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黃謹:學習方式的改變,是對校園文化的一種塑造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姜麗麗 | 時間: 2022-07-15 | 責編: 雷後蘭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學習中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繫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

近日,首屆“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學習活動閉幕式在雲端圓滿舉辦。本次活動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組委會、中國網教育頻道共同主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進入大中小校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哪些教育智慧可以傳承?中國網教育頻道策劃首屆“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學習活動系列報道,本期對廣東省珠海市第十六中學校長黃謹進行專訪,就上述問題進行解讀。

廣東省珠海市第十六中學校長黃謹

讓學生從老師身上感受文化傳承的力量

中國網:珠海市第十六中學在傳統文化進校園方面有哪些實踐經驗?

黃謹:珠海市第十六中學于去年9月份剛剛開辦,是珠海市香洲區最小的一所初中,學校目前僅初一年級共6個班,現在有300名學生。

新學校自有新氣象,珠海市第十六中學在傳統文化落地方面也有一些初步探索。首先,我們著手建設校園文化,在樹立“一訓三風”上,注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融合。我校校訓為“知行合一,至誠無息”,取自大儒王陽明的《傳習錄》。比如,學生如能專注學習、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也是“敬業”的一種表現。

其次,為了落實新課標和國家課程的要求,珠海市第十六中學致力於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之中。我校有一批理念先進而且經驗豐富的老師,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項目式學習有機融合,在七年級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中,語文組的老師們帶領學生前往珠海“紅色三傑”之一蘇兆徵的故居實地探訪,了解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跡,通過為革命烈士立傳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崇敬之情。

中國網:您選取了哪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校園中落地實施呢?

黃謹:珠海市第十六中學的校風是“利己達人”,鼓勵老師、學生不僅自己要站得住、行得通,也要考慮到別人能否站得住、行得通,即教學生如何做人處事,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老師的榜樣作用很重要。

學校教風取自《中庸》,“君子時中,和而不流”,“中”不是中點,其關鍵在於掌握一種動態的平衡,尋找到最合適的點;同時老師要保持“和而不流”,保持思想的獨立和主見,而不是凡事只聽校領導的安排,只有老師思想獨立,才能教出思想獨立的學生。作為學校領導層,要為老師們服務,搭建平臺,從而讓學校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此外,作為教育人,老師們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傳承、有堅守、有付出,這樣才能讓學生從老師身上感受到文化傳承的力量。

項目式學習是對校園文化的一種塑造

中國網:本次致敬活動中有哪些項目讓您印象深刻?

黃謹:在評審過程中,上海參賽的一個初中組,這個團隊的學生提出了一個探究性問題——中國共産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會址為何選在上海?同學們的思考、探究和實踐的精神令人印象深刻。團隊通過行走、探訪紅色黃浦,弘揚挖掘紅色文化的內在價值,將靜態的歷史人文課堂向動態的校外實踐延伸、拓展。孩子們近距離地接觸豐富多彩的紅色革命場館,行走過程中集觀察、記錄、提問、探究、感悟于一體,在行走中學會多角度觀察、生成體驗與思考,增強歷史認同和情感認同,使紅色基因融入血脈,紅色歷史從老建築中走出來,融入生活中的日常,大大增強了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中國網:“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學習活動強調項目式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對學生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黃謹:項目式學習的一大特點在於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只有在這一基礎上,學生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出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提升各種能力和素養。

在以往考試中,往往側重於知識點的考查,落實新課標則需要注重情景化的教學,這就促使老師們轉變教學觀念,在真實情境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中國網:您認為項目式學習方式對於塑造校園文化有哪些影響?

黃謹: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的變化,學習方式的改變,本身就是對校園文化的一種塑造。比如,傳統的課堂文化強調“老師講、學生聽”,強調遵守紀律,而項目式學習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夠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教師更多的是學習的引領者、陪伴者,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因材施教。這種學習方式背後的教育思想,恰恰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教育思想是吻合的。

中國網:項目式學習對老師有哪些挑戰?

黃謹:項目式學習對教師團隊要求比較高。首先,老師需要認同項目式學習的理念。其次,項目式學習需要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對跨學科知識進行整合,對老師的課程研發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基礎教育取之不盡的源泉

中國網:您認為“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學習活動有哪些特點?

黃謹:從內容維度上説,這一活動聚焦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上,既是熱點,又是亮點。“致敬活動”將項目式學習與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相結合,別具匠心。

從學習方式的維度上説,相較于講授和灌輸,項目式學習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其中一個大學生項目中,組長帶著組員實地探訪家鄉尚未被挖掘和宣傳的革命事跡,既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又宣傳了家鄉、開發了家鄉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旅遊文化資源,實實在在地為家鄉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從活動設計的維度上説,此次致敬活動搭建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打通了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不同的學段,展現了不同學段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很有廣度和深度。

中國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哪些教育智慧值得傳承?

黃謹:比如,孔夫子因材施教,培養出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師説》中“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傳達出一種師生平等的觀點。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能夠汲取非常多的智慧和營養。未來,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助於規模化地實現這些先進的教育理念。

中國網:您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是什麼關係?

黃謹: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基。

中國網:您認為在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中為什麼專門舉辦“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學習專場活動?

黃謹:“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活動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主題,開展了指向核心素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創新實踐,以5C核心素養中“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為出發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審辨思維、創新素養、溝通素養與合作素養,為大中小學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搭建了一個成果展示與交流的平臺。這一專場活動意義深遠,能夠引領大中小學生在體驗、理解、感悟、踐行、傳承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見證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力量,探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當代智慧,用項目化學習鑄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魂,培養具有中國精神、文化自信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文/姜麗麗)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