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課程教學研究》辦刊至今已30年了。
30年來,刊物實現了長足的發展。我本人則以三種身份見證了這份刊物經歷“創刊的艱難—不懈地堅持—華麗的轉身—以品質取勝”的不同成長階段。
30年前
本刊初創時,我在上海教育科學研究所工作,作為一個研究者,需要經常從相關的教育刊物中獲取資訊,加強學養,提供可資參考的經驗與理論。但當初可選的教育刊物種類並不多,而可以從本刊中汲取的內容更少,因為本刊大多呈現的是本市和各區(縣)一些教研工作的會議報道資訊和少量的經驗,受關注的程度比較有限。
1995年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市教委”)成立,我被抽調到市教委科技處工作,分管人文社會科學,其中期刊、雜誌和出版社的管理是我工作內容的一部分。我們每年都會組織一兩次期刊工作會議,交流刊物的辦刊情況。作為管理者,我感受到這份刊物的逐步成長、編輯們的盡心盡力,但也感覺到本刊堅守的不易與無奈。長期以來,新聞出版系統對學術期刊的相關管理規定,使本刊始終只能作為交流資料的內部刊物,不能成為一本公開出版的教育期刊,因此它的影響力著實受到限制。
2015年
在各方的努力下,《上海課程教學研究》終於取得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獲准公開發行,成為一份有堂堂正正名分的教育期刊。近幾年來,離開教育管理崗位的我作為一名普通的閱讀者和寫作者,也會時常信手翻閱一些刊物,能強烈地感受到本刊年年有發展,不斷上臺階,從一份內刊,通過 6 年的持續努力,終於發展成為在本市乃至全國基礎教育界有一定影響力的教育期刊。
2021年
成績很喜人,《上海課程教學研究》再次入選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全文轉載量及綜合指數在基礎教育教學綜合性期刊中排名第十,辦刊品質穩步上升,學術影響力不斷擴大。我為它感到高興!
編輯部的同志囑我就本刊持續發展提一些想法和建議。我覺得要提高辦刊品質,可圍繞刊物準確定位,彰顯刊物特色,注重管理細節等方面去考慮。
聚焦讀者需求,是辦刊的立身之本
《上海課程教學研究》圍繞著“既要使刊物成為學術公共論壇,又要成為教育科學創新發展的推動仲介”這條主線,做了大量的工作。
我認為辦好一本教育期刊,“全文轉載量”“文章引用率”等都十分重要,它標誌著刊物的學術影響力,但同樣不可或缺的是另一方面,就是刊物要逐步形成覆蓋面,要有廣泛而穩定的閱讀群體,刊物要為他們提供所必需的智力支援。
每一本刊物能長久發展的根基就是有一批讀者真心喜歡它,長期關注它。 然而這是理想狀態,真正做到並不容易,教育期刊更不容易。
我國目前的教育刊物數量眾多,品種繁雜,既有國家及各省市地區教育管理部門創辦的刊物,也有各相關高等院校、研究機構針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的各種刊物,為讀者和作者提供了閱讀資訊、傳播思想與經驗的廣闊舞臺,也給他們從中選擇有價值、有幫助的刊物提供了方便。當然,同時對雜誌辦刊帶來了挑戰。
《上海課程教學研究》雜誌要在如此廣袤的教育雜誌叢林中挺秀特立,特別在當前數字化和資訊化時代中,多媒體閱讀材料充盈豐富,提取資訊既迅捷成本又低的現實面前,要使這本雜誌有吸引力,有競爭力,有穩定的閱讀群體,是需要做多方面努力的。
首要的是明確閱讀對象群體範圍和基本需求,刊物才能準確定位、辦出特色。我們這本刊物的主要特色是什麼?可以提供哪些服務?服務的閱讀群體是什麼人?他們需要從本刊中獲得什麼?哪些人會長期關注,而哪些人會偶爾翻閱?如何在當前的環境中穩定甚至擴大閱讀群體?如何讓讀者在眾多的教育媒體中了解我們、記住我們?這是需要辦刊者有清醒認識的。
中國有一本很通俗的讀物,叫作《讀者》,它擁有的讀者群很龐大,看期刊月發行數量最高峰時達到1000萬冊以上,即便是今日多樣態的媒體讀物充斥市場,它仍擁有很大數量的讀者群體,每年的發行總量仍然排列在全國所有刊物首位。
這是一本摘編一手資料的文化讀物, 其辦刊宗旨歸納成8個字,那就是“理解社會,讀懂人生”。用蘊涵文化、慰藉心靈的精選文章去滿足各層次讀者的需求。高層次的人可以讀出文化鑒賞,普通讀者可以讀出共情與感動。
當然《讀者》是一本讓閱讀者茶余飯後獲得文化類知識的通俗讀物,與《上海課程教學研究》 這樣的學術性刊物有著本質的區別,但瞄準閱讀群體提供適切的服務這一生存之道仍能為我們辦刊提供借鑒與啟發思考。
我細想會翻讀我們這本刊物的讀者群,大概是以下三類人:
①本市及其他省市專職的教研員。通過閱讀,了解教育教學改革趨勢,特別是課程改革方面的政策與規則引導,學到方法與經驗,為自己開展工作提供借鑒。他們期待雜誌發揮工作指導性作用。
②高校或專業院所中搞教育教學與課程研究的研究人員,包括碩、博士生等。通過閱讀,為自身開展相關學術探索提供有價值的資料與數據。他們希望雜誌發揮學術引領作用。
③最主要的閱讀對象應該還是廣大的在第一線工作的教師們,也包括基層單位的教育領導者。
因此,期刊除了要兼顧以上前兩種對象的閱讀需求,更要發揮指導實踐的價值。通過閱讀,讀者希望看到真實可靠的課程改革狀態,看到可以倣照與借鑒的教與學鮮活生動的範式樣例......他們希望刊物發揮引領性作用,成為他們專業發展的依託和成長階梯。
不同閱讀對象有共同的閱讀需求,他們的閱讀同心圓在哪?有多大?他們各自不一樣的閱讀需求如何滿足,特別是如何滿足主流閱讀群體的需求,這些是需要辦刊者認真對待的。
形成明顯特色,是刊物的生存之道
明確閱讀對象範圍以後,就為刊物定位提供了依據。《上海課程教學研究》刊名這8個字很有深意,已為刊物的閱讀對象、發刊重點、發展走向做了大概框定。我把它解讀成以下四句話:
①“教學”是刊物基礎;
②“課程”是刊物特色;
③“研究”是引導方向;
④“上海”是辦刊標高。
堅持“課程”與“教學”才能把本刊從同樣位於上海的《教育發展研究》《上海教育科研》《上海教育》等教育綜合性刊物中分離出來,把“教學”從大教育中分離出來。這是對刊物內容的細分,更是形成特色的基礎。
我看了《< 上海課程教學研究 >2021 年編輯出版工作專報》,從中讀出了編輯部同志們的努力與堅守。在四項中心工作中,特別為“欄目優化打開上海教研經驗的展示窗口”這一項工作點讚叫好。先有“名欄”才有“名刊”,這是一般刊物的成長途徑。而有了“特刊”,才能形成“名刊”,同樣是刊物發展的基本策略。
編輯們很用心,以 14 本教育教研類雜誌為研究對象,統計它們的欄目種類,分析各刊在欄目設置上的差異和策劃邏輯,探討本刊 8 個常設欄目策劃對教育期刊學術影響力的作用。通過科學分析得到如下結果:
不到 6 年的時間裏,本刊“教研現場”“學科探索”“課堂實踐”這三個欄目刊發的文章最多,轉載的篇目和比例很高,特別是“教研現場”,是目前國內同行期刊中特色鮮明的,甚至是獨一無二的欄目。6年轉机載篇目達 23 篇,轉載率高達19.5%,充分顯示了特色欄目的功能與作用。
這本刊物又如何彰顯上海特色呢?如果刊登的文章只是呈現教與學新穎的做法,推出樸素經驗,是不足以體現學術性刊物的價值的,當然也與上海教育教學改革應發揮的功能作用不相稱,還需要通過研究提升經驗品質。
但同時又會碰到一個問題,重視了理論闡述,如何與《基礎教育課程》等高校的課程研究刊物進行區分呢?
那就要堅持應用研究、開發研究的學術方向。我們不在學理上過分糾纏,但要讓讀者通過閱讀不僅了解實現課程與教學變革的方案、方法、措施、路徑等,也能明白這些行為改進背後符合科學性和規律性的認知和表達。
通過精細管理,提高刊物的核心競爭力
一本有價值的刊物,貌似為物,其實是人。
主要是由兩群人構成的,其一是讀者群,其二是作者群。但起著關鍵作用的是連接兩部分人群的幾個人,那就是刊物的編輯。編輯的努力程度也決定著刊物可以達到的高度。
一般來説,一本刊物的讀者數量是發行量的1—3倍。我們的刊物基本以團體訂閱為主,到底有多少人想起閱讀教育刊物時直奔本刊而來,不得而知,正如古人所雲:“文章以體用為本”。讓讀者通過閱讀有教益,有幫助,用得上,就能留住基本的讀者群。
同時編輯部也已經在嘗試培養忠實讀者的方法,譬如開設提升一線教師學術寫作能力的專題項目等,但還有很多空間可以去拓展。只有當欄目吸引人, 話題吸引人,文章吸引人,一部分閱讀者甚至自己掏錢也要訂閱本刊,那才真是發展的春天到了。
與之相輔相成的另一支隊伍就是作者隊伍,要使文章“有為而作”,就需要逐步建設高品質的作者隊伍,這是編輯部十分重要的工作。當然精細管理的內容也包括退修稿要求、刊物裝幀、封面設計、編輯審校等一系列看著細小但又決定刊物品質的內容。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最後祝願《上海課程教學研究》越辦越好!
(作者蘇忱,繫上海市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技處原副處長、上海市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原主任。圖文轉載自上海課程教學研究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