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大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之際,深圳教育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要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尤為關鍵。這些年來,深圳先後引進了一大批高端教育人才,部分人員已成長為深圳基礎教育界的中流砥柱。他們不僅是先行示範區的重要成果,更是建設先行示範區的中堅力量。
博士局長篇
王水發:讓我們一起來好好做教育
王水發,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黨組成員,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委員。教育學博士,中學英語特級教師。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1000名傑出校長”,中國西部教育顧問,“2007中國教育管理傑出人物”,首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傑出校長,深圳大學師範學院教育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生本教育專家工作室”主持人。
王水發1983年大學畢業後投身教育事業,在江西從省級重點中學教師幹到副校長、校長,後來又擔任當地教育局副局長、縣長助理。2005年,王水發作為優秀人才引進到鵬城,出任深圳南山外國語學校校長。15年來,他歷經校長到處長、局長的變遷,但始終像個“拼命三郎”,執著于教育,勤勉於事業。提起他,人們總能想起他説的那句話——讓我們一起來好好做教育。
博士校長:以校為家,每天工作18小時
到深圳第二年,王水發從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他的博士學位論文就是以南山外國語學校的管理和發展為例,對發達城市學校領導創新進行研究。在該篇論文中,他提到自己的理想是“做一個研究型的校長”。
他在南外進行了長達數月的調研,對所有前任校長和大量教師、專家進行訪談,最後提出對南外制度化建設的思考。執掌南外5年裏,他以校為家,忘我工作。據他在《我的一天校長生活》中記述,他早上7點到校,直到第二天淩晨一點才回到家,一天的工作細則共75條。這不是“特殊”的一天,而是常態化的一天。一天工作18小時,典型的“拼命三郎”。
在這位“博士校長”的帶領下,南山外國語學校成績突出,躋身全市前三;首屆高考告捷,各項指標均超額完成任務,創造了“低進高出、高進優出”的驕人成績,學校榮獲深圳市2007年高考“卓越獎”,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提升。後來,他被提拔到區教育局工作,先後出任副局長、教育督導室主任等職。
博士處長:全國率先評選“年度教師”
2014年底,王水發從南山區調任深圳市教育局師資管理處處長。彼時的深圳基礎教育,因為多年的超常規擴容,教師隊伍的內涵提升刻不容緩。因此,深圳市教育局把2015年定為“教師隊伍建設年”,于當年3月召開高規格的工作部署會,王水發在會上詳細解讀了“教師隊伍建設年”實施方案中的“四大主要目標”和“十大重點行動”。其中一個“重點行動”,就是率先在全國開始“年度教師”評選。
2015年首屆六位“年度教師”評選出來後,王水發帶著他們到各地巡迴演講。一年數十場演講下來,除非有重要政務安排,他每場必到,全程聆聽,做好筆記,晚上再一一點評。
雖然在當地校長、老師看來,這些經驗分享會好評如潮,但王水發並不滿足。他對六位教師直言:“你們發揮得很好,但我覺得你們代表的是深圳教師的形象,還可以更完美。”雖然他的話有點“雞蛋裏挑骨頭”的味道,但是他這種快節奏、高要求的“拼命三郎”精神,著實令人折服!
博士局長:以綜改振興羅湖教育
2016年9月,王水發出任羅湖區教育局局長。在深圳城市重心西移的趨勢下,羅湖區教育系統的人員結構、教育理念顯得“老化”了。“博士局長”的到來,讓沉寂已久的羅湖教育開始煥發新活力。用王水發自己的話説,“我試圖用激情和改革創新喚醒羅湖教育這頭‘睡獅’”。
“教育改革,首先要改的是人。”於是,王水發推出了系列創新舉措,比如每週一小時校長學習會、每週一場教師發展論壇等。其中,“每週一小時校長學習會”凝聚了王水發30多年來的教育教學、管理、培訓的綜合經驗和智慧。
王水發創造性地將問題導學和小組學習運用進來,把“學習會”變成了“參與式培訓”。校長們自行申報主題,分享自己在教育管理中最得意的亮點與最困惑的問題,其餘校長帶著問題傾聽,小組討論,達成共識。然後,每個小組成員被隨機點名進行展示交流,分享收穫、建議和困惑。最後,王水發進行點評、追問和深化。學習會固定在週二下午,王水發本人每期都盡可能全程參加,一邊聽,一邊做課件,最後總結點評。這種模式的學習會,“校長學員”們沒有一個人看手機、接電話、開小差,因為他們必須全面思考,全情投入。唯有這樣,討論和彙報環節才有話可講、才講得有品質。更重要的是,將學到的內容在學校管理中不斷實踐、驗證和深入,提高辦學品質。
近兩年,王水發在多個公開場合傳遞他的“新素質教育”理念。他梳理出中國素質教育發展脈絡,並與羅湖的實際緊密結合,提出振興羅湖教育的整體方案。這便是由王水發執筆起草的《羅湖區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實施方案(2018-2020)》,據稱這是全國首個區級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方案。王水發希望,將“羅湖教改”打造成為繼舊改、醫改、棚改之後的羅湖改革新名片。
他曾對媒體表示,到羅湖後重點做了五件事:第一件是營造幹事創業的氛圍和風清氣正的生態;第二件是抓隊伍建設,尤其是校長隊伍建設,以此帶動更多的人一起好好做教育;第三件是對羅湖教育未來三五年做了改革與發展的頂層設計;第四件是對看準的事情及時進行微創新、微改革,比如責任督學掛牌督導的專業化;第五件是抓教育教學品質的提升。
2019年1月,王水發再次迎來新崗位——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這一紙調令,讓人出乎意料,因為此前極少有區教育局長到市局工作,但回顧王水發這只“金鳳凰”引入深圳後的政績,又覺得理所應當。這也反映了深圳教育系統不拘一格選人才的風度和氣魄。
從2005年到2020年,王水發在深圳教育系統經歷的崗位不算少,但其初心始終不變——執著于教育,勤勉於事業。正如他經常挂在口頭的那句話:“讓我們一起來好好做教育!”在深圳大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之際,我們期待他為深圳教育作出更多貢獻。
明星院長篇
郭其俊:為了生命主體的自由和幸福
郭其俊,深圳市福田區教科院院長,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中國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南京師範大學和深圳大學師範學院教育碩士研究生導師,被中央教科所教育發展研究部授予“首屆全國中學百名優秀明星校長”稱號,《人民教育》2014年向全國重點推介的高中校長。
郭其俊,1984年參加工作,曾任南京市寧海中學校長、南京市鼓樓區教育局副局長等職。2012年,他調任深圳福田中學,成為深圳市首位“百萬”引進的公立高中校長。2016年,他又調任福田區教科院院長,成為深圳市首個區級教科院院長。
若要總結郭其俊的個人品牌,“明星、特級、網紅三位一體”或能概括一二。回望過去,郭其俊將其職業生涯劃分為三個階段:成長于南通,培養了教育自信;成熟于南京,懂得了文化育人;成就于深圳,學會了改革創新。無論哪個階段,他都在努力踐行自己的教育主張——為了生命主體的自由和幸福。
成長秘訣: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因為選擇代表著方向。”郭其俊之所以選擇深圳,是因為深圳對教育人才的以誠相見和求賢若渴。來到福田後,福田區區委、區政府領導對教育的認識之高和理解之深讓他驚嘆,特別是時任區委、區政府的主要領導提出了“要辦最幸福的教育、最智慧的教育和最影響未來的教育”,這成為他來深圳後辦教育的目標,也是他所主持的名校長工作室的使命。
説到選擇,在本刊記者看來,郭其俊最明智的選擇便是與書為友。本刊記者了解到,郭其俊直到高中畢業,讀過的課外書籍還只是《三國演義》的連環畫。1980年,他去揚州大學師範學院報到,在汽車站書攤上第一次看到《西遊記》。“世上竟有如此美的奇書”,這對幾乎沒有閱讀史的他産生了莫大的心靈衝擊。從此,他真正走向了通往知識海洋的大門,大學四年裏如饑似渴地汲取著書籍的營養,與經典為友,與先哲“對話”,從而為遲學的人生打下深厚的人文底色。參加工作後,他並不滿足於一般的閱讀,而是把閱讀體會與自己的教學實踐對接起來,思考、提升,然後把它們變成文字。勤奮的教學加上多年的筆耕,為他贏得了榮譽:2005年,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2006年,成為江蘇省首批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南京市唯一參評即獲評的數學教師)。
網紅氣質:努力做一名忍者、真者、行者
“好的報告會應由好的報告和好的主持詞兩部分組成……”2019年8月20日,深圳市教育系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暨校(園)長暑期學習會上,郭其俊應邀擔任當代教育家、北京市十一學校聯盟總校校長李希貴報告會的主持。他的精彩主持贏來滿堂喝彩,有人特意在部落格上分享他的主持稿。郭其俊的“網紅”氣質可見一斑。
然而,面對“網紅”的讚譽,郭其俊卻刻意控制自己的“曝光度”,努力做一名“忍者”,儘量保持低調,幾乎不上電視,不拍視頻,不讓媒體把其“消費”完畢。他努力做一名真者,從不抄襲別人的文章,絕不用虛假的榮譽裝扮自己。他知道,如果沽名釣譽甚至盜名竊譽,就會被同行鄙視。他致力於做一名“行者”,不紙上談兵、嘩眾取寵,因為如果不能用實績説話,很快就會被社會遺忘。
作為深圳首位“百萬年薪”高中校長,郭其俊坦言,這個標簽對領導來説,意味著高期待、高風險;對同行來説,意味著高羨慕、高懷疑;對他本人來説,也意味著高盛名、高難副。所謂“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與此對應的是高責任、高壓力。
從點到線:發揮研究、服務和指導作用
從校長到院長,是郭其俊到深圳後的一次重要變遷。在他看來,當校長是一個點,考慮的是如何提升辦學品質和辦學品位,最終形成辦學品牌。當院長則是一條線,考慮的是如何提升研究品質和服務品位,最終形成指導品牌。以研究的狀態工作和以工作的狀態研究,便是兩者的相互聯繫和彼此需求。
作為福田區首任教科院院長,郭其俊努力發揮研究、服務和指導的作用。他認真研究教科院附中、附小、二附小等附屬學校受到的來自社會轉型與教育改革的影響,啟發校長、教研員、教師深刻反思當下的學校發展變革,創新思路探索與模式建構。他堅信,教科院只有真正下沉到學校、課堂,通過教科研高度銜接,才能促進教育改革創新,不斷激發基礎教育活力。
談及未來規劃,郭其俊表示將努力進一步提升福田教科院和福田教科院附屬學校品牌的影響力和美譽度,辦好示範性的區級教科院和中國最好的教科院附屬學校;進一步推進資訊技術和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通過“課堂革命、福田表達”的平臺,繼續向全國同行展示個性化學習、項目式學習和混合式學習等教與學方式轉變方面的成果;進一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帶好灣區內的幾個郭其俊名校長工作室;進一步服務中國教育學會,做好中國教育學會初中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的工作。
郭其俊説,若干年退休後,自己將回歸家庭、回到兒童、回報社會,希望給每一位投身深圳的教育人留下一個“選我所愛、愛我所選”的“士者”形象。
寄語深圳:堅持五大取向,實現先行示範
談及深圳這些年最大的感受,郭其俊告訴本刊記者,經濟概念和教育概唸有時會衝突,“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是特區經濟概念,“教育是一項慢藝術”則是一般的教育概念。如何在經濟發展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之間找到平衡,正是深圳教育人的智慧之處。
他認為,創建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仍然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會努力滿足不斷增加的城市人口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所以,深圳教育必須堅持“五大取向”,實現先行示範: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先行示範;要對標世界一流,在世界教育的坐標係中先行示範;要在特區經濟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先行示範;要在弘揚改革創新的教育特色的前提下先行示範;在補足教育學位短板的基礎上先行示範。
金牌校長篇
朱華偉: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己任
朱華偉,深圳中學校長、黨委書記,華中科技大學教育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特級教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廣東省政協委員。2018年獲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9年獲評“深圳教育改革先鋒人物”。
從河南到湖北、廣東,歷經中學、教育行政部門、大學、教研院等多個崗位,最終回歸中學,圓夢深圳,朱華偉始終以“為國家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己任,執著地追尋著自己的教育夢。從愛上數學到愛上教育,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不遺餘力地為中國教育貢獻智慧和力量。
源於數學:從愛上數學到愛上教育
“我是先喜歡數學、喜歡孩子,最後變成了喜歡教育。”朱華偉至今記得高中畢業那年,他讀完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的故事讓他徹夜難眠,自此愛上了數學。高考填報志願時,他的四個專業填的全是數學。汝南師範學校數學專業畢業後分配到紅光高中,教高中畢業班數學。他渴望更大的發展空間,選擇了繼續深造,先是通過專升本考上了河南教育學院,畢業後又是一邊教高中數學一邊準備研究生考試,最後考入湖北大學,成為湖北省招的第一個數學競賽專業研究生。
1992年畢業後,朱華偉到武漢市教研室工作。第二年,年僅31歲的他被破格評為特級教師,原因是他在高考資料、競賽資料的編寫構思上有所創新,在指導數學競賽過程中取得好成績,還發表了20多篇論文,出版了書籍。
1995年,朱華偉調任江岸區教委副主任,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頂著壓力籌辦理科實驗班,探索資優生培養方法和成才規律。
輾轉多地:始終致力於拔尖人才培養研究
2000年,朱華偉被派往美國做訪問學者6個月。這段經歷讓他更加確定:自己的性格不適合做教育行政官員,更適合做數學教育研究,或者做教育,辦好一所中學,做中國的蘇霍姆林斯基。
回國後,朱華偉毅然辭去江岸區教育黨委書記職務。2001年,他離開武漢,先是做了三年人大附中珠海校區校長,後又應邀加入廣州大學軟體所,同年被評為研究員,擔任軟體所所長。在廣州大學的十年,他致力於探索數學創新人才的早期發現和培養。他兼任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委員會委員,2009年擔任第50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隊領隊、主教練,率中國隊獲團體冠軍,指導多名選手獲國際金牌。他指導初中數學教材改革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發表相關論文10余篇,主要成果還獲2018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14年2月,他負責籌辦廣州市教育研究院,並任院長、黨委書記。2017年1月,他成為深圳中學第18任校長。
圓夢深中: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高中
執掌深圳中學後,朱華偉提出了新的辦學目標,即“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高中”,也提出了新的培養目標,即“培養具有中華底蘊和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
在朱華偉看來,中國的基礎教育在世界上已有一定地位,但達到世界一流水準的高中還比較少,整體水準呈現“均值高”“方差低”的特徵,也就是説,平均水準較高,但拔尖人才少。朱華偉希望將自己近40年的教育智慧和經驗奉獻出來,帶領深圳中學再上新臺階,達到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水準,為國家培養更多的拔尖創新人才。
據了解,深圳中學現已建立起較為完整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如啟動個別化教育計劃,針對每個有特殊需要及才能的學生,擬定個性化的教育方案;邀請海內外知名學者講學;搭建高端學術活動平臺;拓展創新教育平臺,目前已與多家著名企業和高校共建近20個創新體驗中心與創新實驗室。學校還與華為聯合設立了“深中—華為特殊人才獎學金”,資助在科學技術等方面具有特殊專長的天才、偏才、怪才。
此外,為了對標深圳中學新的辦學目標,2018年11月,朱華偉提出把深圳中學初中部建成深圳最優初中,並推出一系列重磅舉措。“在初、高中階段,我們就應該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機制和模式,發現、孕育並系統培養人才苗子,建構一個符合人才成長規律並與高等教育接軌的完整教育鏈。”朱華偉説。
多次呼籲:基礎教育一定要引進最優秀的人
朱華偉曾在多個場合呼籲,基礎教育領域一定要引進最優秀的人,這樣國家才有希望。一方面,由於世界一流大學的畢業生往往擁有更廣闊的格局和視野,以及更豐富的學術資源,故更容易培養出世界一流的學生。另一方面,越優秀的學生,越需要優秀的老師引領。2017年1月,朱華偉剛到深圳中學時,是學校第4個博士。而2019年深圳中學新引進的35名教師中,就有博士9人,博士後3人;23人畢業于北大、清華,5人畢業于哈佛大學等世界頂尖名校。消息一齣,轟動一時。據不完全統計,深圳中學共有教師400余人,其中碩士200多人、博士30余人,教授、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競賽金牌教練、名教師等40余人。
有人質疑,難道博士生就一定比本科生教得好?朱華偉表示,如果單純比較一節課教得好不好,那很難講,但若從學生整體發展來看,博士生會給予學生更多高端的學術引領和思想熏陶,讓學生早立大志、存大格局。深中的辦學不只是為了高考,還要指導學生做科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
也有人好奇深中是如何吸引這麼多名校畢業生的。朱華偉説,一是靠情懷,二是靠平臺,三是靠關懷。深圳中學著力為老師們打造溫馨的工作、生活環境,比如,為年輕教師提供的宿舍,從改建、裝修到入住,他去了不下10次。凡來深圳中學工作的老師,單身者都有一間3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學校還會為已婚的老師向深圳市住建局申請人才房。
自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以來,深圳這座先鋒城市正式吹響了新一輪改革創新發展的號角。深圳教育如何先行示範?朱華偉用實際行動發出了聲音:“作為以這座城市命名的著名中學,必須為深圳基礎教育構築更高的標高,為中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闖出一條先行示範的新路。我本人願意為此竭盡全力,發光發熱,不負國家與時代!”(文/翁利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