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田徵談教育:守正創新敢為先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田徵 | 時間: 2022-05-30 | 責編: 雷後蘭

編者按:5月22日,2021“感動陜西教育人物”全媒體推介活動頒獎儀式暨陜西首屆“勞動自然與國際課程思政教育”創新實踐論壇在西安國際港務區陜西師範大學陸港小學舉行。田徵在會上作了《守正創新敢為先》的主旨演講,他提出了許多引人思考的研究觀點,以下為發言全文。

田徵,當代著名教育家、梯次循進理論創立者、陜西省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會首席專家、北京聖陶教育發展與創新研究院西安分院院長、西安市教育局原副巡視員。

守正創新敢為先

今天論壇上,我想表達的主旨為,基層探索需要“守正創新敢為先”的精神:

以自信人生有天地的淡定面對生活;

以敬天愛人大我行的心念立身修為;

以初心使命在心中的篤行開創事業;

以守正創新永向前的勇氣追求卓越。

這當為教育樂業者、善行者和育人者之大寫照!

真正的教育者,總是在探索中體驗和感悟著生活的幸福。一位生活達人有語雲,我們總在仰望和羨慕著別人,一回頭,卻也發現自己正被別人仰望和羨慕著。

教育創造天人合一之大境。我們深感,只有把握時代脈搏,牢記職業使命,珍愛當下的生活,才能通往明天的幸福。

向感動陜西教育人物致敬!

我關注如下的話題——

學會反思知教研

教育研究應該在不斷反思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教育實踐需要反思,且要不斷提高反思品質。教育反思是一種對實踐過程的再認識和再思考,這種過程,自然表現為一種求真、向善、趨美的診斷思考和知情好為的再出發過程。我們説,基礎教育領域的學校教育,長期存在重智輕德乏勞,重知識輕能力的一些現象;教師習慣了依據課本而教,學生習慣了教師主導的學;學生自主體驗的時間被擠佔、空間被擠壓。家庭教育也一樣,日常生活中該孩子自己做的,大多為家長越俎代庖而代替。

中國式的教育,牽慣了孩子的手,總是放不開。使得學生始終處於被動學習的地位。讀死書,死讀書;教什麼、學什麼,考什麼、學什麼,課業負擔過重,少有獨立思考和自主體驗,自主創新的意識行為和實踐能力培養乏力。這是教育的最大痛點!

要真正解決問題,回歸教育生態本真發展,亦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與考分認質,升學至上的深厚文化影響和現實發展的大背景下,大多家長不計心力地升學是務,許多老師滿裝滿灌的好意作為,這些我們難以茍同的問題,積重難返啊!

我們深知,做教育是急不得的。教育講究的是一種靜慢功夫,發展中的問題就要在發展過程中解決。教育守正創新的正向發展,對我們基層一線的工作者來講,不僅是一個認知思考問題,而且是一個更加急迫的實踐研究問題。

活動掠影

學校教育在人才發展成長過程中責任重大,須勇於擔當。要用智慧搭建有利人才成長的平臺,把教育做在每一個體生命成長的發展點上,讓每個人真正尋找到發展的自我,讓教育真正發生!讓學生全面成長!

我們有理由相信,教育之天道,在自我反思中行來去往歸本源,在自我革命中春來江水綠如藍。

關注學情行教改

我長期從事基礎教育基層探索和農村教育研究,作為一位苦行僧,不乏樂天派的精神。在基層教育工作鏈線上滾打摸爬了幾十年,經歷多層級,心得多點面。我深有體會,教育不是熱熱鬧鬧的事,靜心行功最為要。師者之智慧盡顯于學情研發上,學生之進步盡現于自主實現上。

實踐告訴我們,教育在自我改變中回歸本源。基層探索講求在問題研究、實踐研究、方法研究中行穩致遠。

要不斷關注農村教育發展。農村教育從一定意義上講,真正代表著中國教育。要尊重城鄉教育之差異,在差異成就中共同追求城鄉教育之大同發展。西安為實現“教育強市”戰略目標而推進的城鄉教育融合發展探索,效果明顯,改革意義深遠。陜西師範大學實驗小學聯合發展體學校高校介入的“學習支援中心”、校企聯建的“綜合實踐基地”和師生創意的“美育博覽基地”之亮點做法,行本追求維真維實維美的教育,創新做法值得學習和借鑒。今天來了許多農村學校的校長參會,我們很欣慰。自上而下,教改活動平臺要為更多農村學校和校長提供參與和展示的機會。業內眾多有識之士感嘆,教改要關注農村學校的參與度和認同度。我以為時下農村學校如何融入改革是一個大課題。推進城鄉教育改革,讓農村學校由被動向積極主動方向轉變,合作共建,共用資源,共同發展。

面對教育改革創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使教育改革發展創新的方向更明瞭,目標更清楚了。對於我們中小學基層探索的教育工作者來講,改革理念提升的空間有多大?創新的著力點在哪兒?我體會更深的,一是學習落實,二是實踐研究,三是方法創新。

活動掠影

現時同行熱議和推進的課程改革、課堂改革,實為教改之真命題和真實踐研究,也在許多地方行見成效,“西安好課堂”就是一個品牌,有效有力地深化著教改。

教改要關注學情研究,學法研究。從全國更大區域和範圍審視一些改革現象,一些學校在打通學科界線,知識整合,教法翻新方面積極創新,是值得肯定的。我們説,從城鄉教育現實發展狀勢看,更多的是要張揚學為主體的教改理念,在充分彰顯課堂學生中心地位方面強化研究,在學生個體生命成長方面科學發力。教改要呼喚“學情”之深入研究,“學程”之學生認知,“學法”之個體個性體驗。要關注學生學習“學程”的研究與體驗,切實把它放在教學改革的應有位置。否則,教改只會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教改的原動力和活力在於學生“學思維”的活躍發散,“學能力”的自主體驗。如果關注教育對象不深不入,缺乏學情的‘洞察入微,那麼,我們試想,教改談何容易?效果從何顯現?

我們説,扭住學情之入圍,關注學程之開發,誘導學法之開竅,自是教改課改學改的真命題,真研究。但嘆知行或缺,發力有偏!

放生籠鳥自由飛

我們説,研學旅行是教育的革命。其革命性意義體現于教學認知與實線的顛覆性改變,以彌補學校教育之或缺,積極服務於學生學習與發展能力的全面提升。研學旅行如果不能在“放開學生”方面大膽嘗試,做足功課,那麼,就有違改革的初衷,就容易流於形式。有組織地讓學生融入社會、融入生活、融入自然生活、融入勞動而自主體驗學習、自我感悟學習,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大實踐性課題。

西安作為國家教育部研學旅行試點城市之一,積極探索形成的研學旅行“西安模式”,具有著時代教育前行的標識性意義。2016年“研學旅行在中國”的北京會議上,西安教育人發出“研學旅行是教育的革命”的深沉強音,推波助瀾著這一改革。西安理念,西安方案和西安經驗儘管全國有聲,然僅僅是一個發展的開端,因為教育發展永遠講求的不是已然的本原點,而是應然的新起點。站在新時代教育發展制高點上看發展,深化改革,勢在必行。

“研學旅行”是一種全新的教育實踐和學習體驗活動,它主導教學主體學生學習方法的自主體現和學習能力的自我提升。這種活動,一定是有別於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的活動方式和過程。這種方式和過程,講求“學主體、學能動、學補缺”的知行體驗,包括人文體驗、科技體驗、勞動體驗、審美體驗、情感體驗、動手體驗、操作體驗等的關乎生態、生命、生活和人生發展成長的融入融合發展體驗,始終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體驗。我們以為,研學旅行如何引導學生“行”是教育研究的大課題,實踐創新的大文章。

活動掠影

“研學旅行”是國際教育發展的潮勢。為教育守正創新提供了大空間思考和大平臺實踐。所謂“研學旅行”,顧名思義,即研究學生學習的出行體驗。究竟應該研什麼?學什麼?是很值得深層次思考的。活動應以學生思考,學生設計,學生體驗為主線去研究探索。基於此,研學旅行首先要衝出學校教育的慣性思維圈。深化研學旅行改革實踐,知行停留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文化認知層面;“研學是主題,旅行是線路”的思考層面以及所謂的“課程化推進”的實施層面還是不夠的。研學旅行“學主體、學能動、學體驗”的“學行”研究過程,重在學生“自主行”的實踐研究。要不斷推進研學旅行的“三重轉變”,即由從他思維向自主思維轉變,由教師主導的課程向學生設計的學程轉變,由教師導教向學生自學的方向轉變。

研學旅行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和思考去“行”。實踐告訴人們,“研學旅行”的行向取道與學功見法,確實考驗著社會化大教育相關責任主體的作為和智慧。

養正師者精神場

我們説,教育是一種情懷,一種責任,一種境界,更是一種精神。教育工作者育人育才的智慧場、發展場、活力場和創造場,皆盡源自精神場的使牽與驅動。師者有了立德樹人的精神境界,無論在哪,無論幹什麼,到處都有新天地。教書育人,德行天下。教育道心,精神永在。我有感受,也常與老師們分享,真正的師者,自是熱愛無倦怠,永遠不會“躺平”。在社會化大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生活,説真話,心境時有擾,行經常遇礙。直面教育的一些頑疾固瘴,當理想不能好生面對現實時,總當持自我教育為先要,學會在理解中順便,在順便中改變。教育乃生活之大境,無論是受教於人,還是教授於人,都表現為隨著生命起舞,知福心境驕,悅人步輕盈。真正的教育人生,教育必將與精神同在,與生命同在。一天,我有感於心,寫了一首小詩,取名為《天問》:

教育天職互主行,

敢問自我好知情?

理想現實拉近時,

回歸本真盡風景。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