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過一種有意義、有動力的教育生活呢?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為人師者之樂。
作為教師,如果不能從繁忙瑣碎的教書育人工作中尋找、體會到快樂和幸福,那必然就會感覺到職業生涯的蒼白與乏味。
如果任由這種蒼白與乏味發展下去,自己付出了時間和精力,每天經歷著教學的辛苦,卻找不到價值和成就,豈不是“虧得慌”?
那麼,如何過一種有意義、有動力的教育生活呢?最簡單的選擇就是,眼裏有人、心中有詩、案頭有書。
1
眼裏有人
這些人都是正在成長中的生命
我們常説,生命拔節的聲音最動聽,日新月異的成長最感人。
面對這些年輕的學子,作為老師,應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你眼裏的這些人,將來都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
有句話説得好:“你所站立的那個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
對老師們來講就應當是“你所站立的地方,是美麗的校園。你怎麼教育這些孩子,我們的未來便怎麼樣。”
台灣作家張曉風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一文中,是這樣期待我們的教育、我們學校和我們的老師:“我不曾搬遷戶口,我們不要越區就讀,我們讓孩子讀本區內的國民小學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學,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當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兒女為賭注來信任——但是,學校啊,當我把我的孩子交給你,你保證給他怎樣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給你一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後,你將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
可憐天下父母心。面對每一位為人父母者之心,我們又怎麼能夠不以為人父母之心行為人師表之實呢?
眼裏有人,這些人就是每一位可愛的成長中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與我們相遇的每一個人。
為人師者,自當有大愛情懷,與人為善,常做換位思考,常想“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個孩子”,時刻關注每一位學生,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敬畏我們眼裏的每一個人。
面對這些成長中的生命,我們怎麼能不盡心盡力?
2
心中有詩
讓每一個流淌的日子都充滿期待
生活不是詩,但生活中有詩,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
自古以來,為人師者便廣受尊重。
“三尺講臺育桃李,一支粉筆寫春秋”,樸素的言語中蘊含著真摯的讚美。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亦是對為人師者的熱切期望與讚譽。
做教師,當以文化人,把每一個看似平淡的日子都過成詩。
過一種詩意的生活,就應當學會尋找美,從孩子們日常的點滴變化中、從同事們的歡聲笑語中、從校園裏一草一木的生長中體驗美、發現美,並感動自己。
過一種詩意的生活,就應當不斷感恩,感恩這個時代,感恩我們的遇見,感恩生活賦予我們的每一件事,並從中體味喜悅。
過一種詩意的生活,就應當更加大氣,不因一件小事而煩惱,以更大的格局和境界來看待我們的職業、我們的崗位、我們的生活和我們所創造的價值。
心中有詩,心就會被融化。以更加溫暖的姿態與人相處,自然會感受到更多甜蜜地回饋。
“生活不只是眼見的茍且,還有詩與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了心中的那片海不顧一切。”心中有詩,自在遠方!
3
案頭有書
以讀書人的心態過從容的教育生活
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教書人必然是讀書人。
我們經常聽老師們説,“誰都知道要讀書,誰都知道讀書的重要,但是沒有時間啊”。
不可否認,我們的老師確實承擔著繁重的教學工作,還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
但時間本就是擠出來的,只要你想讀書,一定會有空閒時間。
時間管理很重要,人和人的差距,就在如何用好碎片時間,積少成多、積土成山。
決定開始讀書不在早晚。古人云:“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
無論是青年教師還是老教師,只要你決定用心讀書,都將會帶來嶄新變化。
正如路遙所説:“每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覺醒的早晚將決定這個人的命運”。
從教師的角度來講,當你開始定出計劃紮實讀書便是一種覺醒,這種覺醒帶來的成長不可預估,只是貴在堅持。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了“一萬小時定律”。也就是説,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高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堅持一萬個小時,基本上都能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如果我們結合自己的任教科目,選定一個研究方向,全面收集相關的圖書和文章,結合從教實踐邊讀邊寫,並長期堅持下去,那麼,成為一個有成就的研究型教師就是必然的。
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三尺講臺雖小,亦是精彩的舞臺。為人師,胸中自當有千溝萬壑,風采便是氣象萬千。
以感恩的心態回首過往,以期待的目光走向未來。讓我們的教育生活更加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堅韌從容,守正創新,永遠告別蒼白與乏味!
作者 | 井光進 濰坊市教育局副局長
濰坊北辰中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