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張繼權:潛心科研,做大自然的守護者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雷後蘭 | 時間: 2022-05-30 | 責編: 雷後蘭

張繼權 博士,博士生導師,東北師範大學教授,內蒙古師範大學、延邊大學、長春工程學院特聘教授。

5月的內蒙古,草原在湛藍的天際映襯下一望無際,這是內蒙古最美的季節。從東部大興安嶺到西部賀蘭山,從北部遼闊草原到南部丘陵和平原,從呼倫湖到烏梁素海,從樟子松到胡楊林……內蒙古的草原、森林、沙漠、河湖、地質奇觀等風景引人入勝,牛羊成群、駿馬賓士令人神往。然而,在這寧靜旖旎的景象之外,大自然有時也會肆虐,讓牧民生命財産遭受損失。

為了防止草原氣象災害,有這樣一些草原衛士在默默守護著。東北師範大學張繼權教授就是草原的守護者,多年來,他潛心研究內蒙古草原防災減災和生態安全,為防止草原災害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預警機制和防控對策。

“災害作為重要的可能損害之源,歷來是各類風險管理研究的重要對象,引起了國內外防災減災領域的普遍關注。”張繼權教授在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説。

災害風險評價和風險管理已成為災害研究的一種新視角和創新的災害管理策略和途徑,它有助於決策者在進行災害管理和制定減災策略時,有針對性地選擇最優技術政策,防患于未然。目前,綜合災害風險管理是國際減災主體戰略、主流措施和前沿技術。災害風險管理的研究和應用,對自然災害防治,以及人類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近三十年的災害風險管理研究中,張繼權教授不忘初心,聚焦世界科技前沿,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基礎理論-共性技術-應用示範”全鏈條研究,潛心科研,成果豐碩。他將科研成果運用於服務社會,成效顯著;在科研的同時精心育人,成就斐然。

潛心科研 為解決災害風險提供科技支撐

綜合災害風險和生態環境安全評價是國際研究前沿熱點問題,也是我國防災減災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需求。

為改善農牧民的生活環境,保障、提升農牧民生活品質,張繼權教授來到內蒙古,從通遼到赤峰、鄂爾多斯等地,總行程3000多公里,進行考察和研究,為草原環保提出決策方案。他的學生們記憶最深刻的是有一年冬天,張教授帶著幾名研究生、博士生到牧區開展農業氣象災害野外考察,一路雪下得非常大,途中車陷到雪地裏,大家一起下來推車。冬天的內蒙古,酷寒天氣溫度低至-30℃以下,大雪更是令考察路途異常艱難,張教授和學生們都快凍成冰人,但他仍堅持採集完所有容易誘發牧區氣象災害的數據,與當地牧民深入交談,了解牧民生産生活狀況。張繼權説,越是在氣候環境惡劣條件下取得的數據,對防災管理研究越有科學價值。

張繼權教授就是以這種嚴謹的科研精神,長期致力於綜合災害與環境風險評價和防範、生態安全評價與綜合調控研究。首次提出基於災害形成機理的綜合災害風險評價理論,並初步建立起了比較完整和實用的災害風險評價與管理理論、程式與技術方法體系、數量模型,彌補了該領域研究基礎的不足,為解決國家重大生態環境和災害問題提供了科技支撐。

張繼權教授學術交流經驗分享

多年來,張繼權主持各類科研項目100多項;發表論文500余篇,其中在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等世界頂級期刊發表SCI論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3部;取得軟體著作權27項;制定國家或行業標準5項。獲吉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21)、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19)、吉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7)、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特等獎(2015)、首屆中國草業科技獎三等獎(2013)、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科學技術應用成果獎一等獎(2014)等獎勵、吉林省優秀海外歸國人才學術貢獻獎(2014)。入選美國斯坦福大學發佈的“2020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2021年全球頂尖前10萬科學家名單。

張繼權教授榮獲2021年吉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做農業增收的守護者

面向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等國家重大需求,張繼權教授突破了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動態評價、預警和防範三大關鍵技術,創新性地研製了多災種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綜合風險動態評價技術,制定行業標準1項,將農業氣象災害的預警準確率由75%提高至85%以上,累計推廣171萬ha,減少糧食因災損失2.4億kg,挽回經濟損失5.29億元,培訓人員達500多人,該項成果獲得2021年吉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張繼權教授帶領學生開展農業氣象災害野外考察和田間試驗

張繼權研製的草原火災風險評價、預警與應急管理技術在內蒙古草原及全國12個重點草原防火省區推廣應用,制定行業標準4項,獲發明專利1項,成果累計推廣1063.90萬公頃,減少草原火災損失30%,分別獲得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和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參與制定《林草火災損失評估實施辦法》、《全國草原火災級別劃分規定》等,多次參加全國草原防火演練和技術培訓,累計培訓1525人次,提高成果轉化效率。“長白山地區生態風險與安全綜合調控對策”在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中推廣應用。

張繼權教授團隊在內蒙古草原實地考察

他研發的“多致災因子誘發地質災害鏈風險動態評估與預警技術”等科研成果正在吉林省自然資源廳、地震局、氣象局、吉林省突發事件預警資訊中心、吉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吉林省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等單位推廣應用。

2012年、2020年,受省政府委託,張繼權與吉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聯合對颱風 “布拉萬” “巴威”、“美莎克”、“海神”開展了實地調查,結合遙感技術實時快速評估了受颱風影響的玉米麵積和糧食損失,為政府科學部署和指導救災提供決策支援和技術支撐。建立了防災減災科普網站,出版科普書籍,制定防災減災指南,推動防災減災科普與指導工作。張繼權多次應邀在新聞媒體宣傳防災減災知識和解答相關問題,提高公眾的風險防範意識和應急避險能力。

精心育人 桃李滿天下

自1992年參加工作以來,張繼權教授始終戰鬥在教學工作的第一線,先後承擔本、碩、博學生共11門必修和選修課程的講授工作,教授過數以萬計的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

張繼權教授團隊成員合影

自2003年張繼權教授培養第一名碩士生開始,近13年間,共培養博士後、博士、碩士近90人左右,這些學生畢業後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為了支援少數民族地區防災減災和生態環保人才需求,利用教育部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研究生招生計劃,從2009年開始,先後招收內蒙古師範大學20余名少數民族學生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目前已先後有7名學生學成並返回母校任教,將其所學奉獻于教書育人的光輝事業中。更有部分學術翹楚被送往日本、德國等國家繼續深造。

張繼權教授為內蒙古自治區少數民族教育骨幹人才培養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成為積極推動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共圓偉大中國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積極踐行者和示範引領者。

張繼權教授和第五批培養的少數民族碩士、博士研究生合影留念

張繼權教授被聘請為內蒙古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為了滿足國家應急管理髮展需求,2019年由國家應急部、吉林省應急管理廳與長春工程學院共建共管成立了吉林省第一家,也是東北三省首家的吉林省應急管理學院,挂靠在長春工程學院。受時任長春工程學院院長、現任黨委書記胡明邀請,張繼權教授作為特聘教授參加吉林省應急管理學院的專業和學科建設、研究生指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産學研合作等。

在張繼權教授指導下,2020年順利獲批應急管理本科專業。張繼權教授除了承擔該校本科生教學工作外,指導碩士研究生3名和青年教師5名,指導論文撰寫和科研項目申報,為吉林省應急管理學院建設和發展,吉林省應急事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成為防災減災“前哨”

自從事綜合災害與風險評價研究工作,張繼權教授就成為防災減災“前哨”以及農業增收的守護者。

開墾、挖地、澆水,凡事親力親為的張教授

從碩士學習開始,張繼權教授一直從事農業氣象防災減災研究,為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從日本留學歸國後,他將日本先進的綜合災害風險管理理念率先應用在我國農業防災減災研究中,秉承將論文寫到大地的理念,深入田間地頭,不畏嚴寒酷暑,帶領研究團隊深入實驗地,開墾、挖地、澆水、播種,收割等每一項工作他都親自參與。

學生們説,張繼權教授非常愛惜大自然。在種植實驗田時,他還教學生“剪草方一定要從根部剪,這樣才不會破環草原生態”。這樣的細節和知識,張教授會時時提醒和傳授給學生。

張繼權教授深入田間指導學生實驗觀測

2019年12月初開始,張繼權教授全力投入“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申報論證材料準備工作,這個項目主要為解決國家提出的經濟作物氣象災害應對問題、為防災減災做到監測預警,幫助農民增收,保障經濟作物生産安全。

為了進一步認證研究成果,一個月內他無數次往返北京和吉林之間,與專家進行討論,往往第一天晚上從吉林飛往北京,第二天早晨與專家開會交流後馬上又趕回來。

當時,畢業生的論文準備送審,張繼權教授一邊忙於項目論證的準備,一邊熬夜為學生們指導論文。這幾項工作之外,張繼權教授還有一些橫向和縱向課題、結題之類的工作,時間緊,任務重,那段時間張繼權教授經常通宵熬夜。

張繼權教授指導學生開展研究工作

一天傍晚,同事和學生都回去吃飯了,張繼權一個人在辦公室加班,學生們吃完飯回來時,發現張教授眩暈和嘔吐不止,立刻將他送往吉林大學附屬醫院。醫生檢查之後説,張教授是因過度勞累、緊張,加上頸椎病復發壓迫神經,導致眩暈和嘔吐。

醒來後,張教授還一直惦記著學校的工作,醫生一再叮囑他注意休息、配合治療,可他放心不下學生。住院期間,張繼權躺在床上給學生開會,給項目組同事和學生打電話,在電話裏指導課題相關工作、指導學生修改論文、撰寫開題報告,每一件事都一一耐心細緻地給學生講解。每每回憶起這些,學生們都忍不住落淚。張繼權教授不顧醫生勸阻,在醫院短暫治療幾天后回到學校,立即投入到項目申報書撰寫和論文指導工作,帶病飛到北京參加了科技部組織的項目評審論證會,經過研究團隊共同努力,項目順利獲批立項。

紮根科研一線 譜寫科研藍圖

張繼權教授親自帶領學生踏過草原、登過高山、赴向汶川地震災區。從祖國的最北方到最南方海南等省市,他都親自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不管冬天還是夏天,一如既往,親力親為。

汶川地震後,為了研究地震誘發的地質災害原因,為國家防震減災提供科學的預防機制及數據,2019年10月,張繼權教授作為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究項目的課題負責人帶領5名學生從成都驅車前往汶川地震中的受災地區實地考察。汽車在山路上盤旋,張教授和學生們一路克服路途艱險及海拔4000多米高度帶來的高原反應。沿途,他一邊和學生們實地考察,一邊指導學生為課題研究收集資料,著重對地震帶來的地質災害進行了考證,尤其是地震引發的地質災害。

路過茂縣時,從村民口中得知,由於地震引發地質災害,茂縣的一個村子一夜間整個被掩埋,70多名村民全部遇難。張繼權心情沉重地走下車,對著村子方向久久默哀。

他的心是痛的,為災難中死去的村民痛心,為失去家園的村民痛心。面對人民在地質災害面前遭受的痛苦,張繼權更加堅定了研究防災減災和生態環保的決心,把研究工作當作自己的使命,用整個生命在探究與實踐。

考察專家團隊匯合

張繼權教授赴汶川地震受災區實地考察

張繼權教授從教三十年以來,致力於災害與環境風險評價與應急管理領域學術研究,用數十年的辛勞、執著和堅守,詮釋著綜合災害風險管理科研工作者的平凡與偉大,展現出一名學者的淡泊與篤定。他在科研工作上,兢兢業業嚴謹治學;對學生,言傳身教,愛學生如自己的孩子,手把手傳授專業知識,殷殷期望學生們學成以後為祖國貢獻力量。

張繼權的求學、治學、教學經歷,讓人由衷地欽佩。他用自己的人生,完美地詮釋著科學研究、合理治理,當好防災減災“哨兵”的真諦和無私奉獻精神。        (文/雷後蘭)

張繼權

博士,博士生導師,東北師範大學教授,內蒙古師範大學、延邊大學、長春工程學院特聘教授。日本鳥取大學農學博士,日本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博士後。吉林省“長白山學者”特聘教授、吉林省高校首批“學科領軍教授”、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現任吉林省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與防控科技創新中心主任等,兼任中國災害防禦協會風險分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長期致力於綜合災害與環境風險評價和防範、生態安全評價與綜合調控研究,主持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十三五”重點研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發展聯合創新性基金(重點項目)等科研項目100多項,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入選美國斯坦福大學發佈的“2020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2021年全球頂尖前10萬科學家名單。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