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利用“每月一事”成就好習慣 做實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牟正香 | 時間: 2022-08-19 | 責編: 曾瑞鑫

宜賓市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圍繞“四大任務”要求,提升城鄉教育供給水準。怎麼才能提升城鄉教育供給水準呢?筆者認為,就是打造城鄉共同體,培養孩子一生有用的好習慣。

新教育“每月一事”就是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均可以“每月一事”項目為路徑,讓校園裏的每一個學生,自律自知,讓“每月一事”既帶領學生養成一生有用的良好習慣,又促進學校教師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風。追求教師發展帶動學生發展,學生發展證明教育水準的提升。

一、“每月一事”新捷徑

學校為什麼選擇“每月一事”呢?

一是“教育就是養成習慣。”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指出,少年若天性,習慣如自然。著名教育家葉聖陶主張:“教育是什麼?就簡單方面講,只須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英國教育家培根也指出:“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務必努力求得好習慣。”

好習慣之於每一個生命個體自主發展、終身發展、社會發展的價值,已是業內外的共識。但是,光有共識,沒有行之有效的舉措,還是難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尷尬。

二是“沒有規矩, 不成方圓”。為了保證人們的正常生活,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法律,與此同理,在學校要成為合格的小學生,最基本的就應該遵守《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新版《守則》對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學習習慣、勞動習慣、守法習慣、尊長行為、誠實行為、鍛鍊習慣、規則習慣、勤儉、勞動、環保習慣等都作了明確要求。但再好的《守則》也只是一個綱領,要轉化為行動,需要學校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進一步細化、指導,開設相關課程,傳授具體技巧和方法,讓孩子更加健康安全地成長。

三是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陶行知研究會會長、新教育發起人朱永新教師提出“每月一事”12個主題(節儉、守規、環保、公益、勤勞、審美、健身、友善、好學、感恩、自信、自省),每個月一個主題,重點培養一個習慣,一年12個月,培養12習慣,這恰好切中了我校新集體建設“習慣”培養這一穴位。

就因為這樣,城鄉教育完全可以選擇“每月一事”。旨在通過學校、社會、家庭的協同努力,讓學生在每一個月中重點地培育、養成一種終身受用的習慣。

二、“每月一事”真行動

學校是怎麼做“每月一事”呢?

(一)頂層設計,目標導向引習慣

“每月一事”,開創了學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形成了學校德育工作的新特色。

首先,學校行政和課題研發組在“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習慣”理念引領下,不斷提煉影響人一生發展的核心習慣要目,篩選與完善“每月一事”項目的主題與專題,對“每月一事”的總體架構進行頂層設計,確保“每月一事”項目的研究與實施才不迷失去方向。

K[FBN_YTJ0(Y%[FK}A~ONQQ.png

其次,大隊部根據“每月一事”總體架構,圍繞學月主題,研究每月主題活動的開展方式,以及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和途徑,構建開放的、生成性的、充滿生命力的“每月一事”項目之課程體系,梳理學校的各種儀式、慶典、主題班會等各種活動,融合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等,整合多方相關資源,每月開展一個主題教育活動,通過明確有序的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從把教育生活變得完整而幸福入手,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促成人格建構,創造幸福完整的人生。

課程的實施靠教師,需要教師擔當起責任,顯現學科的魅力,追尋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保證課程在課堂上的精確落實。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的最小單位,課程需要以班級教學才能實施。因此,教導處、學科組以班級為單位,充分發揮學校主課堂、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把習慣的養成落實到課堂、課程中,以培養學生閱讀習慣、觀察習慣、熱愛生命的習慣、藝術欣賞習慣、感恩習慣等為目的,既體現學科魅力,又整合養成的習慣,讓“每月一事”項目得以順利實施。

(二)以身作則,教師示範培習慣

宜賓市敘府實驗小學與敘州區雙龍、普安中心校及五友路小學作為共同體發展,在“每月一事”項目的實施的過程中,追求教師良好習慣的養成,來帶動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就拿“每月一事”之“自省”習慣的養成來説,我們首先要求的是教師在觀察、記錄中養成善於反思的習慣。

為此,在新學期開學之初學校對教師進行課程培訓時,特別強調平時多觀察與記錄,注意積累資料。結果很快發現,並不是有了過程性資料,就能養成反思的習慣。當學校佈置最需要運用“反思”才能完成期末敘事時,老師們情緒波動非常大。

有的説,馬上期末考試了,怕成績拿不上去。

有的説,我一人教幾個班,要寫幾百份生命敘事,哪有這麼大的能耐?

有的説,從來沒見過怎麼做敘事,我不會做!

還有的根本不相信這種所謂“反思”、所謂“敘事”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老師們反響這麼大,學校召開教師大會,從“反思”入手分析,讓大家從自己遇到的問題開始“反思”,談談自己遭遇的真實困難:

有老師説,自己只是按學校要求在平時工作中收集了資料:隨時給孩子照相,隨時記錄孩子學習、生活中的事情。但是有了這一大堆資料,卻不知道這些資料在生命敘事課程中如何呈現?

有老師説一學期班上發生過許許多多的故事,在短短的一節課敘事中,到底選擇什麼樣故事來講呢?

怎麼辦?

城鄉共同體牽頭學校校長針對老師們真正遭遇的困難,身先士卒、以身作則,親自選擇眾所週知的事來給每一位老師寫生命敘事,肯定讚揚老師這學期的成長,期許繼續如此,爭取更好的表現,並提煉了頒獎辭,舉行敘事研討活動。活動中,校長為每位教師聲情並茂地朗讀頒獎辭,為每位教師生命頒獎,定格了老師們生命的精彩綻放。老師們看到了自己的成長,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潛能,那種內在的價值感,自我實現的成就感被真正激發了,心甘情願地為每位孩子寫了生命敘事,讓每個孩子都得到了屬於他獨一無二的生命獎。

就這樣,我們的老師在“每月一事”工作的推進中,改變著自己的工作作風,學會了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的反思習慣,學生在老師的期許中,不斷爭取更好的表現,養成終身受用的好習慣。

(三)家校共育,父母陪伴養習慣

“每月一事”項目的落實與推進,不僅僅局限于學校範圍內,嚴格來説,孩子的好習慣更多的是始於家庭。家庭就是一個小社會,家庭成員的思想、言論、行為相互影響度非常高,家庭成員的品德修養、行為方式 、人際效等將是孩子養成好習慣最直接、最日常的“原型教科書”。因此,我們在“每月一事”推進過程中,充分關注、挖掘家庭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堅持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合作共建,相通相融,解決孩子好習慣養成過程中出現的困惑與問題,最終實現教師與家長在培育孩子好習慣的過程出遇見最美的自己。

如在九月“快樂閱讀”中,學校邀請學生父母參加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帶動更多的父母與孩子一起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小書蟲”班的夢潔,因為爸爸是個麻將迷,經常泡在麻將館裏,為此夫妻兩鬧矛盾,更沒人管孩子,導致乖巧的夢潔學習、情緒等多方面的障礙,因而自卑起來。

在城鄉共同體學校組織交流“親子閱讀”的感受與體會時,班主任特意請來了夢潔的爸爸媽媽。活動中,一位爸爸談到,自己以前很愛玩麻將,孩子上了一年級,必須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於是丟掉了自己的“最愛”,每晚陪孩子學習。孩子做作業時,他們就關掉電視在旁邊看書,孩子做完作業後認真檢查、簽字,然後和孩子進行親子共讀。另一位媽媽説:她以前也是個不愛閱讀的人,寫文章也一直是自己的短板。兒子上小學後,按照老師的要求,每天陪兒子親子共讀,漸漸地,她和兒子愛上了閱讀。兒子現在每天都會給父母閱讀20分鐘,父母再給他閱讀10分鐘。看到被閱讀過的一本本書,心裏很有成就感。

這次親子共讀交流活動中,夢潔爸爸媽媽雖然沒發言,但回去以後晚上再不出去打牌了,每個週末帶著小夢潔逛書店,與孩子一起做繪本故事書,寫寫繪小日記。現在,夢潔每天都面帶笑容走進教室,上課敢舉手發言了,下課能和同學們玩遊戲,並通過媽媽把作業從QQ裏發給老師,與老師直接交流。

三、“每月一事”共成長

學校“每月一事”,因教師的改變,學生也日顯改變。

在“每月一事”之 “自信──培養孩子卓越口才”中,班級進行了“講故事比賽”。“丁香花”班的齊齊靦腆、內向,從不在班級發言。比賽前一晚,他媽媽打電話告之班主任:孩子準備好了故事卻不敢報名講。班主任與孩子溝通後,讓孩子在電話裏講一遍故事。講完後,老師就告訴他,故事很好聽,同學們一定會很喜歡,還教給他練習大膽的方法。就這樣,孩子站到了講臺上,精彩的講述贏得了最熱烈的掌聲。齊齊笑了,越來越自信了。

孩子習慣養成離不開父母。父母深度捲入“每月一事”中,不僅創造了教育的奇跡,也創造了家庭幸福的奇跡。

如:“小腳丫”班豪豪,因父母長期不和而吵架,爸爸在他眼裏就是一混蛋。他叛逆、暴躁、不合群,遇事大吼大叫甚至拳腳相加的壞習慣隨時顯現。

在學校“每月一事”之“感恩”主題的親子文藝表演活動時,學校特別邀請豪豪父母與孩子一起表演。

父母和孩子一起排練節目,家庭生活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因為這個忙工作而極少陪伴孩子的爸爸,發現陪伴孩子成長,與工作一樣幸福。他樂此不疲地參與到親子活動中,參與到學校“每月一事”的教育生活中,成了班級的榜樣爸爸。在表演時,父子倆得到全校師生最熱烈的掌聲與歡呼聲。

沒想到,長期“每月一事”浸潤的結果,就在這個時候開出了一朵花來:這個活動就成為了豪豪人生的轉捩點,他開始崇拜爸爸,親近爸爸,在班級生活中也變得開朗、自信、合群……他的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在不斷養成,而壞習慣在“每月一事”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得到矯正。他爸爸更是感激地説,是學校還給他一個可愛的孩子,是學校給了他一個幸福溫暖的家。

如今,“每月一事”刷新了辦學品質。宜賓市敘州區以敘府實驗小學為龍頭的城鄉共同體學校做了七個輪迴,每一年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深化,改良,推陳出新,引導學生的習慣養成螺旋式上升,受到各級主管機關肯定,也得到了社會認可,老百姓的高度讚揚,學校成為了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

如今,在“每月一事”工作的推進中,老師們不斷改變著自己的工作作風,學會了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而不只是盯著考試分數,引領學生們正在用好習慣去替代壞習慣;父母也越來越支援學校新教育活動,願意深度捲入到“每月一事”活動中,和孩子共同生活共同成長,陪伴孩子養成一生有用的好習慣。

如今,我們的孩子更是茁壯成長。他們自信、陽光、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獲大獎:如朗誦比賽、講故事比賽等獲市一等獎;他們演出的戲劇《夢眼》在四川省第十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中榮獲第一名,被推薦到教育部參加全國第七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這些都是閱讀的體現,又是當下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再現,更是在“每月一事”中養成的良好習慣的綜合綻現。

作者:牟正香  宜賓市敘府實驗小學黨支部書記 校長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