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教育社團與中國教育現代化”學術會議召開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2-08-18 | 責編: 曾瑞鑫

為促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22年8月14日,由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歷史與文化研究院與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教育學院共同主辦的“教育社團與中國教育現代化”學術研討會如期召開,受疫情影響,本次會議採取線上會議的方式。

此次會議,共有來自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中山大學、西北大學、江南大學、湘潭大學、南京曉莊學院、井岡山大學、山西師範大學、重慶師範大學、福建教育學院等單位的11位學者發言,有來自北京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揚州大學等眾多高校的師生和中小學一線教師、相關出版機構100余位人員參會。

image.png

(圖為會議召開儀式)

會議伊始,由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于書娟博士主持。于書娟首先對與會人員表示了歡迎,並介紹了會議召開的背景與主旨。她指出,此次會議,既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儲朝暉研究員主持的“中國教育社團史”大型學術叢書業已出版近半之際召開的一次交流總結會,也是該套叢書順利完成出版的一次深入推進會,是一次希望借此帶動教育學界關注教育社團在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做出的重要貢獻的宣講會,更是一次促進當代教育社團健康發展與國家教育治理體系的經驗借鑒會。


image.png

第一場有三位報告人和點評人。首先,儲朝暉作了題為《教育社團的歷史作用與現實發揮》的報告。作為“中國現代教育社團史”叢書的總主編、《中國現代教育社團發展史論》的作者,儲朝暉指出社團是現代社會中多種因素凝結的結果,繼而從三方面闡述了為何編撰《中國現代教育社團史》。儲朝暉認為,教育社團,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的組織者、謀劃者、促進者、評估者,在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發揮了倡導、引領、組織、管理、評價等多重功能,因此,對中國現代教育社團發展史進行研究,可以為當今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歷史借鑒和智慧資源,為今後教育智庫的發展提供有中國實踐基礎的歷史參考。

井岡山大學的梁爾銘教授在點評中特別指出,在現階段進行中國現代教育社團史的研究恰逢其時,一是資料查閱與蒐集更加便利,二是受過大量嚴格學術訓練的年輕學者已經成長起來。

中山大學的曹天忠教授作了題為《中國社會教育社與民國社會教育發展》的報告,他對中國社會教育社的主要教育活動與貢獻進行了簡要介紹,強調對於中國教育社的研究,既應重視社內內史,也要強調社內外之間的聯繫,加強社會教育與社會建設之間關係的研究。

福建教育學院的周志平老師在點評中提出,教育社團之間的橫向互動與聯繫非常重要、值得研究,中國社會教育社注重社會教育的組織制度建設、實驗區實驗研究與探索,並最終提出大社會教育觀,值得借鑒。

北京師範大學孫邦華教授作了題為《“除文盲,作新民”——晏陽初主持下的平教會與中國平民教育運動的展開》的報告,他通過自己從事晏陽初和平教會史研究的緣起入手,強調注重圖文結合研究《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史》的構思,並用國之重器概括了晏陽初及其主持下的平教事業。于書娟對孫教授的報告進行了點評,同時,也就第一場的發言和點評進行了簡單總結。她指出,第一場的三個報告,具有非常強的關聯性和對話性。社會教育、平民教育、通俗教育、鄉村教育是幾個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的詞彙,近代中國教育社團之間雖然在事業主旨和重心上有所側重,但殊途同歸,都秉持了教育救國的理想,希望通過彼此聯絡與支援,共同推動中國新式教育的發展與新型國民的培養。

在第二場共有2位報告人和2位點評人。首先,南京曉莊學院王文嶺副教授以《近代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推動力——新思想、新概念、新人物》為題進行了報告,他認為,中國教育現代化的訴求,主要指向的是世俗化、科技化和普及化,這是一個需要社會力量發揮作用的新時代,而中國現代教育社團的出現,就是回應這種新時代需要的一種新力量。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介紹了中華教育改進社的成立及其發展史,特別是其中涌現出的新思想、新概念與新人物。

湘潭大學的李永春教授認為,用“三新”來談中華教育改進社成立的動力是非常準確的,並從組織和人員兩個方面,對新力量做出了自己的解讀。

山西師範大學的李高峰老師以《華美協進社與中美教育文化交流》為題進行了報告,她首先指出了自己所研究的華美協進社相較于其他教育社團的獨特性,並對其創立背景、主要宗旨、組織結構、成員構成、社務開展、主要貢獻等內容進行了介紹,還特別探討了如何看待社團中的名人效應問題。

西北大學的副教授陳克勝博士對李高峰老師的報告和專著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也就手稿資料、社辦雜誌與英文資料的蒐集與利用、同類社團的比較研究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與建議。

當天下午,會議進入下半場。在第三場,共有3位報告人和點評人。首先由李永春教授做了題為《少年中國學會對中國近代教育發展的影響》的報告,他回顧了少年中國學會的籌備和歷史,並特別談到了少年中國學會中的共産主義派和國家主義教育派等內部紛爭及其主要影響。李高峰老師進行了點評,她認為,少年中國充滿朝氣和活力,讓她聯想到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説》,並特別指出,少年中國學會雖然存在時間不算長,但影響卻足夠大,而且,是可以從政治史、教育史、社會史等多角度展開研究的一個很好的案例。

重慶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劉小紅博士做了《中華兒童教育社——中國兒童教育現代化先鋒》的主題報告。她首先基於對社團性質、宗旨、社歌及年會議題的分析,論證了中華兒童教育社“兒童中心”取向與教育思想現代化的歷史特徵;然後簡明報告了中華兒童教育社創辦與發展、活動與影響、成就與啟示。

點評人曹天忠教授充分肯定了該選題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認為內容全面與充實,方法得當,“較已有的研究已經明顯推進了一步”。隨後,周志平老師分享了他對新安旅行團史的研究,指出了新安旅行團的産生緣起、主要內容及其對新時代開展研學旅行的重要借鑒,特別是在價值取向、學習方式、組織建設等方面對當前研學旅行的參考意義。王文嶺教授則從歷史作用、認識價值、現實意義三個方面進行了點評。

最後一場也有3個報告人和點評人。首先,梁爾銘教授以《全國教育會聯合會與中國教育現代化》為題,從全國教育會聯合會的成立、運作和貢獻三方面進行了分享,特別談到了該會在學制改革、課程標準與庚款分配方面的作用。孫邦華教授對梁教授的專著《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史》和本次報告給予了高度肯定,特別強調了他對研究史料孜孜以求的搜索整理與分析,對已有學術研究成果的持續關注,並以報告中提到的退款興學為例,提出了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建議。于書娟副教授以《用高品質的專業共同體推動教育現代化》為題,聚焦江蘇省教育會的發展與貢獻,介紹了江蘇省教育會的歷史沿革與宗旨調整、開展教育活動的內容、方式及效果,總結了江蘇省教育會的主要貢獻、主要創舉和經驗反思。劉小紅副教授從史料蒐集、線索梳理、框架結構、研究反思等方面對其專著《江蘇教育會史》進行了肯定,並特別強調了該會在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巨大貢獻與影響,早已超出了省級教育會的範圍,其教育實踐與自身命運,對理解政治與教育的關係也頗有啟發。最後,陳克勝副教授聚焦中國數學會的發展史,希望以此來窺見現代數學在中國的成長,特別強調了它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與文化價值。儲朝暉研究員在點評中,特別肯定了陳克勝在撰寫《中國數學會史》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研究素養,對史料的深度挖掘與大量直觀圖表的運用,增強了該研究的專業性與學術性。

在幾場報告進行中間,還穿插了自由討論環節。與會的老師和同學們踴躍提問,圍繞教育社團的歷史價值與當代價值、教育社團與大中小學生的發展、教育社團的會員招募與組織架構、教育社團之間的彼此關聯、教育社團與學術刊物的創辦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此外,儲朝暉、孫邦華、周志平等人也根據參會師生的問題,結合自己的經驗,圍繞教育史研究中如何處理內史與外史的關係、教育史研究對現實問題的關照、教育史研究成果的發表與認定等話題進行了交流。

最後,儲朝暉對會議進行了總結,他對本次會議的成果與成效給予了高度認可,並希望各位老師可以就會議過程中提出的新問題進一步展開探索與研究。為了便於討論與交流,會議還建立了專門的微信交流群,以便大家隨時溝通與寫作。于書娟也特別談到,通過此次會議,發現了許多教育社團中的無錫教育印記,並誠摯地向各位與會學者發出了邀請。會後,所有與會成員進行了線上合影留念。

image.png

(圖為與會成員線上合影)

(江南大學教育史團隊供稿  文:盧小雪、郭珍珍;圖:伍宇涵、張平平)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