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鏘鏘三人行!來自基礎教育改革創新的深圳故事(下)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余暉 | 時間: 2022-02-28 | 責編: 羅天林

深圳,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如今,這裡已是一方以創新為底色的高品質發展熱土,正向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不斷前行。

我們把目光放到深圳的基礎教育領域:各種改革方案相繼出臺,各類創新舉措競相實施,多項改革創新的經驗也陸續成型,不斷的走出深圳,輻射全國。而在這些改革創新成果的背後,我們總可以看到前些年從全國各地引進的基礎教育高端人才的身影。

作為深圳教育引進高端人才中的代表人物,深圳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水發,福田區教科院黨委書記、院長郭其俊和深圳中學校長朱華偉三位可謂“武藝”高強。正是他們近年來銳意進取,讓一項項改革創新進入中小學校園,才有了深圳基礎教育發展的一片新天地。

改革創新擦出新“火花”


王水發,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黨組成員,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委員,教育學博士,特級教師,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1000名傑出校長,首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傑出校長。

作為高端人才引進的王水發,16年來每次擦出的“火花”都令人側目。

早在擔任深圳市羅湖區教育局局長期間,他力推“羅湖教改”,出臺的一系列改革方案就令人眼前一亮。2021年8月,“雙減”新政發佈不到一個月,他在《人民教育》雜誌發表文章《探索家長滿意、學生喜歡、教師認可的課後服務》,總結深圳經驗和做法,再次把全國的目光引向深圳。

把課後延時服務當成民生工程和科研課題

據了解,深圳市教育局早在2015年10月就印發了中小學“四點半活動”試點工作方案,隨後在2016-2018年進行了為期三年的試點工作,試點學校達320所,義務教育階段近60%的學生和家長從中受益。

2019年9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印發相關文件,明確提出保障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每生每年1000元的課後服務專項經費,鼓勵教師參與併合理取酬。2021年初,《深圳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後服務實施意見》正式印發,對中小學課後服務工作做出了新的部署。

截至目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100%開展了課後服務,72.9%的小學生、83.4%的初中生享受了課後服務,72.3%的小學教師、70.5%的初中教師參與了課後服務,各校學生、家長的滿意度均在90%以上。

王水發表示,衡量課後服務工作的核心指標應是家長滿意、學生喜歡、教師認可並樂於參與。因此,課後服務工作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項目,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於是,深圳一方面把它作為一項民生工程來推進,另一方面把它作為一個科研課題來研究。

發展素質教育不能缺了家庭教育改革

早在主政羅湖區教育局時,王水發就提出“新素質教育”的改革舉措。他認為,國家提出實施“素質教育”已有30多年,時至今日“素質教育”的目標、內涵、實施路徑都發生了深刻變化。80-90年代是“面向全體、全面發展”;90-00年代增加了“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00-10年代又增加了“增強社會責任感”。

2016年以來,“素質教育”的目標逐漸指向“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2017年以來,“素質教育”的重點則逐漸聚焦于培養學生的四個“關鍵能力”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層面看,“素質教育”的要求也從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到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發展素質教育”。這就是他提出實施“新素質教育”的緣由。

在如何保障“新素質教育”行之有效這個問題上,王水發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應從推進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手,構建一個支援保障體系,聚焦四個方面的改革,包括資源配置改革、體制機制改革、隊伍建設改革和家庭教育改革。

王水發深知,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長期以來是脫節的,雖然理論上三種教育最後都作用到學生,但是過去家庭教育是缺失的,社會教育是無序的。

王水發認為,教育改革要從家庭教育改革開始,家庭教育改革的關鍵是家長教育改革。因此,他做了一個系統設計,構建了三個系列8個模組的家長教育課程:一個系列包括婚前教育、育前教育、學前教育3個模組的準家長教育課程,另一個系列是1個模組的隔代家長教育課程,還有一個系列包括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家長教育4個模組若干門課程。

在“雙減”和思政課上先行一步


郭其俊,深圳市福田區教科院院長,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中國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被中央教科所教育發展研究部授予“首屆全國中學百名優秀明星校長”稱號。

“雙減”政策出臺後,當大家還在討論為什麼減、如何減的時候,以郭其俊為首的福田區教科院就已給出方案。這位曾經的全國明星校長,憑著豐富的教學實戰經驗,帶領區教科院的教研員們,制定出《關於在義務教育階段進一步“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提高教育教學品質”的操作指引(試行)》(下稱《操作指引》)。

《操作指引》讓“雙減”真正落地

《操作指引》從正確把握作業育人功能、提升作業設計品質、健全作業管理機制、加強作業完成指導與批改等十個方面,具體闡述了如何進一步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提高教育教學品質。此外,他們還列出了“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的負面清單(試行)”,為《操作指引》保駕護航。

據介紹,福田區教研員還按照各學段、各學科的“課程標準”和教學實際,制定了相關的作業設計與實施指導意見,希望通過《操作指引》進一步提升作業設計的科學性、規範性,增強作業實施的針對性、有效性,有效實現“減負提質”,充分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

“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是黨中央、國務院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育人根本任務的重大決策部署。”在郭其俊看來,減輕學生負擔的根本在於全面提高學校教育教學品質,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

郭其俊説,作為身處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首個縣域級教科院,福田區教科院承擔了先行示範的光榮使命。他們要進一步將《操作指引》落實落地,推進福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並在深化教育評價改革以及建設品牌課程、品格課題和品質課堂等方面進行探索,確保“雙減”政策落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開展黨建引領中小學思政課“5個100工程”

以黨建工作為引領開展教育教研工作,是郭其俊擔任福田區教科院黨委書記、院長以來一直堅持的基本原則。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上好學校思政課講話的精神,2021年2月,郭其俊在走訪學校以及多方研判後,提出在福田區實施黨建引領中小學思政課“5個100工程”,包括建設100個思政課工作坊,培養100個思政課旗手教師,研究100個思政課小課題,評選100堂思政優質課,培育100門思政校本課程。這種全覆蓋的思政課推進方式,通過組織教師開展集體備課、學術研討、科學幫扶、工作交流,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機制,為思政教師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平臺。

郭其俊認為,福田區各學校首先應整體規劃,明確思政課課程目標,區教育系統要統籌推進思政課課程內容建設,還要加快壯大學校思政課教師隊伍。通過不斷完善思政課課程體系,推進思政課的實施與開展。

“深中神話”是這樣煉成的


朱華偉,深圳中學校長、黨委書記,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特級教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發表論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00余部。2019年獲評深圳教育改革先鋒人物。

2020年9月,深圳中學新校區啟用。新校區的設計借鑒了斯坦福大學、清華大學的建築風格,學校環境和硬體設施都堪稱世界一流。

深圳中學校長朱華偉,這位高端引進人才、“奧賽金牌教頭”、全國知名校長表示,學校從校園設計的創新,到課程改革的創新,再到打造課程體系的創新,都是為了讓更多的優秀學子來深中讀書,讀好書。

推進系列項目改革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一直以來,深圳中學都是千萬學子的夢中學校,但受場地限制,每年只招800人。直到2020年秋季新校區啟用後,深圳中學擴招至大約2100人。

更多的學生進入這裡就讀,如何保證課程品質成為朱華偉考慮的重要問題。2018年開始,朱華偉和教師們就著手整合和升級已有課程。他們以實施新課程新教材為突破口,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全面落實《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工作方案》,從課程、師資、管理三個維度,推進系列項目改革,形成了系列優質研究成果。朱華偉表示,深圳中學要爭取建成國家級新課程新教材研究示範基地。同時,深圳中學會結合國家“強基計劃”,進一步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為國家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貢獻深中智慧。

優秀人才加好的老師和課程,才能創造出亮眼的成績。擴招後,深圳中學的高考成績還是保持“神話”。2021年又有41人被清華、北大錄取,錄取人數廣東省第一,各高分段人數全省領先。特殊類型考試成績也不俗,特殊類型招生控制線上線率99.4%,本科上線率100%,全省第一。

引進最優秀的老師培養最優秀的學生

雖然深圳中學的“江湖地位”穩如泰山,但是朱華偉並沒有放鬆。從2017年開始,他引進了百餘位高學歷、高專業水準的優秀師資。到2020年,深中有博士60余人,北大、清華畢業的教師80余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康橋大學等海外頂尖名校畢業的教師20余人,教授、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競賽金牌教練、名班主任共40余人。

朱華偉認為,越優秀的學生,越需要優秀教師引領。深圳中學擁有全國最優秀的學生群體,有責任引進更多高層次人才來引領他們向更高的平臺發展。另外,深圳中學諸多高端的創新體驗中心和創新實驗室,也需一批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高層次人才,指導學生進行科技活動,參加國際高端賽事,進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

與北大、清華共建人才培養基地

在朱華偉看來,世界一流基礎研究人才的培養,關鍵是要營造一個有利於傑出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2018年以來,朱華偉邀請清華大學多位院士和教授先後蒞臨深中大講堂,為深中學子帶來科學盛宴。此外,深中與清華物理系朱邦芬院士合作,共建朱邦芬院士工作站。這些合作的展開,為深圳中學“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高中”埋下了“種子”。2021年4月,這顆“種子”結出碩果,深圳中學成為北京大學“博雅人才共育基地”,是深圳市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獲此授牌的中學。

“隨著博雅人才共育基地的落地,今後我們有更多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某一個學科上有積極深入的鑽研。”朱華偉説,基地的設立,打破了中學和大學人才培養的壁壘,使更多在某一領域的偏才、怪才、天才能夠有機會進入更好的大學學習,在喜歡的專業領域有所成就,為國家、為人類做貢獻。

時隔一個月,“種子”再結碩果。深圳中學又被清華大學遴選確認為全國首批“清華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大學中學銜接培養基地”。

清華大學廣東省招生組組長鐘海旺教授表示,未來,清華大學將會結合深圳中學學科競賽的特點,與深圳中學展開進一步的合作。

朱華偉也表示,未來的深圳中學將與清華大學一道,在初高中階段積極探索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機制和模式,建構一個符合人才成長規律,並與高等教育接軌的完整教育鏈,不斷將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推向新的高度。(文/余暉)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