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北京新中考落地釋放新信號——“聖賢書”“窗外事”一個也不能少

來源: 現代教育報 | 作者: 淩月雲 | 時間: 2022-01-11 | 責編: 羅天林

2021年北京市初中學業水準考試日前結束,與以往不同,今年北京市中考實行的是2018年公佈的新中考方案,也就是將高中招生考試與初中畢業會考“兩考合一”,並實行全學全考。新中考試題釋放出的信號對學生今後的學習究竟有哪些現實意義?北京市資深教研員和一線教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既要重視課本知識的學習,也要關注國家大事、社會熱點,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才能有思維的廣度、深度和靈活性,靠所謂的模板、刷題戰術,很難在中考中獲勝”。

重視基礎積累永遠是硬道理

2021年北京市初中學業水準考試結束後,相關學科專業人士對試捲進行了總結分析。記者梳理髮現,所有學科無一例外提到了要重視基礎知識的積累。

以英語學科的單項填空為例,12道題涉及的考點均是初中學生英語學習中需要掌握的主幹知識和必備技能,考查了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積累。再拿物理學科來説,試題大量考查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旨在引導教學以學生為本,著眼于學生終身學習、生活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其中的物理現象、物理事實、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聚焦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是否紮實、寬厚。

在化學學科方面,同樣重視對教科書中主幹知識的考查。相關專家表示,試題中大量的情境素材源於教科書和課堂教學,有利於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應用化學基本知識解決問題。而作為首次參與全學全考的歷史學科,依據統編教材“點—線”結合的呈現方式,以核心問題為統領,引導教學回歸教材,重視教材結構,避免學生學習陷入碎片化。試卷評析專家舉例説,歷史卷第15題從單元主題出發,考查資本主義制度擴展,將該單元核心內容全部納入試題。

一線教師與專家的看法不謀而合。清華附中豐臺學校歷史教師張雷告訴記者,“從整套歷史試卷來看,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考查還是主流,學生對基本史實的理解和運用,依據的是歷史的根本,沒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其他方法只能是空中樓閣,所以要加強對學生基礎知識的訓練和落實。”

靠“模板”“刷題”難獲高分

今年的作文題目之一,是從剛剛去世的“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一句話“人就像一粒種子”引出,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從榜樣的身上汲取力量,思考自己要做一個怎樣的人。這樣的作文題目在人大附中翠微學校語文高級教師季雪娟看來,除了要求學生要獨善其身,而且還要有兼濟天下的胸懷。她説,以前學生們寫過的作文大多比較關注“小我”的成長,而這次的作文跳出“小我”的圈子轉向“大我”,需要有學生思考的積累。

針對市面上流行的作文“秘笈”以及“萬能作文模板”,季老師直言:“這次不好使了。”她告訴記者,有不少學生考前想投機取巧,以為弄幾篇成熟的作文模板到了考場上掐頭去尾一套,就能獲得高分是不現實的,因為今年的作文題目更加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關注國家大事,關注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要有自己的積極思考,還要有結合時代要求的繼承和創新。

不僅作文模板不好使,寄希望於刷題獲得高分也不被看好。北京市正高級教師、順義區第八中學物理教師梁學軍坦言:“刷題可能在短時間、小範圍內取得一定的效果,會獲得一些技巧和經驗,但不會提升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不會形成能力和方法。”梁老師表示,物理學科的學習,既要關注具體知識的落實,也要給學生一個更長遠的指向性,關注他們心態、能力和格局的培養,因為原子彈、氫彈、天眼、北斗等一系列科研成果,都不是靠刷題刷出來的。

社會熱點成中考試題“寵兒”

社會熱點事件入考題是北京中考的一大特色,今年也不例外。在英語試卷中,試題的素材涵蓋了冬季奧運會、航太事業等社會關注熱點。此外,試題還涉及到了學生們熟知的“密室逃脫”“推送”等社會的流行元素,並創設了給公眾號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留言的情境,體現出貼近時代、貼近學生生活的特點。

在道德與法治試卷中,第17題以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者、防護者、搬遷者等不同主體共同努力的場景出現,創設圖文並茂的情境,綜合考查生態文明建設、科技創新等學科主幹知識,同時考查學生全面提取資訊的能力、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對學科觀點準確理解及綜合運用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鼓勵學生創造性提出基於學科知識的解決問題的措施,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激發學生社會責任感。

而節選自《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的部分精神旨要,展望北京未來的發展,引導考生踐行作為北京市民責任的第24題,旨在引導考生在廣闊的國際視野下,把握北京的歷史與現實的聯繫。在增強考生對首都文化的理解、認同和熱愛,形成開放包容意識的同時,激發考生踐行社會責任,共謀首都未來發展藍圖,增強建設首都的使命感。

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歷史考題的第一道大題開宗明義,圍繞黨的光輝歷程,考查學生的知識運用。清華附中豐臺學校歷史教師張雷表示,“作為歷史教師,還應培養學生關注時事,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能力。”

學以致用提升思維深度

今年的物理試卷對學生深度思維能力的考查,給北京市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附中物理教師熊春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以第26題為例告訴記者,該題將計算、推理和得出結論融合在一起,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是一個挑戰。熊老師認為,這類題目對教學的啟示是: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把概念一個個分割開來的做法,而應該注重知識之間的聯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實際問題,協助學生完成知識的遷移,從而解決問題。

北京市第十三中學初中部化學高級教師朱靜也以工業與生活用水硬度的處理與檢測一題為例,給記者介紹了化學中的“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她説,從洗衣服這樣的日常生活入手,會進一步加強學生用科學方法解決生産及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興趣。

“數學卷第25題是一個數據分析題目,結合‘郵政企業的收入’這個背景,實質上就是在引導學生關注真實的社會生活,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北京市前門外國語學校初二數學備課組組長戴秀培表示,考查學生對統計圖表資訊的讀取,對統計數據的解讀與使用,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學以致用。

如何在語文學科中做到學以致用?北京市大興區教師進修學校特級教師李學棟提醒學生們“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語文資源,比如蒐集、整理、閱讀、分析身邊的文物古跡、地名文化、家鄉歷史、自然景觀和地標建築,在這個過程中既提升學科核心素養,又滲透家鄉文化。”

傳統文化滲透愛國情懷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體現正確的育人導向,促進和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是北京市中考試卷一貫的主張。2021年數學試卷以脫貧攻堅中的教育扶貧為背景,考查科學記數法的知識,引導考生胸懷祖國、關注社會,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自覺肩負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使命擔當。

據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組織的相關物理試卷評析專家介紹,物理試卷也巧妙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並突出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試題的厚重感和時代感交相輝映。專家説,第24題以“華夏之光——圭表”為主題,以古代天文觀測儀器——圭表的發明、改進與創新為主線,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智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然地滲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同時,試題還體現了勞動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對於培養學生安全意識、健康意識、勞動意識、科學意識,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道德與法治試卷通過回顧百年大黨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以及黨在百年奮鬥歷程中的犧牲與奉獻、艱難與輝煌,引導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學黨史,唱紅歌”;北京公交開通“紅色專車”,打造“流動的紅色課堂”……一個個鮮活的話題融入考題中,讓考生在生活情境中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和決心。(文/現代教育報記者 淩月雲)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