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龍網訊 6月23日,2022年高考成績陸續公佈。圍繞今年高考帶給教育教學的啟示所展開的討論逐漸熱鬧起來。
“過去的考查比較套路化,以知識、技能為主。現在則著重考查探究意識、深度思維,對證據推理,特別看重。”有資深高考研究專家指出,今年北京高考試題,凸顯了對思維品質、探究意識以及在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考查。比如,今年高考語文(北京卷)的文言文閱讀取材于《漢書·賈誼傳》,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增強思辨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維,提升思維品質。高考數學(北京卷)突出對數學應用和跨學科的考查,如第7題選取綠色冬奧會為情境創設數學問題。通過設置此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的環保問題,樹立有責任的公民意識。
去年,海淀教科院帶領該區20多所學校開始著手研究如何提升學生們的“思維品質和責任擔當”(SSI課程),並組建了社會科學議題學習課題組(SSI-L)。21所課題校在海淀教科院的引領下學習社會性科學議題相關理論知識,並開展一系列實踐。比如,“燃油汽車和電動汽車哪個更值得買”,以議題學習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提升;“垃圾填埋對土壤微生物有何影響”,議題學習促進學生的探究能力;“101中草稿紙都去哪了”,以議題學習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在真實情境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探究能力
海淀教科院為21所課題校提供了10個方向子課題選題指南,學校可通過選題指南中選擇課題研究題目,也可另辟蹊徑尋找研究課題。通過這種創新方式,吸引多所學校參與進來,並展開各具特色的課題研究實踐。
海淀教科院21所課題校名單 海淀教科院供圖
“燃油汽車和電動汽車哪個更值得買?”在SSI-L中,一個好議題是一個好課程的開端。在八一學校的議題“汽車能源與未來”中,“汽車”“能源”等話題與多學科的課程標準都能建立緊密聯繫,學生在一些角度上能夠使用已有經驗參與討論,聚焦的驅動性問題“燃油汽車和電動汽車哪個更值得買?”也是一個現實中很多家庭關注的問題,貼近學生生活。這門選修課注重科學模型的建構,帶領學生從科學、社會、經濟、政治等維度構建對驅動性問題的理解,最終學生通過邏輯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並以辯論會形式展示自己的思考。在不同觀點的交鋒中,學生不斷去思考自己的立場,做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尋找證據 海淀教科院供圖
“其他垃圾是填埋還是焚燒?”首都師範大學附屬育新學校關注環境保護,在SSI課程中引導學生針對垃圾處理問題開展科學論證,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
人大附中在《北京2035》改造北京社區綜合實踐活動中,引入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這個項目通過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解決問題的目的,與設計改造活動中“培養同理心”的要求是相互契合的。學生在社區空間改造設計中,需要考慮更多的爭議性問題。
“101中草稿紙都去哪了?”北京101中SSI課程負責人趙老師在帶領學生開展垃圾分類課程學習中,持續總結,提煉出了SSI學習的六大要素。在原課程基礎上,對課程持續創新,進一步開發了101廢紙再造項目,學生也在課程學習中進行了科學實驗,同時在考慮規模化和經濟性等因素後,設計了101草稿紙再生機模型。
除此之外,十一龍樾實驗中學與中關村中學知春分校基於“海綿校園”構建項目,指導學生開展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五十七中、農科院附小、石油附小、和平小學、萬泉小學、海淀實驗中學等學校從校園白色污染治理、垃圾處理、植物種植等不同現實問題切入,在議題討論和實踐中落實環境保護理念,探討碳中和問題。在關注生物多樣性方面,交大附中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聚焦生物多樣性保護,關注南海子麋鹿自然保護區的現狀與發展。海澱區教師進修附屬實驗學校也同樣在研究性學習中從遺傳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等角度展開學習活動。海淀實驗四小繼續豐富學校植物主題課程,以植物園的孓遺植物水杉為對象,探討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
SSI課堂中的學生實踐活動 海淀教科院供圖
關注健康生活方面,上地實驗小學通過學生角色扮演多角度的理解新冠病毒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以及現在的各類防疫措施。一零一中礦大分校和西苑小學則關注中醫藥對人類健康生活方式的影響以及中醫藥文化的弘揚與發展。新技術問題方面,育英學校擬開展的校園博物館創建項目,包含著虛擬技術對人類社會的挑戰。動物福利方面,交大附小關注動物園的動物生存狀態與生存環境,為動物設計環境豐容的展區。節能減排方面,北師大三附中以小見大,從學校白日開燈現象引發科學探究問題,共議校園節能對策。
4大“法寶”,在課題實施中提升學生科學思維能力
2021年9月27日,海澱區“以大概念為統領的社會性科學議題跨學科學習研究”群體課題正式啟動。
據了解,海澱區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SSI-L)課題是海淀教科院和北師大SSI-L項目組合作的項目,旨在促進學生科學素養提升和道德情感發展(SSI課程)。
“論證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為了説服他人而進行的‘辯’和‘解’過程。科學論證是科學的‘陳述方式’。”課題組專家表示,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著重關注學生的科學思維以及社會責任和態度培養,鼓勵學生多角色、多角度的思考,能夠有理有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道德衝突中能夠傾聽、抉擇。隨著課程實施以來,在星形圖的支援下,學生基本在課堂上能夠發散思維,多維度的針對議題展開積極討論。但同時,課堂上呈現的學生的一些討論還是淺層次的,這顯示了學生思考的深度還有提升的空間,從資料到證據,從證據到觀點的邏輯過程還需要關注和強化。科學論證可以説是科學實踐的本質,SSI課程實施通過科學論證來促進學生科學思維能力提升。
對此,海淀教科院總結了4大研究“法寶”,分別是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
其中,行動研究法即在日常工作中發現學校在育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運用社會科學議題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實際問題,在實踐中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不斷反思經驗,提升教育教學品質。案例研究法即對已形成的社會科學議題進行梳理及提煉,總結策略,形成海澱區中小學不同主題的社會性科學議題案例庫。文獻研究法即廣泛搜索國內外SSI、STSE、大概念教學等相關文獻、案例和專家觀點,擷取思想精華,編印文獻資料等,作為研究初期的重要參考資料。調查研究法即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獲知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開發情況,基於調查數據進一步分析研究的實際成效。
今年5月25日,海淀教科院和京城教育圈聯合舉辦海淀課程研究與發展論壇之“聚焦SSI課程實施 提升學生科學論證能力”活動。本次研討會特別邀請八一學校陳春翔老師和北京一零一中趙燕老師分別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和《SSI課程實施的思考》為題,介紹了學校SSI課程實施情況和她們的思考。課題組參會學校也都在互動交流環節介紹了課程進展。
海澱區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SSI-L)課題將持續在中小學校研究和實踐,而對於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的教育價值和實踐效果也正引發學校和業界專家的高度關注。
在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基礎教育品質監測協同創新中心及北京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院主辦的2021年“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項目”學術年會上,北京師範大學原校長陸善鎮指出,在當下持續出現疫情的社會背景下,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項目為各校提升育人品質提供了有效途徑。
北京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院院長鄭永和院長表示,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項目對科學教育品質的提升具有引領性意義。中國基礎教育品質監測協同創新中心黨委副書記李曉雪對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項目一年多以來的實踐成果表示肯定,並對項目發展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一是要注重以評促教,二是要注重科技賦能教育,三是要重視教師的成長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