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對教育教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以生為本已經從理念走向了課堂教學實踐。課堂是教育發展的核心地帶,課堂教學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主陣地,是推行素質教育的主戰場。實行語文和美術學科融合是“雙減”背景下對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凸顯教與學的互通、學科影響的共生。
2021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理念第四點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繼承語文教育的優秀傳統,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並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按照我國現階段對教育的要求,跨學科知識的融合與滲透是現代課程改革的趨勢。國家課程校本化,學科融合常態化,是學校高品質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小學語文和美術學科兩者關係緊密,美術是通過畫面來描述場景、表達情感的學科,而語文則是用文字敘説場景、表情達意的學科。若兩者融合實現資源互換,確定融合主題,明確融合目標,講求科學策略,則有助於提高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學科素養的提高。該文就如何科學合理有效的實施小學語文和美術學科融合教學,談談自己的初淺認識。
一、學習課程標準,研究教材教法,銜接目標
學科課程標準從整體上對一門學科作了規定,包括學科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目標與內容,實施建議以及與其他學科的關係等方面的內容。教師認真鑽研語文和美術的課程標準,有助於把握課標和教材之間的關聯,有助於制定恰切、清晰、準確、具體的教學目標,選擇融通的教學內容,在教學實踐中,將兩者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法與學法等方面有機結合,提高課堂效益,要做到這一點備課至關重要。
(一)教材內容的匹配性
語文教師和美術教師通覽本年級的教材,反覆討論、研究、推演、演示教學後確定融合教學的內容,根據學生實際和課程特點安排教學進度,適時探討,及時調整教學節奏。
(二)集體備課的科學性
語文和美術教師定期召開“碰頭會”,確定階段性教學內容,並充分挖掘美術教材中的語文資源,語文教材中的美術要素,延伸課堂,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反饋式備課的操作性
課前的集體探討備課,雖然確定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但只是課前預設,實際教學中,課堂具有生成性,不可預料的因素不可控,課後的及時反饋顯得尤為重要。兩門學科教師將課上出現的問題及時反饋、交流,反思教法,改進教學方式。這樣,不僅能積累教學經驗,還能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讓語文課堂和美術課堂充滿活力,學生充滿動力,教師充滿魅力,學校煥發生命力。
二、獲取學科特點,探索融合方法,提能增效
美術重審美培養:色彩美、人物美、圖形美……語文重人格塑造,品質培養:是與非、善與惡、剛與柔……兩者表面看來似乎聯繫不大,但是其內涵卻有相同之處,想要探索語文和美術學科的共通性,需要的是教師去拓展空間、突破學科界限,教師不是教科書的執行者,而是課程的開發者。
(一)文以輔畫
美術的顏色涂滿語文課堂時,會讓我們真正領悟到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真正感受到“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多元化的語文課堂活力四射,將古詩、兒歌、課文、精彩片斷、習作配以繪畫,展現漢語言的無窮魅力、一切景語皆情語;將文字加工成畫面的過程就是大腦的想像、聯想無限延展的過程,生動活潑的語文課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改變機械重復式的讀一讀,寫一寫,記一記,講一講,讓一切“活”起來。
1.兒歌配畫
兒歌是兒童心語最貼切的表達,給他們一方天地用自己的筆將一個符號、幾根線條、幾種色彩、幾個歪斜的形象畫出來,表達內心的感受,訴説對兒歌的理解。教師的適時引導,能進一步發掘兒童的創造潛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一年級語文下冊的兒歌《搖搖船》,美術教師在教學《有趣的半圓形》後,就可以將給《搖搖船》配畫作為第三課時進行教學。學生輕聲讀著兒歌,教師出示關鍵詞“船、橋、村莊”,讓學生想像、説出畫面,再把畫面落入畫紙,裝進腦袋。孩子們創新、創作,教師的指點、點撥,異彩紛呈的作品總是出人意料。
2.古詩配畫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古詩既是文化的傳承,又是民族精神的載體,一首優美的古詩就是一幅意蘊深刻的畫卷。
二年級上冊美術教材第1課《流動的色彩》,教師在教學時,可抓住教材中的“滴、吹、流”讓學生給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一的古詩《梅花》配畫,培養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通過反覆誦讀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通過畫各色梅花來感受梅花的堅強不屈,讚美梅花的淩霜傲雪。
3.日記配畫
日記,是兒童用稚嫩的文字記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一種形式。學生從二年級開始寫日記,每天重復一件相同的事,枯燥、乏味、倦怠、更是負擔。這時換一種方式,將視覺語言變成文字語言。
二年級的語文教師,可採用畫日記的形式,讓學生用作畫的方式來記錄生活和學習中的點滴事件,並配以簡明扼要的文字敘述,這樣圖文並茂、生動有趣的方式讓學生輕鬆愉悅地完成日記,日記本上精美的圖片裏不僅是日記內容,更是孩子們創造美、表現美的能力。
4.畫示意圖
語言文字是比較抽象的概念,遠沒有圖像直觀,課堂上滿黑板冷冰冰的文字,雖説教師粉筆字得到鍛鍊,但學生容易産生視覺疲勞。
在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時,教師帶領學生把作者的遊覽順序圖板書在黑板上,這樣做一能檢查學生的理解情況,二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親自參與的活動或學習,無論是積極性、注意力還是記憶效果都是口頭傳授等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讓學生參與到課堂預設的活動中,有助於學生熟練、牢固地掌握知識。
5.片斷配畫
課堂行為是強化的産物,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不斷積累強化的過程,記憶是語言文字理解、掌握、運用的重要手段,但是反覆記憶、練習會産生倦怠心理。多樣化記憶方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調劑學生專注力的不二之選,語文和美術老師緊密銜接,給予學生特殊的記憶法——用筆畫出所感所悟,讓學生把難以記憶的知識點嘗試著用繪畫的方式錶現出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知識以畫面的形式裝進大腦“倉庫”,事半功倍。
統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的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中有這樣兩段:海底的岩石上長著各種各樣的珊瑚,有的像展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參到處都是,在海底懶洋洋的蠕動。大龍蝦全身披甲,劃過來,劃過去,樣子挺威武。
魚成群結隊地在珊瑚叢裏穿來穿去,好看極了。有的全身佈滿彩色的文條;有的頭上長一簇紅纓;有的周身像插好多扇子,游動的時候飄飄遙遙;有的眼睛圓溜溜的,身上長滿了刺,鼓起來像皮球一樣圓。各種各樣的魚多的數不清。正像人們説得那樣,西沙群島的海裏一半是水,一半是魚。優美的語句描寫了各種各樣的海參和魚。語文課堂中雖然融入了大量的圖片,讓學生邊欣賞邊品讀句子,但是學生有“過目即忘”的本領。
為了讓學生學會其中的習作手法,進行段落倣寫,語文老師提前把這段話提供給美術老師。美術老師完成《各式各樣的鞋》的教學後,讓學生圍繞這段話創作《各式各樣的魚》或者是《各式各樣的海參》。冷冰冰的文字變成了鮮活的畫面形象融進記憶,既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又加深了對文字的理解,並融入自我感受,更重要的是學生還可以倣照這兩段話,寫出更多的優美段落,畫出更豐富多彩的圖畫。趣味性的教學效果遠勝於“聲嘶力竭”。
6.課文配畫
讓學生將文字變成圖畫,表面上只是一種教學形式的轉變,實際上卻加深了學生對文章深層次的理解,也是教師掌握學生知識反饋情況的重要手段。
在進行《小蝌蚪找媽媽》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並把這個故事畫成多彩的畫,讓文字故事變成具體可感的形象,色彩、圖像、語言、文字融為一體,邊讀、邊畫、邊思、邊學,有利於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孩子在愉悅中創作,在創作中學語文。課文與畫的融合,豐富學生的聯想,用富有故事性的畫來表情達意。
7.習作配畫
習作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所謂的妙筆生花對於學生而言成了“天方夜譚”。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文教學也應該“趣”字當先。教師在講解習作要求和寫法時,可讓學生先畫再寫。
統編版教材五年級第一單元的習作《我的漫畫老師》,先讓學生畫老師,然後説老師,最後寫老師,將習作變成看圖説話。如果學生沒有系統的美術知識,不懂美術技巧,他們的畫面就會是一個個靜止的人或物,單調而乏味。這時候帶著學生仔細觀察畫面,以問題引導學生合理想像。老師的神態怎樣?為什麼手會叉腰……這樣,就使靜止的畫面動了起來,活了起來,使單調的畫面豐富靈動了起來。一種神態就是一個故事,一個動作就是一個故事,讓學生把不會説話的想像成會説話的,激活學生思維。提筆,學生就有話可寫了。
語文教學中,還有很多地方可以以“畫”促學,比如一年級拼音教學完成後,可以和美術老師共同引導學生完成“字母樹”……
(二)以畫蘊文
美術教學意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學生感受美、理解美、鑒賞美、發現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心靈美和行為美。老師絕不能把美術當成單純的技能技巧訓練,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美術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語言表達的積極性,使之為語文和美術學科融合教學服務。
1.美術課中的口語交際
美術課上,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動口能力,只有説出了畫面的內容,才能畫出豐富多彩的畫面,讓學生的畫真正體現“畫我所想”。比如:畫《各種各樣的鞋子》,美術教師就可以借鑒語文老師習作的做法:引導孩子把“鞋子”説具體:説説自己見過哪些鞋子?是什麼樣子的?顏色怎樣?適合在什麼情況下穿?幾個問題就將孩子們的記憶庫存給調動起來了。孩子們説完後再畫,畫出的畫更形象生動。
2.美術課中的看圖説話(寫話)
一幅作品的展示過程就是學生看圖説話(寫話)的過程,作品不能“一展而過”,而要仔細看圖,詳細説畫。看圖,看是基礎,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理解深刻,才會在大腦裏形成清晰的形象化記憶。
美術教師引導學生看圖,看什麼呢?一看教材,二看繪畫作品。怎麼看?一有順序。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從遠到近,從近到遠……二説主體,如果主體是人物,就引導學生説人物的年齡、性別、身份、形體、相貌、服飾;從人物的表情、動作推測人物的思想,他在幹什麼,想什麼……三説環境,什麼地方,可能發生了什麼事情?一幅畫就是一個故事,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説清楚,想像可能發生什麼,寫下來也就水到渠成了。
3.美術課中的誦讀與積累
誦讀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頭懸梁、錐刺股”是苦讀的典型。作為教師,不能讓學生成為埋頭苦背的“苦行僧”,而應該讓學生快樂誦讀、主動積累,在執教《可愛的小動物》時,美術老師可以先出示關於動物的成語或古詩,讓學生多種形式誦讀,找出所讀成語或者古詩中的小動物;然後搭支架(支架就是從集體備課中探討出來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説出動物的外型美。如:我喜歡( ),請看它那( )的羽毛,那( )的嘴巴,那( )的眼睛,讓人一看就産生愛慕之情。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不但説出了動物的外形,為畫畫作鋪墊,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就積累了動物成語和寫動物外形的句式。
三、提升學科素養,師生共同成長,相得益彰
小學語文和美術學科的有機融合促進教學改革開花結果,每一次成功的教學,都會有收穫的喜悅。
(一)以畫育人,以文化人,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
語文和美術學科的有機融合,以畫育人,提高學生藝術感知能力,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以文化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習作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還豐富了學生的藝術、文化生活,跨學科聯繫,讓學生觸類旁通,將所學用於其他學科,綜合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
(二)以改促變,以研促教,提高教師的執教能力
教師在教學改革中鑽研教材,提高了教材把控力;合作備課時專業知識的相互滲透,提高學科理解力;將教學得失轉化為科研課題進行深入研究,既解決問題又強化教育科研能力;將教學所得所感結整合文,調整和建構知識體系,提高自身的執教水準。
(三)以生為本,師資立校,促進學校高品質建設
學校以生為本,探索教學改革,教師在改革中更新知識儲備,提高教學技能水準,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成為學校高品質建設的生力軍。
每一次探索都是一次教學方式的變革,每一次創新都是經驗的厚積薄發。加強語文和美術學科之間的滲透融合,以畫激趣,以畫育人,文中有畫,畫中有文,煥發課程建設的活力,探索課堂教學改革新路徑,使教學活動充滿勃勃生機。(四川省眉山天府新區視高小學 夏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