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志願者裏的“寶藏”博士:以科研精神服務冬奧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2-02-09 | 責編: 羅天林

2021年10月,冬奧測試賽結束的時候,北京建築大學志願者李孟和運動員告別時説“See you next year!”,約定來年再見,如今冬奧如約而至,他也回到了這一方心心唸唸的舞臺上。

北京建築大學志願者 李孟

緣起·測試賽初體驗

在北京冬奧測試賽中,李孟擔任2021/2022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界盃北京站賽事志願者。清晨出發,星夜返回,他和16個小夥伴兒肩負著整個場館內部工作人員和近400名國內外運動員的通行控制任務,保證整個賽事在閉環條件下順利完成,深感使命重大,責任在肩。

李孟的崗位在運動員坐席入口,負責運動員坐席的人員通行管理,查驗所有進入運動員活動區域的人員證件,保證運動員活動區域的封閉性。每天會有三百多名國內外運動員會從我的崗位通行到坐席觀看訓練和比賽,除了完成規定任務,他向運動員們介紹中國、介紹青年志願們的生活。他知道自己不再代表個人,一言一行將決定著面前的外國友人對中國的印象,於是他以更加飽滿的狀態進入工作,在遇到困難時會想盡辦法,耐心週到地解決問題。

再出發·敢想肯幹 服務大局

再次回到首都體育館,李孟迅速進入了狀態。作為志願服務的“過來人”,他將自己在測試賽時的經驗結合培訓傳授給新入場志願者,帶領志願者們對場地進行踏勘,了解每一個管控點位的查驗規則,主動了解如何處理突發情況及交接換場,同時集思廣益,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改進使管控規則更加完善。最終,志願者們全部通過領域主管設置的考核,確保所有人對所有的崗位瞭如指掌,每個人放在任何一個位置上都能擔當重任。

進行時·“硬核”科技服務冬奧

在志願服務工作中,李孟是一名志願者,而作為一名博士,他同樣參與了服務冬奧的科研工作。

在北京冬奧會賽場上,除了永久性建築,還裝配大量的臨時看臺、臨時衛生間、臨時用房等,為冬奧會賽事提供了重要保障,這些正在陸續投入使用的臨時設施由北京建築大學科研團隊參與設計研發,李孟就是團隊中的一員。

團隊為臨時設施加入了智慧化系統,不僅堅固安全,而且還能夠實現實時監測。李孟所在的團隊冬奧臨時設施安全監測及預警關鍵技術的軟體開發工作,通過研究實現了臨時設施結構人群荷載的快速識別、結構安全智慧預警、故障引發的突發異常事件識別和預警,運作趨勢預測和故障預警等問題,能夠實現在嚴寒條件下臨時設施結構的健康監測功能。目能夠實現高精度、低功耗協同監測,尤其是在此次冬奧的零下40度高寒條件下可以實現抗低溫實時信號採集、傳輸、計算功能,可以實現多賽區實時遠端監測。

團隊根據項目預期目標,對現場數據進行採集後,在分析過程中不斷對智慧診斷軟體進行開發並改進,目前項目已經完成了全部硬體搭建與系統整體調試、軟體調試。目前已經在延慶及張家口賽區投入使用,並由團隊人員現場提供技術支援。

“不做一次志願者,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愛國”是李孟此次冬奧之行最大的感受。在服務現場,他親眼見證了運動員們為國家而戰的熱血,與對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的追求——冰場內運動員的激烈角逐,看臺上運動員對各自國家參賽隊員的緊張與吶喊,起跑、滑行、超越、衝刺,每一次跌宕起伏的過程都牽動著現場所有人的心。

作為一名首都大學生,能夠為北京“雙奧之城”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親身參與其中,李孟倍感榮幸。對他而言,能夠作為一名志願者在賽事第一線為運動員服務,同時又能為“科技冬奧”項目助力,在緊張的科研與志願工作的進行中逐漸感受到責任的重大與使命的光榮,這個“冬奧之年”過得充實而又意義。臨近衝刺階段,志願者們仍然在緊鑼密鼓不斷加強學習,為全力以赴完成好冬奧志願服務任務做好充分準備。

冬奧會不僅僅是運動員的舞臺,志願者們將在志願服務“賽道”上展現當代中國青年的形象,為世界呈現一部精彩的賽事,為中國打造一張亮麗的名片!(北京建築大學供圖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