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灃東第二小學的學生團隊,通過自主選題、上網搜尋資料、小組分工合作、進行實地調研、融入藝術實踐活動等,對中國傳統紋樣在旗袍設計中的運用進行了學習研究,完成研究報告,設計了展示作品;為解決學校新裝修的實驗室甲醛問題,來自上海大同中學的三名高中生借鑒中草藥炮製方法文獻,圍繞中醫藥吳茱萸對甲醛消除作用開展探究,從中深刻體會到了中醫藥學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凝聚了千百年來中國人與疾病作鬥爭的智慧;由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六名大學生組成的團隊,用紀錄片呈現了《時間視域下北京舊城元典風物的意脈傳承》研究成果,闡釋了“流光聲色中的京韻風華生生不息”的原因。
在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組織的首屆“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學習活動(以下簡稱“致敬項目”)中,像以上這樣的大中小學生有2000多名,他們自行組隊,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選題,線上上經歷研究過程,撰寫研究報告,完成展示作品。創研院邀請專家提供專業指導。經過一年多的陪伴式學習,2000多名大中小學生受益匪淺,他們表示這是一次非常特別的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體驗,學生們通過項目學習,深刻認識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一個青少年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于2021年4月16日啟動了首屆“致敬項目”,作為第六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的重要活動之一。致敬項目的核心是“用項目式學習鑄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魂”,將立德樹人內化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發展學生5C核心素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通過舉辦致敬項目,力圖形成一批結合項目式學習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示範案例,産出一批高品質的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中小學生的創意項目,發現和培養一批擅長用項目式學習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專業型教師。
2022年5月29日,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組委會、中國網教育頻道共同主辦的首屆“致敬項目”落下帷幕。在閉幕式上,北京師範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發展委員會主任陳光巨教授,北京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與發展中心執行主任張明遠教授,澳門大學中文系系主任、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教授,以及一線教育工作者、學生團隊代表都充分肯定了活動的價值意義。
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鍵要踐之於行、根植於心
陳光巨教授在致辭中表示,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傳統文化的蹤跡並不難,難的是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之於行、根植於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所以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現出來。
瀋陽和平區、鄭州金水區學生團隊答辯瞬間
陳光巨教授特別介紹,致敬項目立足於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教授團隊提出的5C核心素養(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審辨素養、創新素養、溝通素養、合作素養),以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為核心,開展指向核心素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創新實踐,同時發展學生的審辨素養、創新素養、溝通素養與合作素養。通過各個組別學生的成果展示和答辯活動,基本實現了在青少年學生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初心,並且學生通過項目式學習鍛鍊了個人的審辨思維與協作能力,活動取得的效果令人滿意。
弘揚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從我做起
一直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與發展的張明遠教授是北京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與發展中心執行主任。他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標誌,如果沒有傳統的文化,民族就失去了存在的特徵,他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跨越時空的價值,它不僅世世代代傳承培養了中華民族修身育人的德育價值,同時也具有教導青少年安身立命、為人處世的核心價值。雙重價值的傳承,鑄就了中華民族得以傳承千年的根基。中華優秀傳統之美還具有陶冶情操的美與價值,在當今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當代人對“美”的教育嚴重缺失,但是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各類非遺項目與學生之間建立了聯繫,在學生心目中便形成了一種美學傳遞,這將會伴隨青少年的成長。張明遠教授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和價值與我們當下的生活息息相關,伴隨著青少年的成長,要弘揚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個核心價值就是從我做起,如同致敬項目在學生中的推廣和普及,讓更多的青少年沉浸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研究中。
偉大的民族必然有偉大的文化,我們必須用各種方式向優秀傳統文化致敬
澳門大學中文系系主任、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教授在澳門致力於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澳門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增強其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朱教授對致敬項目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並擔任了大學組評委。他指出,一個民族的自強和民族意志力需要體現為民族的自信。我們的民族擁有漫長的苦難的歷史,但是苦難沒有把我們打倒,反而使我們在困難中得到發展,根源就在於優良的民族傳統給了我們堅定的支撐。偉大的民族必然有偉大的文化,我們必須用各種方式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致敬。朱教授從學術認知的角度提出,學習、復習、回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識,讓同學們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文化的滋養;從魅力認知角度來看,同學們通過藝術欣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體驗,從情感上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到自豪;從學理的角度説,雖然許多同學們年齡很小,但通過學術分析向中華傳統文化致敬依然非常專業和深刻。朱教授最後表示,歡迎同學們到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參觀交流,大家一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以項目學習的方式,驅動學生自主認同中華文明
致敬項目以項目學習的方式,為大中小學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搭建了交流與展示的平臺。
廣州市教研院語文教研員王惠博士擔任中學組評委。她充分肯定了項目化合作式學習的探索方式,讓學生從真實的情境中學習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習過程變得真實、有趣,真正做到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認同和踐行,增強了文化自信。她説,致敬項目充分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代代傳承的文化使命感和中國教育工作者深入骨髓的家國情懷,積極回應了當下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舉措,進行了基於學理、切合學情的科學設計和週密安排,組織有效,推進有序,是一個在文化建設、學術建設和教育教學實踐等多方面都具有很高價值的項目,可以發揮立德樹人一面旗的效用。
遼寧省瀋陽市和平區南京一校長白島一分校校長王燕
上海市黃浦區教育學院副院長邢志暉
來自遼寧省瀋陽的王燕校長表示,致敬項目用項目式的學習方式有效地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學校在“雙減”背景下大力倡導和實施的項目式學習和項目式作業探索形成了完美相聚。而對於項目式學習對學生的影響,上海市黃浦區教育學院副院長邢志暉表示,應當堅持以行動驅動理解、以理解驅動創新,通過活動激發學生從生活中發掘項目研究的樂趣。
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中小學生都是主力軍
在閉幕式上,小學、中學、大學組學生團隊代表紛紛發言,表達了他們在參與活動過程中的體會,以及活動帶給他們的啟發與思考,他們都認為這是一次非常特別的學習體驗,收穫了寶貴的團隊合作經驗、動手能力、探究方法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樂趣,並表示會將項目繼續深入研究下去。
雲南昆明小學團隊
廣東佛山中學團隊
華東師範大學團隊
雲南師範大學附屬七彩雲南小學的團隊利用本地文化資源,構建起與文化之間的橋梁,對雲南少數民族民居的特色村落進行了項目式學習探究。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東逸灣實驗學校的三位同學對他們的研究項目“香雲紗”進行了復盤,通過致敬項目同學們得以深入的學習和了解“香雲紗”的工藝,並對非遺的傳承和發展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非物質文化遺産在飛速發展的當代社會中不會消失,但需要融入到當代社會中成為活的文化。大學生代表團隊華東師範大學的同學們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産,千百年來,其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了解和傳承本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是責無旁貸的。參加本次活動不僅提升了對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還增強了學術規範意識,提高了研究報告水準。
首屆“致敬項目”圓滿落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永不停止
為期一年多的致敬項目也吸引了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研機構、專家學者、學生家長和媒體的關注,他們的評價不僅僅是對致敬項目的高度認可,也是對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的支援和肯定。
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何成剛研究員表示,同學們通過項目式學習的方式能夠打破傳統教學上的壁壘和瓶頸,讓同學們在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學習表達方面發生了積極變化,堅定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北京師範大學孟凡行教授評價到,教育著眼于國家、民族和個人的未來,教育連接千家萬戶,就此而言,致敬項目不僅是一種活動,更不是一次活動,而是從教育入手點燃全社會關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中華文化精神的星星之火。有學生家長在觀看直播時留言:過去給孩子們講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都很空洞,但致敬項目解決了這個難題,孩子們通過這次活動從內心開始對我們國家和國家文化的理解有了新的認識。
後續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將深入總結活動經驗,優化活動組織實施流程,以更高水準、更高品質持續開展“致敬項目”。第二屆“致敬項目”即將啟動,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