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將于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執行。學習和理解好新課標是教師上好課、教好學生的基礎。基於新課程標準的實踐與運用,將對學生的發展、對教學品質的提升産生重要影響。
本文中,義務教育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以“遵循課標精神,尊重教學實際,用好統編教材”為主題,聚焦了諸多教師要面對、思考和探究的共同話題,值得教師們學習、參考。
遵循課標精神,尊重教學實際,用好統編教材,要把握好一個“遵循”、一個“尊重”、一個“用好”,三者彼此連帶。
教師要有改革願望與主動權,不是”被課改“
首先,是教師的心態調整。一線老師接觸新課標,會感到難懂,也不免有些擔心。擔心什麼?
一是多年來課程改革的各種試驗、概念層出不窮,花架子很多,是“多動症”,教師對於形式主義的概念遊戲已經反感、膩味。二是擔心又來一波運動式的課改?這種焦躁的情緒會阻礙教師學習貫徹新課標。
課標是政策性文件,貫徹落地是一個學習、討論、領會的過程,要接納不同的聲音,更應當經過試驗,結合一線教學實際去不斷完善,逐步推開。新課標在探索改革的出路,預示著下一步語文課改的趨向,能夠給我們一線的語文教學帶來理論刺激,帶來改進的動力。我相信,新課標的貫徹,應當是結合實際的、穩步的。
此外,和此前的義教語文課標相比,新版課標的理論性增強,概念和新提法很多,學習新課標會碰到一些概念理解上的困難。諸如“核心素養”“素養型課程”“學習任務群”“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主題引領”“真實的語用情境”等等。
我們閱讀時需要穿越概念的“叢林”,弄清楚——哪些是核心的概念?其內涵是什麼?提出的理由是什麼?多種概念之間的邏輯關係是怎樣的?這些概念所蘊含的教學觀念或者方法,對於語文教學現狀的改善有哪些針對性?在我們教學實踐中是否有落實的可能?等等。
課標本來就是全國語文教學要達到的基本標準、基本要求,至於怎麼去實施,達到標準,教無定法,一線老師可以發揮各自的創造性。
我們要如何入手學習新課標?
建議教師先把課標通讀一遍,梳理其6個部分組成的思路,分辨各部分的邏輯,找出貫徹全文的主要概念,然後化繁為簡,將厚的讀成薄的,使其轉化為我們能理解、好把握的幾條基本的課改措施。
了解課標的基本思路與主要觀念之後,就要“對標”找差距,確定改進教學的路向。但首先要自信,要有改革的願望和主動性,不要“被改革”。能否調動廣大老師改革的願望與主動性,是課標能否落實的關鍵。很多老師可能認為課標太理想化,與自己的教學差距太大了,實施課標的要求,等於完全否定現有的教學,推倒重來。
我能理解一線老師的擔憂。對於過去和現有的語文教學狀況,改革是在原有基礎上逐步去改,要有實事求是的分析,不要一筆抹殺,這一點很重要,教育的改革應當更加重視延續性,更加穩妥,要守正創新。
“正”,就是傳統語文教學和多年來課改的好的經驗,所謂“創新”,貫徹新課標,必須尊重和承襲既有的好經驗,尊重教學實際,在這個基礎上去“創新”。
當然,教師也要認識到部分的語文教學的確存在某些普遍性的問題,講得“死”、刷題又太多、與考試的掛鉤太緊、學生缺少學習的興趣與自主性,甚至還有一上課就敲黑板、列考點的,這完全的應試教育應當加以摒棄,它是不利於語文素養的有效提升,不利於人才培養的。
貫徹新課標,實施具體的新改措施,要體貼一線老師普遍的願望與苦衷,喚起他們改革的積極性,讓他們有教學的主動權,而不是越改越失去教學的主動權,不是“被課改”。
新舊課標有銜接,基本“標準”沒有變
第二是對“標準”把握。新課標和前一版課標是銜接的,並非推倒重來,“標準”並沒有變。課標就是課程的“標準”,主要功能是給中小學語文教學制定一個“標準”。
在“標準”這方面,新課標基本上是順著舊版課標的“標準”而來。比如各個學段對語文基本知識和能力的要求,新課標和舊課標是幾乎一樣的。寫作的標準、語法修辭知識的要點、寫字的基本字表、常用字表等內容都沒有變。
現在我們使用的中小學語文統編教材,是嚴格按照課標的“標準”來編寫的。我們只要按照統編教材體系架構,分學年逐步地推進,就能夠達到課標所規定的課程目標。我們學習新課標,不能只是看“新變”的部分,更要看“不變”的標準。課標,課標,一定要注意“標準”。
讓語文教育的站位更高,立德樹人,潤物無聲
第三是新課標的“站位”。新課標提出了“立德樹人”,站位更高,視野更加開闊。這一課程性質要求語文課程要“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
我們在編義教語文和高中語文統編教材時,就意識到要把立德樹人和培養“三有”作為指導思想,也就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過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培養“三有”的人,立德樹人,以文化人,不是口號,是社會發展提出的嚴峻的要求。一個社會,不可能要求全體公民都有很高的理想的道德境界,但教育必須有這樣高的站位,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如果教育的站位不高,失去理想,整個社會的精神必然會日趨低下。
立德樹人,三觀教育,在語文課中不是貼標簽,不是穿鞋戴帽,不是過分教化,而是熏陶化育,四個字叫“潤物無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具備這個意識,語文課就真正能起到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
“語文核心素養”綱舉目張
第四,關於“語文核心素養”。以前的課標也提過“語文素養”,但沒有“核心”兩個字。新課標提出“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方面,即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自信。
語文學科的定位這樣就清晰了,長期以來關於語文是什麼,語文要教什麼、學什麼等等問題的爭論,也大致可以終結了。“語文核心素養”的概念,在整個義教語文課標中綱舉目張,引出很多理論生長點。
我想重談談對“思維能力”的理解。新課標提到語文學習中的聯想、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能力,特別提出要重視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其中直覺思維、形象思維以前我們注意較少,而長久以來,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弱項。
這次新課標特別提到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對於語文教學是有啟示意義的。對於小學初中學生來説,保護和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好奇心、求知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重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要提升思維品質,就要關注其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獨創性等。新課標把思維能力作為語文核心素養重要的部分,對改進語文教學是有重要啟示。
語文核心素養中的“審美創造”,也是我們學習新課標要特別關注的一個提法。其中要求通過審美的體驗、評價來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審美品位等等,這些都是很重要,而我們未能充分重視的。
當然更重要的是擺在第一位的“文化自信”。我們要強調文化自信,同時也要讓學生理解和尊重文化的樣性,學習怎麼分析、看待文化現象。
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升,審美能力的提升,還有文化傳承,文化理解,都應該以語言的建構和運用為基礎,這便是我所説的“以一帶三”的內涵。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是整體性的,具體到每個單元、某一課的學習,可能會比較偏重其中某一兩個方面,但沒有必要一項項單列去完成。
“學習任務群”就是“教學內容”
第五,關於“學習任務群”。在新課標中,這是一個宗旨性的概念,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學習任務群”概念不是語文課標的獨創,是頂層設計所決定的。新課標的制定中,各科都有其凝練的“核心素養”,並且提出以相應的“學習任務群”去呈現學習任務,這的確是重大的改革。
新課標把“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分開來表述,的確有些重復、累贅,學習時可以把兩者合起來。這樣,教學中也比較好處理。
“課程內容”究竟是什麼?是“學習任務群”。
“學習任務群”又是什麼?就是“學習內容”。
對老師來説,“學習任務群”就是“教學內容”。新課標為什麼那麼重視並凸顯“學習任務群”這個概念呢?我認為是為了把語文教學內容結構化,所以要專門把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分開,專列一節,用“學習任務群”去組織和呈現課程內容。
所以,我們先要從學習內容,或者教學內容的角度去理解學習任務群。新課標試圖把課程內容結構化,以強化學習內容,這樣設想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有益的,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語文教學存在的碎片化、隨意性、多重復的弊病。只可惜這種設想目前還未能得到更清晰而且有學理性的表述。
“學習任務群”又指新的教學方式
課標提出的“學習任務群”,不只是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可以理解為以學習任務來帶動教學,即“任務驅動”。
我們現在使用的義教語文統編教材,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都採用的是單元教學結構,各個單元都可能承擔著“學習任務群”的其中某一項兩項任務。教師的工作是要研究教材的各個單元主要承擔或者接近“學習任務群”之中的哪些“任務”,然後以這種“任務”來引領教學。
教材的單元導語有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學習要點的提示,每篇課文後面還有思考題,可以參照這些提示與思考題,集轉机化為“學習任務”,也就是新課標所説的“典型任務”。
同時,可以設計和“典型任務”相配合的學習情境,即所謂語境,引發學生興趣,讓學生進入探究性學習的氛圍,以此加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種教學模式不是文本為綱,它也不求知識的系統和完備,不是把訓練作為純技巧的練習,而是在“任務驅動”下,讓學生在一定情境之中帶著一定的任務進行夥伴式的學習、探究式的學習,獲得自己知識的建構。
學生是主體,教師在這過程中起到設計、引領、總結、提升等作用。採用“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方式,不是拋開教材重新去另搞一套,完全可以在使用現有教材、實施單元教學時,把“任務群”的教學方式融會進來。
根據高中語文實施“學習任務群”的經驗,我想提出兩點——
第一,現在的單元教學都是“群文教學”的設計,轉化為“任務群”教學,也都是“群文教學”為主。但“群文教學”不能完全取代單篇課文的教學,“群文教學”還是要有一篇或兩篇是重點,有些課還是要老師多講一點,要精講,先要學生明白,然後才能開展活動,不要給老師規定只能講多少的比例。
第二,“任務驅動”是“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方法,但不等於是唯一的方法,哪些單元或者哪些課文適合“任務驅動”,多一點時間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或者多一些討論;哪些單元哪些課還是老師的講解為主,當然這種講解也應當是啟髮式的,這個主動權應當交給老師。
“整本書閱讀”不宜強調課程化
最後,關於“整本書閱讀”。文選式學習有好處,涉及面廣,但壞處是閱讀量不夠。而沒有閱讀量,語文能力無論如何是提升不了的。
高中語文課標率先提出“整本書閱讀”,就因為現在的高中生基本上不去讀完整的書,一切面對高考。中國人讀書最多最好的時期是小學,到了初二以後就一路下滑。現在網路閱讀興起,但淺閱讀、碎片化閱讀多了,完整的深度的閱讀少了。
“整本書閱讀”正是針對這種閱讀的狀況而提出的。現在義教課標也把“整本書閱讀”寫進去了,這是語文課改的一個有力的舉措。
如今小學初中語文統編教材都很重視讀書,擴大了讀書量,注意教給學生讀書的基本方法,培養讀書寫作興趣,可以説抓住了語文教學的“牛鼻子”。小學語文二年級開始有“快樂讀書吧”,初中有“名著導讀”,這些都是“整本書閱讀”,和課標的要求就接上了。
“整本書閱讀”已經納入到教學體系中,也會有一定的課時專門用於“整本書閱讀”。但我主張“整本書閱讀”的功夫在課外,課內只需要點撥一下,引發興趣,提示一些方法就可以了。“整本書閱讀”千萬不要太過“課程化”。
我發現教材指定的很多書目,孩子們都不感興趣。一方面因為是經典,有時代的隔膜,學生不適應。另一方面,因為指定閱讀的“規定動作”太多,太煩瑣,又要記筆記,又要寫心得,又要小組討論,又要朗讀,又要演出什麼的,誰會喜歡呢?
興趣是第一位的,有興趣學生自己就會主動去讀,就有時間讀。所以“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重點要激發興趣,減少“規定動作”,容許學生自己選擇教材書目之外的書來讀,容許讀閒書。
以上講了課標的“標準”、站位、核心素養、學習任務群,以及整本書閱讀等若干問題,重點是核心素養和學習任務群問題。希望能把遵循課標精神,尊重教學實際,用好統編教材這三者結合起來。有些內容理解可能不到位,只是作為個人的意見,提供參考。
本文整理自5月18日,義務教育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老師在人教社“人教雲教研”視頻課上的講座,內容有所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