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二〇二一國際學校年度發展觀察報告

來源: 中國教育報 | 作者: | 時間: 2022-01-18 | 責編: 羅天林

自二0一八年以來,《中國教育報》環球週刊連續四年推出國際學校年度發展觀察報告。報告盤點總結國際學校建設和發展中的問題與趨勢,探討國際學校發展之道,受到業界廣泛好評。二○二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修訂,一系列新的文件和政策頒布,在規範國際學校辦學、加強監管的同時,加速了國際學校的變革,促使國際學校回歸育人初心,走向內涵式特色化發展。二○二一國際學校年度發展觀察報告對全年國際學校的政策環境、辦學資質、師資建設、收費特點、校長領導力、辦學創新等進行了總結,以期為國際學校規範且高品質發展提供借鑒。需要説明的是,報告中的國際學校主要指具有國際化辦學特徵的中小學,包括公辦學校國際部(班)、民辦國際化學校和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目前,對於這類學校尚沒有比較明確的定義。

報告執筆人

周滿生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滕珺 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教授

秦琳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雨亭 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趙健 華東師範大學開放教育學院黨總支書記、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曼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吳越 新學説首席執行官

明德璋 上海楓葉國際學校校長

吳子健 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前總校長

趨勢 中國特色自有品牌

連續兩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國外部分高校招生政策的緊縮以及2021年國內教育政策的一些變化,使國際學校發展面臨新的挑戰。

高出國留學率和優質國外高校較高的錄取率才能帶動更多學生和家長選擇國際學校,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出國留學人數大幅減少。大批外籍教師由於疫情難以拿到簽證,美國一流高校尤其是理工科尖端專業報考難度增加、錄取數量減少,都是國際學校遭遇的挑戰。2021年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和一些新發佈的教育政策對民辦學校設立、組織與活動、教師與受教育者等作出規定,重申對於境外教材、境外課程的要求,帶來了一些影響。

在挑戰面前,一些國際學校加強了對海外辦學的探索。加拿大蘇安高級中學于2007年創辦,是中國江蘇省教育廳的直屬國際教育機構,也是經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批准註冊的全日制高級中學。疫情之下,學校啟動了系列應對方案,幫助跨出國門求學的年輕學子克服文化衝擊、語言、學習生活、自我管理四大挑戰,實現“平安留學”與“成功留學”的願望。楓葉教育集團探索楓葉世界學校課程,獲得全球兩大學術認證機構的對標認證和國內外100多所大學的支援函。北京王府學校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開設布希爾學校,2021年9月迎來70名美國本土學生。這些都是新的嘗試。

疫情導致學生流動受阻,但從長遠來看,國際學校海外辦學是一個趨勢。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走出去辦學成為必然,從中國群體內部教學逐漸轉向不同種族、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共同上課,能夠讓學生體驗到國際理解教育的精髓,通過多元文化的學習,培養國際化語言能力、溝通能力、思維習慣和國際視野,這也是構建國際教育體系“中國方案”的一種探索與嘗試。在課程開設方面,除了注重國際化課程的現代性和探究性,突出學科前沿知識、交叉內容、新興學科領域的知識外,很多學校如哈羅學校,越來越重視開設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選修課程。

除以上兩大趨勢之外,一些國際學校的發展值得關注。改革開放以來最早創立的一批國際學校,有一定的社會聲譽,發展勢頭平穩。一些小型國際學校,在學人數不多,面向海外升學,有些學校以接軌國外藝術類院校為主,很有特色。還有一些國際學校辦學歷史不長,逐漸形成特色,呈現上升勢頭。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擴大,為滿足外籍人員子女接受學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學教育的需要,各地逐步增設了一些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如清華附中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在遵守中國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它們可以採用獨立的類似國外K12的外國教育教學模式。2021年11月國務院發佈的《首批營商環境創新試點改革事項清單》也列明,放寬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舉辦者市場準入,允許內資企業和中國公民等開辦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為外籍人才在華工作生活提供便利。

面向未來,國際學校要實現多樣化、個性化發展。中國的國際學校不能完全照抄模倣西方的辦學模式,要有中國特色,辦出自己的品牌。

(執筆人:周滿生,見習記者王若熙採訪整理)

留學 申請回暖理性選擇

2021年11月15日,美國國際教育協會公佈了最新的2021《門戶開放報告》(Open Doors)。報告顯示,受疫情影響,2020—2021學年在美國的留學生總數減少15%,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共317299人,佔國際學生總數的35%。從留學生來源看,中國、南韓、印度等亞洲國家留學生人數增長有所回落,但它們依然是美國國際學生的主要來源國。

2020—2021學年,由於一些因素影響,赴美留學充滿挑戰。但從美國國際教育協會發佈的2021年秋季最新留學生入學情況看,美國依然吸引著大量國際留學生,美國仍是首選的留學目的地國。當前,由於國際關係、疫情形勢好轉等原因,美國政府給中國留學生的簽證發放率上升,這對赴美留學是個利好。

還有不少國家通過各種方式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給留學帶來的挑戰,使得國際學生申請開始“回暖”。比如,法國高等教育、科研與創新部在其《2021學年開學指南》中詳細介紹了33億歐元的投資計劃,該計劃用於應對疫情危機,幫助大學生解決住房困難、改善生活、創建流動疫苗接種小組等。法國進一步簡化留學程式,參加普通高中學業水準考試(會考)且獲得中國普通高中畢業證書或中等職業學校畢業證書的中國高中生就可以申請法國高校,參加高考不再是強制性條件。紐西蘭針對國際學生開放入境豁免,優先考慮需進行實踐研究和學習的學生。愛爾蘭簽證時間從2—4周縮短到14天以內。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教育形態的演進路徑,網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有助於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高品質教育,為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帶來新機遇。國外院校為保證留學生學習,除一些特殊專業外,疫情時期一般採取線上和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但網上教學不能實現線下教學互動,弱化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削弱了大學生活和社會生活體驗,遠遠達不到出國留學的效果。好消息是,隨著疫苗接種速度加快,一些海外學校逐步恢復了線下教學,這提振了學生對赴海外留學的信心。

當下,“平安留學”是留學生應該秉持的理念,我們鼓勵學生將“平安留學”與“成功留學”作為留學的雙重原則。受國際關係等眾多因素影響,目前赴澳大利亞等國家留學確實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中國學生到英國、歐盟、加拿大等國留學相對來説比較安全。

“支援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是中國多年來的留學政策,要一以貫之地實行。留學不是最終目的,留學是一個過程,期待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學成後選擇回國服務。

(執筆人:周滿生,見習記者王若熙採訪整理)

佈局 優化結構擴大開放

2021年底,新學説發佈了《2021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該報告通過訪談、問卷調查、專題研討會等多種形式,深入挖掘行業數據。報告顯示,2021年國際教育遇冷,一改往年的高速發展態勢,進入低速增長階段。

一方面,2021年國際學校數量減少,市場規模增長率下降。數據顯示,目前獲認證的國際學校總數為932所,其中,外籍人員子女學校130所,民辦國際學校559所,公辦學校國際部(班)243所。2021年新增獲認證國際學校25所,增幅僅為2.76%,與2016—2020年相比,在數量和增幅上創新低。2021年中國國際學校市場總規模為462億元人民幣,增速僅為5.2%,同樣創新低。中國國際學校行業在2016—2018年這3年間複合增長率為12%,在2018—2020年間複合增長率為7%。數據下降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如政策變動、各地辦學執照申請難度上升、留學人數增長乏力等,此外一、二線城市土地資源短缺和入學需求逐漸飽和也是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2021年新建國際學校增量減少。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9月落地招生並進入正式運營的新開學國際學校共有41所,與2020年同時段的53所相比,下降了22.6%。2021年還有21所原定9月開學的國際學校延期開學或無法開辦,與上一年統計的12所相比,數量大幅增加。這些學校未能成功開學的原因大多是受政策影響而未能及時獲得辦學資格證,也有少數學校由於施工等因素未能如期開學。

在國家對民辦教育更加強調規範發展的同時,許多省份在教育對外開放方面採取了諸多新舉措,給國際教育發展帶來一些“亮點”。尤其是海南自由貿易港、長三角地區等,正形成多層級的教育對外開放“橋頭堡”。這些地區在教育對外開放方面的做法也有差異,體現出不同特色。

比如,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允許境外理工農醫類高水準大學、職業院校在海南自由貿易港獨立辦學,設立國際學校”。海南國際教育創新島建設不斷提質加速。《海南省“十四五”教育現代化規劃》提出,開展國際高中和國際幼兒園試點工作,建設一批智慧學校和實驗學校,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國際認可的國際學校教育體系。文件還提出要拓展與國際組織和國際教育機構的交流合作。這將促進海南國際教育生態轉變。

教育要面向未來,服務未來。國際學校既要引進國外人才,也要培養能走出去的國際人才,促進國際交流,以提升中國國際教育的影響力。

(執筆人:吳越)

新政 消除泡沫回歸初心

2021年對國際學校來説是比較特殊的一年。此前,國際學校已經顯露出了一些變革趨勢,主要表現在課程的重構等方面。2021年,這種趨勢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驅動下,顯得更加深入全面,影響也更為深遠。

2021年5月,修訂後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頒布,明確要求堅持教育公益性,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以及外方為實際控制人的社會組織不得舉辦、參與舉辦或者實際控制實施義務教育的民辦學校,實施義務教育的公辦學校不得舉辦或者參與舉辦民辦學校,地方人民政府不得利用國有企業、公辦教育資源舉辦或者參與舉辦實施義務教育的民辦學校,實施義務教育的民辦學校不得與利益關聯方進行交易。這對於基礎教育學段各式各樣具有不同基因但都有國際色彩的民辦國際學校而言,無疑是重要的政策信號。事實上,這類學校佔據了中國國際學校市場相當一部分份額。在政策影響下,義務教育階段的國際學校必須回歸辦學初心,謹防資本的過度影響。法律政策的修訂,消除了資本帶來的教育泡沫,恰恰為真正想辦教育、辦好教育的辦學者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於規範民辦義務教育發展的意見》,教育部等八部門發佈的《關於規範公辦學校舉辦或者參與舉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通知》,對民辦國際學校辦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了規範。實際上,中國的國際學校經歷了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市場趨於飽和。家長日益理性的教育認知和市場發展的週期性波動規律倒逼國際學校褪去浮華,直面辦學內在邏輯中的真實挑戰。而政策的出臺加速了這一進程,對當前中國國際學校的整體發展格局産生了深刻又深遠的影響。

在辦學日益規範的背景下,國際學校如何確定自身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顯得重要又緊迫。

高品質的國際學校不僅嚴格遵守國家規範、落實國家政策,而且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努力探索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現代化的中國道路。因此,面向未來,國際學校要在規範的基礎上理順發展思路,一方面不只關注課程認證、外教等外在的硬指標體系,更全面回歸育人這一學校教育的本質;另一方面加強與公辦學校交流合作,打通“雙軌”,共同為構建中國特色國際課程體系以及中國學校的高品質發展助力。

此外,國際學校還要主動回應中國在發展進程中面臨的新挑戰和新問題,培養具有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能夠承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責任並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時代新人,這恰恰是未來國際學校大有可為的空間。

(執筆人:滕珺)

“雙減” 嚴控資質提升品質

回顧2021年,“雙減”無疑是教育領域最受關注的年度關鍵詞。2021年7月,《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印發。“雙減”政策針對的主要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和學科類校外培訓,但其根本目的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構建良好教育生態,建立更加均衡更高品質的教育體系,這也是當前國際學校發展必須遵循的方向指引。同時,“雙減”工作的一些具體政策措施也對國際學校産生了直接影響。

嚴控辦學資質,不再允許培訓機構舉辦“國際高中”。英美等主要留學目的國高校大多不要求中國學生獲得國家認可的高中學歷,所以我國一些地區一直存在培訓機構面向高中階段適齡學生開設全日制國際課程培訓的情況。在市場和很多家庭的認知中,這些培訓機構與國際學校無異,都被視為“國際高中”。而文件明確要求,嚴禁提供境外教育課程,不再審批新的面向普通高中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對面向普通高中學生的學科類培訓機構的管理,參照本意見有關規定執行”。所以,以培訓機構資質開設境外教育課程將構成違規,更不能再進行全日制的學科課程培訓。隨著各地“雙減”政策細則的陸續落地,海南、深圳等地已經出現了此類培訓機構停辦或者重新申請民辦學校資質的情況。

國際學校招生和管理將更加規範。新政策之下,只有取得辦學資質的民辦學校,或者經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批准的高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境外課程項目才能開設高中國際課程,而這些項目招生都必須符合普通高中招生要求。同時,在“公民同招”政策下,跨區域就讀國際學校的情況將大大受限,一些民辦國際學校可能因此面臨生源規模和品質的雙重壓力,一些地區的國際學校佈局也可能發生調整。此外,政策也重申並強化了近年來不斷趨嚴的對境外課程、教材和外籍教師的要求,這也對國際學校辦學提出更多挑戰。

教育品質將成為檢驗國際學校的最高標準。近年來,海外升學競爭越來越激烈,選擇國際學校就讀的學生和家庭同樣面臨校外培訓的巨大壓力,特別是與海外升學應試直接相關的英語培訓、學科課程培訓以及升學面試輔導等。“雙減”之下,國際學校學生群體的校外培訓負擔也有望大大減輕,而國際學校辦學品質的差異也會更加凸顯。過去那些一味追求海外升學率,變相鼓勵學生通過刷題、參加高強度校外培訓來提高關鍵學業考試成績的國際學校,很快會暴露出“內功”不足的短板。而那些專注于課程建設和教學品質提升,更注重因材施教、多元評價和個性化學習,提供更加豐富的課後活動的國際學校,將獲得更大空間發揮其辦學特色。

(執筆人:秦琳)

收費 不同學段多樣趨勢

2020年以來,疫情影響了國際學校的教學時間、教學方式以及學生評價方式,一些國際學校陸續陷入退費糾紛。基於家長需求和輿論壓力,部分學校出臺了退費標準和管理辦法。從表像上看,疫情對國際學校産生了較大的衝擊,但隨著去年疫情進入平穩期,從需求端來看,家長對國際教育需求不減,國際學校仍有較大市場;從供給端來看,由於國際關係、國內教育政策的變化,國際學校的市場空間將會受到一定擠壓,勢必映射到國際學校的收費上。未來,不同類型國際學校收費將發生以下變化:

第一,公辦學校國際部(班)收費價格保持平穩。公辦學校國際部(班)收費實行政府審批價,受地方經濟發展水準和家長教育需求等因素限制,不同地方政府審批價存在較大的差異,整體呈現東高西低的趨勢。近幾年,政府對中外合作項目審批持審慎態度,所以,收費機制和管理模式短時間內不會發生較大變化,公辦學校國際部(班)的收費價格也將保持平穩。

第二,民辦國際學校義務教育階段收費會出現大幅下降。過去,民辦學校利用自主招生、提前招生的優勢進行“掐尖”,對既有的教育秩序産生了衝擊,影響教育生態和教育公平。“公民同招”政策的推行,壓縮了義務教育階段國際學校的生存空間,學校生源數量和品質都受到較大的影響。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於規範民辦義務教育發展的意見》,對跨區域招生做了嚴格限制,進一步強調規範招生入學行為。修訂後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明確規定,實施義務教育的民辦學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實施義務教育的民辦學校不得與利益關聯方進行交易,對國際學校的法人屬性和教材使用監管更加嚴格。在政策的多重限制下,義務教育階段的國際學校開始探索轉型,部分學校開設了綜合素質班、雙語特色班等,制定不同的收費價格以應對不同家長和學生的需求,也有部分國際學校採用上下延伸即舉辦高中階段教育和學前教育的方式來保持學校收費價格穩定,但受到政策以及市場需求的影響,未來義務教育階段國際學校收費短時間內會出現大幅下滑。

第三,民辦國際學校高中階段收費價格保持上漲趨勢。疫情與國際關係的變化使部分家長重新定位教育需求,民辦國際學校高中階段的招生人數會出現短時間下滑。但從長遠來看,國際教育需求仍較為旺盛。目前,高中階段可以舉辦營利性民辦學校,營利性民辦學校實行市場調節價,由學校自主決定。依據法人屬性分析,營利性民辦學校辦學結余可以進行分配,在資本市場上具有吸引力。另外,營利性民辦學校又具有收費自主權,這也是刺激資本投入民辦國際學校高中階段的一個關鍵因素。在需求端、供給端與政策端的多重合力下,未來民辦國際學校高中階段收費有持續上漲的空間。

(執筆人:李曼)

課程 特色引領面向未來

2021年,國際學校在課程建設方面面臨著一定的挑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新規下如何以國家課程具體落實為前提,吸收、借鑒、整合國外課程是個緊迫課題,這對於不少國際學校都是不小的挑戰,對於國際學校的管理以及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在課程評價方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頒布後,去年國家又陸續出臺了不少規範國際學校的政策,這些都會影響國際學校的評價改革。加之各類國際課程在評價方面的動態變化,每一所國際學校都要兼顧並優化中外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三是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國際學校的課程不僅重視學生小組合作能力,更強調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獨立學習的能力。近年來,隨著國際名校錄取標準的變化,不少國際學校將培養學生獨立探究甚至獨立研究能力的課程項目引進來,比如研究性學習認證項目(EPQ,Extended Project Qualification)等。在新的時代要求下,如何開發符合政策規範和學生素養發展要求的課程,對於國際學校來説,也是要持續思考的課題。

我國基礎教育尤其是高中階段教育,在探索國際交流合作以及引進、消化、吸收境外優質教育資源基礎上,開發有特色的課程,實施國際理解教育,已有幾十年曆史。一段時期以來,一些境外課程在國內主導了國際學校的課程選擇,許多家長與學生選擇國際學校的目的是為了出國留學。但事實上,各類國際學校一直在積極探索兼具中西優勢的中國特色國際課程體系,以更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比如中國楓葉教育集團在多年辦學實踐基礎上,組織中外課程專家及一線教師,歷經5年研發,創立了楓葉世界學校課程。該課程是針對母語非英語學生尤其是中國學生學習特點和實際,自主研發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中國際認證課程。

面向未來,我們需要思考,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需要什麼樣的國際課程?第一,要蘊含中國文化元素,具有鮮明中國特色,能傳承和傳播中國文化及價值觀;第二,要適應中國國情,適合母語非英語的中外學生學習,且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不受制於人;第三,它不是傳統的國內教育課程,而是對國內課程標準的發展創新,能夠面向海外推廣;第四,它同時得到國內和國際權威認證機構認證,學分得到各國高校認可。

課程是為目標服務的,國際課程的實施也是為了實現國家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為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我們需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因此,國際課程建設未來必須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圍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不斷深化中國特色,培養全球意識和開放心態,引導學生尊重文化多樣性和差異性,關注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價值。

(執筆人:明德璋)

師資 系統規劃加快培養

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和中國教育學會2020年發佈的“國際教育雙語教師教育教學專業能力標準”及相關評價標準基礎上,2021年國際教育雙語教師教育教學專業能力考試正式推出,意味著國際雙語教學開始逐步形成一個“專業”領域。

以高水準對外開放提升我國教育軟實力,早已成為我國教育界的共識。近年來,教育對外開放的要求愈加清晰:一是堅守育人陣地,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且具有國際視野的時代新人;二是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國際視野的課程體系和海外國際學校,在教育領域講好中國故事。面對這兩項任務要求,一支具備較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掌握國際先進教育教學理論和方法、具有較強的中外雙語教學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教師隊伍成為關鍵。面向高水準教育對外開放的戰略目標,高校尤其是師範院校要進行系統佈局,加快培養國際化專業化雙語教師。

回應這種時代要求,當前國內教師教育領域已經進行了一些實踐探索,包括雙語教師的學歷學位培養機制如長春師範大學的雙語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碩士點、安陽師範學院面向國際教師教育的英語雙學位證書,項目培養機制如北京師範大學的慧妍教育基金、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教師證書項目等。這些工作積累了一些模式和經驗,但從規模和系統性方面看還遠遠不夠。

國際雙語教師需要在通曉課程理念、課程內容、教學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國際課程體系與我國國家課程之間的共同點與不同特色,正確引導學生堅守正確立場和觀念;需要在熟練運用多種語言教學的同時,了解學生的認知、情感與價值觀在跨文化教育情境中的形成規律。培養跨文化教學環境中的雙語教師不僅具有教育意義,同時具有顯著的文化意義、政治意義。有條件的院校應當逐步建立跨文化雙語教師的培養課程、專業方向,探索專業學位的培養、授予渠道,提升培養跨文化雙語教師的水準,同時從結構上完善我國教師培養體系。中國的教師教育,不應缺失任何面向中國籍學生群體的教師的培養。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中,“國際理解”被列為六大素養之一“責任擔當”中的一個要點。廣大師範院校應將國際理解教育內容納入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利用課程建設、專題社團、國際訪問等靈活形式,從提升師範生的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教育的觀察、理解和研究能力入手,將國際理解素養的培養滲透到學科教學的專業能力譜係中,著力提升師範生的全球勝任力。

當前跨文化雙語教師面臨著專業發展支撐薄弱的窘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跨文化雙語教育能力或國際理解專業素養尚未列入政府主導的教師培訓系統,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國內大學所提供的專業發展資源稀缺。目前跨文化雙語教師培訓主要依靠國外大學或專業機構、民間機構或國際學校,教師職後專業發展缺乏頂層設計、系統規劃,教師專業實踐共同體中師範院校的功能尚未充分發揮。高校專業力量更多參與其中,有助於支撐雙語教師能力持續提升。

(執筆人:趙健)

校長 研究教育應對挑戰

2021年,國家出臺了若干有關教育的重要政策與法規,對義務教育階段以及高中階段開設國際課程的學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對國際學校的校長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戰。為此,校長必須始終堅持“研究學生就是研究教育”的理念,紮根教育實踐,研究教育規律,真正推動國際學校辦學品質提升,實現學校內涵式發展。

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明確規定,實施義務教育的民辦學校應當在審批機關管轄的區域內招生,納入審批機關所在地統一管理;實施普通高中教育的民辦學校應當主要在學校所在設區的市範圍內招生,符合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有關規定的可以跨區域招生。

近年來,隨著“公民同招”政策的實施,國際學校生源品質參差不齊已經成為常態。國際學校校長要適應並研究這種狀況,發展適合每個孩子的教育。比如,組織教師為每個學生建立“個人發展實錄”,觀察、記錄、分析、跟蹤、研究每個學生的日常表現。新生入學的第一節課,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三個經典問題:你和別人一樣嗎?你喜歡和別人不一樣嗎?你有什麼不一樣?由此,教師引導學生從一開始就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進而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劣勢,成為全面發展的人。這三個問題會伴隨學生在校的每一天,這也是讓每個學生始終充滿自信、在人生道路上彰顯個性的思想基礎。校長在辦學實踐中,要始終堅持“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理念,對個性特長不同的學生開展跟蹤研究,這有助於因材施教。

去年,國家進一步加強了對課程與教材的管理,對國際課程與教材的引進、使用與評估,對國家課程的落實、強化與創新,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對校長的課程領導力提出了挑戰。

貫徹落實課程目標與教材內容時,必須基於學生的認知水準與情感、態度、價值觀,制定最佳的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特色。我們曾經組織教師把上海市普通中小學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全部翻譯成英語,學科組把課程方案和各種課程標準與國外課程進行了系統比較,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上海+”與“國際+”課程體系。現階段,校長要更加注重在堅持中國國家課程的理念、標準、方案的基礎上,引進、吸收國際課程中符合我國教育方針的課程理念、教學內容與評價方法。

不管國際形勢和教育政策如何變化,立德樹人的教育初心使命不能變,“引進來、走出去”擴大教育開放的方向不會變,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的決心沒有變。國際教育應當努力回歸關懷生命、助力生命成長這一目的。

(執筆人:吳子健)

創新 銳意創新不斷求證

最近幾年,一些“新生態”學校較引人注意。投資人、創始人、家長和學生,共同培育出一些多少有些讓人“看不懂”的創新學校。

比如一土學校,2016年在北京創辦時,租用了3間共120平米的教室,是一所小微學校。2020年,該校開始籌辦中學,2021年春搬入北京朝陽區的獨立校區,有學生270多名。2017年,一土學校與廣州華美英語實驗學校合作,成立了一土實驗班,到2021年有100多名學生。

一土學校既不是國際學校,也不是傳統的公辦學校或者民辦學校,它試圖探索融合“公辦學校”和“國際學校”優點,培養“內心充盈的樂天行動者、理性創新的高效學習者”。這樣的辦學目標,是通過研發基於中國國家課程標準、採用創新的課程方式、構建基於社會化協作的成全式教育生態來實現的。學校辦學特色,在於立足本土、突破傳統思維,在課程實施方式、學校管理方式、學生學習資源提供方式上積極探索。它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課程實施上特別注重與學生真實的生活相聯繫,廣泛借鑒世界上一些成熟課程體系的教學方式(如國際預科證書課程,IB)。在家校關係方面,家長深度參與學生學習管理和學校課程建設,營造了家長、學生、教師三者的“共學”關係,家校社共建一個良好的社區,在其中所有人共同成長。

這類創新學校下一步的發展瓶頸在於執行校長的教研領導力。2021年,國家出臺相關政策規範外籍教師隊伍管理,再加上疫情影響,合格、數量充足的外籍教師成為一大挑戰。不少國際學校和創新學校正在將師資本土化,通過招聘留學回國人員解決教師隊伍的穩定性難題。但是,這一轉向産生效果的程度,取決於校長能否建構起持續的、聚焦課程建設和教師課堂教學水準提升的校本教研製度。例如,採用IB課程的國際學校,除了參加IB總部組織的教師培訓,還要在校本教研中研究IB國際課程的教學理論、策略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走出有些國際學校或創新學校採用應試模式教育學生的局面。

其實,一些公辦學校也在探索類似的課程和教研實施路徑,也算是新生態創新學校,例如深圳市福田區紅嶺實驗小學。它最大的亮點是以超學科大單元主題學習的方式實施國家課程,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截然不同的變化。該校在教師編制、教師績效評價、教師班級組構成方式、教師教研和培訓方式、教師教學設計方式、學生學習方式、學習空間建設、家校關係等方面,都體現出創新的特質。

一土學校已經經受住了創校最初幾年的考驗,正走在深化發展路上,但是未來挑戰也不少。教師來源的多樣化使得師資培訓和課程開發有一定難度,課程實施需要更長時間來不斷迭代和自我驗證,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本身需要利益相關者支援,在課程體系的整體性理論和實踐建構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教育研究者也需要時間來走進並深入研究、參與這些學校的探索過程。

(執筆人:陳雨亭)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