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濱海九小理性護苗性教育課程二年級授課現場
都説“談性色變”,在面對孩子的“性問題”上,很多成人常感到羞于啟齒。對於許多父母和學校而言,如何科學又系統地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始終是一個困惑而尷尬的問題。但隨著資訊時代的高速發展,我們已經不能再以“掩耳盜鈴”的心態來對待孩子的性意識的發展。許多知識如果學校和家長不科學地教給孩子,孩子就會通過網路來獲取他想要的答案,而網路上對於性的各種解讀是非常碎片化的,甚至有很多是色情的,不可控因素太多。
為了在兒童性教育工作上使學校和家長之間形成更好的合力,海口市濱海第九小學的研究團隊設計了理“性”護苗——小學性教育課程,將性生理、性心理、性法理、性倫理四個維度的內容滲透于12堂課和親子活動之中,從而達到理“性”護苗的最終目標。
性教育課程為什麼需要家校聯動
家校合作,便於在課後及時強化知識。孩子在最早期對性的好奇以及最初形成的對性的理解主要來自家庭(父母)。本研究涉及性生理、性心理、性法理、性倫理這四大目標。學校課程所觸及能力有限,有些部分,只有通過家長才能實現,比如性倫理部分。
課後親子活動是性倫理教育的主陣地
如果説課程部分主要引導的是性心理、性生理、性法理,那課後親子活動就是性倫理教育的主陣地,這是四大板塊中課堂教學最難以觸及的部分。
二年級性教育課《身體紅綠燈》的家庭作業
我們都知道,老師和父母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會教育男孩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教育女孩要潔身自愛、保護自己,這都是出自於防止孩子早戀與發生過早性行為。但這一切都等到中學才教是不是太晚了,如果孩子早年的家庭觀和愛情觀都是畸形的,青春期的引導就顯得很被動、很無力了。其實性倫理方面的教育最好的途徑不是由老師引導,而是孩子在日常中觀察到父母之間的互動。
課程的第一課《我誕生的旅程》的課後親子活動叫“我出生的那天”。該活動需要父母像孩子描述他出生的過程與父母迎接生命時的心情,以引導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帶著愛和祝福來到世上的生命。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孩子還能聽到父親對母親經歷産痛的心疼,以及父母對家庭肩負的責任、家庭觀。又比如,在第六課《我能欣賞異性好》的課後親子活動“老爸老媽浪漫史”中,孩子聆聽父母從相知相遇到結成夫妻組合成家庭的經過,不但可以增強他對家庭的歸屬感,更可以在父母的故事中感受到恰當的婚姻觀和愛情觀。
夫妻關係在性倫理教育中有重要影響
曾經有這樣一個印度的洗衣粉廣告:一位老父親到女兒家做客,他觀察了女兒一天的生活。他看到下班剛回到加的女兒匆匆進入臥室換上便裝、穿上圍裙,為家人做飯,期間還要照顧年幼的外孫,晚飯結束後,還要做很多家務。在女兒忙碌于家務期間,她的丈夫始終置身事外,做自己的工作,看自己的電視,沒有幫忙,也沒有對妻子的忙碌表達一句感謝。老父親心疼女兒之餘,更是反思自己作為父親和丈夫的失職。他回想起自己和自己的妻子也是這般,女兒不過是複製了他和妻子的婚姻關係。從前他為人夫,不懂心疼妻子,如今他為人父,才從女兒的辛勞中明白道理。所以老父親回家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自己的妻子洗衣服。
開發課程的心理老師曾經接待過一個讓她印象非常深刻的小來訪者。這位小來訪者只有8歲,他想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寫封信,請求他們不要再吵架。當問起他如何看待父母爭吵的是非對錯時,這位年僅8歲的孩子頭腦清晰地説:“他們都有自己的問題,媽媽下班很晚,要做很多家務,還要輔導我的作業,她希望爸爸幫幫忙,可爸爸不幫她。媽媽也有問題,她總是不能有話好好説,情緒管理不好。”遇上這樣理性的孩子,是父母的幸運。但其他大部分同齡的孩子呢?他們在父母的婚姻中看到什麼樣的夫妻關係、這樣的關係又會給他們帶去什麼樣的影響,在婚姻中如何對待自己的伴侶,在生活中如何評價異性......這些都不是學校的老師在課堂上能教給孩子的。
高品質的性教育需要家校系統的合作,可喜的是,在我們探索的路上,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光亮和希望,不但國家越來越重視,大家的意識也越來越開明。希望在這條路的探索上,我們能遇見更多的同行者!(吳少蘭 劉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