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上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發佈了。就課程方案而言,這是2001年《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執行20年來的首次系統修訂;就課程標準而言,這是2011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執行10年來的一次系統修訂。新的方案和標准將在今年秋季開始執行。作為一個有五十年工作經驗的老教育工作者,通過學習,有這樣幾點認識,寫出來,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思考。
1.新在課程設置有重要變化。
據教育部教材局副局長田慧生先生介紹:小學原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為“道德與法治”,進行九年一體化設計;改革藝術課程設置,一至七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線,融入舞蹈、戲劇、影視等內容,八至九年級分項選擇開設;科學、綜合實踐活動開設起始年級提前至一年級;勞動、資訊科技課時獨立計算。勞動課程平均每週不少於1課時;資訊科技的課程安排(三到八年級)要佔九年總課時的1%=3%。加強了品德、勞動、資訊、藝術課程的學習時間,調整了學習內容,這樣明確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在語文課程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歷史課程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培養要求。尤其是新課標對標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公報和決議的精神,補充了有關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等內容,規範了有關表述。緊密聯繫生活實際,精選學生聽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標誌性成果、突破性進展和普遍性經驗等,讓學生感受體會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及新鮮經驗,增強每個學生的文化自信,愛國熱情,從小播下愛國的種子!非常重要!
2.新在強調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新變化。
新的課程方案中的一句話:“充分發揮實踐的育人功能,加強知行合一、學思結合,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這就要求我們改變教學方式,從教走向學,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將學習由“解題”轉變為“解決問題”。讓課堂與世界相連接,讓學習與生活相融合。通過真實情境中的深度學習,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學校模擬真實的生活場景,讓考生在場景中解決問題,並由此能夠遷移到未來生活之中教學改革重點”。開展綜合性的跨學科主題學習,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跨學科學習”是整合兩種或兩種以上學科的觀念、方法與思維方式以解決真實問題、産生跨學科理解的課程與教學取向。提倡項目式的深度學習。突出“聯結、生成、遷移”三大學習要素。課堂立足於“知識從何而來,又到何處而去”組織教學。聯結新舊知識融合貫通與生成。強調學習是一種生長不是複製,在學習中重視個體學習經驗遷移至其他情境中去,素養立意,深度學習,培養從舊知到新知的問題解決能力。
3.新在評價標準的新變化。
新課標有特別強烈的育人價值導向。新修訂課程方案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素養導向”,素養導向貫穿于課程編制、課程實施的全過程,從根本上保證了育人方向。強調素養導向,注重培育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特別是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基於核心素養確立課程目標,遴選課程內容,研製學業品質標準,推進考試評價改革,是新課標釋放的一大重要信號。新課標毫不猶豫地把育人當作義務教育改革的核心追求。落實“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目標,需要教育形態的積極改變,我們要從照著書本教知識到培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轉變。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人才,不但強調素養導向,而且明確了課程優化形式,更加突出了勞動實踐的重要性。公佈學業品質標準為核心,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落實“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目標,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從照著書本教知識到培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轉變。教育的美麗,是因為教育培育的是智慧花朵,教育是一項需要大智慧的事業。葉瀾教授説,智慧不是簡單的、一般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實踐中的智慧是透視實踐、改造經驗、提升自我的能力,它往往表現為怎樣處理鮮活的、具體複雜情景和過程中的各種情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形成新的理解、新的思想。具有了這種創造智慧,才能達到一種通達灑脫的境界。要達到這樣的教育境界,需要教師有很高的綜合素質,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培育自己的創造精神。所以落實新課標,需要教育工作者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精神實質!
教育是一門智慧之學,在新課標頒發之時,我期待教育工作者,認真學習,創造性貫徹!我一直認為:教育其實很簡單,但做教育的人,工作不能簡單化;教育是很美麗的,做教育的人自己心靈要更美麗,明白了這兩點,教育才有希望。
總而言之,對新課標的理解,我總結為一句話:強化素養導向,聚焦學習任務,關注學習情境,注重品質標準 。(北京市特級教師 肖遠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