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張浩海:教育是文化的一種“生命機制”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姜麗麗 李天琦(實習生) | 時間: 2022-07-14 | 責編: 雷後蘭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學習中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繫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

近日,首屆“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學習活動閉幕式在雲端圓滿舉辦。本次活動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組委會、中國網教育頻道共同主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大中小校園有哪些關鍵點?項目式學習在區域整體落地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中國網教育頻道策劃首屆“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學習活動系列報道,本期採訪了甘肅省張掖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張浩海,對上述問題進行解讀。

甘肅省張掖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張浩海

張掖市建設“四大基地”,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

中國網:張掖市作為絲綢之路上一座璀璨的歷史文化名城,積累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那麼,請問張掖市教育部門主要從哪些方面促進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的實施?

張浩海:目前,張掖市將深厚的文化積澱與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相結合,加強思政課改革創新,著力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四大基地”建設,包括以保護祁連山、黑河濕地為主題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青少年教育基地”、以弘揚紅西路軍精神為主題的“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基因傳承教育基地”、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以弘揚艾黎精神為主題的“青少年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國際主義教育基地”。

我個人認為,教育部門重在“定規則、搭平臺、建機制、搞服務、抓監管”。具體來講有六點:一是系統謀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工程,做好設計和規劃。二是協調宣傳、文化等政府部門、群團組織、家庭和社會各界密切配合,共同推進。三是加大師資培養培訓,打造一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師資隊伍。四是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建好資源和平臺。五是完善評價和督導機制,定期開展評估和督導。六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研究,為學校和教師提供專業服務和指導。

中國網:推進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應當把握哪些關鍵點?

張浩海:我認為要把握好“進什麼”和“怎麼進”這兩個問題,主要有四個關鍵點。一是要符合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特點,分學段有序推進。二是不能獨立於課堂和課程,要有機滲、透融入各學科課程和教學。三是立足地域文化,挖掘、用好本土化的優秀文化。四是注重系列化、系統化設計,避免隨意性、碎片化。

中國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羅萬象,除了剪紙、吟誦、皮影等載體的文化之外,還有哪些形式的文化適合進校園?

張浩海:適合進校園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式非常豐富,主要包括有傳承價值的物質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如傳統節日習俗、中華傳統美德、漢字漢語、古代文學、書畫藝術、傳統體育、中醫中藥、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中華民族精神等等。此外,一些具有民族特色、鮮明本土特質的優秀文藝、體育項目也很適合進入學校。

教育是文化的一種“生命機制”

中國網:隨著我們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國人的文化自信也隨之增強,在此背景下,您認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進校園有著怎樣的作用和意義?

張浩海: 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就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對於引導青少年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這是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的基礎性工程,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中國網:“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學習活動對於傳承地域文化有何作用?

張浩海:教育是文化的一種“生命機制”,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教育,文化的保存、延續和發展有賴於教育的傳承、溝通與創新。地域文化對於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最終要落實到具體的實踐當中。本次“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學習活動(以下簡稱為“致敬活動”)對保護、傳承、弘揚地域文化的實踐化、具體化有很好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學習活動為教育改革提供全新視角

中國網:請問您在首屆“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學習活動中,您主要負責評審還是點評工作?

張浩海:我在“致敬活動”中承擔的是中學組評審工作。

中國網:本次“致敬活動”活動中哪些項目令您哪些印象深刻?

張浩海:我參與評審的12個項目中,有2個項目印象比較深刻:一個是50號團隊的《汲取中醫智慧,對症環保難題》,另一個是281號團隊的《運用中國傳統礦物顏料進行敦煌壁畫現狀臨摹研究》。這兩個項目的優點是突出問題導向,選題新穎聚焦,研究切口較小,成果呈現鮮明,團隊合作效果好。

中國網:作為張掖市教育局教科所所長,您在推進項目式學習在區域整體落地的過程中,面臨著怎樣的困難和挑戰?

張浩海:區域整體推進項目化學習,最大的困難和挑戰來自於考試評價。不是説老師不想改變,而是因為老師要面對考試和評價,項目化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但在短期內對學習成績的提高並不明顯。令人欣慰的是,目前的考試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考查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試題不斷加大,項目化學習的優勢日趨凸顯。

中國網:您如何評價“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學習活動?

張浩海:本次“致敬活動”意義深遠,我主要有以下三點感受。

其一,基於以“用項目化學習鑄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魂,將立德樹人內化在學習的過程中”為核心理念的“致敬”項目,無疑為當下基礎教育領域改革,特別是思政課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和啟示。昨天我問一個參賽學生:你覺得項目化學習和傳統學習有什麼區別?他回答説,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傳統學習是“要我學”,而項目化學習是“我要學”。可以説這位學生對項目化學習內涵的理解很深刻。

其二,本次致敬活動為全國範圍的大中小學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搭建了一個成果展示與交流平臺,延續並豐富了教博會“匯聚、碰撞、變革”的價值理念。

其三,本次致敬活動中,學校、學生參與度高,團隊作戰;參賽環節嚴密,規則科學;專家團隊陣容強大,權威性、指導性強。

中國網:您對首屆“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學習活動有哪些建議?

張浩海:我建議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優化和完善。

其一,將答辯時間延長一些,學生的陳述時間延長至8-10分鐘,以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陳述自己的研究。同時,也可給評委老師適當的點評時間,而非僅限于提問。點評可以給學生更多建議,以便學生進行完善和改進。

其二,有些研究項目選題不聚焦,切口太大,成果的呈現比較單一,多為實踐性成果,理論性成果總結提煉不夠。可考慮協調專家或指導教師對研究進行指導,提升研究品質。

其三,進一步加大宣傳,提升活動的知曉率,讓全國各地更多的學校、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讓更多的學校、更多的學生共用研究成果。

中國網:您對未來教博會關於整個中國教育的助力與支援活動有怎樣的期許呢?

張浩海:教博會已成為基礎教育創新發展的中國經驗的展示、交流和推廣平臺。我希望教博會能夠持續“匯聚、碰撞、變革”的價值理念,推動教育創新成果不斷涌流,促進優秀教育資源廣泛惠及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師、每一名學生,在創新驅動教育高品質發展發面發揮更大的引領和指導作用。(文/ 姜麗麗 實習生 李天琦)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