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人生為一大事來——郭其俊評著名校長朱華偉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郭其俊 | 時間: 2022-01-10 | 責編: 羅天林

人物手札

朱華偉,深圳中學校長、黨委書記,教育學博士、二級教授、著名特級教師、博士生導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數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曾任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隊領隊、主教練,率中國隊獲團體冠軍、指導多名選手獲國際金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學刊》《課程•教材•教法》及國內外數學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00余部。

“卓越的學校,需要用卓越的願景來引領,也需要用卓越的數據來支撐。”

(朱華偉在深圳中學建校70週年紀念活動上講話)

2017年11月18日,深圳中學——這所以深圳這座城市命名的中學,迎來了成立70週年校慶。作為深圳中學第十八任校長的朱華偉先生在校慶時的講話,尤其是其描繪的深圳中學未來願景“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中學”,引發了領導、同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何為一流?企業界曾有一段名言:“三流的企業做産品、做項目;二流的企業做品牌、做資本;一流的企業做文化、做標準。”

如何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中學?朱華偉認為,首先要靠傳承、靠文化。他常用“泡菜”打比喻:“泡菜的味道決定於泡湯(泡菜水),只要泡湯好,無論是泡白菜、蘿蔔,還是泡黃瓜,泡出的味道都好,否則就泡不好。”

在朱華偉看來:“中國有兩所中學是公認的國內最好的中學:北有人大附中,東有上海中學,在華南區域還沒有一所可以跟這兩所學校比肩的學校。但是,身處深圳的深圳中學就有與這兩所學校實現‘三足鼎立’的潛質,希望帶領深中再上一個新臺階,達到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水準。”

“一個人對自己的目標越清楚,實現它的可能性就越大。”

其實,人大附中乃是黃河文明形成的“中國首善之區”的中學代表,上海中學是長江文明形成的“中國最具價值之城”的中學代表。不難發現,深圳中學不滿足做珠江文明形成的“大灣區創新之都”的中學代表,立志要與人大附中、上海中學一起引領“三河文明”背景下中學教育的發展趨勢和走向。

也看得出,在新的歷史時期,朱華偉要營造和培育的是“傳承創新、追求卓越、敢為人先、示範引領”的學校文化。

管理學大師愛德華茲·戴明曾經説過:“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須用數據説話。”當然,這裡的數據應該是有用的和有效的、多維度和發展型的數據,同時還包括諸多要素。

我們觀察學校,不僅要觀察其願景的引領,而且要觀察其要素和數據的支撐。

想起“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的命題,便覺得“一個卓越的校長也應該就是一所卓越的學校”或者“一所卓越的學校也應該需要一位卓越的校長”。

不覺就校長的學歷、經歷等要素,把深圳中學和人大附中、清華附中、上海中學和華東師大二附中進行了一次比較:

筆者也試著就在網上看到的清華北大錄取人數,把深圳中學和人大附中、清華附中、上海中學、華東師大二附中做了一個數據比較:

同時,筆者還就在網上看到的全國五項(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資訊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獲獎人數,把深圳中學和人大附中、北京十一學校、上海中學、華東師大二附中進行了一次比較:

當然,可以並且值得比較的地方還有很多。

種種要素和數據比較都顯示,深圳中學已經邁入全國頂尖名校的行列,並呈現接近人大附中和上海中學的大趨勢了。

假以時日,深圳中學的未來一定可期!

“品質,不能有‘升學主義’的品質;品質,有‘升學觀’的品質,有‘需求觀’的品質,還有‘生態觀’的品質。”

(未來可期的深圳中學)

關於品質的討論和研究,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

從“升學主義”看品質,“品質=分數”。

這是當前基礎教育存在的比較嚴重的問題。

著名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楊東平認為:“‘升學主義’放棄了基礎教育樹人、育人,點燃、照亮、喚醒每一個學生的功能,使學校淪為升學率競爭、培養‘小鎮刷題家’‘二流機器人’的培訓機構。”

從“升學觀”(本質是一種辯證唯物觀)看品質,“品質≠分數,分數=品質的現實表徵之一。”

正如著名校長、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唐江澎説過:“孩子沒有分數,就過不了今天的高考;但是孩子只有分數,就贏不了未來的大考。”

也正如著名校長、上海交大附中徐向東説過:“沒有升學率,學校沒地位;只有升學率,學校沒出息。”

從“需求觀”看品質,“學校品質要從滿足社會需求的方向開始思考,或者是説要從滿足‘政府、學生、家長、社區、教職工、董事會’等學校利益關係人需要的方向開始思考。”

2020年8月,深圳中學新校區還沒有完全交付使用,但為了滿足讓更多特區學生及早接受高品質高中教育的需求,深圳市教育局要求深圳中學在2019年招生計劃只有800人的基礎上,2020年招生計劃增加1340人,擴招率達到168%,招生人數達到歷史性的2140人。

中國香港地區教育同仁有一個觀念:“學校招生分數線也是學校品質高低的一種表徵。”

在辦學競爭激烈的今天,城市高中一般會選擇通過相對縮減招生人數或維持相對規模的招生人數,以提高或維護學校的招生分數線。

招生人數大幅度的增加,必然會帶來招生分數線大幅度下降的風險。所以,一般大幅度增加招生人數的高中,都會以新校區的名義招生,這樣就能相對保障原有校區的招生分數線。

深圳市教育局2020年高中招生計劃公佈後,讓所有人大吃一驚,深圳中學超大幅度擴招的情況下,仍然以學校(不論校區、統一分數線)的名義招生。

招生結果顯示,深圳中學在擴招率達到168%的情況下,招生分數線仍然高居深圳市普通高中的第一位。

深圳市民“自定義”了自己認為的最好的中學,儘管這種定義不科學,但畢竟是一種基於需求的思考。

至於怎樣科學地從“需求觀”看品質和怎樣從“生態觀”看品質,就不在此討論了。

印象

“他是酷愛數學的學術型校長。”

(擔任國家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集訓隊領隊的朱華偉)

一流的數學老師常常達到“人數合一”的境界。

著名數學特級教師華應龍以課例為載體,書寫了一本暗帶自傳色彩的書《我就是數學》,盡情地表達其對數學課堂的熱愛、實踐和追求;之後,華應龍又寫了《我不只是數學》,“閱讀、行走”的數學和“通感、悟道”的意境,有痕或無跡地流淌在書中;我想,如果華應龍繼《我不只是數學》後,還想寫一本成系列的書的話,大概率會寫《我還是數學》。

文學可不是數學,但文學可以寫好數學和數學人的故事。

我國報告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描寫數學家陳景潤人生故事的作品《哥德巴赫猜想》,讓高中時期的朱華偉讀完後興奮過度、徹夜難眠,這個文學作品對其後來的人生選擇影響巨大。

“文學像爐中的火一樣,我們從人家借得火來,把自己點燃,而後傳給別人,以致為大家所共同。”

1979年,17歲的朱華偉在高考填報志願時,所有的專業都填了數學。後來,如願入讀了汝南師範學校數學專業。

進入汝南師範後,朱華偉發現自己對數學特別感興趣,讀一年級時就獲得了全校數學競賽第一名。

“任何一種興趣都包含著天性中有傾向性的呼聲,也許還包含著一種處在原始狀態中的天才的閃光。”

1982年,20歲的朱華偉畢業後,被分配到農村的汝南一中(原紅光高中)工作,直接任教高中畢業班的數學,很快又擔任畢業班的班主任,第二年又成為學校的團委書記,這段經歷讓其對教書育人産生了特別濃厚的感情。

“人生的道路雖然很漫長,但要緊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年輕時就懂得通過奮鬥(而不僅僅依靠興趣)來實現追求,是朱華偉有別於常人的地方。

1985年,23歲的朱華偉通過專升本考上了河南教育學院讀本科,畢業後回到縣城的汝南二高,繼續教高中畢業班數學,之後又邊教書邊準備考研究生。

1986年,中國第一次正式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湖北省隊成績優異,在數學家齊民友教授的建議下,湖北大學決定開始招收數學競賽方向的研究生。

1989年,26歲的朱華偉考入了湖北大學數學系的數學教育(數學競賽)專業。讀研期間,因為成績優異,被數學家張景中院士推薦先後擔任北京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集訓隊教練、國家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集訓隊教練。

1992年,30歲的朱華偉研究生畢業後,被分配到武漢市教研室工作。

“其實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一場交易,付出了多少努力,就會有同等價值的收穫。”

1993年,31歲的朱華偉收穫了自己第一個重要的榮譽:被評為湖北省中學數學特級教師。

“他是極具學科領導力的專家型校長。”

(做擁有學科領導力的專家型校長)

“校長領導力”是每一個校長都繞不開的話題。

什麼是校長領導力?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吳晗清指出:“校長領導力是以校長為核心的領導團隊,帶領學校實現變革式發展的戰略性規劃能力和執行能力。”這是比較嚴謹的表述。

也有比較直白的表述,如:“校長領導力就是校長實現辦學目標的能力。”

還有比較抒情的表述,如:“校長領導力就是校長帶領眾人到一個未知的地方創造的能力。”

華東師大終身教授鐘啟泉説過:“教育改革的核心在於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在於課堂改革,課堂改革的核心在於教師的專業發展。”鐘教授給了我們一種邏輯鏈式表達教育問題的樣例。但不可否認,教育很多關聯的領域或問題,難以鏈式表達,這時候,就需要強調核心中核心或者突出一個核心。如:校長的核心領導力是什麼?或者校長領導力的核心是什麼?相信不同的校長都有不同的“核心領導力”,如果這個“核心領導力”匹配並作用於學校卓越發展最需要作用的“核心領域”,就能更好地促進學校卓越發展。

有一些校長,他們在學科上具有極高的天賦和智商。他們利用自身的優勢,在學科教學上卓有建樹,不僅能夠全面減負增效,而且能夠因材施教,尤其能因“具有領袖或者拔尖創新人才潛質的學生”而教。如果學校卓越發展最需要的就是“領袖人才培養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這個領域的話,他們的這種“核心領導力”匹配和作用就能更好地促進學校的卓越發展。

其代表性人物就是人大附中原校長劉彭芝和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北大博士生、清華博士後)。當然,知識與能力、領導與管理都是觸類旁通的,他們發揮作用的領域並不局限于學科,還有很多。

朱華偉也是這樣極具學科領導力的專家型校長。

1995年,33歲的朱華偉在武漢市教研室工作三年後,調任江岸區教委副主任。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頂著壓力籌辦理科實驗班,在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致力於突出個性特長,及時發現和培養理科尖子,探索資優生培養方法和成才規律。

朱華偉當時堅持每週一下午去武漢六中上課,每週六上午去武漢二中上課,騎著自行車,風雨無阻,不取報酬,只為探索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

2000年3月,38歲朱華偉被派往美國做訪問學者六個月。這其間,他不僅收集了大量的圖書資料,還對自己的性格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就是自己不適合做教育行政官員,更適合做教育研究或辦好一所學校,做中國的蘇霍姆林斯基。

老舍説過:“一個真正認識自己的人,就沒法不謙虛。謙虛使人的心縮小,像一個小石卵,雖然小,而極結實。”

2000年9月,朱華偉從美國做訪問學者回國後,毅然決然辭去了江岸區教育局黨委書記職務。

2001年,39歲的朱華偉離開了武漢。一次機緣巧合,朱華偉獲任人大附中珠海校區校長,辦學三年,學校辦得有聲有色。

2002年,40歲的朱華偉與合肥八中的數學老師、數學家、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隊領隊蘇淳教授合作翻譯了《俄羅斯青少年數學俱樂部》一書。

2004年,41歲的朱華偉應張景中院士之邀,到了廣州大學軟體所,同年被評為研究員,接替張景中院士,擔任軟體所所長。

朱華偉説“在廣州大學的十年,是我學術生涯中最好的十年。這十年裏,我致力於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研究,探索數學創新人才的早期發現和培養規律,兼任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委員會委員,在國內外發表相關論文20余篇,2009年擔任第50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隊領隊、主教練,率中國隊獲團體冠軍,指導多名選手獲國際金牌。”

“研究人員探測知識的疆界時,與開拓者具有同樣的品格、事業心和進取心。”

2014年,52歲的朱華偉負責籌辦廣州市教育研究院,並任院長、黨委書記。回首往事,朱華偉換了很多崗位,但奇怪的是他一直沒有、也不肯脫離課堂。

朱華偉坦言:“可以説,我是從先喜歡數學,後來喜歡數學課堂、喜歡孩子、喜歡數學教育,隨著經歷的變化和人的成長,最後就變成了喜歡教育。”

“他是不斷追尋教育夢想的信仰型校長。”

(像種子一樣,尋找陽光)

“夢想無論怎樣模糊,總潛伏在我們心底,使我們的心境永遠得不到寧靜,直到這些夢想成為事實才止;像種子在地下一樣,一定要萌芽滋長,伸出地面來,尋找陽光。”

2017年1月,54歲的朱華偉來到深圳,成為深圳中學歷任校長中的第十八張拼圖。

2019年10月8日,朱華偉接受了《中國教育線上》總編輯、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才分會秘書長陳志文的採訪,對其教育理念、成長歷程和深中實踐做了系統的回顧和全面闡釋。

當問及為什麼會來深圳中學當校長時,朱華偉説:“為了追尋單純的教育夢想,努力去辦一所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中學。”

在朱華偉看來,中國特色世界一流中學有三個重要維度:“中華底蘊、國際視野和拔尖創新”。

“中華底蘊”的教育是傳承中華文化血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教育;“國際視野”的教育是我們的教育理念、師資隊伍、校園環境、教學設施、科研成果等都要向世界一流中學看齊的教育;“拔尖創新”的教育是培養目標最終的落腳點在“拔尖創新人才”上(創新型人才的核心是創造力,包括創造性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等)的教育。

我的家鄉清末狀元張謇先生曾説過:“師範啟其塞,小學導其源,中學正其流,專門別其派,大學會其歸”,系統地對教育的階段關係、層級關係和內外關係進行了定位。

面對現在中學對大學的調侃:“中學生發短信都是‘上課了,不聊了’,大學生發短信都是:‘終於下課了,不聊了’”;也面對現在大學對中學的調侃:“中學生‘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裏學’,害得大學生不得不對兒童的玩耍天性進行補償,變成了‘只要玩不死,就往死裏玩’”。  

新的時代和歷史背景下,中學和大學都需要對“如何正其流”和“如何會其歸”進行認真反思和重新定位。

國家需要有建設世界一流的大學,一定需要建設世界一流的中學。

民族需要有建設世界一流的學科,也一定離不開建設世界一流的中學。

觀察

“用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

(朱華偉認為辦好一所學校要有一批好老師)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優秀人才對學校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被清華大學稱為“永遠的校長”的梅貽琦先生説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這句膾炙人口的名言,對中學當然也適用。

朱華偉認為,要辦好一所學校,首先要有一個好校長,其次要有一批好老師。教師對學生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越早遇到一好老師,就越是人生的幸運。

這幾年,深圳中學大力度、大幅度地引進了大批國內外一流高校的畢業生,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朱華偉感覺到,一方面,世界一流大學的畢業生,往往擁有更廣闊的格局和視野,以及更加豐富的學術資源,因此更容易培養出世界一流的學生;另一方面,越優秀的學生,越需要優秀的老師引領。

朱華偉説:“深圳中學擁有全國最優秀的學生。面對這樣優秀的學生群體,我們有責任引進更多高層次人才來引領他們向更高的平臺發展。所謂‘名師出高徒’,如果老師自己不優秀,面對高徒,只能是束手無策、捉襟見肘。另外,‘名師’和‘高徒’很多時候也是相互成就的,深中優秀的老師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學生,同時也正是這些優秀的學生讓優秀的老師們獲得了職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人才引進”≠“人才引育”,好的人才引進後,不加以培育,不少人才一樣會變成庸才。

朱華偉十分重視“人才引育”,靠“情懷+平臺+關懷”,努力培育高學歷、高專業水準的優秀師資,為學生的卓越發展領航。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學校裏,真正的創造性勞動——首先是活躍和熾熱的思想,是研究精神。”

朱華偉有自己的切身體會:“研究者在進行研究工作時,往往都會有欲罷不能的感覺。研究者往往不計酬報,因為研究其本身帶給人的愉快就是酬報。”所以他十分注意為教師在高端學術和一線教學之間搭建橋梁,創造適合一流師資發揮作用的軟環境、軟機制,把教育者培養成有學術視野和研究精神的教育者。

“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從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

深圳中學“引育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的教育生態正在形成。

“讓喜歡奧數的人,學奧數。”

(教育不能拿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

“全人教育”是方向,但肯定不是結果,因為多元智慧理論告訴我們,社會上有全才,但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全才。

上世紀末,就有教育家提出,50年間我們培養了不少合格人才,但也壓制了一些拔尖人才,不少有才華的學生被扼殺在搖籃裏,特別是那些奇才、偏才。

究其原因,就是我們把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對立了起來,拿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勢必會讓那些在某一方面有特長的人被埋沒,反而是這些人,很有可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卓越人才。

孫中山先生説過“知難行易”,強調主體認知的重要性。

當下,對奧數的爭論,本質上是缺少對奧數的認知,很多人在談論這件事情時,並不知道數學競賽是做什麼的。

從高校招生來看,雖然奧賽獲獎者參加高考不再加分了,但教育部給予進入國家集訓隊的學生保送北大、清華的政策,奧賽獲獎者仍是名校爭搶的對象,不少名校給出“降至一本線錄取”的優惠。

當然,也正因這樣,有不少家長擠著給孩子學奧數,以此作為升名校的敲門磚,很少考慮孩子是否真的喜歡數學。

朱華偉認為,奧數是拔尖創新人才早期識別與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是一項高水準的開發智力的活動。學習奧數也要有數學的天賦,和彈鋼琴要有音樂的天賦是一樣的道理,一窩蜂搞奧數實在沒必要,也不可行!

社會上針對奧數所産生的爭論,主要集中在小升初階段,小升初是“奧數熱”的根源,大家詬病的是奧數會給孩子增加學習負擔。

按照心理學的統計規律,資優兒童的佔比大約為3%。

對於中國這麼大的人口基數來説,這是一個很大的群體。最能發現孩子數理、語言、繪畫等天資的階段就在小學初中,到高中以後再篩選就來不及了。

每個孩子擅長的領域不同,有的擅長舞蹈,有的擅長體育,有的擅長文學,有的擅長數理。

朱華偉説:“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根據孩子擅長的領域為他們提供適合的發展土壤和平臺。”

朱華偉認為,對於數學競賽活動過熱的問題,積極的對策不應當是限制堵塞,而應當是開源分流。要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把它們都辦得像數學競賽這樣成功並且被認可,讓更多的青少年各得其所,數學競賽活動過熱的現象自然就得到緩解或化解了。

“以夯實數理學科為基礎,豐富學校創新發展的課程。”

(朱華偉引領深圳中學夯實數學、物理基礎)

數學、物理是自然科學的基礎,是重大技術創新發展的基礎,數理實力影響著國家實力。

2018年5月21日,面對美國制裁,華為總裁任正非先生在接受中央電視臺專訪時頗有感觸地説道:“發展電子工業,過去的方針是砸錢;晶片光砸錢不行,要砸數學家、物理學家等。”

“基礎研究決定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深度和廣度,‘卡脖子’問題根子在基礎研究薄弱。”

“當你感到生活中有一種力量驅使你飛翔時,你是絕不應該爬行的。”

朱華偉帶領深圳中學夯實數理等基礎學科。

同時,堅持開門辦學,融合社會優質教育資源,打造“創新生態”,延伸課堂。已與騰訊、華為、大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著名企業和高校共建18個創新體驗中心與創新實驗室。

朱華偉構建“一體兩翼”的課程體系,促進學生的創新發展。

“一體”的主體為課程,除了國家規定的必修和選修課程,還開設了150門校本課程。此外,還開發了以“PBL”為主要模式,以工程和技術為核心,結合資訊、技術、數學、物理、生物、化學、政治等學科的校本系列STEAM課程。

“兩翼”指社團活動和學術競賽,學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上述活動,以此幫助他們拓展視野、鍛鍊、培養各項能力。深中有一百多個社團,與科技活動相關的社團有近20個,比如星火創客空間就很有代表性,創客文化漸漸深入人心,也逐漸形成了人人有創新、個個出創意、動手與動腦緊密融合的學習氛圍。

學術競賽方面,深中組織參加了包括USIYPT美國青年物理學家錦標賽、iGEM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FIRST機器人大賽、丘成桐中學科學獎、CTB中國大智匯創新研究挑戰賽等三十余項國內外著名的學術活動。

“在追求事業卓越的同時,成就卓越的自己。”

做教育要心存高遠腳踏實地

“一個崇高的目標,只要矢志不渝地追求,就會成為壯舉。”

有一次,世界大文豪高爾基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他的任何東西他都沒有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

高爾基説:“書籍一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助我在一片爛泥塘裏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裏,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朱華偉自19歲從教至今,從河南到湖北、廣東,從中學到大學、教研院,如今再回到中學,一路伴隨他“漂泊”的是一箱箱沉甸甸的書籍,兩萬多冊藏書(八千余冊原版英文書)是他最珍貴的財富。

任職深中後,朱華偉深感圖書館優化的緊迫性,他説:“讀書是學生一生的精神陪伴,圖書館是學生的知識寶庫和精神殿堂;建設書香校園,就要建設一流的圖書館,讓閱讀成為習慣,讓書香溢滿校園。”

服務好師生也是現代校長的必修課。

朱華偉認為,作為一所學校,需要有一個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因為學生和教師每天的學習、工作都很辛苦。比如,深中的食堂辦得就很好,在大眾點評上的評價是四星,老師們從早到晚都在學校忙工作,學生們也是長身體的時候,必須得把食堂辦好。

“卓越不意味著從不落後,而是意味著永不滿足,我們需要的是追求卓越的精神!”

作為一名追求卓越的校長,朱華偉認為,校長要在五個方面作出表率:

第一是要在教學上作出表率。當好老師是做好校長的前提,不是好老師,就不可能做個好校長,校長的業務水準得到認可了,才能夠引領其他教師成長和發展。

第二是要在熱愛上作出表率。要熱愛學生、熱愛學校、熱愛教育事業,在處理事情時,如果涉及個人和學校,要把學校放在第一位,如果校長能長期這麼做,就可以引領一所學校的風氣。

第三是要在包容上作出表率。包容不同性格、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包容不同個性、特長的學生,為不同喜好、不同潛質、不同興趣的學生提供發展平臺。

第四是要在協調上作出表率。對內要協調好學校方方面面的事務,同時還要處理好學校對外的關係,為學校創造一個良好的辦學ƒ環境。

第五是要在閱讀上作出表率。做一個喜歡閱讀的人,讓閱讀伴隨一生,才能不斷進步。

行文至此,我似乎明白了泰戈爾的話:“人生雖只有幾十春秋,但它絕不是夢一般的幻滅,而是有著無窮可歌可頌的深長意義的,追求真理,生命便會得到永恒。”

原來,追求卓越,就是在追求真理!

後記

“喜歡一個人,總是會研究他的狀態和狀態下的回復。”

原來,他們都是先驅者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很喜歡張愛玲的一句名言:“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近兩年,朱華偉校長和我同住一棟樓,上下班也就時常在電梯裏不期而遇,每次遇見,朱校長都會和我聊起我對校長人物評論中的細節並表揚我人物評論寫得不錯。

我知道,對他這樣一個不可能忙裏偷閒的人而言,對我文章的關注,其實是對國內著名校長和卓越學校的關注,這讓我非常地敬佩和感動。

2021年12月14日,一個消息不期而至,深圳中學第十五任校長王錚在北大附中校長任上,被北大免職。儘管北大的幹部任免,是北大自己的事情,外人無權干涉,但這個消息,還是引發了不少的爭議。

面對“一生只有一個愛人:教育”的王錚校長,我有的也是感動和敬佩。

不知為什麼,這些天,腦海裏始終縈繞著一個詞:“先驅者”。

百度了一下,什麼是“先驅者”?

原來,先驅者是在大家沒有開發和開展的領域,最先做出了試探和研究的人。

先驅者是為別人做出可仿傚的榜樣或為別人鋪平可接踵而行的鋪路者。

先驅者並非一定是指在經濟意義或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者,更是指贏得人們的廣泛尊敬、信任和良好的聲譽,最初發現或幫助發展某種新事物的人。

原來,他們都是先驅者。

2021年歲末,基於我對朱華偉校長的認知,草成此文,雖寫的是朱華偉,也雖然文不通順,但只為獻給深圳基礎教育的一切先驅者們!

郭其俊2021年12月31日夜于深圳

文字主要來源:《中國教育線上》與新中國同行——基礎教育發展之路:朱華偉

郭其俊

中國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名師工作室聯盟副理事長,深圳市福田區教科院院長、教科院及附屬學校黨委書記,著名特級教師,首批正高級教師,曾任南京市鼓樓區教育局副局長、南京市寧海中學校長等職,是全國中小學百名優秀明星校長,深圳市首位”百萬年薪”公立高中校長和公立教科院院長,也是《人民教育》2014年向全國重點推介的高中校長。


網站無障礙