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郭其俊評著名局長劉根平及《南山教育行思錄》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郭其俊 | 時間: 2022-08-25 | 責編: 雷後蘭

【人物手札】

劉根平:深圳市南山區政協原副主席兼南山區教育局原黨組書記、局長,廣東省人民政府督學,廣州大學特聘博士實踐導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高級訪問學者,2020年當選“深圳教育改革先鋒人物”。出版《潛課程論》《班級管理》《品質與效能:美國創建一流基礎教育的啟示》《南山教育行思錄》等專著6部,發表《論“教育力”》《焦慮過度與個性發展》等論文50余篇,翻譯出版20余萬字英文論著。

【引子】

“説出去的話很快就會煙消雲散,而寫下來的字卻能歷久彌新。”

2021年2月25日上午,深圳市福田區教育局聯合區發展研究中心組成幹部考察團,到南山區教育局進行交流、調研和研討,結束時,時任南山區教育局局長的劉根平分享了南山教育叢書,其中有他本人所著的《南山教育行思錄》。

與其他考察時一樣,作為一名研究者,我喜歡把“考察”上升到“觀察”的層面,於是,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停留在《南山教育行思錄》這部書上了。

伏爾泰説過:“友誼是敏感和正直的人之間心照不宣的契約”。其實,友誼還遠不止人和人之間的情愫。

時光荏苒。

2021年6月,劉根平,拉開了和他主政了8年之久的南山區教育局局長崗位之間的距離......

今天,寫關於劉根平及其著作的評論,除了帶著中肯和理性的色彩來敘事憶人之外,也是完成“贈書”和“評書”之間心照不宣的契約。

一、【地上本沒有路】

“在不確定的世界裏給自己一個篤定的價值觀。”

“在不確定的世界裏給自己一個篤定的價值觀”,是我很喜歡的著名局長、校長李希貴先生的名言,也是包括劉根平在內的不少教育局長的執念。

時光倒流至2019年8月26-27日,深圳市南山區教育系統舉辦暑期校(園)長學習會,在會上,劉根平做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創建世界一流教育而共同努力”的主題報告。

創建世界一流教育?一石激起千重浪!

有人説,以南山教育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創建世界一流教育,那是適逢其時、正當其勢;也有人説,以深圳教育今天的底蘊和成就,談創建世界一流教育,那是誇誇其談、誇大其詞。

爭議從來都不是壞事,它有利於人們厘清概念。

“創建世界一流教育”,其實首先是一個學術性問題。

聯合國高級政策顧問、“國際教育基準”項目專家、因對世界教育的貢獻而被授予“哈羅德.麥格勞獎”的薇薇恩.斯圖爾特,在2017年出版的《面向未來的世界級教育》一書中就指出:“如果我們現在對全球化和教育有一種世界性的認識,如果我們能更有效地利用教育資源並使其更加現代化,那麼我們一定能為子孫後代建設一種面向未來的世界一流教育體系。”

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語境下,思考建設人類教育共同體,建設紮根本土、面向未來的世界一流教育,其實也是當下世界教育人的共同話題!

其目的在如薇薇恩.斯圖爾特所言:“建設面向未來的世界一流教育,是為了給下一代提供更多的經濟發展機會,沒有國家甘心做世界的‘鞋子製造工廠’。”

也正如劉根平所説:“創建世界一流教育,不是一句口號,更不是爭第一,而是要與其他一流教育一起,為辦出真正培養人的教育,為推動各國、各民族的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2020年4月,劉根平心血之作《南山教育行思錄》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並在全國各大新華書店發行,到2020年6月,短短兩個月,就已經是第三次印刷了。

透過《南山教育行思錄》,我們不僅可以了解並理解“創建世界一流教育”的實踐基礎、理想追求和情懷擔當,還可以了解並理解劉根平主政區域教育的心路歷程!

二、【神奇的天路】

“比大地更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高遠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懷!”

細研劉根平走過的道路,不難發現:其有不少與別人“一樣又很不一樣”的地方。

閱歷,豐富多彩的閱歷,讓其理論研究得以在基礎教育實踐創新中落地生根。

劉根平1963年生於美麗的內蒙古大草原;1981年以察哈爾右翼中旗文科狀元的成績,考取東北師大教育係;在東北師大學習生活12年(本碩連讀7年、留校工作5年);1988年被派往東北師大附中,開創了“教育學碩士到中小學任教”的先例;1993年調入深圳,進入博倫職業技術學校籌備組,先後任職教導主任、副校長;1996年,出任全國第一個區縣級教育科學研究所——南山區教科所所長;1999年,任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校長,成為當時深圳最年輕的十二年一貫制學校校長;2003年任南山區教育局副局長;2007年,以副局長身份卸任南外校長後,又接任蛇口育才教育集團總校長、育才中學校長;2013年成為南山區教育局長。

專業,秀出班行的專業,讓其能夠正確描繪出區域教育發展的“正弦曲線”。

劉根平出版《潛課程論》《班級管理》《品質與效能:美國創建一流基礎教育的啟示》《南山教育行思錄》等教育專著6部,發表《論“教育力”》《焦慮過度與個性發展》等論文50余篇,翻譯出版20余萬字英文論著。雖然這些並不是專業水準高的唯一標誌,但星光不負趕路人,在“理論-實踐-理論-實踐”的回歸探索中,一條“以改革為橫軸、以品質為縱標”的“正弦曲線”清晰而科學。

追求,砥礪奮進的追求,讓其堅持用“創建世界一流教育”來發展學校、成就師生。

2002年,是劉根平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受深圳市委組織部委派,赴美國加州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在此期間,他獨立調研、撰寫出版了15萬字論著《教育品質與效能:美國創建一流基礎教育的啟示》。對中外教育的深度比較,加之教育國際化的視野和理解,使其牢固確立“教育必須置於世界坐標係中,反映人類最優秀的發展成果,並以此確立教育標準”的價值取向和發展理念。

三、【走自己的路】

“最有效的教育領導者能夠不斷地審視自己的信仰,是不是真正地服務於學校、服務於老師、服務於學生,而不是去關心自己是否永遠正確。”

“我寫故我在”。

寫作,是人的思維體系、話語體系和行為體系的綜合體現,也是人心路歷程的呈現。《南山教育行思錄》堪稱教育局長的教科書。

01【書中之思】

“無限理性|溯源性與原點性,階段性與並行性,引領性與賦能性”

溯源性:逆流而上尋求歷史根源,對於歸屬感不是很強的城市而言,顯得尤為重要。劉根平注意把南山區的歷史溯源到1700年前東晉王朝設立的東宮郡後,南山乃至香港和深圳歷史文化之根的形象,便躍然紙上、駐人心田。

原點性:不忘初心,才能不枉此行。從原點出發,就是不忘初心。原點是戰略,教育系統變革的方向不能背離系統的願景、特質和核心價值觀;原點是需求,教育系統變革要依據顧客需求去變。所以,一端是系統需求,一端是顧客需求,原點性思考就是系統變革必須依據兩個需求進行,劉根平主導的變革一刻也沒有離開原點性。

階段性:階段性思考本質上是一種結構性思考,當把自己放在一定階段上思考的時候,就會更加清晰自己的使命、擔當和方向。劉根平依據歷任教育局長的任期以及取得的主要榮譽來劃分階段,把自己放在“追求教育內涵、探索教育國際化”的第五階段上並確立自己任期的願景:“打造人民滿意的南山品質。”

並行性:並行性思考,就是“既要也要”的思考。

引領性:引領性思考就是“取法乎上”的思考。

賦能性:劉根平認為,管理、制度、教研要為教師賦能,成就教師精彩,把教師職業從一種謀生的手段,轉化為一種把品味幸福、服務學生和完善自我作為“職業理想”的事業。

02【書中之索】

“專業取向|轉變思維體系、話語體系和行為體系”

教育是一種專業,必須有教育內行的思維來思考問題,與同行對話,做真正符合教育規律的事。

“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同時,“只有當我們清楚知道教育中哪些是不能改變的時候,我們才能知道哪些是可以改變的。”

在劉根平看來:

轉變思維體系,就是要實現才由戰術思維向戰略思維的轉變,由人治思維向法治思維的轉變,由習慣思維向創新思維的轉變,由經驗思維向理論思維的轉變,由片面思維向系統思維的轉變......

轉變話語體系,就是提倡與教師、學生、家長交流時,講真話、實話、家常話,要學會聆聽、多討論、常對話......

轉變行為體系,就是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按規則行事;就是要改變課堂教學的行為和教育方式,構建學習共用系統;就是要經常調查和預測社會需求,用有需求、有特色、有品質的服務來吸引學生、教師、政府、社會的關注和投入......

03【書中之夢】

“為未來畫像|讓每一所學校都優質、讓每一位教師都精彩、讓每一個學生都幸福”

每個教育人都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每一任教育局長也都有自己的教育願景。

有學者曾經説過:“沒有理想的教育者就不可能有追求卓越的精神,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著激情、詩意和活力。”

作為學者和領導者兼融的劉根平從“真理、理性、價值”三個維度,來思考和描繪南山的教育夢。

真理,即對教育本真的認識;

理性,即能對教育進行理性分析,明白實現教育本真的策略和方法;

價值,即堅守心中的教育信念,做出選擇並努力追求。最終集大家的智慧,確定了南山教育的理想:“讓每一所學校都優質、讓每一位教師都精彩、讓每一個學生都幸福。”

04【書中之的】

“定義標準|打造人民滿意的教育品質”

2011年初,我從《辭海》中的品質定義:“産品或工作優劣的程度”出發,對學校品質進行了描述和敘述,文章發表于《人民教育》(2011.2)上,自認為是品質研究的學者之一。

當看到《南山教育行思錄》》中劉根平關於品質的描述和敘述,確實讓我看見了另一扇窗以及窗外更學術化的世界和更美麗的風景。          

劉根平從品質的英文“guality”解釋出發,對品質進行了全面演繹和推理。

“guality”本指某一給定實體的性質,只描述事實,不做價值判斷和好壞區分。隨著使用語境的變化,品質定義中出現了價值判斷的成分,使品質有了評價的意義。

2005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發佈的全民教育全球檢測報告中指出:“品質決定了學生學習收穫的多少和好壞,決定了他們所接受的教育能給他們帶來多大的益處。”所以,“教育主體生存和發展需求”是提供教育質和量的潛在力量和最終極落腳點。同時,“社會進步的勞動力和成果的需要”使高品質教育的結果從可能轉變為現實,“教育資源配置的效率”為提高品質提供人力、物力等條件支撐。

劉根平説:“品質是一個綜合概念,不僅是一個教育結果,而是包括環境、資源、學業、文化等全部要素的連續全面的創造和監控的過程,是一種教育哲學和教育美學。”

劉根平認為,教育的品質標準有宏觀、中觀和微觀幾個層面,但無論哪一個層面,都要對標國際標準,用發展的眼光做好頂層戰略設計並以此來謀劃長遠持續發展。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劉根平把“打造人民滿意的教育品質”確立為其行動目標,圍繞“國際化、資訊化、均衡化、素質化和個性化”,實施品質攻堅十大行動,包括:教育概念更新、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和校園建設、職業、民辦、幼兒教育優質協同發展、深化推進科研教革、品牌學校打造與推廣、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工程、高中特色化發展、教育資訊化管理與應用、教育國際化推進等。

“一個人確立自我發展性目標的過程,事實上也是脫離世俗評判標準,建立自我評判標準的過程。”

05【書中之策】

“先手棋.組合拳.制高點|‘黨建+督導’、集體化辦學、振興北部片區......”

任何區域的教育要能快速發展、領先發展和持續發展,都需要下出先手棋、打出組合拳、搶佔制高點。

劉根平主政期間,南山區有不少精彩之筆:在深圳率先成立教育督導委員會,首創學校“黨建+督導”模式;在深圳率先推出“榜樣教師計劃”,讓榜樣成為區域教育的最直代言;在深圳率先引入“偉大原著”培訓項目,不斷“搶佔教育國際化的制高點”;形成集體化辦學品牌的特區經驗:從組建具有共同基因的“加入型”教育集團的1.0時代,到組建母校孵化新校的“內生型”教育集團的2.0時代,再到強調各成員校內部共生共用的“複合型”教育集團的3.0時代。

完成區域優質均衡發展的歷史重任:通過巧對六張牌:“與大學聯合辦學凸顯品牌、成立聯盟校、進行九年一貫制探索、新建學校、高中易地重建、聯合優質企業和學校辦學”,採取七大行動:“加快新建和改擴建學校建設、打造新優質品牌學校、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北部流動、提升學校發展內涵和提升教育教學品質、促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推動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協同發展、推動民辦教育優化升級”,促進了南山教育的南北優質均衡。

06【書中之眼】

“重塑時空|教師宣言”

《南山教師宣言》是《南山教育行思錄》一書中溫暖、清澈和明亮的書眼。

烏申斯基説過:“在教育中,一切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性格才能成就性格。”

圍繞“喚醒教師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讓教師體會到職業的尊嚴與歡樂”,有比列出“幾個不準”的負面清單更好的辦法嗎?

2010年,新加坡教育部28000名教師共同勾畫出教師團隊的願景:“引領、關懷、啟發”,希望通過願景宣言,讓教師更專注于為未來目標而提升專業水準;

2013年,劉根平決定發佈《南山教師宣言》,明確教師肩負的責任和使命,使其樹立堅定的職業理想信念,同時也向社會做出教師的莊嚴承諾;

2014年,深圳市教育局發佈《深圳教師宣言》;

2016年,教育部發佈《人民教師誓詞(徵求意見稿)》。

如今,在各種場合的教師宣誓儀式,已成為教育系統一條亮麗的風景線!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本書,而評書就猶如品茶,茶靜,茶凈,茶鏡, 品的是茶,靜的是心。”

以上書評,草草而成,難免挂一漏萬。其實,書中精華遠非這些,值得我們不斷用心研讀。

四、【聯繫】

“追求成為教育家型局長是每一位教育局長的人生理想。”

長期以來,我國對“校長髮展”的研究要弱于對“教師發展”的研究,而對“教育局長髮展”的研究又要弱于對“校長髮展”的研究。

而對“教育局長的核心素養、‘教育家型局長’成長的路徑和方法”等相關研究則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説是幾乎沒有。

筆者淺見:

“領導力”是“成長中的教育家型局長”成長的基礎。

領導力的本意是領導者的共同特徵,因而也是“成長中的教育家型局長”成長的基礎。

有人認為領導力是職位,似乎只要當上了領導,就有了領導力,但我們看到因為“世襲制”(如一些私企)或“錢權交易”而當上的領導,未必有領導力。

有人認為領導力是能力,似乎只要有了能力,就有了領導力,但我們也看到一些有某個方面能力的人,未必有領導力。

那麼,什麼是領導力呢?

北京大學教授劉瀾先生認為:“領導力是行動,是帶領團隊實現目標的行動,是動員群眾解決變革性難題的行動,而職位和能力只是領導力的資源。”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成長中的教育家型局長”總是從行動開始,都有改造自我的能動性。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幾次改名的故事,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段美談和佳話。

原名陶文浚的陶行知,因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知行合一”論的影響,19歲時給自己改名“陶知行”,喻意“認識先於實踐”。

之後,他逐漸認識到“行”的重要性,提出“行是知之始”,於是在43歲時,又改名“陶行知”。

再之後,他又認識到,“從行到知”只是第一階段,再“由知到行”又是更高階段,於是寫了一首小詩:“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當然,領導力也並非領領導者所獨有,任何人只要開展行動,就在培養自己的領導力。“成長中的教育家型局長”總是用行動來解決教育中的變革性難題,這也是教育局長領導力的核心。超越“世俗”和“功利”是“成長中的教育家型局長”堅持的底線。依據美國社會學家默頓“角色叢”的理論來觀察教育局長,會發現:教育局長在政府系統、教育系統和社會系統中擔任著行政管理者和執行者、教育領導者和管理者、社會期望者和服務者等多種不同的角色。其中起主導性作用的角色是什麼呢?

國內著名教育學者、原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北師大教授張志勇先生認為,“教育領導者”的角色是教育局長的主導性角色,其他角色都是輔助性的角色。

按照張志勇先生的觀點往下追索,仿佛能感覺到:“受政府委託領導和管理好區域教育事業所需‘必備的政治品格’和‘關鍵的教育領導力’”應該是教育局長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

反過來,教育局長的核心素養也會反映在“政治、教育、行政和社會”等不同的維度上。

而要成為“教育家型局長”,需要從哪些方面來努力呢?

張志勇先生認為,最基本的標準有四條:1.超越“世俗”和“功利”;2.有鮮明的的教育主張;3.有深刻的教育洞察力;4.真正愛孩子。

其底線是超越“世俗”和“功利”,教育局長對教育看得越遠、理解越深,與“世俗”和“功利”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就越大,對自己的挑戰性也就越強。

“情懷”而非“情商”是“成長中的教育家型局長”發展的原動力。

一般認為,在領導和管理中,“情商”的重要性要高於“智商”,那是對一般的教育局長而言的。

我們分析一下就能明白,教育局長解決技術性問題需要“情商”,也需要一部分“智商”,但解決變革性難題則需要“智商”,所以,對“成長中的教育家型局長”而言,“智商”的重要性要高於“情商”。

“大學雖已遍天下,世間再無蔡元培。”

雖然蔡元培先生的黃金年代是在北京大學度過的,但蔡元培還是孫中山先生邀請和任命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首任教育總長。從蔡元培先生的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教育家”需要的極高“智商”。

“成長中的教育家型局長”的發展,需要原動力。這種原動力可能會是世界眼光、自由精神、創新意識、教育慧根和人文情懷等,其核心應該是人文情懷。我的老鄉嚴華銀教授認為,這種“情懷”,常常表現為高尚、大雅、正能量和動力十足,一旦形成或者成型,就會如同永動機一樣為教育局長的生活、工作和事業追求提供勃勃生機和源源不斷的發展潛力。

五、【尾聲】

“不知為什麼,我的文章喜歡在詩或歌中開始,也喜歡在詩或歌裏結束。”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不經意中,從腦海裏跳出了幾句淩亂的陶淵明的詩句,讓我好一陣恍惚。

恍惚間,我依稀看到劉根平主政南山教育期間,行思在“創建世界一流教育和追求成為教育家型局長”這條神奇天路上的背影!而耳邊又仿佛響起從遠處呼嘯而過的高鐵上飄來的歌聲:

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

帶我們走進人間天堂。

南山荔枝蜜桃會更加香甜,

幸福的歌聲傳遍四方......

郭其俊2021年11月18日于深圳

【作者】


郭其俊:中國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名師工作室聯盟副理事長,深圳市福田區教科院院長、教科院及附屬學校黨委書記,知名教育專家,著名特級教師,首批正高級教師,曾任南京市鼓樓區教育局副局長、南京市寧海中學校長等職,是全國中小學百名優秀明星校長,深圳市首位”百萬年薪”公立高中校長和公立教科院院長,也是《人民教育》2014年向全國重點推介的高中校長。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