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他是“詩意語文”的創始人——郭其俊評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郭其俊 | 時間: 2022-09-26 | 責編: 雷後蘭

王崧舟

基礎教育著名特級教師

人物手札

王崧舟,字維岳,號泊靜齋主,浙江上虞人。杭州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主講專家。開創“詩意語文”,構建“新成功教育”,先後在全國29個省份開設觀摩課1500多節次、講座750多場次,其語文課在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播出。為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鋒、“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國家級遠端培訓”小學語文主講教師、“浙江教育資源網”特級教師工作室首批專家、浙江省小語會副會長、杭州市小語會會長。

引子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故事從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最著名的一首詩《烏衣巷》説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劉禹錫來到我的第二故鄉——南京的秦淮河邊,憑吊河上的朱雀橋和河南岸的烏衣巷時,所作的一首懷古詩。

這裡的“王家”和“謝家”,是東晉時,居住在朱雀橋和烏衣巷的王導(包括其堂叔侄王羲之等)、謝安等的丞相府邸和將軍之家。其中,“王家”不僅精忠輔國,而且還識量清遠、志趣高雅,尤其善於書法。可以説,烏衣巷就是王羲之的大觀園,只不過,他後來沒有留下文學史上的《紅樓夢》,倒是留下了書法史上的《蘭亭序》。

就像王羲之晚年稱病棄官、遷居於浙江紹興嵊州一樣,南京很多“王家”後人,不少也遷居甚至歸隱于山水林園之間,正應驗了那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林徽因説:“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儘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濤聲依舊,只要我們消除執念,便寂靜安然。如果可以,請讓我預支一段如蓮的時光,哪怕將來有一天加倍償還。”

今天的“王家”,在讀書人眼裏,已泛指像“王導家”那樣“進則兼善天下,退則獨善其身”的那類“王家”。

我想:生於浙江紹興諸暨的王冕,應該是這類“王家”後人,所以才有其“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的高潔和清白。生於浙江紹興余姚的王陽明,也應該是這類“王家”後人,所以才有其“人生達命自灑落,憂讒避毀徒啾啾”的豁達和從容。

生於浙江紹興上虞的王崧舟,更應該是這類“王家”後人,所以才有其“一輪皓月當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的詩情和畫意。

印象

“初中熟讀《紅樓夢》,絕無辜負好韶光。”

“生命不息,紅塵不止,僅以一程,換一種懂得。”毫無疑問,《紅樓夢》是一部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説的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早在《紅樓夢》當年靠手抄本流行時期,就隨之流傳出一句話:“開談不言《紅樓夢》,縱讀詩書也枉然。”

今天我們談論的《紅樓夢》,除了曹雪芹所寫的《紅樓夢》之外,還包括有1962年由徐玉蘭、王文娟主演的越劇電影《紅樓夢》和1987年由陳曉旭、歐陽奮強主演的央視版電視劇《紅樓夢》。

上世紀60年代,中國電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越劇《紅樓夢》問世了,在一個文化相對匱乏的時刻,一下子就打開了每一個中國人的視野,衝擊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王崧舟自然也不例外,當電影下鄉來,王崧舟和發小們追劇,從這個村追到那個村,連看十多場都不厭倦。

“童年的閱讀是在塑造一個人的精神世界。”王崧舟就是受越劇電影《紅樓夢》的影響,真正愛上了曹雪芹的《紅樓夢》。初中三年,他基本上是讀著《紅樓夢》成長的。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因為癡迷,王崧舟摘抄了《紅樓夢》中所有的詩詞、歌賦、駢文,抄完以後反覆看,寫文章時經常引用,硬塞也要塞進去。

等到讀師範的時候,王崧舟就開始收集紅學方面的書,格外注重版本,像《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的甲戌本、庚辰本、戚序本都收入囊中,其他的像馮其庸、王蒙的點評本,張愛玲的《紅樓夢魘》,劉心武的《揭秘紅樓》等,凡是能買到的也都買,“就像燕子築巢那樣,一點點地銜來,慢慢地,就變成了一個巢”。現在這些書還在王崧舟家裏珍藏著,佔了整整一個書櫃。

王崧舟認為,對其人生影響最大、給其打下精神底子的書,就是一部《紅樓夢》。他甚至覺得,詩意語文的根應該就在《紅樓夢》這部巨著裏。

王崧舟最喜歡讀《紅樓夢》,卻不只是讀《紅樓夢》。今天,他的家裏有一間書房,頂天立地的都是書。書房裏,有其自擬的一幅對聯。上聯是:明月一簾無心照,下聯是:詩書半齋隨意讀。

王崧舟深有感觸地説:“閱讀是唯一能讓我找回自我、感受自我存在的方式。一字一世界,一書一天堂,無意證菩提,隨性見慧光。”

“拱墅首引真人才,丈夫未可輕年少。”

“年輕時追逐夢想和遠方,年老時才能從容與淡然。”1984年9月,18歲的王崧舟,在浙江紹興上虞開始了他的教育人生。此後至1989年,是王崧舟“少年得志、嶄露頭角”的五年。

有數和實為證:

1985年9月,19歲的王崧舟被評上紹興市教壇新秀;

1986年9月,20歲的王崧舟成了上虞市實驗小學的教導主任;

1989年9月,23歲的王崧舟成了上虞市百官小學的副校長。

這五年的發展,乃是一代才華橫溢的中師生,提早上崗、提前接班的榮譽出演,也是80年代教育系統思想解放、文化繁榮精彩縮影。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1990年-1994年,是王崧舟“低迷徘徊、孤獨沉潛”的五年。這五年,本是“立業”“成家”的時候,但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落差、付出和所得之間錯位,使得王崧舟和那個時代的大部分老師一樣,也猶豫過,徬徨過,而且其中有那麼一兩年,因為家庭經濟的原因,甚至動過棄教經商的念頭。

“你可以一無所有,但不能沒有志趣。”這五年,支撐王崧舟走下去的是他“熱愛讀書、熱愛課堂”的志趣。只要有感覺,他什麼書都讀,頭腦中裝上了上百本書;只有有課堂,他什麼課都聽,肚子裏裝下了上千堂課。這些都慢慢地融入到他生命中的每一根血管、每一個細胞。表面的確很平靜,但是在平靜的底下,王崧舟生命的能量卻在不斷地灌注、不斷地膨脹。

“能‘一鳴驚人’的人,必定在他‘不鳴則己’的時候,在養精蓄銳;能‘動如脫兔’的人,必定在他‘靜如處子’的時候,在明察秋毫;能‘一夕成名’的人,必定在那一夕之前,有著千百個夜晚,在千錘百煉……不要只盯著別人的成就,而忽視了人家背後的勞苦、汗水和艱辛。”

1995年-1999年,是王崧舟“一鳴驚人、一夕成名”的五年。

1996年,30歲的王崧舟以面向全市老師開放、一週集中展示的方式,舉辦了“王崧舟語文教學藝術展示周”活動,轟動了整個上虞市,同年其被評為浙江省優秀青年教師。

1998年,32歲的王崧舟成了浙江省最年輕的小學語文特級教師,《中國教育報》對此進行了專門的報道。經過王崧舟前前後後改了不下12次的精品課《萬里長城》一炮走紅、聲名遠播,由此進入了他精品課創作的第一個高峰。

“人生中有許多際遇,有些際遇讓我們一生都難以忘記,沉澱在心裏成為永久的痕跡,永不消弭。最難以忘記的是與‘你’的相遇,在偶然與必然的縫隙間交織,交織成不老的印記。”

2001年8月,35歲的王崧舟成為杭州市拱墅區教育局首位對外引進的人才。

“又被時人寫姓名,春風引路入杭師。”

“如果人生是一道流水,那50歲左右就是瀑布和激流匯集的地方,呈現出跌宕騰挪後的和緩,人生和事業最後的轉折往往從這裡開始。”

2015年10月,杭州師範大學公開招聘高層次人才,王崧舟報名了。

2015年12月,王崧舟出現在杭州師範大學(本部)招聘高層次人才擬聘人員名單中。

2016年2月,浙江教育界乃至全國教育界的朋友圈,被“王崧舟跳槽至杭州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的消息刷爆了。

他同事説:“他走了!不能再低調了!他帶領我們學校,在拱墅區目標管理考核中連續6年獲得一等獎!本年度又是一等獎第一名!他説,他走了,文化不能走!文化是什麼?做最好的自己!我們每位老師都追尋著做最好的自己!成就最好的學生!最好的學校!”

他的粉絲説:“王校長儒雅且勇敢!祝福!現在一切皆有可能,千萬別被條框束縛。”

他的親人和朋友説:“他的選擇一定有他的道理,我們尊重他的選擇!”

當接二連三的媒體記者聯繫王崧舟時,他總是用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回答説:“這次工作調動,與名利無關,就是想換個活法。”“我的職業沒變,還是老師,以前教的是小學生,今後要教師範生——未來的老師。”

“塵世間的一切,來了開懷擁抱,走了揮手作別,只要心中有愛,看一場短暫煙花的絢爛,或守一段長流細水的平淡,皆是美好。”

就這樣,接近50歲的王崧舟,成為由小學教師躍至大學教授的全國第一人。

到了教授崗位後,王崧舟一方面用全新的視角,改變師範育人模式,傳承教師職業精神;另一方面開始潛心進行學術研究,開發“卓越老師課程”體系。

觀察

“傳承家風,他用全部生命教語文。”

多次與王崧舟老師私下交流,只知道他祖父是個盲人,按理説他的出生應該比較悲苦,偶爾聊起家世時,他談論的卻是盲人祖父算命時的神奇。

有個星期日,為了寫關於王崧舟的“評傳”文章,我獨自在辦公室裏百度了他的出生、簡介及報道等,看著看著,不知怎的,眼淚一下子就奪眶而出,那從心裏奔涌而來的淚水,久久而不息。

“回憶是歸宿。生命即使終結,也會因回憶而找到生命的起源:那個夢開始之處,那個遙遠而熟悉的地方。”

浙江紹興上虞小舜江的拐彎處有一座大舜廟,江的南岸便是上王村;東山不高,章鎮就在東山南側的江邊,北邊不遠處便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那個謝安的隱居地。

這裡,是王崧舟生命開始的地方。

王崧舟回憶祖父時説:“我的爺爺九歲那年因為天花病而致眼疾,當時家裏窮,看不起病,所以最後徹底成為瞎子。我的祖籍不在上虞,在紹興的王壇,有一個村叫上王村,我爺爺九歲那年從上王村討飯出來,後來到了上虞,到了章鎮那個地方,有個好心人收留了他。爺爺以自己的堅韌不屈學會給人算命,靠著算命術撐起了一份家業,到30歲置辦家産,在朋友的幫助下,娶了我奶奶。我的父親和我説起這些事情的時候,我會落淚。王家的血脈就是這樣延續下來,真不容易。”

王崧舟回憶父親時説:“我的父親英年早逝,在我20歲的時候,就走了。當時我有兩個妹妹,一個弟弟,我參加工作才第二年,我是長子,父親去世前在彌留之際説了最後兩句話:第一句話是照顧好你的母親和弟弟妹妹;第二句話是你的伯父伯母是好人,不要忘記他們。一個人要學會感恩,人只有學會感恩,人活得才有情有義。這是父親告訴我的。”

王崧舟回憶自己時説:“1994年,我得了一場大病,差點沒命。住院住到95年,我永遠也忘不了94年那個除夕的晚上,在傳染病房四層樓的病房裏,諾大的一棟樓只剩我一個人,旁邊是山,上面是墳墓,黑幽幽的一片。那個夜晚,寒風凜冽。我躺在床上就是感覺:生命怎麼會那麼脆弱,一個人到了病的時候,誰也幫不了你,這種體驗沒生過病的人是無法體會的,所以那一刻我感覺到生命的可貴。這件事情,我會告訴我的女兒,活著就要好好活著,珍惜生命!”

也許是我年齡大了容易傷感的緣故,行文和選文至此,仍是淚流不止。

“悲苦是一筆財富,而在悲苦中奮起的人們,才是財富真正的擁有者!”

幾十年前的那個九歲就失明的男孩,一定站在大舜廟前的大樟樹下,聽著小舜江的流淌,叩問過生命的磨難與掙扎;幾十年後,當經歷過艱難困苦以及與病痛生死抉擇之後,王崧舟卻把這份悲苦化成了課堂教學中的詩意、溫度和財富,那是他用全部生命在上語文課!

請聽:

王崧舟:無錫惠山的二泉映月,孩子們,這如詩如畫的風景,對那個阿炳,對那個雙目失明的阿炳來説,意味著什麼?他看得到嗎?

學生:看不到。

王崧舟:他看到了嗎?

學生:他看不到。

王崧舟:他看到的只能是什麼?對雙目失明的阿炳來説?

學生:黑白。

王崧舟:不是黑白,是黑暗!孩子們,想一想,這“茫茫月夜、如銀月光”對雙目失明的阿炳來説,只意味著什麼?

學生:只意味著可惜。

王崧舟:只意味著什麼?

學生:孤獨。

王崧舟:只意味著什麼?

學生:十分惋惜。

王崧舟:因為他什麼都看不見。在他的眼前有的只是黑暗,只是孤獨。除了黑暗,還是黑暗,除了孤獨,還是孤獨……就在那個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阿炳再一次來到了二泉池畔。孩子們,讀課文,把目光聚集到阿炳在二泉池畔的那一個特寫鏡頭上,孩子們,仔細地看,看,這個時候的阿炳,他正在做些什麼,他正在想些什麼,把這些話劃出來,再用心讀一讀。

學生在默讀和劃寫。

王崧舟:你看到了什麼?

學生:我看到了阿炳在回憶他自己的人生路程。

王崧舟:那是怎樣的人生旅程啊!

學生:那是非常地……非常地傷心,嗯,無人傾訴。

王崧舟:誰能把你們剛才讀到的長長的三句話,讀成一個詞?

學生:我覺得是“坎坷”。

王崧舟:坎坷。真好。還有嗎?還有嗎?是啊,書上的確沒有了,可是,還有許許多多的坎坷,它雖然沒有寫在書上,卻一定寫在我們的心上。閉上眼睛……也許是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阿炳出去賣藝,你看,你看到了一個怎麼樣的阿炳?也許,是一個風雨交加的黃昏,阿炳賣完藝以後回來了,拖著沉重的步子回來了,那又是一個什麼樣的阿炳?也許,阿炳在賣藝的路上,不小心撞翻了一攤水果,於是你又看到了一個怎麼樣的阿炳?也許就在阿炳自己那間破舊不堪的茅屋裏邊,又饑又渴,阿炳病倒在自己的床上,你又看到一個怎樣的阿炳?

學生在想像寫話。

王崧舟:這就是坎坷。

學生在不斷地迴環復讀: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

王崧舟:就這樣,《二泉映月》誕生了!

“構建模式,他用‘新成功教育’辦學校。”

“夫物新則壯,舊則老;新則鮮,舊則腐;新則活,舊則板;新則通,舊則滯,物之理也”,這是康有為的名言。

鴉片戰爭後,中國思想界發展出改良主義思潮,出現了“百日維新”。其中, 教育方面實行所謂“新教育”,設立“新學堂”,建立“新學制”,加速了科舉制的衰亡,促使了新教育制度的誕生。

我想,這裡的“新教育”,應該是因“居不安而思危”而急於打開國門、向世界先進教育學習的教育;而今天所追求和實施的“新教育”,更多的是因“居安思危”而進行的洋為中用、古為今用、革故鼎新、超越創新的教育。

在這個領域裏,著名學者朱永新于“新教育”、著名教授葉瀾于“新基礎教育”、著名校長李希貴于“新學校”等,都進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

“成功是結果,而不是目的。”那麼,什麼是成功?什麼是成功教育?什麼是新成功教育?每個人都可作出自己的定義。

著名學者楊東平認為:“‘成功’並非只意味著出人頭地、成名成家——那將使大多數人永遠成為失敗者,而是應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潛質和個性,使人在職業專長服務社會的同時,具有豐富、充盈的精神生活,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

著名校長劉京海認為:“‘成功教育’是旨在使學習困難學生獲得諸方面成功的一種教育,是一種使學生在體驗成功的過程中産生主動學習的動機並走向自主成功的教育。”

而王崧舟認為:“人最大的成功就是成為最好的自己。”“‘新成功教育’是以‘為成功人生奠基’為宗旨,培養和塑造每個孩子的成功心態,引導和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和‘最佳發展區’,並使其逐步成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可以簡稱:“一心三最。”

“如果説‘新’是一棵常青的樹,那麼,澆灌它的必定是從心裏流淌的清泉;如果説‘新’是一朵不敗的花,那麼,照耀它的必定是從心中升起的太陽。”

2001年8月至2016年1月,從35歲到49歲,王崧舟在杭州市拱墅區拱宸橋小學工作了15年。

15年來,王崧舟用心、用情、用智、用功地實踐和探索新成功教育,《學生權利保障公約》《選師制》《家長教學視導制》《成功銀行》《人人成功節》《365成功喜報制》等一系列閃爍著新成功教育理想的教育教學改革舉措,在拱宸橋小學得到認真貫徹,並取得顯著成效。

同行們説:“王崧舟的職業信仰有‘慈悲’的意識,教育當以慈悲為懷。”

老師們説:“‘新成功教育’就是要維護學生尊嚴、改變消極心態、追求精神幸福。”

學校榮譽稱號們見證説:

2003年,杭州市教育局命名拱宸橋小學為杭州市實驗小學;

2005年,學校組建教育集團;

2017年,被浙江省教育廳確定為浙江省重點小學。

可以説,“新成功教育”使拱宸橋小學成為杭城乃至全省的一所新興名校。

“開創流派,他用‘詩意語文’傳千古。”

2001年8月至今,是王崧舟“開創詩意語文教學流派”的階段。這個階段,他成為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主講專家,先後在全國29個省份開設“詩意語文”觀摩課1500多節次、講座750多場次,其語文課相繼在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播出,並成功舉辦了“全國詩意語文教學觀摩會”。

在實踐中,王崧舟逐漸形成了“精緻、和諧、大氣、開放”的杭派語文教學風格,並在中國小語界扯起了“詩意語文”這面大旗。

王崧舟説:“這個階段的成長,主導因素就是兩個字——使命。天使的使,天命的命。我對語文教育曾經發過這樣的感言:在流轉不息的生命之輪中,我為語文而來!是語文滋潤我粗糙的感覺,是語文放飛我稚嫩的幻想,是語文點燃我噴涌的激情,是語文喚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為語文而精彩!這種使命,有來自外界的期待、賞識和苛求,更有來自內在的熱情,內在的抱負,內在的感恩。把使命兩個字拆成八個字,那就是:追求理想,實現自我。所以這個階段開始,我對語文有了莊重的承諾,有了道義的擔當,有了價值的堅守,更有了充滿詩意的浪漫追尋。”

“人的存在應是詩意的存在,人的最高生活應是詩意棲居的生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潘新和教授將“詩意棲居”看成是“言語生命的終極追索”,他甚至斷言:“不懂詩,便不懂文學;不懂詩教,便不懂教育;不懂詩意,便不懂語文;不懂詩意人生,便人將不人。”

王崧舟的徒弟們認為:“‘詩意語文’以實現學生言語人生和詩意人生為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詩意,倡導學生要有自由之心和悲憫之意,用自由蓬勃之心和溫純柔軟之意,體驗人生與自然的詩意之姿。”

我認為:“王崧舟就是‘詩意語文’,‘詩意語文’就是王崧舟。”

不覺間,王崧舟一路走著走著,已離我們好遠好遠。

恍惚間,我恍然如夢。夢裏,又聽到王崧舟聲情並茂地吟咏著他喜歡的那首詞:“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夢中醒來,我決定用王崧舟在公開課中經常用的兩組詞(加了王崧舟三個字)結束我的“評傳”。

這(王崧舟)就是經典!

這(王崧舟)就是文化!

【作者】

郭其俊:中國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名師工作室聯盟副理事長,深圳市福田區教科院院長、教科院及附屬學校黨委書記,知名教育專家,著名特級教師,首批正高級教師,曾任南京市鼓樓區教育局副局長、南京市寧海中學校長等職,是全國中小學百名優秀明星校長,深圳市首位“百萬年薪”公立高中校長和公立教科院院長,也是《人民教育》2014年向全國重點推介的高中校長。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王崧舟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