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最終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養要靠教育。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無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點,如何以高品質教育賦能鄉村振興,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然而,鄉村教育目前面臨著諸如工作環境差、教師專業發展空間有限、班額大、課時滿等問題,重重困難令很多城市教育工作者望而卻步。這其中卻有一個身影,一次次朝著最偏遠山村“逆行”。在2015年退休前夕,大連交通大學理學院教授萬維明義無反顧地來到貴州省,開始了長達七年的支教教師生活。
萬維明教授在支教學校給學生上課
位於烏江江畔的貴州省銅仁市沿河縣板場鎮第一完全小學(以下簡稱“板場小學”),是萬維明教授支教的第二個學校。他在這裡待了將近三年,一邊做孩子們的支教老師,一邊做學校裏留守兒童的爺爺。在此之前,他已經在銅仁市的和平鄉中心小學(以下簡稱“和平小學”)支教了五年。萬維明的退休生活全部是在貴州大山裏度過的,這是萬維明自己的選擇,因為他從中感受到的是深深的幸福。
從大學教授到留守爺爺
視頻中的萬維明老師,比想像中年輕很多。原以為年過六十並且在退休後會主動去山區支教的大學老教授,會是“心懷天下”、頭髮半白、氣質儒雅的老學究樣子。但已屆花甲之年的萬維明卻充滿了少年氣,他興奮地向記者介紹板場小學的操場、教學樓,還有常和愛人遲曉恒去遛彎的大山。山區清新的空氣、未經人工雕琢的山路、鬱鬱森森的樹林、清澈見底的河流……萬維明享受著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無法體驗的愜意與自在。萬維明用輕鬆的語調、活潑的氣質和悠揚的口琴聲告訴記者,他的支教生活不是下鄉受苦,而是非常享受。
在山區支教7年,萬維明教授深深愛上了這片土地
1956年,萬維明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的一個教師家庭。他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以後,萬維明來到東北林業大學教書,十五年後調到大連交通大學,在這裡度過了接下來的教師生涯。2015年,萬維明在還有一年就要退休的時候,從海濱城市大連去往千里之外的貴州大山深處——和平小學支教。
在和平小學的五年,萬維明為山區帶去的不僅是自己對於教育的一腔熱血與經驗學識,還有很多社會愛心人士對學校的捐款捐物,為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盡心盡力。學校裏的青年教師也紛紛被萬維明對山區教育的熱愛與執著所打動,他身上愛崗敬業、勤奮工作、紮根山村教育、無怨無悔的精神,潛移默化地感染著青年教師。
“讓貧困山區的孩子們走出大山,通過知識改變命運。”這是萬維明自費支教這麼多年的原因。從2015年至今,萬維明支教從未收過學校的一分報酬,吃與行都是自己掏錢,並且經常給家庭困難的孩子們購買書本、生活用品。萬維明所教的班級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家人外出打工,家裏條件很困難,萬維明自己出錢出力,給學生買鞋子、買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週末的時候還到村子裏給孩子們補課。
萬維明教授和學生們在一起
萬維明對於學生的教育,是先了解,再因材施教。他充分認識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有些孩子思辨能力很強,而有些孩子可能連一些基本的加減乘除都不會。因為和平小學是一所寄宿制學校,所以學生們會上晚自習。晚自習時,萬維明會給基礎好的學生“加餐”,給他們輔導奧數,對基礎薄弱的後進生,萬維明還會在週末走進村寨,為他們補課。學生們沒有辜負萬維明的一片仁心,學生莫洪燕曾獲得海峽兩岸杯銅仁地區預選賽一等獎第一名,後進生們也在萬維明循循教導下成績日益進步。
在和平小學支教五年後,萬維明選擇了去更偏遠的沿河縣板場鎮,在板場鎮第一完全小學任教直到今天。萬維明深知農村教育的不易,在教書以外,他也在用自身的行動影響著當地教師,讓當地教師也能夠靜下心來,紮根板場,獻身教育。萬維明和同為大連交通大學副教授的愛人遲曉恒,共同引領著當地年輕教師快速成長,併為中年教師注入活力,重新激勵他們在教育上用心用力。他千方百計為當地教育水準的提升做力所能及的努力,包括邀請自己的同學——東北師範大學教授高夯,為板場小學的老師們培訓,使老師們開闊眼界、對教育燃起更多希望。
在板場小學,萬維明主動向校長提出多給自己安排課程,他不止教學生們數學,同時還負責體育、美術課程的教學。2020年,受疫情影響無法按時到校期間,萬維明不斷給學校打電話了解學校和學生的情況。與和平小學一樣,板場小學的學生也有三分之二是留守兒童,萬維明向老師們一再強調,要讓孩子們從小就樹立目標、培養遠大理想,要合理利用小學這一十分重要的基礎階段,為孩子的成長打下深厚根基。萬維明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從三年級到六年級開設了四個奧數培訓班,每週一到週四下午給四個班的孩子進行輔導,所有的輔導材料都是他自己出錢選購。除了上課,萬維明還會和他所帶班級的班主任持續交流管理班級、培養班幹部的方法和心得。無論在和平小學還是板場小學,他的身份都不僅僅是一位支教數學老師。
他人眼裏的萬教授:從新聞聯播裏面走出來的人物
“我是這樣評價我們的萬老師,萬老師是從新聞聯播裏面走出來的人物,這是我人生當中第一次講這句話,他是讓我唯一感覺到一個新聞中很完美的人、真實地出現在我的面前。”和平小學的龍梅香老師這樣説。
萬維明教授帶著孩子們做環保活動
老師和同學心中的萬老師,是個老頑童。上課時,他是學識淵博的老師;在課下,他和學生們打成一片。萬維明走在校園裏,身邊總會有很多學生圍著他轉。他為學生理髮,在學生生病時,憑藉自己曾做過赤腳醫生的經驗幫學生治病,他不僅是孩子們的老師,更是孩子們的爺爺。
和平小學的張慧老師説,萬維明初到和平鄉小學時,身材魁梧,氣宇軒昂,看著就像四十幾歲的人,然而因為剛到貴州水土不服,半個月瘦了十幾斤。萬維明始終不為艱苦的外部環境所困擾,他堅持著自己的想法——讓山區的孩子靠著自己的知識走出大山,併為此不懈努力。
在支教期間,萬維明曾經因為頸椎病造成嚴重頭暈,老師們給他打電話問他在哪個醫院住院,他怕給老師們添麻煩,謊稱自己在外地醫院。病剛好轉一點,萬維明馬上就返回學校上課,結果沒過幾天病情反覆,他不得不重新住院。幾年的支教生活一向如此,對萬維明來説,工作是第一位的。曾經有一次,他接到家人電話,得知93歲高齡的父親病了,但父親在電話裏叮囑不讓他回去探病,他只好聽父親的話留在學校。多年來,愛人遲曉恒長期在貴州陪伴萬維明,在生活和工作上給予了他最重要的支援。
“一個老師要想真正地出彩,那只有靠自己努力,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地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才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這是萬維明告訴和平小學老師們的道理。在萬維明的影響下,和平小學許多老師對上課的態度發生了質的轉變——從上課是為了完成本學期教學任務,變成是為了逐步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平小學的張慧老師先後獲得了銅仁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優秀山村教師”“貴州省省級骨幹教師”等榮譽稱號。“我從以前一個默默無聞的山村教師,到現在能夠在專業上取得一定的成長,都是因為萬老師的引領,我非常感謝萬老師。”
我只是一位“社會愛心人士傳遞員”
在萬維明看來,他人的評價都是過譽,自己所做都是自己所求。初到貴州時的身體不適和水土不服,他只當是任何人都會經歷的過渡階段而已。在萬維明心中,自己退休後還能夠為國家、為社會做點事,是對自己生命價值的肯定。僅憑這一點,他就有足夠的動力繼續支教。除此之外,作為孩子們的老師和玩伴,孩子們的進步就是萬維明最大的成就感,孩子們高興他能感受到同樣、甚至加倍的高興。外人眼中吃苦奉獻的支教生活,他反而樂在其中。
萬維明教授紮根支教學校,經常到村子裏家訪,幫助同學們解決困難
從大學來到山村小學,回歸基礎教育的萬維明最重視的,就是班級裏那些基礎薄弱的學生。在他看來,貴州山區的教育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家庭教育的缺失。相當多的學生是留守兒童,孩子們缺乏父母的愛與指導,而爺爺奶奶輩多半沒有文化基礎,無法給孩子們做家庭輔導。針對這種情況,萬維明提出了一個方案:在學生所在的各個村寨建一所圖書室,等到週末住校學生回到村寨時,可以去圖書室多看點書。萬維明的支教計劃時間是十年,下一步他決定要去村寨小學支教。在大連交通大學支援下,他將在下一所支教村寨小學建立一所圖書室。他和妻子將會在圖書室輪流值班,孩子們可以去圖書室看書、寫作業,遇到不會的問題也可以及時詢問。
在紮根貴州貧困山區支教多年後,萬維明對如何振興鄉村教育有深刻的體悟。如今國家對貧困山區的教育扶持力度非常大,有些學校基礎設施甚至優於部分城市學校。但鄉村教育還是有不足之處,例如一線教師師資依然緊缺。在板場小學,1500名學生僅有60名老師,即使每位老師都拼命工作,課程也非常緊湊。而且,教師們自身也需要自我提升,讓山區老師有機會走出去進修、提升業務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教師人數充足才有條件讓老師們分批培訓。
作為大連交通大學的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副主任,萬維明説“關心下一代工作,不僅要關心在校大學生,還要多關心社會青少年的成長,貴州鄉村需要我,我的工作崗位主要在貴州。”萬維明帶給和平小學和板場小學的許多捐款和物品,都是同事和社會愛心人士通過他獻給貴州的禮物。
每一屆畢業的學生,都十分留念萬維明教授
曾與萬維明共事過的和平小學校長錢定軍,曾為他寫過一篇散文《山村裏的戰歌》,很好地詮釋了萬維明多年的支教生活和無私奉獻的支教精神。“縱然兩額冰霜,也要把曾經的夢想燃燒飛揚。五千里的長路,擋不住您堅定的腳步。您把孩子的憂鬱和悲傷春風化雨般地消融在您的幽默笑語裏,您把外面多姿多彩的地方滔滔不絕地帶到了豐富的課堂。”
萬維明支教多年,不是為了完成任務,不是為了前途鋪路,而是為了圓自己支援山區教育的夢想,他用滿腔熱血向我們展示了一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的仁心。看到萬維明的經歷,我們更願意相信,在中國大地各個地區支教的教育人士,為振興鄉村教育做著力所能及的一切,為促進中國教育公平與品質提升保駕護航。(文/李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