學博士點基金項目。實驗于1992年春季開始,我是1995年秋才加入的。甫一加入,就能感受到那種昂揚向上的研究氛圍。那是一段風雲際會、激情燃燒的時光。
主體教育實驗是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末期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實驗之一,與南京瑯琊路小學的“三個小主人”實驗、杭州天長小學的“三自”實驗一樣, 都在探索讓學生成為主體的基本道路。這些民間的教育實驗不僅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昂揚向上精神的反映,也是教育學人主動探索教育規律、自覺推進中國教育實踐的努力。
到學校去
20世紀90年代,真正關心中國基礎教育的學者幾乎都曾參與、關心過主體教育實驗,可以説,主體教育實驗匯聚了當時國內民間教育實驗最龐大的學者研究隊伍,既有理論學養深厚的教育學大家,也有剛剛進入教育學領域的在讀研究生。調動、協調、組織這樣一支龐大隊伍的裴娣娜老師,江湖美稱“拼命三郎”。她永遠有不竭的能量、高漲的熱情、簡單純真的質樸和浪漫如初的幹勁兒。裴老師的熱情感染著大家,這個實驗也恰逢其時,不僅關涉現代學校教育的基本主題,而且為學者們渴望獨立自主地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提供了一個合作研究的機會。王策三先生在1988年發表的《教學論十年》一文中提到,10年來 (指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10年)我國教學論的主要成就之一,是開始走上“科學化、現代化和中國化的道路”,而取得這樣成就的主要經驗,“與克服教條主義、經驗主義、‘長官意志’在教學領域中的消極影響分不開”。主體教育實驗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當年參與實驗的研究生,現在也都年過半百,主體教育實驗的鮮活實踐,成為他們學術研究實踐的寶貴思想資源,而主體教育思想也因此能夠繼續深化。
那時候到一線學校做實驗,是真的去做實驗的,不為名不為利。能夠有一所學校做實驗,真是滿心歡喜。回頭想,當時的條件實在艱苦,但所有的人都未理會。去安陽,6個多小時的綠皮火車,無分貴賤,老師學生一起坐硬座,有説不完的話;如果裴老師在,一定抓緊時間開會,佈置種種工作。
主體教育實驗有很多實驗學校,從河南安陽人民大道小學開始,陸續有天津第二師範附屬小學(現為天津師範大學第二附屬小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附屬小學、北京小學等幾十所學校參與,最高峰時有上百所學校。我們最常跑的學校是北京的學校。當時的經費條件當然不可能打車,因此,路途若是不遠,通常也不坐地鐵公交而是騎自行車。跟著裴老師騎車“跑”學校,總是“驚心動魄”。那時候的裴老師跟我現在的年齡差不多,“知天命”的五十多歲,騎著自行車像飛一樣,總要趕在紅燈亮起來前的幾秒衝過去,爭分奪秒。在裴老師看來,奪回來的每一秒都可以做更有意義的事情。主體教育實驗就是在裴老師風風火火、爭分奪秒的工作方式中推著。
90年代末裴娣娜教授在天津二師附小
那時候的條件雖差,但也有賓館可住。不過常駐安陽時,我們都不住賓館,為的是有更多的時間、更近切地觀察學校生活。90年代在安陽做實驗時,王策三老師已年過花甲,但他堅持住在安陽人民大道小學教學樓的一間辦公室裏,一張硬板單人床,一住一星期,甘之如飴。
我讀博士時,有一段時間常駐人民大道小學。白天在學校跟著實驗班,晚上跟著實驗教師回她們家。或住劉可欽家,或住郭艷家。睡一張床,總是聊天到很晚。聊白天沒聊完的,也聊生活瑣事,無邊無際。郭艷的生活精細、講究,特別有語文老師獨特的精緻品味, 能于細微處發現意義。她當班主任、上語文課,都有自己的主張。我一直記得郭艷説的一句話:“給學生時間就是給他們發展的空間。”生活中的劉可欽,沒郭艷那麼講究,簡約、簡單是她的特點。她是抓重點的能手。廣為流傳的“舉左手還是舉右手”的例子,就來源於她。這個例子隱含著的,有她對學生狀態的細心觀察,也有機智的教學策略,但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呵護、幫助、尊重和信任。劉可欽和郭艷是眾多實驗教師的典型代表,在她們身上,能夠看到,主體教育意識覺醒的教師會有多麼大的精神和實踐力量。30年後的今天回想當時,依然要感慨當時的實驗理念是多麼先鋒。那時候的實驗生活是多麼寶貴的時光!
去做一場真正的教育實驗
地處中原的安陽人民大道小學,因為主體教育實驗而成為一所廣受關注的教育實驗名校。正是在這所學校,主體教育實驗探索形成了影響中國近30年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理念、基本思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學生主體”、“學生是教學的主人”、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等等,已成日常用語。當時實驗探索的“主體參與”“小組合作”“體驗成功”“社會實踐學習”等策略,現在也已成為廣泛的實踐。
裴老師常説,主體教育實驗是思想實驗。當時還不那麼理解,多年過去,才真正理解了思想實驗的精神。主體教育實驗不是孤立地驗證一種教學方法、一種教學措施的優劣好壞,而是去自覺探索現代學校育人的根本規律,探索教育思想的自覺變化帶來的學校育人過程及效果的整體變化。因此,主體教育實驗並不設對照班,因為全校所有的班級都在實驗的氛圍裏;也不去分辨哪些是無關變數,因為學校的一切因素都可能是影響學生成長的要素。可以説,真正的教育實驗就是發生在現實教育條件下的自覺的教育改造活動。教育實驗不是按圖索驥,而是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自覺活動。正如王策三老師所説:“究竟什麼樣的課程、教材、教法和管理方法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我們還不完全知道,這正是我們要研究的。”不是高校學者事先制定方案交由一線教師執行,而是一起討論、共同研究。主體教育實驗明確提出,實驗的主體,絕不只是高校的研究者,而是參與實驗的每一個人,教師、學生,甚至學生家長都是實驗的主體。只有調動起每一個人作為主體的主體性,實驗才能成功。在主體教育實驗這裡,一線學校的教師與高校學者形成了一種濃烈的相互信賴、相互合作的平等研討氛圍。
2001年在安陽人民大道小學合影(左起依次為郭華、王策三、胡定榮、張天寶)
主體教育實驗的人人都是實驗主體的思想,讓每一位教師能夠自主自信地做出專業判斷,激發著教師的主人翁精神,激發了教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小組合作學習是主體教育實驗的一個實踐策略,既要解決班級授課制背景下部分學生被忽視的問題,也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與他人交往、合作的社會技能。但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卻遇到了很多問題。起初是非常淺顯的小組人數問題、桌椅擺放問題。後來則是更為複雜難解的問題,如學生不會合作,各自為政;合作討論時,沸反盈天,聲音大得像要掀翻房頂,誰也聽不清誰;組內抄作業的現象普遍;小組長變得“霸道”“跋扈”,等等。簡單的問題好解決,例如,經過反覆嘗試,教師們創造性地用原來的長條桌擺成了“7型”小組。但是,如何改善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狀況?沒人事先知道答案,這正是需要教師們發揮主動性去解決的。要改善現象,必先發現問題。現象是吵鬧,根源是什麼?這樣的現象可以歸結為什麼問題呢?是課堂太沉悶,學生們借機放鬆一下?是學生們沉浸在教學中,忘記了控制音量?是每個人都急於表現自己,爭著搶著表達?……由現象而問題, 讓教師們的眼睛慣於觀察和發現問題、頭腦勤於思考問題,成長為有心有力、腦手協調的優秀教師,而教育實踐也變得越來越自覺、越來越好。教師們的主體意識在實驗中覺醒,每一位教師都昂揚向上,體會著作為教師的意義感和幸福感。
去探索教育活動的規律
讓學生成為主體,是主體教育實驗的核心內容。實驗提出, 主體性有三個維度,即獨立性、主動性、創造性。那麼,學生如何才能具有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在課上、課外、校外有怎樣的表現?主體性是天然就有的,還是通過教育教學活動培養的?主體教育實驗的使命,就是探索和發現培養有主體性的、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活動規律。
我的博士論文分析過實驗教師馬麗娜的一節數學課“圓的周長”。這是1998年的一節課。現在回想,越發能體會到這是一節體現教學規律的好課。這節課是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與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完美體現。教師提供的教學材料、設計的活動序列,正是引發、推進學生主動學習的外部條件。學生不是被動接受,也不是聽令而行,而是主動積極、發自內心地參與;有專注的獨立思考,也有相互依賴的合作、創造性探究,學生學得主動、自信、輕鬆而愉快。這節課上,學生不是作為無關者在旁觀,而是作為主體在活動,通過自己的主體活動建立起自己和知識的意義關聯。可以説,這節課樸素而恰當地處理了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知識這三要素的關係。
主體性作為學生主體的人格特性,表現在一切活動中。因此,不僅需要語文、數學等學科的實驗教師承擔實驗重任,貢獻創造性見解,其他如音體美等學科的教師也要合作協同。安陽人民大道小學 的閆興軍老師在他的美術課教學中,探索提供了一條激發學生主體性的教學道路,別開生面、別具一格。在我有限的經驗裏,一直把他作為一位開創小學美術教育新風氣的優秀教師。他認為,每個學生都有繪畫的天賦、表達的願望,教師的作用就是要把這樣的天賦和願望激發出來。因此,他不把教授客觀的繪畫技法和美術知識作為教學的唯一目的,而是激勵學生把繪畫作為自己心情、想像和思考的表達手段,讓學生為了更好地表達而去學習知識和技巧。這樣,就引導學生進入了美術的創作中、參與到教學中,而不是作為旁觀者去學習和自己沒有關係的枯燥的知識技能。他讚賞學生們稚嫩而大膽的表達像馬蒂斯的作品一樣,令學生大受鼓舞,從而創作出更多的作品,而且能夠自信地向來訪的客人們介紹自己的作品。在基礎教育階段,尤其是小學,積極的肯定、內在的興趣與知識學習同樣重要。對小學生來説,不是因為知識重要而去學習,而是因為有能力、有自信從而能夠學得更多。
主體教育實驗探索了激發學生主體性的各種途徑,讓課上課下、校內校外,都成為學生發揮主體性的空間。1996年,實驗印製了內部資料《小學生主體性發展實驗階段成果(一至六)》。其中,《生活報道》是實驗班學生的作文集,編者郭艷寫道:“實驗班的老師……結合平時的語文教學,引導學生接觸自然,觀察生活,大量閱讀,大膽寫作。……或編新聞,或看圖命題,或自編故事。”《生活算題》選編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發現生活問題的成果。編者劉可欽在編者寄語中寫道:“書中的每一題都是‘小數學家'們從自己的生活中發現的數學問題,尤其是後邊的‘數學作文',充滿了生活情趣,你解答後一定會有一種感覺,‘原來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問題 呀'……'我也要編自己的數學題”在這樣的主動活動中,學生成為學習、生活的主人,擁有主動生活和創造的主體性。
1998年6月主體教育實驗結題會在安陽人民大道小學舉行(右側擎畫者為裴娣娜教授,左側為叢立新教授,右側站立者為安陽人民 大道小學校長姚文俊)
主體教育實驗30年了。今天,許多年輕的學者、一線教師甚至不知道他們口中自然説出的主體、主體性,曾經是主體教育實驗殫精竭慮、孜孜以求的教育實驗的成果。一個實驗成功,大約就是這樣,它曾經是實驗,但人們已經忘卻,它的精神和成果已然化為理所當然的實踐。
對於親身經歷那場實驗的人來説,那是一段難忘的經歷,是我們的燃情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