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六月芳菲醉,正是夏日折桂時。6月20日,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教育智庫指導,深圳市福田區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教育治理現代化背景下學校課程變革的研究與實踐”主題思享會在深圳市福田區蓮花小學(以下簡稱“蓮花小學”)舉辦。來自北京市、重慶市、長春市、東莞市等地的專家學者、中小學校長共同研討了“學校課程治理變革”這一命題,分享經驗與行動智慧,並引導雲端無數教育工作者來學習領會,共繪育人藍圖。
“教育治理現代化背景下學校課程變革的研究與實踐”主題思享會舉辦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九三學社中央教育文化專門委員會主任委員劉堅,北京市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教育學會理事吳穎惠,國家督學、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校長林衛民,中國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深圳市福田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郭其俊,東北師範大學附屬益田小學校長馬方原,重慶市巴蜀小學教育集團副校長吳倩,21世紀教育研究院南方中心主任臧敦建等嘉賓出席本次會議。
深圳市福田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郭其俊致辭
中國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深圳市福田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郭其俊致辭。他指出,剛剛落地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顯示出: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教育改革正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作為教育人要上下求索。
他表示,在深圳市福田教育倡導的“以品牌課程建設,助推學習品牌建設”的思想引領下,福田區蓮花小學積極進行學校課程的研究與實踐探索,走內涵發展之路。本場思享會,將借助蓮花小學課程治理變革的經驗,同各專家、學者、校長、教師共同探討、深度交流,致力於助推福田教育人的專業化成長。
蓮花小學校長王華斌分享“蓮花生長”課程譜係建設的故事
蓮花小學校長王華斌詳細分享了“蓮花生長”課程譜係建設的故事與經驗。他生動詮釋了蓮花小學“為學生發展奠定人生根基”的辦學理念,介紹了學校“品性教育”的育人目標,詳細闡述了近六年來帶領蓮花教師團隊,積極進行學校課程治理變革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構建起了特點鮮明的課程治理模式,不斷開創學校課程發展新格局,有效地匯聚了教育智慧和力量,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充分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實現了學校辦學的高品質發展。
王華斌介紹,“蓮花生長”課程譜係建設堅持兩翼並舉之方略。第一翼是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是基礎和保障;第二翼是以“蓮花山課程群”為代表的四大課程群,是拓展和昇華。針對第一翼的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學校以魅力課堂建設為抓手,實現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使學生從“教會、會學”轉變為“想學、享學”;第二翼的“四大課程群”則分別為“校園課程群”“蓮花山課程群”“國際理解課程群”與“家長和社會資源課程群”。
他説,蓮花小學的課程治理變革創設了多方參與的良好育人格局,精品課程成批涌現,校園學習氛圍濃厚,讀書聲、歌聲、哨聲、歡笑聲如波浪起伏,學校已然成為學生喜愛、家長稱讚、社會讚譽的區域品牌學校。
隨後,與會專家對學校課程治理變革的“蓮花樣本”進行觀察點評。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作點評分享
“關於課程治理、課程哲學的蓮花樣本,是參考價值非常高的課程樣本。”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九三學社中央教育文化專門委員會主任委員劉堅首先對蓮花小學課程改革的前瞻性給予高度肯定。他説,教育治理現代化背景下學校課程變革這樣的命題深刻而有意義,共識如何達成?意見如何表達?相互如何溝通?行動如何協調?都要在課程建設中去實踐,以做出回答。而如果這些問題能夠在課程建設中落地,所得出的實踐路徑、探索成果非常有價值。
劉堅對蓮花小學課程改革提出了兩組追問:第一,課程改革從探索願景到實現目標之間到底是什麼機制?規律性的機制能讓課程改革走得更好;第二,如何繪製蓮花小學的課程總圖景?這兩組追問供蓮花小學及與會專家研討交流。
他指出,學校課程管理逐漸從過去單向的、自上而下的路徑,轉變為多主體分佈式的路徑。只有在共同願景下,發揮每一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才有可能産生這樣的轉變。
北京市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吳穎惠與劉堅的觀點不謀而合
北京市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吳穎惠表示,“課程治理”這個詞彙,明確了課程建設中需要重新協調、重新整合的過程。治理是需要多元參與的。在教育治理現代化背景下,學校治理需要多元參與,課程治理仍需要多元參與。
她指出,在前期的課程建設中,學校教育存在著德智體美勞五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進行五育融合和學段打通是課程治理過程中需要考慮的核心要素。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強調將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強化一體化設置,促進學段間的銜接,提升課程科學性、系統性,增強課程指導性、可操作性。
在過去多年的實踐經驗下,蓮花小學打造了四大典型性課程群。在新的教育現代化治理背景下探尋課程建設的新路徑,可將四大課程群作為樣本對標《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進行梳理和歸納,總結出課程治理的原則,即堅持標準引領與實踐探索相結合、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堅持統一規範與特色創新相結合。
吳穎惠接著分析了義務教育新課程修訂的主要思路。一是堅持目標導向,二是堅持問題導向,三是堅持創新導向。進一步深化改革,既注重繼承我國課程建設的成功經驗,也充分借鑒國際課程改革新成果,更新教育理念,體現中國特色,增強課程綜合性、實踐性,引導育人方式變革,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吳穎惠最後提出了義務教育新課標的部分特色和亮點,如培養目標轉向價值觀、品格、能力方面,課程結構、學業品質標準、實施要求、學段銜接等也作出了新調整。
國家督學、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校長林衛民作深度分享
國家督學、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校長林衛民作《課程治理與課程群建設》主題分享,他表示,蓮花小學報告中提及的課程治理與課程群建設對自己啟發很大,並在分享仲介紹了本校的做法與思考。
在課程治理方面,他指出,治理相對於管理,最大的特點是共同參與,需要研發“領導者-領導者”的行為模式,而不只是傳統的“領導者-追隨者”單一的管理模式。這就需要校長主動把課程權力讓渡給教師,在學校範圍內,圍繞著教師課程權力作出科學的制度性安排,構成教師課程權力運作的微觀政治環境,以激發教師的潛能和活力。只有在制度化的課程權力安排中突顯出教師的主體地位,並推進“多元參與”的課程行為文化,一所學校才能顯現出應有的辦學活力。
在特色課程群建設方面,林衛民強調,特色課程群是體現學校教育優秀品質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這是超越中小學學科、在課程動力系統作用下的自我突破。他從縱向、橫向視角展開,彙報了本校外語特色課程群建設的實踐,以及除了語言類課程群之外由多門課程組成的跨學科課程群、為“打造文理各學科優勢”的學科內項目型課程群的研發。
他提示各位教育者,特別要發揮課程群補充課程和課程體系不足、減輕學生壓力、滿足學生不同興趣需求、促進教師專業能力不斷發展等四方面的價值和功能。“對此,中小學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林衛民感慨,特色課程群建設任重道遠。
東北師範大學附屬益田小學校長馬方原在分享交流
東北師範大學附屬益田小學校長馬方原認為,蓮花小學在課程建設中遵循的三點原則,值得在課程治理變革中借鑒。第一是課程設計體現了以兒童為中心,聚焦兒童成長與發展的回歸屬性;第二是建構了自己學校獨特的“課程譜係”;第三是以一種關聯與整合的狀態開展課程治理與實施。
馬方原以本校開展的動物園課程為例,闡述了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具體做法,並對本校在閱讀、體育課程建設上進行的有益嘗試作了分享。
他介紹,東北師範大學附屬益田小學構建了“益童閱讀”課程。課程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閱讀水準,設計了“基礎閱讀-提速高效識字”“起步閱讀:分層繪本閱讀”“經典閱讀:各年級古詩詞背誦”“保底閱讀:教科書中的書目”等內容,並開發了1-6年級保底書目。
體育課程建設上,學校目前形成了以跑步和跳繩為特色項目;體育遊戲與走班選課為年段項目;以智慧跳繩與智慧手環為診斷評價的三位一體課程框架。其中,健康跑項目作為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著力點,成果頗豐。學生在記錄圈數的同時,要以誠實守信、公平公正為原則;地圖上所呈現出的景點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深莞兩地的人文、地理、歷史知識;而各種運動場地、運動項目的距離換算,運用數學學科的知識,最終實現了德育、智育、體育全面發展。
馬方原總結説:“課程建設首先要認可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要尊重他們的選擇和體驗,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命發展高度,課程就是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開發出適合他們成長髮展的學習資源,讓兒童在課程的中央能夠茁壯成長。”
重慶市巴蜀小學教育集團副校長吳倩在點評
重慶市巴蜀小學教育集團副校長吳倩以《喚醒活力 全面而有個性成長——教育治理現代化背景下學校課程變革的實踐思考》為題展開交流與彙報。她分析了蓮花小學課程變革實踐背後的深層邏輯,即讀懂學校、讀懂教師、讀懂學生,構建了一個分層、分類、綜合、可選擇的學校課程變革譜係。
走進新時代,怎樣才能行穩致遠?教育治理現代化是答案。隨後,吳倩從本校“兒童立場”與“做的哲學”這一教育治理主張談起,著重講述了本校治理現代化背景下的課程創新實踐。
在學科課程方面,她以語文學科為例分享創新舉措。第一步,創新的“備”。系統性清理教學目標,學校讓老師們通讀1-6年級教材,發現主題的關聯性,進行綜合、分類,繪製出語文要素的關聯圖、目標系統圖,在共識中建立目標體系,是落實課程變革的基礎。此外,推行結構化的備課方式。從組織上,改變單打獨鬥、封閉的備課方式,完成從“我”到“我們”,從個人備課到團隊指揮的備課升級;從資源上,聚合提供支援,實現以學習為中心的多渠道的支撐,提供方法、測驗工具支援的備課升級。第二步,依靠課程綜合化教學新形態“教·學工作坊”,同時研發“學·教小助手”。第三步,教學評價的數字化改造。
她將學科課程整體改革經驗提煉為“化、聯、跨、展”四個字,即化國家的大政方針和政策為校本的追求,實現目標的校本化表達;聯繫學校現有的實際和資源佔有情況,做到通盤的、整體的思考,進行系統的規劃;跨界、跨學科整合場景、資源、領域進行綜合化的實施,最大限度的回歸學生的真實生活,解決問題,發展能力;展示評價學習效果,為激發內驅、激活動力提供豐富的線上線下平臺,助力每個教師的專業化成長,組織出一種讓生命增值的學術生活。
此外,吳倩還結合巴蜀小學“小館+”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介紹了教育治理現代化背景下本校的跨學科課程創新。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南方中心主任臧敦建作點評,平實深刻,有的放矢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南方中心主任臧敦建作主題點評。他指出,蓮花小學的課程體系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蓮花小學是唯一一所把國際理解教育做成課程群的學校;第二個特點是,蓮花小學的課程體系是自下而上的,即每個老師都參與生成出來的課程。他還表示,蓮花小學的課程體系體現了社會化學習、以兒童為中心、以人為本等多種教育理念,這與通識教育的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實際三方面相通。
在蓮花小學課程管理中心主任毛健薇、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林舒娜交流分享後,郭其俊最後作總結發言。
郭其俊針對會議分享內容提出三點延伸思考。他説:“什麼是課程?什麼是新課程?什麼是蓮花山新課程?在高度概括蓮花山新課程主題性、概念化、結構化的特點後,蓮花山新課程的內涵與外延仍值得我們進一步完善與拓展、定義與解讀。”郭其俊對蓮花山課程寄予厚望,期望蓮花山課程越做越優化,産生的能量越來越大。
思享會現場
(文/彭可馨 編輯/若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