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育界最大的舉動莫過於“雙減”政策的落地,很多家長開始糾結孩子的輔導怎麼安排?孩子的雙休日怎麼安排?孩子會不會因為雙休日沒有安排而無所事事?網路遊戲會不會因此趁虛而入?雙休日兩天在家裏大眼瞪小眼會不會滋生更多的親子矛盾?“雙減”文件落地,引起廣泛關注,也送來了新的課題:在屬於家庭的時間裏,如何管、怎樣教?既關乎每個家庭,也關乎每所學校。我認為改變“應試教育”的老路,通過提質增效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是擺在學校面前的一道重要課題。
為確保“雙減”政策發揮實效,我提出創建新型學校的發展思路“1+2+3”模式,即:“一個課後延時大活動”增強學生體質;通過“學習知識的深度和學生眼界的寬度”讓孩子擁有“獲得感”;從“常規課堂管理、課後延時管理、社團管理”提升服務品質;達到“五維目標”。即:從學生健康成長的維度來説,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從學生立足未來社會的維度來説,把學生培養成為將愛國情感、交際能力、協作意識、文明素養、健康身心、創新精神集于一身的人;從學生終身學習的維度來説,把學生培養成為“自主學習、自主發展、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的獨立自主的人;從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的維度來説,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勇於擔當的人;從全球一體化時代的維度來説,把學生培養成為既具有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底蘊,又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人。
一、“雙減”帶給家長的焦慮,需要學校化解
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學校先進行改革,聚集“三個重點”:關注課堂提升教學品質;優化作業設計;提升課後服務,形成了“適度寬鬆、嚴格到位、向40分鐘課堂要效益”的教育。“適度寬鬆”:就是秉承孩子的活潑天性,依託教育資源優勢,重視課程開發與動手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的內生動力和潛能。“嚴格到位”:就是在學業和學生品行養成方面,該管的還要管,學業考核要嚴格,品行操守要嚴抓。“向40分鐘課堂要效益”:希望學生利用好40分鐘的課堂時間,做到學、思、踐、悟,“努力追求適合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教育”。教師專業成長確定“三位一體”的研討方式,把“新常規 新課堂 新作業”作為教研主題,圍繞“新”,分年級、分階段逐步推進。即:第一,緊扣學習要素,打造形成“新常規;第二,用好課堂作業本活動,呈現“新課堂”;第三,依託”新作業“,提制優化“新課堂”。
作業是落實雙減的助推器,發揮名師工作室的優勢,帶領學科帶頭人研討設計新的作業形式,最終採用“基礎作業+彈性作業”,按照“保底+提升+延展”三個層次進行設計:以少而精的高品質作業取代簡單、機械、重復性的大量作業。基礎性作業面向全體學生,檢測教學目標是否達成,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悅;提升性作業面向學有餘力的學生,設計“跳一跳就能夠著的練習”,讓優秀學生做“導航者”和“引路者”;延展性作業採用“作業超市”“特色作業展示擂臺”等形式,學生自主選擇,推行“9點後,不作業”行動,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作業,三到六年級書面作業不超過一小時,保障學生每天足夠的睡眠時間,保證學生回家後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體育鍛鍊、家務勞動、閱讀和文藝活動等。
二、“雙減”帶給家長的認知 需要家長同行
當前,“雙減”政策、“五項管理”以及《家庭教育促進法》的落地成為社會對教育關注的焦點,給學生的校內學習、校外生活和家庭也勾勒出不一樣的軌跡。
如何促進學生學習和身心的共同發展?家校如何真正有效地踐行“雙減”政策,真正達到“雙減”的根本目的?“雙減”下家長該著力做什麼、什麼才是面對未來孩子真正需要的關鍵能力?“雙減”後家校的協作合作需要作哪些調整?
1.家長要重視家庭教育。“雙減”背景下,更應增加父母陪伴的時間,提升親子陪伴的品質。學校和家長要在負擔上做“減法”,育人上做“加法”,在更高層次的“升維”減加中,最應該增加的是學生的“閒暇志趣”,家長要引導孩子把簡單的興趣轉化為可以一生追求的志趣,並且培養對此項志趣的堅守精神,讓學生學會接受並承擔。在今天這個更強調突出個體專長的時代,家長為孩子制定的升學計劃應逐步調整為生涯規劃,看得長遠,走得長遠。在“一減一增”的背景下,家長做好孩子成長路上的陪伴,有方向、不焦慮,做智慧型家長。
2.父母要以身作則。孩子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這些受父母的影響最大。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著孩子一起學習,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看看書,讀讀報,讓孩子感覺到他(她)寫作業時父母也沒有清閒,這樣孩子的心裏會有一種平衡感,也願意學習了。
3.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環境很容易改變一個人,尤其是對孩子而言。和睦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積極的,向上的,孩子只有生活在充滿愛的家庭裏才會有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才會懂得去愛別人、愛社會。
面對未來,不僅要重視學生學業水準發展,還要更加重視培養孩子的閱讀力、專注力、學習力、克服力、抗逆力、創造力等。高考命題方式的變革,閱讀力是基礎能力,家長要引導孩子大量閱讀課外讀物,增加閱讀能力。書讀的多了,我們自然就知道,對待父母,要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對待老師要:“有事,弟子服其勞”;對待同學:“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對待學習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們從“幼不學,老何為”中了解時間的重要性。時間久了,孩子自然就會喜歡。
4. 關注孩子的習慣養成。“雙減”也為家長學習提供了重要契機,家長要和學校、老師做好教育路上的“同盟軍”。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學習,學習不是生活的全部,更要讓孩子在生活中收穫心靈的成長。
在1-2年級關注學生的習慣養成。從幼兒到小學生轉變的幾個重要變化、先抓好習慣、“雙減”政策下,家長不要看到結果就給孩子貼標簽,這一階段家長除做好基礎知識“課前預習、課中聽講、課後復習”高效學習習慣培養外,還要重視孩子良好體能、生命能量、思辨能力、表達能力等軟實力的培養,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過程,多參與校內外有意義的親自活動,從而讓自己的心態自然過渡。
在3-6年級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在“雙減”之下,應承擔好家長的角色擔當,做學生的心理營養師,學習引領師,人生指導師,習慣監督師和興趣合夥人。
除此之外,家長還應該有相應的行為擔當:監督孩子學習,幫助養成自律的習慣;培養孩子良好習慣;重視日常陪伴,注意用心與孩子溝通;與老師相互配合,支援老師工作。
三、“雙減”帶給學生的改變 校園變成樂園
童心是兒童發展的密碼,當然也應是教育的密碼。我校以新的理念為導向,以“1+X”研究為載體,寓教于樂,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即:“‘1’指:一個大主題;‘X’指:學校創新的特色作業、特色課程、特色活動”。
(一)特色課程助力校本教研
1.語文學科以“大閱讀+”項目化學習為導引
在全國“大閱讀”背景下,對全校同學進行了調查,借助後臺大數據統計,定制語文學科以“大閱讀”項目化學習活動為導引,採用“學、問、思、辨、行”的學習路徑,遵循“趣”中求實、“活”中求新,挖掘教材中的潛在因素,結合語文學科特點和學生成長素養的需求,站在學生視角,嘗試設計了“閱讀+”創意素養作業。
一年級:閱讀+創意拼音、漢字聯想畫。老師們結合孩子的天性,讓拼音和漢字“動起來”,想一想、畫一畫、擺一擺,當拼音和漢字遇見創意,迸發出無限精彩。二年級:閱讀+詩配畫、識字小報。吟一首詩,賞一幅畫,認一些字,包含著學生熱情的創意剪貼拼搭作品,展現了孩子們對詩文的理解,對生活的熱愛,也充分展示了孩子們的語文素養。三年級:閱讀+繪畫日記、名字裏的故事。繪畫日記以“孩子的方式表達孩子的心靈”,鼓勵“原生態”,培養觀察、繪畫、表達的能力,促進心智健康成長。學生們探究自己名字的秘密,深度挖掘名字背後的故事,感受中國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四年級:閱讀+觀察日記、閱讀提問卡。有趣的“觀察日記”實踐活動,寓教于樂,讓學生體會到了連續細緻觀察的樂趣;閱讀提問卡改變了學生被動閱讀的狀態,學習篩選問題,培養了積極思考的習慣。五年級:閱讀+民間故事連環畫、快樂讀書卡、書籤製作。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巧妙地將圖畫和文字結合在一起,融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讓我們感受到童心所煥發的繽紛色彩。六年級:閱讀+“經典潤童年”活動。拓寬了學生的閱讀思路和呈現路徑。在孩子們的筆下,作業變得不再單調、枯燥,它喚醒的是孩子們的思維,激發了孩子們追求豐富多彩的創造力。
2.數學學科以“玩轉數學+”項目化學習為導引
數學學科為營造“愛數學、學數學、玩數學、用數學”的良好氛圍,在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利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作業梯度,從單一到多元;注重聯繫生活,從統一到分層;注重類型豐富,從學科到整合;注重文化拓展,産生引領孩子從清淺駛入浩瀚。
有趣的拼搭:學習了立體圖形,小朋友們根據學習體驗,利用身邊熟悉的圖形和物體,進行創意拼搭。有趣的圖形:小朋友們利用角、七巧板、圓等平面圖形設計出豐富生動的作品,編出有趣的故事。小鬼當家:數學來源於生活,更應用於生活,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購物、家庭支出管理中品嘗數學之趣。數學樂園:數學不再是面無表情,嚴苛枯燥的計算,它的面孔變作了一份份精美的數學手抄報、數學日記,不僅拓展了知識,還鍛鍊了學生的動手力、思維力、創造力,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整理知識點最好的方式方法,學生們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單元知識整理,把主題、關鍵詞、圖畫、顏色等以圖文並重的方式創建記憶連結,打開了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
3.綜合學科以“傳統課程+”項目化學習為引導。
學校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拓展性活動,依託課程時間,學校形成了新的系統課程“傳統課程+特色課程”:在傳統課程的基礎上,根據教師的個人專長,開設特色課程項目,激發學生興趣,鍛鍊學生實踐能力。體育類:“繩彩飛揚”(大繩,小繩,花樣繩);“毽舞翩翩”(單人踢,盤踢);“國球雄風”(乒乓球);“羽你同行”(羽毛球);“足下生風”(足球:顛球;定位球);趣味籃球(原地運球,30米行進運球;S繞障礙運球;定點投籃);“彩圈旋轉”(呼啦圈)“拳拳赤子”(武術);“三人四足”;拔河;短跑;立定跳遠;投擲沙包等。藝術類:戲劇、唱紅歌、繪畫(水粉,水彩,油墨,蠟筆),書法(硬筆和軟筆),口才;泥塑,剪紙,口琴,模特,獨舞,獨奏比賽。技能類:一至二年級:穿衣服、疊衣服、繫鞋帶、係紅領巾、洗曬衣服、整理書包;三至六年級:穿針引線、我的拿手菜、生活才藝秀、水果拼盤、愛心義賣等等。科普類:科幻畫、科技小製作、科學小實驗、科普小劇場。社會實踐類:少年農科院、“勞動美”社會實踐、家鄉風景、風俗文化、特産小吃、歷史名人、民間故事等等。
(二)特色活動豐富校園生活
1.別樣的陽光大課間。“霜降草花落,林柯亦紛披”。學校以大課間為面,以體育課、課間操、課外活動等為點,倡導簡單易行的課間活動,學校少先大隊部向全校師生發出活動倡議,把老師們童年的經典遊戲——丟手絹、跳房子、跳皮筋、翻花繩、投沙包、踢毽子、編花籃等傳統遊戲,搬入校園,然後對各班學生代表進行培訓,各班選擇適合自己的遊戲項目進行課間活動,孩子們踩著鈴聲來到操場,陽光大課間活動準時啟航,小小鍵子飛起來、花樣翻繩玩起來,快樂沙包丟起來,學生在遊戲中找到快樂。
我們還加入了豐富有趣的“桌舞靈動 音韻飛揚”桌舞律動操。伴隨著桌面韻律操的旋律,在歡快、奔放、節奏感鮮明的音樂伴奏下同學們在課桌上或揮動手臂,或擊掌,表情誇張大膽,動作規範,自信和自強洋溢在他們的臉上,課桌上剛勁有力的動作展現了學生們陽光、自強、朝氣蓬勃的少年風采。
2.精彩社團助力“雙減”。課後服務是落實“雙減”的主渠道,全面實施“5+2”課後服務,努力實現課後服務百花齊放。
課後延時服務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性服務,由本校教師負責組織,保證每天有活動,活動有特色;其次是面向特長學生的特色社團,採用混齡編班和同齡編班相結合的方式,由本校有特長的教師和引進的專業教師教學。所有教師根據個人專長設課,學生在教師、家長的指導下自主選擇,按需“點單”,不同學生每天的課程不同,且上課場地不同,為此設計生成三類課表:一班一表、一師一表、一生一表,真正讓課後延時服務成為課堂的有效銜接與補充,保證學生安全的同時也減輕了管理壓力。
學校分別根據孩子們的興趣愛好、特長等精心打造了舞蹈、繪畫、籃球、足球、手工、啦啦操等30多個學生社團,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多種興趣需求。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為校園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學生們各有所愛,各有所樂,校園儼然成了他們的課後樂園,展現了一幅幅“秋日勝春朝”的蓬勃畫卷。
3.“大閱讀”在行動。為保障“雙減政策”的全面落地實施,學校針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將單一乏味的讀書作業,變成了令學生喜聞樂見的誦讀活動。通過全學科閱讀的開展,學校形成了“三級、四項、日打卡”的全學科閱讀特色教育。三級管理:學校、班級、學生制定讀書計劃,並逐層進行常規檢查,學校定期組織讀書成果展示,形成“計劃管理”“常規管理”“作品展示”三級管理模式。四項常規(晨讀、午誦、暮省、周交流):晨讀:內容為中華經典詩詞、國學閱讀、學科知識閱讀,可以配樂誦讀、學生領讀等多種形式,學生在讀中感、讀中悟,並能做到熟讀成誦。午誦:側重於口語表達訓練,高段班級開展1—2分鐘的“即興演講”活動,中段進行“口語作文”片段練習,低段開展“1—2句話”活動。暮省:學生每晚在家抽取10分鐘,對一天緊張有趣的學習生活進行回顧和反思,使學生自我調節,改善學習策略,促進自主學習。周交流:每週對自己在閱讀中的收穫進行總結,一、二年級製作讀書卡,三至六年級寫讀書筆記,將閱讀與日記、隨筆相結合,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各班還個性化地利用釘釘、微信等平臺,搭建讀書擂臺,固定閱讀時間,曬閱讀內容,比閱讀時長,分享閱讀所得,互相監督,共同成長,讀書已成為孩子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開放“朗讀亭”。在“雙減”背景下,學校更加注重培養孩子們的學習習慣和綜合素養,為激發師生閱讀興趣,創建書香校園,學校開放“朗讀亭”,為大家提供安靜的朗讀空間,提供展現自我的平臺。走進“朗讀亭”,每個人都是朗讀者,借助專業的朗讀設備,讓靈魂與朗讀來一次詩意的碰撞,感受文字的魅力、閱讀的力量。
4.紅色文化進校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學校創新“三三九”紅色育人活動——發揮學校、教師、學生“三個主體”,構建紅色教育共同體,達到全校教師師德修養得到深化,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得到強化,整體教育水準得到優化“三個目標”;落實聆聽革命故事、追尋偉人足跡、唱響紅色旋律、閱讀紅色經典、觀賞紅色電影、做“紅色宣講員”、繪製百米畫卷 、童心歌頌祖國等“九大行動”,打造精神譜係,探索一條利用紅色資源夯實德育工作,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紅色育人之路,讓紅色成為立德樹人的鮮亮底色,讓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財富和革命先烈在艱苦奮鬥的歲月中沉澱凝聚的撼天動地的力量在一代代後輩之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5.小小農科院,耕耘天地間
本著“五育並舉,科研興校”的原則和初心,利用學校的空地開闢出來,因地制宜地開展活動。以大帶小、分類組合,建設圍繞著“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科學實踐,即以“科學試驗田”為科研中心和“課堂微體驗+家庭再延續”的活動,讓農科院的少年研究員在活動中鍛鍊身體、增強意志,享受參與科學研究所帶來的快樂。
6.少先隊組織加“營養”。通過活動陣地給學生思想上加“鈣”;開設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給校園生活加“味”;開展特色少先隊活動,在各節點加“營養”。如:“喜迎國慶”系列活動;“我為隊旗添光彩”新生入隊儀式;“九九重陽節”尊老敬老;“大隊幹部競選”“經典遊戲入校園”“童星閃耀”學生素養大賽。
通過多種有效舉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好少年,經過學生自薦——班級推薦——年級評選——學校審核,最終,學校遴選出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現突出的“孝親敬老好少年”、“助人為樂好少年”、“誠實守信好少年”、“勤奮好學好少年”、“自立自強好少年”、“拾金不昧好少年”、“品學兼優好少年”、“陽光少年”等20位新時代好少年,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品質教育”貢獻力量。
“雙減”承載了社會和千千萬萬個家庭對教育的信任,面對時代考題,“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我們會以當代教師的熱情與智慧,使命與擔當,不負黨的囑託,不負時代期盼,為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作者:駐馬店市第三小學 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