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朱祥勇,中小學高級教師,中共黨員。曾任成都市高新區石羊小學副校長、都江堰市崇義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高新新科學校書記、校長,現任成都高新新華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全國思想道德教育先進個人、成都市優秀青年教師、成都市抗震救災先進個人、成都市優秀黨務工作者、成都市優秀支教校長、高新工匠。四川省首批基礎教育名導師工作室成員、四川省首屆名師鼎興工作室成員、成都市政府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初中專委會理事、成都市名校長工作室領銜人、高新區名校長工作室領銜人、高新區學科帶頭人。在《中國教育報》等報刊、雜誌發表或獲獎文章60余篇,主持課題獲得四川省政府教學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成都市教學成果一等獎,領銜建設的“百草園中草藥工作坊”獲教育部一等獎。
校長心語:學校是育人的地方,育人就是要育學生、育家長、育教師,核心在於生命的成長。
新者,始也;華者,麗也;新華者,為麗之始也。蓉城之南,府河之畔,在成都高新南區,成都高新新華學校正紮根新川沃土,以“雙減”為契機,開拓創新、風起揚帆、破浪前行,繪製多彩育人新藍圖。
記者走進這所學校,隨處可見同學們自主創作的各類成果作品,川劇文化長廊文創作品流光溢彩,智慧農場裏瓜果喜人,無土栽培箱裏草藥飄香,科創展區航模、3D列印作品讓人應接不暇。在學校老師、家長、社會人士看來,成都高新新華學校正朝著特色化發展邁進。“這是一所建校快八年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在建章立制基本完善的情況下,我們要思考如何打造特色,創建自己的品牌,使其獲得長久發展”,現任書記、校長朱祥勇説。2019年,朱祥勇擔任成都高新新華學校校長,他深感重任在肩,想要以特色立校,就要在高品質發展的背景下主動變革育人模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積極回應“怎樣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新的發展時期,新華學校以立德樹人為己任,以融創教育為特色,堅持五育並舉。讓我們一同走進校長,走進新華學校,一覽這所學校的華麗轉身。
學習不輟,思考不止
——終身學習的引領者
“一所學校,只有校長具有終⾝學習的能⼒,才能調動教師終⾝學習的能⼒,教師具有終⾝學習的能⼒,才能調動學⽣終⾝學習的能⼒。”朱祥勇校長對記者説。70年代初,朱祥勇生於重慶永川,他的父親是小學教師。小時候,他看到最多的就是父親坐在一張陳舊的方桌前備課、看書到深夜的背影,父親一輩子教了十多屆學生,每一屆父親都會拿出一個新的備課本在上面重新備課,多年來,父親的手寫教案都已經快壘起半人高了。小時候,他不理解父親都教了這麼多屆學生,對教材已經倒背如流了,為什麼還要重新備課呢?長大了,他聽到父親和同事閒聊到“哪一堂課最成功?”父親笑著説“永遠是下一堂課”。正是父親這種虛懷若谷、不斷探索的精神影響著他。後來在他的一生中,不管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還是一名校長他都堅持學習更新自我。學校的工作千頭萬緒,他仍然加入了四川省首屆名師易國棟校長鼎興工作室、計劃單列市“5+3”中小學青年校長遞進培養研修班、首批中小學名導師工作室劉希婭名導師工作室。“這些導師們用他們高瞻的眼光、寬廣的胸懷、謙遜的人格、精湛的專業引領著我,讓我充滿了敬畏之心,用謙遜的心態對待每一個人,不斷學習、思考並提升自己的境界和視野,提升治理能力,提升辦學水準。”
父親的影響讓他明白“教育在很⼤程度上,就是⼀個⼀個榜樣的歷程。”早晨8:00早讀前,下午下班18:00後,老師們會在學校教師群、教研群、課題組群、班主任群看到朱校長轉發的各種學習文章,各種線上培訓連結,這時,你就知道朱校長又開始學習了。受父親影響,朱祥勇校長一直酷愛閱讀,就算再忙,他都堅持早晚讀。他帶著老師、學生正在進行一個讀書打卡項目——3x時光成長計劃,每天200字去發現、實現、呈現。目前這個項目已經堅持400多天,去年還整理出了學生們打卡的教材。
在朱祥勇校長的意識中,閱讀不是語文的專屬,而是每個孩子應該具備的基礎能力,更是實現終身學習的有效路徑。“閱讀不單單指向知識本身,更要指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學校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建立起完整的精神世界的坐標,借助閱讀全方位促進學生的語言智慧、數學邏輯智慧、空間智慧、身體運動智慧、音樂智慧、人際智慧、自我認知智慧、自然認知智慧綜合發展。正是朱校長這樣的認識,新華的閱讀開始嘗試打破語文學科的藩籬,打破學科的界限,學科互助活動産生了。跨學科閱讀改革,就此開始。
中小學生都害怕作文課,學習的遊戲化很可能是未來學校課程發展的一個新的方向,通過遊戲來進行輔導,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朱校長帶領一批熱愛寫作的老師開發遊戲作文。走進新華的作文課,孩子們歡聲笑語。他們玩“羅老師會聽字”“新編擊鼓傳花”“狐假虎威”等遊戲,在嬉笑怒罵中一篇篇生動的作文就完成了。在朱校長的倡導之下,老師們在尊重教材能力序列的基礎上,已開發了幾十個遊戲體驗的作文活動,讓孩子們玩得好、寫得好。
“校長給老師做榜樣,老師給孩子做榜樣,那麼你的榜樣做起來了,教育就形成了。所以,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在教室裏‘我説你聽’的過程,其實是大家在一起——一起做、一起學、一起研究、一起做項目的過程”,朱校長總結道。
從管理到治理
——讓人人成為學校的主人
“學校管理歸根到底是對人的管理,校長所管理的“人”包括教師和學生。我認為每一所學校都應該面向全體,全面發展,”這是融創教育下新華學校的管理理念。“在學校管理中,無論是面對教師還是學生,都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愛。在成都高新新科學校任校長開始,我就開始思考使學校的管理機制由以前的金字塔式的層級管理,過渡到扁平管理,讓每個人成為學校治理的‘先生’,讓每個人有責任和擔當。”
2020年10月13日,新華學校“新家長研修院”啟動儀式在學校體育館隆重舉行。成都市教育局德育和宣傳處楊忠斌處長為朱祥勇校長授牌。朱校長説: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學校治理要有融創的融創視野,從學校層面,整合學校人才、環境、資源等一切育人要素,通過正確的抉擇和有效的管理,使其融合、融通,構建多個“教育世界”(學校、家庭、社區等)相互融合且不斷創生的學校治理體系,創造適宜的教育資源和教育力量,幫助師生實現生命的完整成長。
通過劃分“三段”、兼顧“雙線”、著力“三式”,“二級六會”治理結構讓家校社企四維發力,重構站位更高、視野更廣、格局更大的育人治理體系。
在新華的食堂,記者能看到佩戴徽章的節糧員管理食堂光碟行動;在農場,能看到護綠員在精心管理植物,組織學生參加田間勞動;在學校的每一個角落能看到衛生員在認真組織值日生打掃教室,檢查個人衛生,宣講衛生健康知識。此外還有圖書員、節能員、行規員等十大員學校實踐崗位,他們都是學生參與學校管理而設置的崗位。
朱校長説在融創視野下,一切可以育人的要素皆可成為學校治理所用,學生、教師、領導、家長、社會都是學校治理的主角,課堂、教室、家庭、社區、社會都是學校治理的空間;課本、活動、生活都是治理的主題。
從學力課程到融創課程
——從育分到育人的課程建設
朱校長笑著告訴記者:“每一個學生都是一粒充滿能量的種子,每一個生命都需要在與‘生態’的對話中挖掘潛能。為了實現生命種子‘共生’的理想與圖景,需要努力為每一個學生創造適宜的‘生態場域’,這個‘生態場域’就是系統的課程建設,在課程建設中需要著力把握好‘融合’這個關鍵詞,讓各種教育要素緊密相連、一體協同,共同生成良好的育人生態”。十五年前,朱校長在新科學校就開始建設“學力課程”,變革傳統課堂,改革教學模式,著力課堂“內驅力、構建力、實踐力、整合力”的“四力”培育與訓練,彰顯生命個性,釋放生命潛能。
“建立健全立德樹人的落實機制,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按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要求,朱校長來到新華學校就著力實踐和落實“五育並舉”。“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區域要求,我們的課程都必須從零碎走向融合,課程結構從單一走向綜合。”他一直在思考研究學校課程的整合問題,“融合需要視角,需要抓手,再美的珍珠也需要一條線,才能得到一串項鍊。如何找到那條線,讓珍珠成為項鍊?”為了能夠精準地進行改革,他不斷通過學習和實踐,結合學校“培養植根中國面向世界不斷創新終身學習的新華人”的育人目標,提出“融合創生 協調發展”的課程目標,聚焦學生發展的“一核三力”,構建基礎課程校本化、拓展課程多元化、探究課程自主化,與國家課程融合、與校本課程貫通、與學校特色結合的“新華人”課程體系。通過國家課程連結起跨學科為特徵的“交叉課程”和以學科外延為特徵的“拓展課程”,採用縱橫交互的結構化設計,從橫向結構與縱向結構兩個方面構建融合創生課程體系。一方面圍繞“大概念+”開展學段間的縱向統整;探究“學科+”開展學科間橫向式統整,形成了橫向融合課程;以“開門辦學”的思路探究“教室+”的實施路徑,搭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融創教育平臺。特別在“川劇課程+”“勞動課程+”等課程統整上辦出了特色。
“不管是‘三力’課程還是‘融創’課程,其實我一直思考的是學生核心素養如何培養,學生高階發展、持續發展如何得到支撐。”從人才創新培養的角度出發,朱祥勇校長在新華學校大膽實施課堂改革。如果最核心的教學形態沒有改變,那麼就意味著教育教學沒有實質性變革,朱校長提出了以“大概念”教學為抓手的融創課堂建設改革思路。融創課堂就是融教于學,融學于創,以學為中心,以輸出為標誌的自主學習課堂形態。其主要特點是把死的知識變為活動問題,將活的問題變為情境活動,最終指向理解遷移,舉一反三。
將融創課堂落地的是“三三三學歷單”。朱祥勇校長説“三三三學歷單”是以學生視角編寫的導學單,是教師作業設計能力的體現。“三三學歷單”注重問題分層設計,難易有別,練習方式多樣,注重學生能力、品格、思維培養。通過學歷單把“狂轟亂炸”的作業變到“精準定位”,把“反覆操練”變為“吸收內化”,把“散點練習”變為“結構構建”,把“枯燥無味”變為“豐富有趣”,把“書上知識”變為“身邊知識”。
融創課程還特別強調跨界課堂的建設,在新華“你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吧”不是一句戲言。體育課堂不僅教數學還教川劇、語文、歷史。當有人還固守著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壁壘、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時,新華學校在朱校長的帶領下早已嘗試著突破和轉型,探索著課程的重構、知識的整合、方法的融合。然而在當初,朱校長還是受到很多老師和社會人士的質疑,他們認為這是搞噱頭,“但是我始終堅信學生是人,他的生活是完整的,一個完整的人的生活是不分科的,我們培養學生是為了他將來能夠進入社會生活,走向創生。”近日,教育部發佈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圍繞學生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精選和設計課程內容,設置“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佔本學科總課時的10%,強化學科間的相互關聯,增強了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近年來學校以“整合”作為核心理念與指導方法,為建構全面培養模式,在“五育”融合思想的指導下,逐步總結出大概念統整的實踐性課程模式。在充分尊重各學科本質與邏輯的基礎上,以學科內實踐活動課程,充分發揮各學科獨特的整體育人功能。以跨學科實踐活動、超學科實踐活動發揮學科與學科、學科與生活的整合育人功能,逐漸形成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深度融合全面培養模式。
從生涯教育到成長指導
——為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奠基
“生有涯而學無涯”是智慧,“學有涯而生無涯”是現實。學生的成長伴隨著各種各樣的考試,但是,學業總會階段性地結束,而未來的人生之路卻很長。因此,我們的教育必須要從關注學業到關懷整個人生。在十多年前,很多高中學校都還沒有開始探索生涯教育的時候,朱祥勇校長就在所在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從小學開始探索生涯教育。通過開展一系列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活動,使學生提升對自己、學業、職業的認識,掌握生涯規劃的方法和技能,教會學生作出人生選擇。
“物質生活越來充盈,卻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不合群、孤僻、不知與人如何交往,這些都是社會情感缺失的表現,這對孩子的影響遠比分數重要”,2019年,朱祥勇校長在生涯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學生指導的內容,立項省級課題《九年一貫學生成長指導課程實踐研究》,從品格、生涯、學業、心理全方位進行指導。在班主任管理制度之下,創造性的實施了“全員導師制”,全體教師都成為了學生的導師,一個老師對接三到五個學生,從學生一年級入校到九年級離校,全程跟蹤學生的發展,個性化地解決學生“學習力”“發展力”“實踐力”方面面臨的困難。
上海市師培中心德育研究部主任,上海市中小學全員導師制項目組核心成員李敏博士對新華學校開展全員導師制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她認為,“新華學校全員導師制是基於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基礎上的師生雙向成長,是實現師生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徑。”
從七彩評價到“三力”畫像
——幫助孩子打破人生的天花板
“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思維模式給我們的孩子帶來了天花板,我們的孩子往往在分數的天花板面前止步不前,也不知道將來該如何發展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然而教育不能夠只盯著眼前,或者僅僅以分數來衡量學生發展。因此,我在當校長的過程中一直試圖幫助孩子打破這些天花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生命,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幸福”。基於這樣的認識,十年前在新科學校的時候,朱祥勇校長就開始探索綜合評價,構建起“七彩之星”學生評價體系,即“單彩”“三彩”“五彩”“七彩”。每項設有“單項星”和“綜合星”,按時間又有“周之星”“月之星”“年度之星”。“七彩之星”是對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一個長期評價,實現了評價激勵機制的長效性。“七彩之星評價制度,使各班的七彩之星成為同學們心中的偶像和榜樣,在全校形成了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氛圍,進一步發掘潛能,建立自信,超越自我。”班主任李老師評價到。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個好學生,多一個平臺,學生就多一個特長”,2019年來到新華,朱祥勇校長大力發展學校藝術特色和科創教育,體教融合,兒童川劇、數字美術、智慧農場、垃圾分類等特色課程讓學生多樣發展;輪滑冰球、管樂團、啦啦操、川劇、無人機飛行、機器人、跆拳道、足球、網球、合唱、古箏、數字美術、創意畫、裝飾畫、科創、心理等特色城市少年宮課程……孩子們在活動豐富的校園生活中,快樂學習、大膽分享、健康成長。
教師擁有一種特長愛好,並深深地鍾愛著,就會搭建一個平臺;學校擁有一種設施,並堅持開放著,也會成為一個平臺。這樣的平臺,那樣的平臺,朱祥勇校長想著、念著、給著,孩子們有了越來越多的成長髮展臺階,為未來的人生舞臺一次又一次預演著。
2022年,新華學校利用資訊技術開發新華大腦評價體系,通過多維的數據來全面了解一個學生,探索數字化時代更多元的學生成長評價體系,逐漸形成新華學子“三力”成長模型。“三力”即學生的學習力、發展力和實踐力,是學生在夯實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後,更高層次的素養培養。其中學習力包含發現、思考、整合;發展力包含品格、規劃和合作;實踐力包含行動、審美和創造。多力並進,讓孩子在新華學校不僅能夠獲得知識的增長,還能在個性特長、自主學習、合作創造等方面得到充分的舒展,擁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將學生“三力”評價系統映射到國際流行的9大核心能力,並通過數據可視化展示全校學生整體的發展畫像,以成長為導向,成才為目標完善我校學生的評價模型。
從蘋果教師到領雁教師
——悉心打造教師團隊
融創課堂的深入推進,學生成長的深度指導,最離不開的就是高品質的教師隊伍團隊。“都説一個好校長成就一所好學校,我覺得一群好教師更能成就一所好學校”,朱校長説。關於教師團隊文化建設和教師隊伍健設,朱祥勇校長比較有發言權。在新科學校任校長時,新科剛建校,加速、優化教師隊伍培養,成為了學校發展迫在眉睫的重大難題。對此,朱校長提出了學校發展“教師第一”的辦學主張。在他看來,教師是學校發展的源頭活水,站在教室講臺上的那個人決定著教育的基本品質;沒有教師的發展,學生成長就成為無本之木;沒有教師的研發,課程就成為無源之水;沒有教師的實踐,理想課堂就成為水中月。
“我一直認為教師的發展只有差異,沒有好壞。差異是一種資源,不是問題,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優勢,只有發展優勢,才能促進教師進一步發展。”基於這樣的認識,朱校長提出“人人能發展,個個會發展”的教師發展觀,學校採用多把尺子評價教師,讓每位教師清楚自己的優勢,發展自己的優勢。在這個層面上,設立了“蘋果”系列教師稱號。每一類型的蘋果都有她的內涵,相應的標準和對應的學習課程。
2019年,朱祥勇任職新華學校黨委書記、校長,“來到新華,我發現教師隊伍很年輕,學校教師一共143名,其中90後的老師有91人,佔63%;自聘教師88人,佔比61%。”面對新華學校具體的校情,朱祥勇校長又開始新的教師培養的新思索。根據“陽春德澤、新華生輝”的辦學理念,“融創育人 和諧發展”的辦學目標,朱校長提出了培養“融情融智 守正創新”的融創教師培養目標。為了讓學校教師目光一致,心之所向皆為新華,朱祥勇提出了“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教師發展的文化理念,提出要關注每一個、每一類教師的成長——“萬類”;學校為教師提供自由發展的時空、平臺和差異發展的路徑——“霜天”;希望教師擁有自願、自主、自省的選擇權利,具備自覺、自為的理性行動能力,達到競相成長的自由狀態——“競自由”。
春來秋去的大雁在飛行時總是結隊為伴,編隊飛行的大雁能夠借助團隊的力量飛得更遠——協同會增加70%的力量,實現1+1>2。朱校長受此啟發,打造“雁陣式”教師培養模式。梯隊分層,對標提升分層探索教師發展,開發了“四向三級”羽翼課程。“四向”是專業型教師、德育型教師、學術型教師、管理型教師四個培養方向;三級是撫翼——展翼——引翼三級課程,對應青年教師—骨幹教師—名優教師三級梯隊。三級課程從教學能力、教育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四個方面設置,青年教師更側重教學能力、教育能力課程的學習,成熟教師更側重突破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的提升,私人訂制,定向培養。以此為基礎,分層分級建構教師專業能力評價體系。
專家引領方向,骨幹以身示範,青年教師是新鮮血液,如果能實現三級跨層,每類老師就可以實現躍層發展,因此在三級梯隊的基礎上,以項目為驅動,跨層構建“1+1+X”雁陣小分隊。“1+1+X”是指1名團隊導師,1個種子教師,X指5至6名教師。“1+1+X”組團發展有這樣幾個特點:價值引領,精神構建;項目驅動,在行動中學習;學·展·評·思融為一體;學術積分,以評促發展。“為了激活老師們內在動力,我們不斷創新系統有效的評價體系,為教師建立了電子檔案,記錄于教師專業成長過程。”
經過幾年的努力,在新華這支年輕的教師隊伍中現有四川省名導師工作室成員1人,成都市名校長工作室領銜人1人,成都市初中校長領航班成員1人,高新區學科帶頭人4人,高新工匠2人,市區級優秀班主任、優秀德育工作者17人,區級優秀青年教師、優秀教師、教壇新秀32人。近年來,教師獲獎數量和級別逐年攀升,論文論著獲獎或發表376項,國家級獎項119項,省級獎項12項,市級獎項150項,區級獎項95項;教學技能獲獎375項,國家級88項,省級14項,市級42項,區級231項;教師在區級及以上活動中作經驗交流32次,上研究課58次。倡導和主持的《融創課堂:重構關係的教學范型》課題榮獲四川省政府成果一等獎。
“作為一名校長,要始終心中懷揣學生的成長需求,家長、社會的人才要求,把他們的需求、要求內化為學校和教師的追求”,朱祥勇校長常常對學校幹部和老師們説。當校長十多年,他始終立足立德樹人的宗旨,不追求時尚、時髦,不迷信名家和書本,不炒作,不急功近利,實事求是,求真務實,腳踏實地致力於立德樹人的課程改革、課堂建設、隊伍培養,在時代的浪潮中抵禦虛名和浮華的侵蝕,遵循教育的本質,咬定青山,一注百年,堅持正道,始終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